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拿來主義説課稿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85K

拿來主義説課稿多篇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一

一、【分析教材】

《拿來主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是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雜文。因為雜文是文藝性的論文,屬於議論文範疇,所以學習本文我們能夠論文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魯迅的雜文具有“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並且善於運用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所以學習本文不僅僅能夠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而且能夠學習魯迅雜文的語言特點以及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

二、【分析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對議論文的三大要素已經有所掌握,但是對論證方法的把握還只停留在引證和例證這兩種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上,而其它的論證方法如較常見的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還未掌握,並且他們的邏輯思維潛力尚在進一步構成中。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狀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目標: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因果論證的寫作手法和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手法。⑶德育目標: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由於高一學生對議論文的論證方法、邏輯技巧的掌握相對欠缺,以及魯迅先生所寫雜文的特點,再從學生實際狀況出發,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本文的重點、難點設定為:

教學重點:學習因果論證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四、【教學方法】

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引導法、講授法、提問教學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點撥法。

學生學習方法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包括小組討論法、朗讀法,以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課堂練習、課後練習貫穿本課的學習中。

五、【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本課將分兩個課時進行。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第1課時: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重點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

第2課時:重點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第一課時

1、導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作家馮驥才先生在法國答記者問的故事,激起學生對“拿來主義”的強烈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檢查預習狀況,鞏固基礎知識

作者、背景介紹:由於同學們在國小、國中階段都對魯迅及其作品有所學習,所以課前要求透過回憶或者找資料的方法對魯迅和本文背景做必須的瞭解。之後讓學生簡介魯迅和本文的創作背景。但是由於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雜文,並且文章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性,因此,在學生做背景介紹後,我會比較具體的補充講解文章的創作背景。為學生理解課文做好準備。

3、感知全文:新課標對學生閲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資料。先要求學生再次快速朗讀課文並思考課文脈絡和按要求將文章分為兩個部分,完成第一課時的第一個目標:把握文章思路、結構和觀點。

之後重點分析第一部分(1—7自然段)的資料。

A:課堂合作探究:

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它的具體資料又是什麼?

②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是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二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

第二個問題採取從“果”入手的策略,切中要害;採用提問教學法、小組討論法、點撥法,透過對因果論證法的分析,理清文章思路。從而完成了瞭解因果論證的教學目標,體會作者推理的邏輯性的教學重點和明確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着重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的教學難點。

此時,我已經完成了第一課時的前三個教學目標,接下來就要完成揣摩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的教學目標。

B:語言鑑賞:讓全體學生透過朗讀法,體會1-3段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然後透過引導法來分析鑑賞下邊幾個句子

①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②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説,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③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4、課堂小結:這個時候我就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所有教學目標,課堂重點、難點我將會以板書的形式體現出來。(後附板書)

5、課後作業:下課之前我將會留下課後作業,目的是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a.文章第二部分“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

b.“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下面開始將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由於有了第一課時的基礎,第二課時我將會直接分析8-10自然段,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深刻內涵,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學習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的難點。對此難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並逐步培養其思維潛力和應用潛力。

1、課堂合作探究題:

為了做到讓差、中、高三個程度的同學在課堂上都有題可想,有事可做,都有所收穫,我精心設計了幾個由淺入深的多層次、多結構的問題:

①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②“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③文章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它和比喻論證有何異同?

第一問主要讓學生針對文本來回答,培養學生的概括和表述潛力,主要是針對基礎較差的同學。繼而引出比喻論證的知識點的講解,使學生深刻體會魯迅先生對“文化遺產繼承”的態度,突破本課時學習的一個重點。(問題一和問題二我將採用小組討論法來完成,這樣學生就做到了“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第三問比較難,重在培養學生知識遷移運用的潛力,主要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此時我將給大家思考討論的時間,如果有同學明白,那麼給他發言的機會,然後我再進行補充;如果學生還是不明白,我將採用講授法來講清楚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異同。

2、課堂訓練:

學以致用,接下來我將透過練習法來幫忙學生實現比喻論證的運用。

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先寫出論據,然後再將論證過程寫在紙上。(任選一個觀點)

