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3W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通用多篇)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 篇一

清靜經原文及譯文

一、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即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子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二、參考譯文:

天與地之間,看起來,好像就是空的,本來就沒什麼形體可言;可是天與地間,雖然是沒有形體,卻能生出天地之間的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植物,與無生命的沙土、石頭,及許許多多的物體。天與地的運轉,本來就沒有什麼感情存在可言;雖然沒有什麼感情的存在,但是天與地之間,卻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們不斷的運轉。天與地的空間,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來就沒什麼名字可以去稱呼它;可是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它卻能養育萬物,滋潤萬物,使它們的生命能夠繼續成長。這的確是一個很玄妙的問題,連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樣去稱呼它,那麼幹脆勉強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道」吧!這個「道」的確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廣闊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道」;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清清淨淨的;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顯得非常污濁。有時候,有些地方就活動着;有時候,有些地方就靜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淨的,大地就顯得一片混濁。像天體的運轉是屬於流動之形,大地的本體是屬於靜止之物。男人是屬於清陽之體,女人是屬於濁陰之身。男人是表現外在的、活動的;女人就表現內在的、靜止的。因此,清陽之氣是上升的,陰濁之氣是下降的。如果萬物清陽之氣不能保守,那麼萬物的本來靈性便容易下降;萬物本來的靈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萬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慾之念,思想與行為便自然而然流於下體之末端;萬物的思想與行為如果流於下體之末端,便有陰陽之交合;萬物如果有了陰陽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清淨是污濁的源頭,如水源在上游是清淨的,在下游就顯得污濁。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如一切的建築物,都是由活動而來的,這就表示出——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清靜靜,一切天地萬物,就全部歸納在人的本性之中了,這就是學道的根本,可是學道的根本,每個人都忽視了。比如説,人的元神本來是喜好清靜的,可是都被後天的識神給擾亂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樣,本來也喜歡清靜的,但是都被貪念的慾望牽引去了。因此,一個人如果能夠遣除這些貪念的慾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夠清靜。澄濾這個心性之後,我們的元神,自然能夠清醒。這樣的話,六種「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所接觸的慾望,自然不會帶來干擾,三種「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滅。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這就是這個人的心性,還沒有澄清的關係,所以尚有一些慾望還沒遣除。如果人能夠遣除這些慾望,達到清淨的話,你去觀察你自己的心,連你自己的心,都會感覺沒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體,這些形體也不是形體了。就是了望遠處的物體,遠處的物體,也不是什麼物體了。這三種「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虛幻的話,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曠,毫無一物了。能夠這樣的話,看到虛無的天空也是虛幻的,連這個虛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話;就是一切都沒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沒有了,心性之中還有什麼可以存在呢?本來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們就要連這些假相都不要執着,連假相都不執着了,就是一片靜止的狀態。心性的靜止達到連想要靜止的心,都沒有的時候,慾望怎麼能夠生出來呢?能夠達到貪念的慾望,完全不生出來的時候,就是達到真靜的工夫了。心性達到真靜的狀態,然後去應用實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夠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能夠守住真正常清常靜的。人,也就是已經得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能夠達到明自本心,識自本性的人,無論在紛擾的場所或是在清靜的場所,他都能時時保持清靜的心。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靜之人。達到真正清靜之人,就是已經漸漸邁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邁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稱的「得道」這個名詞。〕雖名得道。實無所得。〔可是雖然稱為「得道」,實在是沒有得到什麼。但是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蒼生,所以才舉個「得道」的名稱,作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詞。現在我(老子)講到這裏,如果你們能夠領悟的人,就可以普傳這個至真至貴的聖賢大道了。〕

所以,吾(太上道祖)説: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爭奪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沒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產生貪妄的爭奪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説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説自己有德行,因為他是一位頑固執迷的人呀!所以,一個頑固執迷的人,會常常説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來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麼叫做道德的人。為什麼眾生不能邁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為他常常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顆虛幻的妄想心,就已經驚擾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經驚擾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貪着一切有形的萬物了;既然貪着一切有形的萬物,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貪求;既然心性中產生不必要的貪求,心靈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既然心靈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煩惱,就會帶來憂愁的痛苦,既然帶來了憂愁的痛苦,就會擾亂到自己的身心;擾亂自己的身心,自然就會犯下錯誤的行為;既然犯下錯誤的行為,就會污辱自己的靈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靈性;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輪迴中,便要沉淪於茫茫苦海;既然沉淪於茫茫苦海,就要永遠失去真正的大道了。而真正長久的大道,是領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別人能夠送給你的;所以,能夠真正領悟大道的人,簡單一句話來説,就是經常身心保持清靜的人了!

《忍經》全文及譯文 篇二

《茶經》與《酒經》原文賞析及譯文

(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翼而飛,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②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華佗《食論》:“苦茶久食,益意思。”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晉中興書》:“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衞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羞必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雲:‘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取材於唐·陸羽《茶經》)

鏈接材料:

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取材於宋·趙佶《大觀茶論》)

【注】①呿(qū):張口。②蠲(juān):驅出、祛除。

(二)

酒之作,尚矣。儀狄作酒醪①,杜康秫酒,豈以善釀得名?蓋抑始於此耶。

酒味甘、辛,大熱,有毒。雖可忘憂,然能作疾,所謂腐腸爛胃、潰髓蒸筋。而劉詞《養生論》:酒所以醉人者,麴糵②之氣故爾。麴糵氣消,皆化為水。昔先王言: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後世以酒為漿,不醉反恥,豈知百藥之長,黃帝所以治疾耶!

