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的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W

經典的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人生理想勵志的古詩詞鑑賞 篇一

郊行即事

[宋] 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作品賞析

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顥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裏感歎“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説不是春天裏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裏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遊戲也寫進了詩裏,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於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説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個短句為一部分,後面的為一部分。前面寫郊外踏春,後面寫春遊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説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説話的流水。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詩裏用到的一些詞彙起到了美化主題的作用,像“恣行”,“碧四圍”,“興逐”“苔磯”,“十分勸”,“況是”,“遊衍”,“暮忘歸”。其實有些地方是有些誇張的,但這更增加了詩句的浪漫色彩,靈動固然來自景緻的原貌,但文字功底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跌宕的詩來的。

理學派的文章離不開思索,細讀一讀這首作品裏也是將一種思考嵌在字裏行間。思索的對錯也許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很難去判斷了,但只要作者有意處處留下思緒,作品就算是難得了。

人生理想勵志的古詩詞鑑賞 篇二

野田黃雀行

[魏晉]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作品賞析

⊙註釋

⑴高樹海水二句,喻環境之險惡。

⑵利劍,喻權力。

⑶鷂,yào,鷹類。羅,網。這句説,雀見鷂後失魂落魄,自投羅網。

⑷羅家,設羅捕雀的人。

⑸捎,shāo,除。一作“削”。

⑹摩,迫近。

⊙簡析

曹植,前期作品多描寫在鄴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後期作品則充滿憤激情緒,往往通過比興寄託方法來抒寫壓抑的不平之感和要求個人自由解脱的心情。此詩即如是。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遇難而自己無力援救的心情。“少年”以下幾句,是詩人設想有權力的人能來加以援救。

譯文

高高的樹木不幸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寶劍雖利卻不在我的手掌之中,無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裏。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着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鑑賞一

此詩選自本集卷六,以下兩首同。史載,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藉故殺了曹植親信楊修,次年曹丕繼位。又殺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處動輒得咎的逆境,無力救助友人,深感憤忿,內心十分痛苦,只能寫詩寄意。他苦於手中無權柄,故而在詩中塑造了一位“拔劍捎羅網”、拯救無辜者的少年俠士,藉以表達自己的心曲。此詩開端,詩人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隱喻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而少年拔劍捎網的形象則寄寓着詩人沖決羅網、一試身手的熱切願望。 此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樑代劉勰稱此詩“格高才勁。且長於諷諭”(《文心雕龍。隱秀》),確是中肯之論。

鑑賞二

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敍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羣燕辭歸雁南翔。”開頭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準備。這裏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將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內心之情是一致的。這三句雖然還只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於紙了。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別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中國是有傳統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高臨水兮送將歸。”漢武帝的《秋風辭》説:“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從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燕歌行》與它們思想感情上的連續性,而且還可以看到其中語言詞彙上的直接襲用。但是這些到了曹丕筆下,卻一切又都成為具有他個人獨特思想面貌,獨特藝術風格的東西了。這點我們後面再説。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經描寫過的那個肅殺的秋風秋夜的場景上,我們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雲滿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遠方自言自語,她説:你離家已經這樣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腸寸斷。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種傷心失意的思念故鄉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長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來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樣子。“慊慊思歸戀故鄉”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鄉的情景。這種寫法是巧妙的,也是具體、細緻的。一個人思念另一個人,其思想活動總有具體內容,或者回憶過去在一起的時光,或者憧憬日後見面的歡樂,或者關心牽掛對方目下在外邊的生活,想象着他現在正在做什麼,如此等等。這種借寫被思念人的活動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詩經》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筆下更有所謂“想佳人,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那就更加精采了。這種寫法的好處是翻進一層,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細緻、具體。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這裏有期待,有疑慮,同時也包含着無限的懸心。是什麼原因使你至今還不能回來呢?是因為修築繁忙?是因為戰事緊急?是因為你生病了?受傷了?還是……那簡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麼沉重啊!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煢煢(qióngqióng):孤單,孤獨寂寞的樣子。不敢:謹虛客氣的説法,實指不能、不會。這三句描寫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獨守空房,整天以思夫為事,常常淚落沾衣。這一方面表現了她生活上的孤苦無依和精神上的寂寞無聊;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女主人公對她丈夫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她的生活儘管這樣淒涼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迴歸外,別無任何要求。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援:引,拿過來。清商:東漢以來在民間曲調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樂調,以悲惋悽清為其特色。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是根據“歌聲有長短”(《樂府詩集》語)來區分的,大概是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迴哀傷的思緒。女主人公在這秋月秋風的夜晚,愁懷難釋,她取過瑤琴想彈一支清商曲,以遙寄自己難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調,總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動聽的長歌。《禮記·樂記》雲:“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女主人公寂寞憂傷到了極點,即使她想彈別樣的曲調,又怎麼能彈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傷心悽苦地懷念遠人,她時而臨風浩歎,時而撫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過了多久。月光透過簾櫳照在她空蕩蕩的牀上,她抬頭仰望碧空,見銀河已經西轉,她這時才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夜未央”,在這裏有兩層含意,一層是説夜正深沉,我們的女主人公何時才能捱過這淒涼的漫漫長夜啊!另一層是象徵的,是説戰爭和徭役無窮無盡,我們女主人公的這種人生苦難,就如同這漫漫黑夜,還長得很,還看不到個盡頭呢!面對着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這苦痛的人生,作為一個弱女子,我們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麼辦法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這時,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銀河兩側的那幾顆亮星上:啊!牛郎織女,我可憐的苦命的夥伴,你們到底有什麼罪過才叫人家把你們這樣地隔斷在銀河兩邊呢?牽牛、織女分別是天鷹和天琴星座的主星,這兩顆星很早以來就被我國古代人民傳説成一對受迫害,不能團聚的夫妻,這是家喻户曉,無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對牽牛織女所説的這兩句如憤如怨,如惑如痴的話,既是對天上雙星説的,也是對自己説的,同時也是對和自己命運相同的千百萬被迫分離、不能團聚的男男女女們説的。這個聲音是一種強烈的呼籲,是一種悲涼的控訴,是一種憤怒的抗議,它彷彿是響徹了當時的蒼穹,而且在以後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年年月月、時時刻刻都還可以聽到它的響亮的回聲。這樣語涉雙關,言有盡而餘味無窮,低迴而又響亮的結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複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户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瞭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把寫景抒情、寫人敍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迴百轉、淒涼哀怨的風格。