例如: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2)鐵杵磨成針

一個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只有不斷的努力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就像水只有百年如一日地堅持滴在一處,石頭才會被滴穿。

觀點:①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②要掌握真本領務必勤學苦練

③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④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多出幾個論點,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有題可選,有話可説,才能到達訓練的目的。

之後隨堂指導、檢查及點評。

3、小結:練習完成後我就完成了第二課時的所有教學目標,課堂重點、難點還是以板書的形式體現出來。(後附板書)

4、總結:本課三個教學目標此時已經透過上述兩個課時的學習全部完成,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

①體會到了議論文推理的邏輯性,明白了文章基本環節是先破後立:文章基本思路是:擺症狀——揭實質——析病因——論危害——開藥方②瞭解因果論證方法,並且學會運用比喻論證法。

③體會了魯迅雜文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的藝術魅力。

④學會用“拿來主義”的態度正確對待文化遺產。

六、【板書設計】

拿來主義

魯迅

閉關主義——懼外、排外

因送去主義——崇洋媚外、賣國求榮反語、諷刺破因果論證拋來、送來——進行經濟、文化侵略

果: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大宅子——中國文化遺產和外國的東西

孱頭怕

錯誤態度混蛋怒幽默、詼諧

廢物慕

魚翅——精華

比喻論證佔有鴉片——有益有弊

挑選煙燈、煙槍——糟粕

姨太太——糟粕

正確做法

創新新人

新文

立藝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是蘇教版第三冊第十八課的一篇精講課文,它也是《禮貌的對話》這一個單元的第四課。這個單元的文章講的是文化的發展務必堅持對話,屏棄偏見,增進交流,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才會共同繁榮發展。《拿來主義》是魯迅的雜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是對前幾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思路,結構和觀點

2、體會文章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

3、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和概括分析潛力

4、學習魯迅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三、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1、理解文章資料,領會拿來主義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

難點:1、掌握比喻論證以及因果論證的方法,並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

關於重點、難點的突破,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問題導學法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讓他們提出自己找到的問題,老師進行整和,找出有價值的和普遍有困難的問題,比如説:拿來主義的精神是什麼?文中的孱頭、昏蛋、廢物指代什麼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組討論法

針對領會拿來主義精神和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這一重點,我*本站 *採取小組討論法,四人為一組,展開討論,限時作業,然後讓小組代表起來發言,使學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個人鑽研和小組切磋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羣體教學中小組互助、優勢互補的用心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3、歸納法

針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潛力和概括分析潛力這一重點,我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並讓他們思考議論文的學習方法,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概括潛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潛力。

五、教學用具

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我採用錄音機、教學磁帶來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打算帶領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的文章,如《社戲》、《祝福》等,詢問學生記憶中的魯迅是什麼樣的?讓他們交流他們所蒐集到的關於魯迅的資料,故事,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擴展了視野,有訓練了學生動手的潛力。

(二)整體感知

首先,我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讀,有利於進入到課堂情景中,然後讓學生讀課文,對文章有整體感知,能夠採用多形式讀書法,如:朗讀、默讀、速讀、跳讀等方法,既能夠提高學生的用心性,有能夠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

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從質疑到理解的過程清晰可見,如果我是老師,我必須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來提高學生的閲讀潛力。

(三)合作探究

透過問題導學法,我們整合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針對掌握比喻論證和因果論證的方法這一重點,我採取小組討論法,四人一組,共同探究,在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始終不告訴學生明確的答案,讓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表面上看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是在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針對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我採用小老師授課法,透過小老師授課的方式,讓學生以主人公的心態自主學習,疏通字義、字音,鍛鍊膽量和口語表達潛力,並養成注意傾聽,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拓展訓練

1、尋找與課文有關的名言警句

2、寫一篇讀後感

這兩項訓練,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將課內外閲讀結合起來,是“大語文觀”的體現,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閲讀的興趣和“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

在教學課程結束之前,我會讓學生談一下這節課的收穫,讓他對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顧,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七、作業

