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代詩歌鑑賞【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32K

古代詩歌鑑賞【通用多篇】

語文詩歌鑑賞 篇一

近年大學聯考語文試題進行了調整,加大主觀題在試卷中的比重,其中詩詞鑑賞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試題選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要求考生分析為什麼“折柳”是全詩的關鍵。要回答這個問題,考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識,充分認識“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內涵。該詩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如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繫。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係,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捨”之情。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性。像“柳”這樣的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還有許多。

這些事物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如:

歲寒三友中的“鬆”,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鬥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徵;“杜鵑”則代表一種悲劇氛圍。鑑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下面舉例説明: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無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瑩的照辛漸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王躍思故國,表摩納哥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4、蟬 以蟬比品行高潔。古人一位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倡議蟬的高潔表現自己的品行高潔。《唐詩別裁》説:“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

5、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離情別緒相連,表淒涼之意。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傾倒出來,對芭蕉為怨悱。葛勝衝《點絳脣》:”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着芭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6、草木 以草木繁盛凡塵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芰麥青青。“(姜夔《揚州慢》)原來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青青芰麥一片荒涼。

古代詩詞賞析 篇二

《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雲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作品賞析

【註釋】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顏色好象熔化的黃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樣合成一塊。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聲音。

④次第:接着,轉眼。

⑤中州:這裏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節。

⑦鋪翠冠兒: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節女子頭上的裝飾。

⑨簇帶:粧扮之意。

【評解】

這首詞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

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感情深沉、真摯。語言於樸素中見清新,平淡中見工緻。

羈旅思鄉詩詩歌鑑賞 篇三

1秋風引

劉禹錫 〔唐代〕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羣。

秋風是從哪裏吹來?蕭蕭落葉聲中地送走了一羣羣大雁。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早晨秋風撩動庭中的樹木,獨自漂泊他鄉的人最先聽到了秋聲。

2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唐代〕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裏哭泣?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 一作:離別)

棠梨花掩映着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裏回去了。

3登樓賦

王粲 〔兩漢〕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 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 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 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 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 以求羣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語文詩歌鑑賞 篇四

【步驟一】

先看一下詩歌是哪一類(按表現手法分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邊塞詩等)

古詩一般選擇唐詩宋詞,以抒情詩居多,抒情詩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託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把握景和情的關係;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關係,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託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係,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

【步驟二】

到詩詞的後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

【步驟三】

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麼畫面,這些畫面有什麼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麼作用(這實際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步驟四】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有助於瞭解詩的內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論世,瞭解作者風格);

③必看註釋(可以藉此瞭解詩歌的感情基調,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詩眼常常在此。詩歌鑑賞也常常是名句的鑑賞);

⑤必看題幹(題乾的指向性很強,必須看清要求,必須結合原詩內容、題幹作答,不能空洞的闡述概念。答案必須有針對性、指向性,一定要問什麼,答什麼,要什麼,給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步驟五】

看一看詩歌運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古詩鑑賞就很容易做了。組織成文時一般可用這樣的表達程式:這是一首什麼類型的詩,詩人攝取了哪些景物組成了怎樣一幅畫卷(或通過什麼形象的描寫刻畫),從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在藝術特色上,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起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或這樣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古代詩歌鑑賞 篇五

忸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

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賞析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忸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敍下。樑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裏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羣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鈎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裏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説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閒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説,這結末兩句,與其説是幸詞,倒毋寧説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淨,最為穩當。

詩的前半寫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令人賞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親切、融洽。頸聯寫洋溢着歡樂、生氣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詩人對天倫之樂的欣慰和珍惜。末兩句寫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這是杜甫詩中難得多見的輕鬆愉快之作。清代黃生《杜詩説》謂之“杜律不難於老健,而難於輕鬆。此詩見瀟灑流逸之致”。

羈旅思鄉詩詩歌鑑賞 篇六

1清平樂·別來春半

李煜 〔五代〕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柔腸斷 一作:愁腸斷)