人生理想勵志的古詩詞鑑賞 篇三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作品賞析

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閒之壁。”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蘇轍寫過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自己在注中説:以前和哥哥 軾參加科舉考試,過澠池(在今河南省)時,曾就佛寺中住宿,在寺壁上題過詩。蘇軾於嘉祐六年(一o六一)冬寫下這首答和詩,回憶當時過澠池的情景和對人生的感歎。

詩的前四句對於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説: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象什麼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裏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後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第三聯寫澠池當年寄宿過的那座佛寺的情況:當時接待咱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了,按傳統習慣,他的屍體經過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裏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就是説,多少年過去了,人變了,和尚死了,物變了,寺壁壞了,世間已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當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象是雪化了,這些爪印也不見了。言外頗有為人生的短促歎息和對自己漂泊不定的感傷。

最後兩句,作者自己加了個註腳:“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是説:當年要去赴考時,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着小毛驢到澠池。所以詩中説:你還記得嗎?當時我騎着小毛驢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麼遙遠,人是那麼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歎。

優秀經典古詩詞鑑賞 篇四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宋代〕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賞析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鬥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上片寫軍容的威武雄壯。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後,興致勃勃,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着。當他睡覺一夢醒來的時候,還聽到四面八方的軍營裏,接連響起號角聲。“角”,古代軍隊的樂器,如同今天的軍號,有竹、銅、牛角等製品。三、四、五句寫許多義軍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樂隊在邊塞演奏起悲壯蒼涼的軍歌,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閲着全副武裝、準備戰鬥的部隊。古代有一種牛名叫“八百里駁”。“八百里”,這裏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這裏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種瑟有五十弦,這裏的“五十弦”,代指各種軍樂器。

下片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出霹靂般的響聲。“作”,與下面的“如”字是一個意思。“的盧”,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三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劉備帶兵駐紮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劉表不信任他,曾請他赴宴,想在宴會上捉拿他。劉備發覺這個陰謀後,便從宴會上逃出。蔡瑁去追趕他,當時他所乘的馬名叫的盧。在他騎馬渡襄陽城西檀溪水時,的盧溺在水中,走不出來。劉備非常着急地説:“的盧,今天有生命危險呵,應當努力!”於是,的盧馬一躍三丈,渡過溪水,轉危為安。“馬作的盧”,是説戰士所騎的馬,都象的盧馬一樣好。“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贏得生前身後名”一句説: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後的英名。也就是説,他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這表現了作者奮發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意思是説:可惜功名未就,頭髮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格。

經典的古詩詞鑑賞 篇五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賞析

白居易純粹寫景的作品很少,這是一首頗為人稱道的小詩。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悦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説“照”,卻説“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着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

“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可憐九月九年級夜”,是個過渡。可憐,可愛。九月九年級,是農曆,指進入深秋。意思説:深秋的夜晚多麼可愛啊!前兩句描寫日落時景象,這一句很自然地把時間從日落過渡到夜晚。看似隨意寫來,實際很重要,讓讀者明確感到時間在推移,繼續觀賞後面的畫面。