將課後的思考與練習做完

拿來主義優秀説課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是蘇教版必修三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中的一篇精講課文,也是“文明的對話”這一專題的第三板塊“拿來與接納”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專題的文章講的是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對話,摒棄偏見,增進交流,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才會共同繁榮發展,第三板塊則從“繼承和接受”的角度幫助學生懂得文明對話的內涵、意義和作用。《拿來主義》是魯迅的雜文代表作之一,它從文化源頭上 揭露中國固有文化阻礙社會前進、矇騙羣眾的成分,啟示人們認識其實質。文章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是對前幾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魯迅關於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觀點;

(2)體會魯迅雜文“犀利幽默”的語言特點;

(3)把握文中的比喻、諷刺、反語和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瞭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類比論證等説理方法,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提高論説文閲讀和寫作能力;

(2)把握並學習先破後立的文章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批判地繼承,並在此基礎上聯繫實際,深入思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瞭解並學習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的方法、類比論證等説理方法

難點: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2、結合實際認清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雖然接 觸過魯迅先生的雜文,但 本文所針對的事件距今時間較久,而且這篇雜文並非直接正面闡釋自己的觀點,學生把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教學時必須介紹清楚有關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結合當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現象理解 “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五、教學方法:

1、問題導讀法:通過設問和學生探討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 備:閲讀課文和註解,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 瞭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二)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到法國訪問,在一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接二連三地向他提問。其中一位記者問:“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就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馮先生回答:“不!人吃了豬肉不會變成豬,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他幽默機智的回答,博得滿堂喝彩。是的,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的東西,不會變成資本主義,同樣,繼承文化遺產時,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原則,就一定 能夠有助於新事物的發展,這個原則就是“拿來主義”。那麼,什麼是“拿來主義”?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呢?讓我們 從《拿來主義》中尋找答案吧。(板書文題)

《拿來主義》優秀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拿來主義》是一篇老文,好幾版的教材都沒有將它刪去,而且編者還將其放在單元的第一篇,足以説明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實也是如此,《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這是一篇説難不難,説簡單又不簡單的雜文。如果純粹從內容的理解上看,這是篇較為簡單的文章:對待文化遺產的要膽大心細,要學會拿來,要學會挑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這個觀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學,也是許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準備用一節課講解本文的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方法。從第二節課起,我將重點放在對魯迅語言技巧的研究和訓練上。第三節課的重點則是本文的各種論證方法:類比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因此,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析本文中語言的技巧。魯迅的雜文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主要是因為他雜文的語言。人們稱,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其雜文的語言風格是犀利、幽默、諷刺。如果是一個有生活經歷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魯迅的語言可能不會吃力,但要讓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體會魯迅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為:

分析探究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技巧。

指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並應用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而課上的難點則肯定出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如何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課文分析,掌握魯迅先生雜文的語言技巧。

如何引導學生關注和觀察生活並能產生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想。

二、説學法

2班的學生特點是表現活躍,思維敏捷,出口很快,但總是會偏移主題。在課堂上表達的一些觀點往往有失偏頗,甚至理解錯誤。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我認為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魯迅先生的看問題的方式,並學着象魯迅先生一樣用自己獨具特色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現場片段作文,尤其是議論文類型的作文,對於作文本來就不好的學生來説,很有些難度。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即能鍛鍊學生們臨場應變和即時寫作的能力,又能讓同學們學會分工合作,發揚團隊的精神,用集體的力量完成較難的任務、目標。也就是説,讓他們合作起來摘桃子。

三、説教法

要理解內容不難,但要理解魯迅豐富而深刻的語言很難。首先,魯迅距今天的學生相隔年代較遠,文白夾雜的語言讓部分學生不太適應;其二,雜文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如果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事件不大瞭解的話,就較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了;第三,魯迅的語言運用十分純熟老練,技法又靈活多變,學生較難把握。那麼如何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語言的技巧呢?