離別以來,春天已經過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腸寸斷。台階下飄落的白梅花猶如雪片紛飛,將它拂去不知不覺又灑滿一身。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鴻雁雖然來了,卻沒將書信傳來。路途遙遠,有家難回。離別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遠它越是繁生。

2除夜作

高適 〔唐代〕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旅館裏透着淒冷的燈光,映照着那孤獨的遲遲不能入眠的客人。這孤獨的旅人是為了什麼事情而倍感悽然呢?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 一作:愁鬢)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髮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歲。

3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 題北榭碑

李白 〔唐代〕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被貶謫的人要遠去長沙,日日西望長安方向也看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黃鶴樓上傳來了一聲聲《梅花落》的笛聲,在這五月的江城好似見到紛落的梅花。

詩經·檜風——《素冠》 篇七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

庶見素韠兮?我心藴結兮,聊與子如一。

【註釋】:

素冠:素冠之人,清貧之人

棘人:哀慼之人。欒欒:憔悴

慱慱:音團,不安

聊:但願。

同歸:一同回去。

韠:音畢,護膝。

藴結:憂鬱不解的狀態。

【賞析】:

《素冠》描寫思念之苦,渴望與相思人合為一體的感情,但古來解説紛紛。清人姚際恆認為“思君子可以,為婦人思男亦可。”(《詩經通論》)詩以“素冠”、“素衣”、“素韠”代指思念的人,反覆描寫思念的愁苦,渴望與子同歸,寫得悽婉動人。

語文詩歌鑑賞 篇八

會考語文現代詩歌鑑賞五步

相對古體詩歌而言,現代詩歌以其手法之多樣、表現力之豐富和意境之高遠而似乎更難教學,這成了很多教師頗為棘手的難題。然而,我們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應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徑。本文中,筆者擬就現代詩歌教學的做法方面,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我以為,現代詩歌教學應走好以下“五步”。

第一步,以相關背景為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國中教材中所選編的現代詩歌大都是篇章不長,文詞明白,學生比較容易看得懂,正因為這樣而往往就容易只讀到它的表層,而忽略它內涵的一些東西。要讓學生能夠解讀詩歌的內涵,就必不可以少地對作品背景的瞭解——這是能否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藏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是一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的對比是淺顯易見的,詩中相對的兩種人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為和精神實質如果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為教學鋪墊,就不是那麼容易把握了。

所以,課前就務必先讓學生儘可能充分地瞭解關於魯迅的一些情況,諸如其生平經歷、作品解讀、世人評價等等。於課間,尚未讀文,即可集中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激發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景仰。有了這個情感鋪墊,教師輔之講述作者創作此詩文的背景,教學這首詩歌就有個良好的開端了,學生對了解詩中兩種人對人民的態度、對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就有了很好的依據。同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雖然充滿浪漫色彩,但如果沒有對中國“五四”過後那“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黑暗現實的瞭解,沒有對郭沫若當時極大的憤怒、苦悶與感傷的瞭解,學生就很可能只讀到詩中表層的美麗而很難從詩中解讀出他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理想世界嚮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關背景作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詩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這只是個開端。現代詩歌教學的重頭戲還在於詩文的品讀過程。

第二步,以誦讀為依託,欣賞詩歌的語言美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現代詩歌的語言精煉、形象、富有音樂美。

余光中《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歌句式均勻整齊,迴旋往復,一唱三歎。

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且要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來。雖是此,由於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而不可“框”在一個規定的架子裏遭受折騰,造就矯揉造作的“異口同聲”和“整齊”,有折人性。

賀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來/柳林鋪子笑,紅旗飄飄/把手招。白肚子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滿心話/登時説不出來,一頭撲在/親人懷”其中的激動、喜悦,任由學生讀得激昂強烈、一瀉千里;《桂林山水歌》中“招手相問/老人山,雲罩江山/幾萬年?——伏波山下/還環洞,寶珠久等/叩門聲……”這彷彿道不盡的滄桑歷史和漫長曆史中的感慨,任由學生讀得低沉舒緩,猶如山間潺潺溪流……誦讀是賞析詩歌的重要依託,是詩歌意境解讀的物質條件。

