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99K

中秋節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陽關曲·中秋作 篇一

詞牌名:陽關曲|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古詩簡介

《陽關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翻譯/譯文

晚間雲霧全都收盡,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銀河悄然無聲,天上緩緩移動着白玉圓盤。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終這樣美好,明年的明月將在什麼地方賞觀?

中秋節的古詩賞析 篇二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賞析

玩月思友,由月憶人。感慨清光依舊、人生聚散無常。詩的開頭點出“南齋”;二句點“明月”;三、四句觸發主題,寫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髮,寫流光如逝,世事多變;七、八句轉寫憶故友;最後寫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蘭杜,芳香四溢,聞名遐邇。全詩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濟,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水仙子·居庸關中秋對月 篇三

朝代:元朝|作者:宋方壺

一天蟾影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廣寒宮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我獨對清光坐,閒將白雪歌,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註釋

⑴蟾影:月影。相傳月中有蟾蜍,故以“蟾”為“月”的代稱。婆娑:形容月中桂樹影子舞動的樣子。

⑵此鏡:指月。

⑶廣寒宮:傳説唐明皇遊月中,見一大宮殿,榜曰“廣寒清虛之府”。見《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後人因稱月宮為“廣寒宮”。

⑷“碧天遙”句:姮娥,即嫦娥,相傳是月宮的仙女。

⑸清光:清冷而明亮的月光。

⑹白雪歌:古代楚國比較高雅的樂曲。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賞析/鑑賞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麗,描出了一個天無纖塵,月光皎潔,下照人寰動搖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獨特境界,引人入勝。“萬古誰將此鏡磨”逞才發揮,就月聯想,由眼前思及“萬古”,把時間擴展到了無限遙遠,誘人尋思。以新磨之鏡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詢問誰磨,意卻尖新。“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輕輕一筆,帶回眼前,緊扣題目“中秋對月”。“廣寒宮好快活”,轉入即景抒情,羨慕之意,溢於言表。“碧天遙難問姮娥”,無限遺憾,宛轉出之,妙趣橫生。所欲問的是什麼內容,沒有具體説明。不是不能説明,乃是有意不説明,好給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並迅疾地抒寫自己的情懷。

“我獨對清光坐”,突出了一個孤獨者的自我形象,與在廣寒宮過快活生活的仙女們形成鮮明的對比。“閒將白雪歌”,一個“閒”字,道出了內心的寂寞。“獨對清光坐,閒將白雪歌”,對仗整齊而天成,毫無做作的痕跡。“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怨氣沖天,響亮傳神,綰攝全篇,集中抒發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獨寂寞的不滿情緒。前面寫中秋的朗月,羨廣寒的快活,原是為了反襯這末句的,而獨坐、閒歌,原是為這末句做鋪墊的。

中秋節的古詩賞析 篇四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唐代〕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羣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賞析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髮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遊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經成為中秋時節人們常用的佳句。至於其他欣賞者怎麼理解,可以説百人百解。有聯繫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後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迴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為用“寒露墜”代指人生禍福無常,説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魅力。

中秋節的古詩賞析 篇五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賞析

詩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敍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抬頭望月,觸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的月下之景,詩歌卻從對面飛來着筆昔年往事,描繪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錯、夜夜歡歌的情形,只有這樣頷聯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淒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可是兩聯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複“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悽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不單是月亮,而是面對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月亮在古典詩歌裏,更多承載了懷鄉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時間概念,它卻成了一種永恆對照無常的人生,進而表現人生的痛苦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裏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望月懷遠 篇六

朝代:唐朝|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古詩簡介

《望月懷遠》由張九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户,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意境雄渾豁達。

詩歌從“天涯共此時”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贈”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翻譯/譯文

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這時,遠在天邊的親人和我同樣在望着月亮。親人怨恨夜太長了,在經過整整一夜後,思念之情變得更加強烈。熄滅了蠟燭,更覺得月色皎潔可愛,披衣走到屋外長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潤的涼意。月光雖然可愛,卻不能滿滿地捧在手裏把它送給遠方的親人,倒不如回去睡覺,在夢中與親人好好地相會。

中秋節古詩詞鑑賞 篇七

《水調歌頭·中秋》

宋代:米芾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賞析

米芾寫中秋賞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開月亮,上片先寫自己晚來的秋意感受。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徵人的習俗,砧上搗衣之聲表明氣候轉寒了。牆邊蟋蟀鳴叫,亦是觸發人們秋思的。李賀《秋來》詩云:“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米芾這兩句着重寫自己的直覺,他是先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後感到颯颯秋風之來臨,因此,才覺得彷彿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他是先聽到蟋蟀悲鳴,而後才意識到時令已屆高秋了。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秋”,表現出他的曠逸豪宕的襟懷。他這句抝折剛健之筆使文氣為之一振。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要給人帶來一種淒涼的秋意,而倔強的詞人不願受其困擾。所以,接着他要“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淒涼興況”偏不那麼容易收拾,酒後反而心裏加倍感到不勝其幽僻孤獨。才説“不學宋玉解悲愁”,強作精神,是一揚,這裏“倍覺不勝幽”,卻是一跌,如此一來,作者聞秋聲而引起的內心感情上的波瀾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來。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在這個時候,一輪明月出來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時,明月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為一個銀色的世界,也把作者從低沉壓抑的情緒中解救出來,於是詞筆又一振。至此,詞人才托出一輪中秋月點明題意。“多情”二字是在詞人的感情幾經折騰之後説出的,極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確多情。在反覆渲染中秋節令的秋意,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

下片寫賞月時自己在月光下“橫玉笛”、“倒金甌”、“倚欄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悵襟懷”的“悵”字承接上下片,巧妙過渡,既照應上片“不勝幽”的“淒涼興況”,又啟下片的賞月遣懷。“橫玉笛,韻悠悠”,玉笛聲本富有優美情韻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詞人馬上想到要藉此清時良夜,痛痛快快大飲一場。

“遍倚欄干十二”,説明他賞月時間之長,賞覽興致之高,於是他不由神與物遊,生髮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卻視之若浮萍,不只見出他心胸神思飄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際內心的真實感受,讀來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興致自然更高,於是詞人不覺豪飲大醉。結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寫賞月飲酒之後的種種,以不結之語收束了全詞,給人留下巨大的想象餘地。這首詞自東坡的同題詞之後,能獨樹一幟,勇於創新,確有其獨特的妙處:賞月不寫月華,偏道個人“對景”之感,清景之中見出清趣,頗值用心玩味。

這首詞借中秋賞月之機,表白了詞人為人的高潔,也流露了他對“從仕數困”的些許幽恨。詞的上片反覆渲染中秋節令的秋意,並從反面為出月鋪墊,以“自有”二字轉折,使一輪明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用筆頗為奇妙。詞的下片,側重抒發詞人嚮往隱居生活之意,發出對宇宙對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筆空靈迴盪,而自有清景無限,清趣無窮,表現出米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的特有風格。

中秋節古詩詞鑑賞 篇八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點評: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它構思奇拔,獨闢蹊徑,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縣)任太守。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而在齊州做官的弟弟蘇轍(字子由)又長達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每逢佳節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