這堂課的授課重點是三個雜文的語言技巧,要讓學生理解這三個技巧,我以為可以用“比”的辦法:精析原句,對比修改後的句子,才能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時重在加強學生的語感,重在“意會”(心中應明白魯迅雜文語言的妙處了),倒不一定要求學生“言傳”(用語言表述其中的妙處)。再借助當代生活中的幾個文化事例,讓學生們站在現在的角度進行仿寫評論,以達到訓練這些語言技巧的目的。

四、説教學程序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成兩個部分:

一、從《拿來主義》中拿來

“拿來主義”就是要善於從別人的文化中汲取精華。而《拿來主義》本身就有許多可汲取之處,可供學生們在今後的作文當中應用。因此,讓學生從《拿來主義》中拿魯迅雜文語言的幾個技巧:

1、貌似廢話連篇卻辛辣犀利。

2、貌似表揚讚賞卻針針見血。

3、貌似無心之筆卻一招致命。

教師對上述三個語言技巧進行精析,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拿來主義》一文中的語言的豐富和深刻,體會魯迅先生雜文的風格特點和藝術魅力。

二、學魯迅,做一名能戰的士兵

語言除了用來抒情敍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可以用來戰鬥。雜文是魯迅的匕首、投槍,同學們在理解了其雜文語言的特點之外,還應該學會如何像魯迅一樣利用這些語言技巧去“戰鬥”。

因此,在第二個部分,我例舉了四個當代的政治、文化現象,這四個現象都是同學們熟知的,但同學們卻看不透這些事件後面的深刻意義。因此我採用分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同學們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理解事件,同時用商討的方式寫出評論片段。要求是:利用剛才學到的幾個技法。

希望通過及時的訓練,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運用剛才所學到的內容。

最後教師通過及時的點評讓學生明曉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結束此課。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五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重難點:

1、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文本探究(瀏覽8——10段)

1、為了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的三種態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做法,即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論證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細微的體察和揣摩?請指出這些喻體各比喻什麼?

3、閲讀第10段,完成下列四題。

①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②“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③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即“拿來”的目的是為了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④請用一句話歸納段意。

二、開放平台

魯迅先生當時對外來文化遺產是持堅決的“拿來”的態度,時代發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讓人心跳的高新技術,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綠綠的物質世界。對這些,我們要不要“拿來”呢?拿來什麼呢?(點撥:舉其實例,分析。)

三、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四、論證手法

1、儘管本文中心思想應當包含四個要點,但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闡明對待文化遺產批判繼承的正確態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但並沒有枯燥地講述理論,全文寫得輕鬆活潑,很有趣味。閲讀第8、9兩段,想想作者在這裏用了什麼方法,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2、閲讀第3段,這段使用什麼論證方法?

當堂檢測:

常用論證方法有哪些?分別具有怎樣的論證效果?

課後作業:朗讀課文,體味論證特色和犀利幽默的語言

拿來主義優秀説課稿 篇六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鑑。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並與時代結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能力以及思維品質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教學難點:

根據文本內容探究新時代的“拿來主義”的內涵。

關鍵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拿來主義”內涵。

教學分析

1、瞭解文章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這一主張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確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3、將文本內容與時代結合,進行探究。教具多媒體

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昨天公開課抽籤,我很幸運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為你們是四個班中最優秀的,能和優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樂的事。帶着這種好心情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曲。

哪位同學知道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電影《KONGFUPANDA》。

這是好萊塢夢工廠製作的動畫大片,內容大致是,笨手笨腳胖乎乎的熊貓阿寶練就神奇中國功夫,打敗大反派作惡多端、忘恩負義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從5月28日零時全球公映,一票難求。

電影裏中國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功夫中國國粹,熊貓中國國寶。

正因為如此,從第一部《功夫熊貓》上映起就有許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國的熊貓眼睛是綠色的,讓人感覺邪惡,真正大熊貓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國為什麼用綠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國大熊貓的爸爸居然是隻鴨子,毫無緣由,但這隻鴨子分明和美國動畫片唐老鴨有幾分相像,對於以前沒有了解大熊貓故事的孩子來説,很容易留下中國大熊貓有一個美國唐老鴨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藝術家趙半狄打着橫幅“不允許好萊塢在中國撈金”來到國家電影局呼籲抵制《功夫熊貓》咱們班上的情況怎樣?

我們來現場做一個調查,咱們全班有多少人?

你會去電影院或在家中觀看《功夫熊貓2》?