《鄉愁》中,那承載着詩人小時候依戀母親安慰的“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相見的一抔黃土,和象徵着中華古老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的海灣”,以及“這頭”與“那頭”沉重的分離,都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上,再將學生引向詩歌的賞析。

第三步,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的意藴可以這麼説: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裏,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裏行間。

還以余光中《鄉愁》為例:那“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來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那一抔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靈將歸往何處?……詩人的這些濃烈的情感,無不在詩中的“小”、“窄”、“矮”、“淺”之間得到反襯。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裏行間凸現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藴。要指出的是,詩歌既是“言志”、“言情”的載體,其語言內涵必是豐富複雜的,所謂“詩無達詁”,那麼在解讀其中的“志”與“情”就應允許我們在“體情”上有主觀的見地。清代的王夫之就説過:“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現代詩歌教學的鑑賞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

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賀敬之《桂林山水歌》開頭這樣寫道: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詩中“神”、“仙”、“情”、“夢”等字眼神姿仙態,如情似夢,迷離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誰都沒有見過,但云霧中影影綽綽出現的仙女形象,喚起了人們那種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夢也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中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想象,允許學生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神”、“仙”、“情”、“夢”。同樣,在《鄉愁》賞析中學生對詩人情感還會有怎樣的體驗,教師都應抓住學生瞬間的靈光,捕捉學生動情的聯想與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第四步,放飛思維的翅膀,品位詩歌的意境所謂“有意無境不成詩”。“境”即形象,《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

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義上品味出作品的詩美,從而切切實實培養起他們的藝術鑑賞力。現代詩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就比如賞析《沁園春?雪》時,輔之展現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圖景,假定詞人立於皚皚高原的一個至高點上,放眼四周、所見所想,由此品味出詞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內、外的空間裏,和“惜”所包含秦、漢、唐、宋的時間裏,所表現出來的一代偉人的氣魄、胸懷和人格魅力。

其次,從品味詩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一點點地感悟到詩歌意韻之美,也是教學中能避免架空賞析的一個好方法。如賞析余光中的《鄉愁》,引導學生緊扣詩人提取的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繫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繫,使學生在心中產生對詩人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強烈的共鳴,感受作者那難以言表的哀愁和無盡的相思。詩歌品賞過程是需要思維的,而思維是允許開放性的、有個性的。但須注意,開放式的解讀不等於隨意的解讀,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讀,所以應儘量減少曲解原意的誤讀。比如上文所述應把握其相關背景來解讀便是避免曲解的關鍵依據。解讀詩歌不可喪失標準任意而為,而是對於一些具有豐富複雜內涵的詩歌作“可能的”多重解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解讀,而不是遠離或僵化地就詩論詩。讀詩、品文只是在“學”的層面上,而語文教學的根本,在於讓學生能用語言表達生活。現代詩歌的教學亦應本着這個根本,由學至用。

第五步,以生活為藍本,展現心中的詩情畫意應該説,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對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會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這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殺,不讓寫。國中階段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我們的學生們“詩意”地生活着,對人間、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願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緻、聰慧的生活;

其二,現代詩歌在文字理解的難度並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是很困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並茂的反覆朗誦後,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其三,引導學生嘗試用“詩意”的眼光來觀察體味生活,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富有特徵和富有意味的物象,構成美妙的圖畫,加以滋潤灌注激情,來表達出自己對某一事物某一事情某一對象的理解與情感。現代詩歌課堂教學的外延應和生活的內延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會用詩歌的語言去感知生活、表現生活,哪怕是悲哀、無奈和歎息。從簡單的地方開始,教師要去掉畏難情緒,大膽指導學生去嘗試,自己帶頭去即興寫詩。開始,只要衝破思想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來的很美的句子寫出來,哪怕只有一句,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據音律節奏分行排列,最後才提出適當考慮雙句或小節末的字的大致押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