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詞鑑賞(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古詩詞鑑賞(通用多篇)

詩詞鑑賞 篇一

一、巧用修辭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如: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再如: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羣。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羣山喻為馬羣,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羣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裏還包含着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58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沉浮。

其它修辭,如反覆、排比、誇張、比興等手法,由於比較簡單或常用於現代詩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現手法

(一)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游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算子詠梅》);等等。

(二)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託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析:這首詩以“小松”喻人,寫“小松”初長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雲大樹,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採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

類似的還有于謙的《石灰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張九齡的《感遇》等等。

詩詞鑑賞 篇二

詩意

這首絕句看起來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構成統一的意境,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

《絕句》翻譯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白鷺整齊地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着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着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賞析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着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複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複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賞析: 篇三

這是一首抒寫宮女怨情的詩。在封建社會裏,皇帝“後宮佳麗三千”,該有多少無辜的少女,長年被幽閉在深宮之中,度着那淒涼的歲月,遭受那難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殘啊。李白在這首詩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她們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的開頭兩句,寫這位宮女久久佇立階前,以致夜露浸濕了她的羅襪,冰涼冰涼的,這才把她驚醒。一個“侵”字,把宮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動地烘托了出來。在這寂靜的深夜裏,這位宮女在凝思什麼?一個孤獨的少女,她該凝思什麼,又能凝思什麼啊。無限憂傷、抑鬱和苦悶的心情,通過這十個字所描繪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出來。當她意識到夜露侵肌,轉身返回室內的時候,室內也同樣是冰涼冰涼的。“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放下簾子,是為了擋住寒氣的侵襲,可是透過疏簾,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該增添多少愁緒啊。她在那裏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這裏沒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過形象本身的細節描寫,抒發了宮女的深深怨情,正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詩詞鑑賞 篇四

《相思》

作者: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註解】:

1、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嶺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2、採擷:採摘。

【韻譯】:

晶瑩閃亮的紅豆,產於嶺南;

春天來了,該長得葉茂枝繁。

願你多多采摘它,嵌飾佩帶;

這玩藝兒,最能把情思包涵!

【評析】:

這是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一題為《江上贈李龜年》,可見是眷懷友人無疑。起句因物起興,語雖單純,卻富於想象;接着以設問寄語,意味深長地寄託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誼,表面似乎囑人相思,背面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後一語雙關,既中題意,又關合情思,妙筆生花,婉曲動人。全詩情調健美高雅,懷思飽滿奔放,語言樸素無華,韻律和諧柔美。可謂絕句的上乘佳品!

經典古詩賞析 篇五

小苑鶯歌歇,長門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輦不曾過。

譯文

小花園裏沒有了黃鸝動聽的叫聲,只有蝴蝶飛來飛去。這裏是被貶的妃子們住得地方,今年的春天轉眼即逝,可是在這春光爛漫的日子裏,皇帝卻一次也沒有來過呢。

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作品,中描寫一個深帷中寂寞的宮人的心理。

雖然對於怨婦,史上多有微詞,但婦女們温柔婉約的風姿,在任何時候都是使人憐惜的。花朵招蜂引蝶,本是常理,可像花兒一樣美麗的妃嬪們被貶入冷宮,降臨在她們頭上的是長年失去丈夫的日子。空有花容月貌,但沒人欣賞。原本憑藉容貌受到寵愛的妃子尤其淒涼吧,看到蝴蝶飛舞在花叢中,心底自然更加苦悶。但那時的宮廷就是一個大籠子,有鑰匙的不過是皇帝一人罷了。

封建社會裏娶姬妾的多是有錢的人,或者是有地位的人。婦女嫁入這樣的家庭除去丈夫的威嚴,她們同時還要受正室的壓迫。處得好的也許不是沒有,但地位的低下卻是約定俗成的。就算進入了最富貴的人家——皇帝家,皇后之外的妃子也要忍受這種折磨。因此宮中婦女間的爭鬥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結果慘烈的不計其數。長門宮這種專門關押皇帝棄婦的所在,裏面住的便是“思君恩”的失寵妃嬪,甚至風光一時的廢后。關於長門,這裏用的是典故。相傳,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被貶長門宮居住,於是之後就用以代指失寵宮妃居住的內宮。