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先來學習這篇課文,然後來回答這個問題。

二、主旨探尋:

(一)整體把握

1、哪個同學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用這個格式來回答:反對提倡

反對送去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2、魯迅所談的“拿來主義”是針對什麼而談的?從外國“拿”什麼呢?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卒章顯志,魯迅是從建設新文藝的角度,談要借鑑外國先進的文藝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隻有借鑑外國先進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文藝。

(二)這是一篇議論文,又是周樹人寫的,很多同學都皺起了眉頭。咱們中學生學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其實大可不必怕。剛才整體感之後,大家已經知道文章就兩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怎麼寫?

1、咱們班哪位同學朗誦最好,請你讀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樣證明自己觀點的。

2、要證明一種做法可取,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證明該做法的好處,二是證明其它做法的害處。請大家找出再拿來主義之外,還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樣的危害?

形成板書:

做法危害

閉關主義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落後捱打

送去主義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亡國滅種

送來主義商品傾銷經濟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

3、魯迅為了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因為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

例論證

類比論證:尼采自詡為太陽而發瘋與中國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樣可怕的。送去主義者的言論與尼采自詡太陽在本質上是相似的

5、魯迅語錄:某些國人自誇中國地大物博,魯迅曾批評道:倘是獅子,自誇肥大是沒什麼的;倘是一頭豬,自誇肥大,絕不是什麼好事。

列強覬覦你,最終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孫後代在佳節大典之際磕頭賀喜討賞的畫面觸目驚心哪。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從反面論述了應該實行拿來主義,下文應該怎樣寫?

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實行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2、請女同學中朗讀最好的一位來讀最後三段。

3、有沒有高度概括拿來主義做法的句子或詞語?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説,就是四個字:佔有、挑選

4、這一段有很形象的闡釋,找出來放聲讀一讀。

這裏用了什麼方法來論證的?

5、剛才有同學説是比喻論證,誰能具體分析一下?

形成板書: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

煙槍和煙燈、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課堂

1、眼下對待美國大片我們應該持有什麼態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這幾天《功夫熊貓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貓1》曾拿下六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僅中國就拿下了2.6億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貓2》內地上映兩天掘金1.2億。

電影局對趙半狄的做法,表示從感情可以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的人。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貌似徹底革命的人。徹底否定。

廢物:比喻欣然接受遺產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盤接受。

佔有、挑選。就是繼承、學習、模仿。

2、好萊塢夢工場的美國導演們一定沒有讀過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他們卻深得拿來主義的精髓:尊重、喜愛中國文化,《功夫熊貓》融合了眾多功夫片的技巧,還為阿寶設計了最典型的中國化背景:山水、廟會、麪條攤子,他練的是功夫,受傷了去鍼灸,連阿寶一手端數碗麪條的架勢也像是地道的中國“店小二”。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又善於創新。將中國文化用栩栩如生、豐富變化的動畫效果來呈現出來;阿寶的形象又有美國式的個性、自由、可愛、樂觀、幽默、勵志。

3、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遠遠排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落後於韓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他比中國製造更強大。舉例!

中國製造的8—10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波音客機,這需要多少中國女工在嘈雜的製衣車間中勞作多長時間?又要花去多少中國銷售人員的精力,因為要想美國男人都買四五件襯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知道美國的高科技賺取中國人多少汗水與勞動,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美國的電影、文化在中國市場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銀!

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為重要的因素。

因為武力,金錢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動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文化產業,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文化產業強國,文化產業規模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日本僅次於美國,其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其動畫產業佔世界市場的62%,遊戲領域則佔世界市場的1/3。)文化上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一國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我們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來的文化,要佔有、挑選,《功夫熊貓2》來了,咱們可以勇敢的走進電影院,自信地借鑑外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這就是今天這節課我們的收穫,也是老師對大家的殷切期許。

拿來主義説課稿 篇七

一、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拿來主義》是魯迅雜文在新課程中僅存的一條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覺得它是此刻高中生窺見魯迅雜文的最後一眼。從另一方面講,《拿來主義》是新課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議論文,一些常用的論證方法,論證結構在文中都有體現。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根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潛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拿來主義”的基本含義,