最後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説: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光亮,彎彎的月亮像弓一樣。秋天的江邊夜色降臨,空氣濕潤,草木上都凝結起露珠,“露似珍珠”,寫出秋葉特點。九月九年級,月亮剛出現,還是月牙兒,彎彎的,所以説像一張弓。“月似弓”,進一步點出月初的秋夜。這句重點寫了秋夜露珠和新月,連用兩個新穎貼切的比喻,描繪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九年級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着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藴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另外,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通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後兩句主要寫日落後(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後兩句還引伸出夜裏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合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於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於日落後看到了“月似弓”,再於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於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後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九年級”、“月似弓”之時,只能是在日落後不久。此時,由於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裏“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經典的古詩詞鑑賞 篇六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亡同:無)

賞析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户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

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説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悦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裏,娓娓地敍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説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確實使用最妙,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人生理想勵志的古詩詞鑑賞 篇七

清明

[宋]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借清明抒發感慨的詩作。

首聯描寫清明之時兩幅不同的畫面。“佳節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開之時,百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常見的桃花李花更是綻開花苞,盛開於春風之中,似有歡笑之意。 “野田荒冢只生愁刀,清明也正是人們上墳祭祖的日子,走到墳場,只見荒冢累累,心中自然會生出許多淒涼;況值祭祀時候,難免憶及長眠之先人,又要產生悲哀,這就是“只生愁”的含義。畫面雖不相同,但描寫的準確、手法的使用則是一致的。桃李無所謂“笑”,荒冢也不能“生愁”,這只是賦予桃李、荒冢以人的情緒,就是所謂擬人化。

頷聯描寫清明時節生物的活躍情景。“雷驚天地龍蛇蟄”,寫的是動物的活動。春雷震響,天地驚動,動物於冬眠中被驚醒,雷聲告知它們春天已經到來,於是它們便紛紛走出蟄居之處,活躍於春的氣氛之中。 “雨足郊原草木柔”,寫的是植物的生長。春雨貴如油,是説春雨能像乳汁一樣,讓草木迅速生長。雨足之後,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發柔嫩了。

以上兩聯寫了桃李、荒冢、龍蛇、草木。頸聯專寫人,人在清明時的活動也是各不相同的。“人乞祭餘驕妻妾”,通過齊人於璠間乞食這一典故寫了愚人的行為。 “士甘焚死不公侯”,乃是通過介子推的故事表現了賢人的氣節。這兩個典故放在清明節的具體環境中,其意義都已超出本身的範圍。

於是作者在最後的尾聯中就有了賢愚不分的慨歎、蓬蒿滿眼之感觸。他是因清明時節的這些現象,而得出了人生不論賢愚都要一律歸於荒冢這樣一個虛無的結論,這與他在貶謫生活中的消極思想是一致的。

這首詩的景物的描寫、感情的抒發,無不得力於對比。不但桃花與荒冢有對比、齊人與介子推有賢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與人生的無味黯淡也是一組鮮明的對比。

優秀經典古詩詞鑑賞 篇八

賣炭翁

白居易〔唐代〕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紅紗一作:紅綃)

賞析

本詩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裏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閒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兩句詩用同情的口吻,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複雜的內心矛盾。當時正是“夜來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節,身上只穿着單衣的老翁照理應該盼望着天氣和暖起來,可是他卻巴望着更冷一些,因為天氣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錢了。兩句詩只寫了老翁的一個心理活動,便把當時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來。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幸而天公作美,夜裏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着牛車沿着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打開,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地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裏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願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着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賣炭翁心裏盤算着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翩翩”二字本來是用以形容英俊瀟灑之態,用在這裏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裏高舉皇帝頒佈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説,強行扭轉車頭,驅趕着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餘斤炭就這樣被太監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餘斤炭錢,實際等於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於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説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 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瞭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彷彿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着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人生理想勵志的古詩詞鑑賞 篇九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作品賞析

檣櫓一作:強擄

人生一作:人間;

尊通:樽

[簡析]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麼拘於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讚歎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着時光的不斷流逝,隨着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象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鍊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歎。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裏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髮開去。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説,亂石象崩墜的雲;一句説,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於亂石和驚濤搏鬥,無數浪花捲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裏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後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後再補上“雄姿英發”,真象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歎絕的事。説它險絕,因為這裏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説它又使人歎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角度來説,真乃傳神之筆。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閒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從這裏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遊”,是説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遊歷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於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髮(花白的頭髮),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這裏,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於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裏用“如夢”,正好迴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着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着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侷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着。

個東西,絕不是隻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奴隸的。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並且擴大其領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傑出的代表。

它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遊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於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繫起來,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着“故壘”兩句,點出這裏是傳説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搏擊着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讚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於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併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筆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其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丰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豔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説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以下三句,由憑弔周郎而聯想到作者自身,表達了詞人壯志未酬的鬱憤和感慨。“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倒裝句,實為“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深沉、痛切地發出了年華虛擲的悲歎。“人間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酹”,即以酒灑地之意。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歎、哲理於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經典的古詩詞鑑賞 篇十

朝代:唐朝|作者: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翻譯/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鬥豔,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註釋

⑴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驚:吃驚,害怕。

賞析/鑑賞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裏,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説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 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裏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裏面。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