令狐楚的詩風講究“明麗宛暢,中節合律”,“充分體現了中唐雅正詩派的審美追求和主導風格”(《千家詩》對令狐楚的評價)。這首詩,就充分體現他的這種風格。

經典古詩賞析 篇六

菩薩蠻

舒亶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舒亶詞作鑑賞

這是一首惜別詞。作者詞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勸住對方的眼淚,這種抒寫傷離恨別心緒的表現手法,與宋詞中寫離別時常見的纏綿悱惻、肝腸痛斷、難捨難分的情狀有所不同。

這首詞從送別寫起。捶鼓,猶言敲鼓,是開船的信號。船家已擊鼓催行,而這一邊卻樓上把盞勸酒。催,見時間之難以再延。留,見送行人之殷勤留戀。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來了,並且帶動全篇。去住若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為情?這一問見別離之極度苦人。西江潮欲平的好處於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由前面擊鼓催客、高樓把酒的場面推出一個江潮漲平的遼闊場景。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個時間推進過程,説明話別時間頗長,而江潮已漸漸漲滿,到了船家趁潮水開航的時候了。

《引駕行》 篇七

柳永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長安道,是離人。

斷魂處,迢迢匹馬西征。

新晴。

韶光明媚,輕煙淡薄和氣暖,望花村。

路隱映,搖鞭時過長亭。

愁生。

傷鳳城仙子,別來千里重行行。

又記得、臨歧淚眼,濕蓮臉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銀屏。

想媚容、耿耿無眠,屈指已算回程。

相縈。空萬般思憶,爭如歸去睹傾城。

向繡幃、深處並枕,説如此牽情。

詩詞鑑賞 篇八

古詩原文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譯文翻譯

長江向東滾滾而去,我也在外滯留太久。故鄉遠隔萬里,令我時時思念。

何況秋風已經勁吹,山山飄零枯黃秋葉。

註釋解釋

⑴滯(zhì):淹留。一説停滯,不流通。

⑵萬里:形容歸程之長。念將歸:有歸鄉之願,但不能成行。

⑶況屬:何況是。屬:恰逢,正當。高風:山中吹來的風。一説即秋風,指高風送秋的季節。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後期時的作品。被逐出沛王府後,他無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勝以消解胸中的積憤。實際上,南國物候也為詩人增添了不少的鄉思和煩憂。

詩文賞析

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歎,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可以參證的有作者的《羈遊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裏,“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係,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新奇的想象,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已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歎。“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裏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繫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説,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説,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發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詩的前兩句中“長江”和“萬里”是從空間上表述自己遠在外地他鄉,歸家的路途遙遠。“已滯”和“將歸”是從時間上表明詩人長期滯留他鄉,還沒有歸去。

緊接着,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單純是寫景,但其實是通過寫景,表達自己內心因思鄉而悽楚的心情。詩人在山中望見了秋風蕭瑟、黃葉飄零之景,這些既是實際的景物描寫,同時表現詩人內心的蕭瑟、淒涼。正因為詩人長期漂泊在外,所以內心因為思念家鄉而分外悲涼,詩人又看到了秋天萬物衰落的秋景,這就更增添了他思鄉的愁緒。此二句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裏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淒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詩來説,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説:“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之妙。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此詩道:“寄興高遠,情景俱足。”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該詩首尾三句寫景,第二句抒情敍事,採取景情景的結構。由於情在詩結尾處藏於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抒寫旅愁歸思的詩,大概作於王勃被廢斥後在巴蜀作客期間。