2、引導學生透過詞語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內涵。

3、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論證。

4、體會魯迅先生雜文尖鋭犀利、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5、理解主題,探討“拿來主義”在當代的文化好處。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先破後立、破立結合的論證結構。

2、學習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比較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

二、説學法

(一)分析學情

對於魯迅的文章,學生是多有學習,但是對於雜文,確實第一次。尤其在此刻淡化文體教學的狀況下,學生對於議論文的相關知識瞭解甚少,至少沒有構成議論文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要一方面教授本課的基礎上,交代夯實議論文相應的知識。

(二)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法、學法:

(1)教法:提問式教法、小組討論法、誘導研讀法、

(2)學法:課前預習法、課堂探討法、課後練習法

此外,為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説教法

編者提出:閲讀時不妨從文章的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和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對這些文章如果能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我們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領法”教學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資料包括:理清文章層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論證方法,掌握作者論證的內在邏輯性。

我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故設置導語如下:隨着我國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外的科學、文化、技術以及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風等等也隨之超多湧來,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才是正確的呢?魯迅先生在30年代就繼承文化遺產問題曾寫過一篇雜文,我想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論證這一重點即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知識台階,引學生思維上路,也就是説教者從學生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置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或共同討論,得出每一問題的準確答案,在那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潛力和分析綜合潛力。故我決定從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從“果”入手,切中要害

問題:1.文題“拿來主義”的資料是什麼?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詞表示結果,而“原因”又是什麼呢?即為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第1題的設置針對全體學生,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讀書,抓住要點,同時為第2題的提出做鋪墊;第2題的設置有必須難度,意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識台階。

第二步:由淺入深,設置問題

問題分為三階梯度,每梯度的問題即為一個高度的台階,學生每得出一個答案就登上一個台階,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什麼是“閉關主義”?

2、什麼是“送去主義”?作者依次擺了哪些事情來説明的?

3、如何理解這兩句話:A但終“不知後事如何”;B也能夠算顯得的一點進步了。

第二梯度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1、“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實質是什麼?有何區別和聯繫?

2、作者是怎樣批駁“送去主義”的?

3、“拋來”“拋給”“送來”“拿來”的含義各是什麼?

第三梯度:可設置這樣兩個問題:

1、作者為什麼批駁“送去主義”?有幾點原因?

2、作者對“送來”的態度如何?為什麼?

至此第一步的第3題的答案就圓滿了。

設置三個梯度習題的根據,主要是針對學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適合全體學生、第二梯度適合多數學生我們時刻要以課本為藍本,重在培養素質,以上習題主要訓練學生的分析潛力和綜合潛力。

第三步:課堂訓練、鞏固成果〔出示微機圖片(一)〕

(説明:如此設計訓練題的原因在第二課時中,我將詳細闡述,那裏不贅述)

第二課時

教學資料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學習並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

比喻論證是本文最突出的寫作特點,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論證方法,是本課時重點中的重點。對此重點的突破,我主要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採用討論和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比喻論證的寫作方法,交逐步培養其思維潛力和應用潛力。

第一步:先搭知識台階,由教者交待什麼是比喻論證。在此主要體現教師為旨的原則。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討論這一部分論證方法

在此主要體現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別各設置這樣兩個問題:

1、對待文化遺產有哪幾種態度、行為,作者是如何評價的?採用什麼論證方法;

2、“大宅子”“孱頭”“昏蛋”“廢物”各比喻什麼?

3.。對整個文化遺產是否一概而論,分為幾類?分別如何對待?用書上話回答

4、“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哪一部分?