詩的前半首是一聯對句。詩人以“萬里”對“長江”,是從地理概念上寫遠在異鄉、歸路迢迢的處境;以“將歸”對“已滯”,是從時間概念上寫客旅久滯、思歸未歸的狀況。兩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則是用來點出因上述境況而產生的感慨和意願。詩的後半首,即景點染,用眼前“高風晚”、“黃葉飛”的深秋景色,進一步烘托出這個“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長江悲已滯”,在字面上也許應解釋為因長期滯留在長江邊而悲歎。可以參證的有他的《羈遊餞別》詩中的“遊子倦江干”及《別人四首》之四中的“霧色籠江際”、“何為久留滯”諸句。但如果與下面“萬里”句合看,可能詩人還想到長江萬里、路途遙遠而引起羈旅之悲。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詩人在山上望到長江而起興,是以日夜滾滾東流的江水來對照自己長期滯留的旅況而產生悲思。與這句詩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詩中的名句“大江東流去,遊子日月長”,以及謝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這裏,“長江”與“已滯”以及“大江”與“遊子”、“客心”的關係,詩人自己可以有各種聯想,也任讀者作各種聯想。在一定範圍內,理解可以因人而異,即所謂“詩無達詁”。

次句“萬里念將歸”,似出自宋玉《九辯》“登山臨水兮送將歸”句,而《九辯》的“送將歸”,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為送別將歸之人;一為送別將盡之歲。至於這句詩裏的“將歸”,如果從前面提到的《羈遊餞別》、《別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別的詩看,可以採前一解釋;如果從此詩後半首的內容看,也可以取後一解釋。但聯繫此句中的“念”字,則以解釋為思歸之念較好,也就是説,這句的“將歸”和上句的“已滯”一樣,都指望遠懷鄉之人,即詩人自己。但另有一説,把上句的“已滯”看作在異鄉的客子之“悲”,把這句的“將歸”看作萬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這又是一個“詩無達詁”的例子。

三四兩句“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遙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説,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裏,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説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當然,這個比擬是若即若離的。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寫法上又是以景結情。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説:“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這首詩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詩歌在藝術上常常是抒情與寫景兩相結合、交織成篇的。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説:“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這首詩,前半抒情,後半寫景。但詩人在山中、江邊望見的高風送秋、黃葉紛飛之景,正是產生久客之悲、思歸之念的觸媒;而他登山臨水之際又不能不是以我觀物,執筆運思之時也不能不是緣情寫景,因此,後半首所寫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懷之情為胚胎。詩中的情與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滲透、融合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歸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點染而加濃了它的悲愴色彩;後半首的風吹葉落之景,也因旅思鄉情的注入而加強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還有一首《羈春》詩:“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裏,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羈旅之思,只是一首寫於暮春,一首寫於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於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感情並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賞析: 篇九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意境雄偉,變化惝恍莫測,繽紛多采的藝術形象,新奇的表現手法,向來為人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詩的題目一作《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作於出翰林之後。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後,曾與杜甫、高適遊樑、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儘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麼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鬱結於懷,所以在詩的最後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此詩所描寫的夢遊,也許並非完全虛託,但無論是否虛託,夢遊就更適於超脱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和誇張的才能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詩一開始先説古代傳説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求;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真是勝似仙境。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藴着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寫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勝。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説登山的人聽到過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與天台山相對,峯巒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墮仙境,容易引起遊者想入非非的幻覺。浙東山水是李白青年時代就嚮往的地方,初出川時曾説“此行不為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遊,他對這裏的山水不但非常熱愛,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號稱奇絕,是越東靈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嶺如我國的五大名山——五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見大巫之別。可是李白卻在詩中誇説它“勢拔五嶽掩赤城”,比五嶽還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則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樣。這個天姥山,被寫得聳立天外,直插雲霄,巍巍然非同凡比。這座夢中的天姥山,應該説是李白平生所經歷的奇山峻嶺的幻影,它是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筆下誇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現出的是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天姥山隱於雲霓明滅之中,引起了詩人探求的想望。詩人進入了夢幻之中,彷彿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飛渡過明鏡一樣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鏡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謝公當年曾經攀登過的石徑——青去梯。只見:“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繼飛渡而寫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中光線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這本是一片曙色;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慄,層巔為之驚動。不止有生命的熊與龍以吟、咆表示情感,就連層巔、深林也能戰慄、驚動,煙、水、青雲都滿含陰鬱,與詩人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統一的氛圍。前面是浪漫主義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裏又是浪漫主義地抒情,既深且遠。這奇異的境界,已經使人夠驚駭的了,但詩人並未到此止步,而詩境卻由奇異而轉入荒唐,全詩也更進入高潮。在令人驚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時間“丘巒崩摧”,一個神仙世界“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洞天福地,於此出現。“雲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皆受命於詩人之筆,奔赴仙山的盛會來了。這是多麼盛大而熱烈的場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羣仙好像列隊迎接詩人的到來。金台、銀台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驚心眩目,光耀奪人!仙山的盛會正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這裏除了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説、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寫夢遊奇境,不同於一般遊仙詩,它感慨深沉,抗議激烈,並非真正依託於虛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虛無飄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於現實。神遊天上仙境,而心覺“世間行樂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夢境旋亦破滅,詩人終於在驚悸中返回現實。夢境破滅後,人,不是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在夢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蓆之上。“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着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時此刻詩人感到最能撫慰心靈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所説:“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本來詩意到此似乎已盡,可是最後卻憤憤然加添了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脱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詞出之於東晉的陶淵明,他由於不願忍辱而賦“歸去來”。李白雖然受帝王優寵,也不過是個詞臣,在宮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約可以從這兩句詩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稱“天子”,君臨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抹煞了一切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在封建社會,敢於這樣想、敢於這樣説的人並不多。李白説了,也做了,這是他異乎常人的偉大之處。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它的主觀意圖本來在於宣揚“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樣頗有消極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調卻是昂揚振奮的,瀟灑出塵的,有一種不卑不屈的氣概流貫其間,並無消沉之感。

因為韻法與思想程序有參差,這首詩不宜按韻法來分段。現在我們按思想程序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段是開頭四韻十句,這是全詩的引言。第二段從“湖月照我影”到“失向來之煙霞”共五韻二十八句。這是全詩的主體,描寫整個夢境,直到夢醒。以下是第三段,二韻七句,敍述夢遊之後的感想,總結了這個夢,作為向東魯朋友告別的話。李白在好幾首詩中,嚮往於蓬萊仙界,希望煉成金丹,吞服之後,飄然成仙,跨鶴騎鹿,遠離人世,遨遊於神仙洞府。但在這首詩中,一開頭就否定了瀛洲仙島的存在。他説:航海客人談到瀛洲仙島,都説是在渺茫的煙波之中,實在是難以找得到的地方。可是,越人談起天姥山,儘管它是隱現於雲霓明滅之中,卻是有可能看見的。這四句是全詩的引言,説明作此詩的最初動機。“瀛洲”只是用來作為陪襯,但卻無意中説出了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正認識。“信難求”這個“信”字用得十分堅決,根本否定了海外仙山的存在,也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則,李白的一切遊仙詩,可知都不是出於他的本心。連同其他一切歌詠酒和女人的詩,都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外衣。杜甫懷念李白的詩説:“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已把李白當時的情況告訴我們了。他是“佯狂”,假裝瘋瘋癲癲。他這種偽裝行為,在杜甫看來,是很可哀憐的。因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説出“世人皆欲殺”,這也不是一般的誇張寫法。可以想見,當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惡或妒忌李白,或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對李白的行為即使不很贊同,但對李白的天才卻是佩服的,所以他説“吾意獨憐才”。第三韻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説天姥山的高峻。它高過五嶽,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的別名。天台山已經很高了,對着天姥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的樣子。四萬八千丈,當然是藝術誇張,珠穆朗瑪峯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我就想去看看。誰知當夜就在夢中飛渡鏡湖(在今紹興),再東南行,到達了天姥山。“吳越”在此句中,用的是複詞偏義,主要是“夢越”,為了湊成一句七言詩,加了一個“吳”字。