問題設置原因:第1題是基礎,從而進行知識遷移構成潛力,而且為第2題搭台階,逐層深入,再採用設問、類比啟發並輔之以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潛力和思維潛力。

第三步:明確比喻論證與比喻句、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的區別,加深比較喻論證的理解。

問題1.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2、決定下面這段話是否採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割斷歷史,只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日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

讓學生討論和回答,使其在分析比較中加深比較喻論證的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辨析潛力。

第四步:根據技能構成的規律,為了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設置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訓練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訓練不僅僅僅體此刻課堂上的鞏固練習,而應是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上。教師連貫、準確、富有邏輯論證性的講述本身就使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教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討論題都是對學生思維潛力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是對學生課堂上知識進行構成性訓練,及時鞏固教學成果。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訓練題。〔出示微機圖片(二)〕

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題目。第一道題目面全體學生個性是程度稍差的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資料;訓練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論證方法。這是知識的內化、熟化過程。

第二梯度:設計辨析型題目。第二道題目面向大多數學生,透過訓練1使學生深入理解論點和論據的關係,訓練2使學生知識轉化為技能,培養辨析潛力。這是知識同化過程。

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創造性題目。第三道題目有必須難度,面向程度較高同學,同時使其他人得到啟迪。透過訓練1進一步完成知識遷移、培養程度較高同學的應用潛力,訓練2進一步培養其他同學的辨析潛力和表達潛力,訓練3在討論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創造性。這是知識的強化、優化過程。

第五步:回到課本中,學生討論分析學習本文的現實好處,訓練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

第六步:根據學生實際狀況,佈置課外訓練題

我校是首批辦好的重點校,此刻招收的學生,學習程度差異較大,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佈置分層次作業。

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按下列觀點,寫出論證提綱。

第一層次:在上述觀點中可選其一。

第二層次:這天我們一方面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步子邁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腐蝕。

在上述教學中,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由於教學過程設計貼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充分發揮主導和主體的用心性,又以訓練為主線,同樣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就應裝上‘窗紗’”為題,下面哪些論據採用了較適合的比喻論證方式——

A.江河橫流,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B.生活中的窗紗是為了防止蒼蠅、蚊子、灰塵…

C.一切人都有愛美之心,西裝革履、燙髮口紅,是時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據所給觀點,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證,請同學們口述其論據,其他同學給以評析。

例如:

觀點——做事要有恆心,不間斷,才能成功。

論據——(1)滴水穿石(2)鐵杵磨成針

觀點:1.客觀環境往往對人有很大影響

2、要掌握真本領務必勤學苦練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礎條件就不能成功

4、學生往往越過老師,後人往往越過前人

拿來主義優秀説課稿 篇八

《拿來主義》是魯迅後期的一篇著名雜文,這篇文章論證的藝術性很高。它充分發揮雜文的優勢,通過形象來講道理,寓道理於形象之中,不僅淺顯易懂,而且耐人尋味。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根據動心迷人的語文美育原則,對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用一種類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格從事用“小品”來突出它的這樣一個主要特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整個課上,學生時而忍俊不禁,時而拊掌大笑,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後,幾乎百分之百的學生能脱口説出拿來和送來的區別,説出孱頭、昏蛋、廢物比喻什麼,説出拿來主義的含義是什麼。.。.。.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亦即它的特點)是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難點是對一些曲筆、反語的理解,下面我就以此為線索,談一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思路和作法。

一、因果論證──由果溯因

上課伊始,我用類似相聲藝術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開講,聲言學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學習用品是從商店裏“拿來”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從國內外企業“拿來”的;在改革、開放之時,許多方面我們提倡實行“拿來主義”。在學生納悶並急起欲辯之時,讓他明白這裏所説的“拿來”與“拿來主義”與平時作“偷竊”解的“拿來”含義是不同的(自然解題):“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的獨創,“拿來”是一種形象的説法,“主義”是指一種重大原則或主張。再通過“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種原則或主張”的問題轉到對寫作背景的講解,通過“一個新而獨特的概念的提出,必然包含着“它是什麼”和“為什麼是這樣”兩個內容。拿來主義這個命題,就包含着“為什麼要拿來”和“什麼是拿來”(亦即‘怎樣才是拿來’)兩個部分”的提示,過渡到對文章篇章結構和內容的揣摩和分析。

我在分析“為什麼要拿來”這部分內容時,亦是運用了由果溯因的方法,先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第七段開頭的那個關聯詞“所以”,表明:前面所論,都是於“要自己來拿”的原因。再讓學生分析這句話之前文章的層次,討論、分析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成以下板書圖示:

第一層: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

(有悖於交往原則)