第二段,全詩的主體,描寫夢遊天姥山的所見所遇。文辭光怪離奇,顯然是繼承了楚辭的藝術傳統。作者告訴我們:他飛過鏡湖,到了剡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人謝靈運遊宿過的。地方。湖泊裏有淥波盪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謝靈運,腳下趿着為遊山而特製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從此一路過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峯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聽到天雞的啼聲。經過了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之後,正在迷途之間,天色忽已暝暮。這時聽到的是像熊咆龍吟的瀑布之聲,看到的是雨雲和煙水。這種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別説旅客為之驚心動魄,就是林木和峯巒,也要覺得戰慄。這時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蹟,崖壁上的石門開了。其中別有一個天地,別有一羣人物。他看到許多霓裳風馬的“雲之君”和鸞鳳駕車、虎豹奏樂的“仙之人”,不覺嚇了一跳,驀然醒來,只看到自己的枕蓆;而剛才所見的一切雲山景物都消失了。

“雲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來就是神仙。李白愛好修道求仙,為什麼遇到這許多神仙,非但並不高興,反而驚慌起來呢?這一驚慌,使他的遊興大受打擊,在驚醒之後,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長歎起來。於是接下去產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詩意來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體,因為作者把主題思想放在這一段裏。但是在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們可以找到兩個概念。一個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意思是説:人世間一切快樂的事都像做了一個美夢,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這是一種消極的世界觀,對人生的態度是虛無主義的。另一個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一個不為權貴所屈的詩人,從趨炎附勢的社會中脱逃出來以後的誓言,它反映一種積極的世界觀,一種反抗精神。這兩種思想顯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卻把它們寫在一起。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是作者的主題呢?當然,從來沒有一個讀者只看見作者這一個思想而無視於另一個思想。但在二者的輕重之間,或説因果之間,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從這首詩得到不同的體會。作《唐詩解》的唐汝詢是偏重於前一種思想的。他説:將之天姥,託言夢遊以見世事皆虛幻也。……於是魂魄動而驚起,乃歎曰:“此枕蓆間豈復有向來之煙霞哉?”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別君而去,未知何時可還。且放白鹿于山間,歸而乘之以遍訪名山,安能屈身權貴,使不得豁我之襟懷乎?這樣講法,就意味着作者基於他的消極的世界觀而不屑阿附權貴,因為這也是一種虛幻的事情。詩中所謂“世間行樂亦如此”,這個“此”字,就應當體會為上面二句所表現的夢境空虛。

賞析: 篇十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説自己早年東遊揚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可見李白是一位輕財重義,交遊極廣的詩人。這次,當他即將離開金陵,前往揚州時,朋友相送,在餞別的酒度上,李白寫了這首詩,作為臨別紀念。這些來相送的“金陵子弟”,不過是些年輕的朋友,彼此雖意氣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這首詩就很不好寫。説多了虛詞,沒有實際內容,只能流於淺薄、空泛。然而朋友相處,一旦分離,總是令人留戀的。現在如此寫來,恰到好處,它真誠地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重。詩的開頭兩句,就寫得很歡暢、豪爽,形象生動,意境豐美。暮春三月,楊花飛舞,金陵酒肆,吳姬勸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是“欲行”還是“不行”的人,都是興奮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兩句,用敍述的語言,簡潔、明瞭地總寫一筆惜別的熱烈場面。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點,也表明了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意。於是最後兩句,以設問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貼切而自然地抒發了這離情別意的深切:請朋友們不妨問一問啊,向東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我們惜別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誰短啊又誰長?如此作結,不僅形象生動,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餘韻悠然。全詩語言清新流利,具有質樸的民歌風味,是李白詩中的名篇。謝榛説:“太白《金陵留別》詩:‘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妙在結語。”(《四溟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