因為第二層:只是送去,必論為乞丐。

(要正視歷史邏輯)

第三層: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

(應重視現實教訓)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在講述第三部分時,我也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來結束教學:讓學生討論、完成“思考和練習”

二、思考

“如果課文最後一段的五句話是五個問題的答案,應提哪五個問題。”通過討論、分析讓學生明確:這五句話八十二個字,作為全文的總結,集中回答了五個問題,論因果,作選擇,加判斷,都深中肯綮,無可移易。

三、比喻論證──輔以“小品”

在講析前面因果論證的內容時,涉及到“送來”和“拿來”的區別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我請一個學生上台配合我表演了這樣兩個“小品”:某人上門推銷菜刀(進門就將刀尖對着主人,步步進逼着連説:“買一把”主人在驚駭之中只好買下一把)和大熱天買賣西瓜(賣瓜人將瓜拿給顧客,顧客卻推開不要,自己拍拍、聽聽挑了一個)。通過觀看這兩個小品,學生都能正確地認識到,“送來”和“拿來”的區別是:前者的主動權在別人。是一種帶有強迫和惡意的輸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拋來”的語意與此相同;後者的主動權在自己。與“拋來”相對的“拋給”的語意與此相似,是一種並不出於強迫和惡意而輸送進來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正常的貿易交往。

在講析拿來主義“它是什麼(即‘怎樣才是拿來’)”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設計由四個有些表演才能的學生上場,三個根據課文的描寫依次表演“孱頭”、“昏蛋”、“廢物”的“小品”,並且在表演時創造一種後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另一位學生在他們表演完後分別給他們戴上寫有“孱頭”、“昏蛋”、“廢物”字樣的摺紙做成的“烏紗帽”(以前也曾用過“高帽”,後覺得似缺少點幽默而改用“烏紗”這種摺紙帽的做法可以在一些《兒童趣味摺紙》類的書上學到),然後換一個學生上場,根據自己的評判,鑑別給這三人“頒獎(牌)”(牌子用適當大小的白紙或三合板製成,上面分別寫有“懦弱無能害怕繼承,拒絕借鑑的逃避主義者”、“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崇洋媚外、主張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在“循名責實”之後,我請學生在笑噱之餘,務必注意這裏體現的是本體和喻體的關係,手上拿的是表示“本體”,頭上戴的是表示“喻體”,要將這兩者“對上號”,並且向學生講清本體在當時的具體對象及其表現。

在一問一答,學生們肯定這些都不是“拿來主義”之後,我設計通過一聲吶喊:“歡迎拿來主義!”由另一個學生高舉着一面正面寫有“拿來主義”,反面寫有“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或“佔有,挑選,創新”)字樣的紙製旗幟上場(上場時可配以一段解放軍或運動員進行曲的音樂,“孱頭”、“昏蛋”、“廢物”作“望風披靡”狀,“落荒而逃”下場)。我指着旗幟反面問學生“這是不是拿來主義?”“它有什麼特點(要求大家齊讀課文中表現它特點的一段話來回答)?”學生們很快即能讀出:“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即全文倒數第二段)”來了。整個教學過程天衣無縫,妙趣橫生,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極大的調動和發揮。

在講析第二部分的最後,我安排了兩個連線練習。一是在小黑板的左右交叉地寫上:“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和它們的本體,讓學生將喻體和本體相連;二是在小黑板的同左右交錯地寫上毛澤東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一文中的語錄和魯迅的語錄,讓學生將觀點相同之處相連。

三、曲筆、反語──探賾索隱

本文的疑難之處主要是怎樣正確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義”的關於“學藝”上的事例,我則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分析,從反面去了解正意,真正理解有關詞語的深刻含義。對與詞句有關的課後“思考和練習”四等語文知識的練習,我則適當結合教學過程進行。

附:“動心迷人原則”的定義

語文美育原則之一。教師上課,對原有作品進行再創造,把平面,靜止的文字變成主體的、活生生的形象,使教材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等都能站立起來,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達到特有的效果,把學生“迷”住。它要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使學生的口、鼻、耳、目、身等都同時感知同一事物,得到感染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