大率晉人嗜酒。嵇、阮之徒,尤不可一日無此。要之,酣放自肆,託於麴糵以逃世網,未必真得酒中趣爾。古之所謂得全於酒者,正不如此。是知狂藥自有妙理,豈特澆其礌磈③者耶!

大哉,酒之於世也!禮天地,事鬼神。上至縉紳,下逮閭里,詩人墨客,漁夫樵婦,無一可以缺此。投閒自放、攘襟露腹,便然酣卧於江湖之上。嗜者至於濡首敗性,失理傷生,往往屏爵棄卮,終身不復知其味者,酒復何過邪?平居無事,污樽④斗酒,發狂蕩之思,助江山之興,亦未足以知麴糵之力、稻米之功。至於流離放逐,秋聲暮雨,御魑魅於煙嵐,轉炎荒為淨土,酒之功力,其近於道耶!善乎,酒之移人也!慘舒陰陽,平治險阻,剛愎者薫然而慈仁,濡弱者感慨而激烈。與酒遊者,死生驚懼交於前而不知,其視窮泰違順,特戲事爾。

(取材於宋·朱肱《酒經》)

【注】①醪(láo):濁酒。②麴糵(qū niè):酒麴,釀酒用的發酵劑。③礌磈(lěi kuǐ):此指心中塊壘或不平之氣。④污樽:鑿地以代酒器。

8.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伐而掇之B. 豈以善釀得名

翼而飛 善乎,酒之移人也

C. 酒所以醉人者D. 豈特澆其礌磈者耶

黃帝所以治疾耶 特戲事爾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苦茶久食,益意思

長期飲用苦茶,有助於提高思考的能力

B.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你既然不能發揚我的品行,為什麼還要浪費我平時的積蓄呢

C.後世以酒為漿,不醉反恥

後世的人們把酒當作“漿”來飲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恥

D.託於麴糵以逃世網,未必真得酒中趣爾

借酒逃避現實的束縛,未必真能體會到到酒中的意趣

10.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既愛酒,又愛茶。下列詩句沒有表現這一特點的一項是(3分)

A.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

B.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C.看風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

D.泛酒煎茶俱愜當,滿前臘雪化春風。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4分)

A.作者認為漿、酒、茶這三種不同性質的飲品,對人類來説是不可或缺的。

B.飲茶需要衝淡平和的心境,在驚懼慌張、手足無措的時候是不能飲茶的。

C.“茶”字有三種寫法,每種寫法都表現出了“茶”作為植物的'本質屬性。

D.人類釀酒的歷史非常久遠,儀狄、杜康被認為是釀酒的鼻祖,名聞天下。

E.有些人因過量飲酒而導致失去理智、傷害身體,這並不是酒本身的過錯。

12.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

(取材於《淮南子》)

13.在下文方格中填寫與酒有關的語句。(任選四處)(4分)

有人説,如果能從古典文學中榨出兩種液體,一種是淚,一種就是酒。酒可以“助江山之興”,也可以宣泄情緒。蘇軾①□□□□(《赤壁賦》),與友泛舟赤壁;范仲淹②□□□□(《蘇幕遮(碧雲天)》),難解思鄉之苦;而陶淵明則③□□□□□□(《歸去來兮辭》),自得田園之樂。酒是詩的催化劑。無論是暢敍幽情的④□□□□(《蘭亭集序》),還是熱鬧酒宴上的⑤□□□□(《醉翁亭記》),即使是閨房中的⑥□□□□□□(《聲聲慢(尋尋覓覓)》),都可以催生感人至深的詩詞美文。

14.根據文(一)(含鏈接材料),概括“茶”有哪些功用。(4分)

15.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已經超過了4000年。現今社會,各種口味、各種功 能的飲料層出不窮;但是,茶,仍然是很多人鍾愛的飲品。請用一個詞表達茶留給你的印象或感受,並結合閲讀積累或生活實際對這種印象或感受進行解説。(6分)

參考答案

8.(3分)D9.(3分)B10.(3分)B11.(4分)A B

12.(4分)【參考答案】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

13.(4分)①舉酒屬客 ②酒入愁腸 ③引壺觴以自酌

④一觴一詠 ⑤觥籌交錯 ⑥三杯兩盞淡酒

14.(4分)【答案要點】解渴;解除身體不適;提神醒腦,提高思維能力;祛煩解悶,給人平和的心境。

15.(6分)【評分標準】對茶的印象或感受表達合理;聯繫生活實際或閲讀積累正確、恰當;語言表達清晰。

附【參考譯文】

(一)

茶是南方的優良樹種,(高度在)一尺、二尺乃至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兩個人合抱那麼粗的(茶樹),(需要)砍下樹枝才能採摘到茶葉。“茶”字(的結構),有的從“草”部,有的從“木”部,有的“草”“木”兩部兼從。

長翅膀能飛(的飛禽),長毛能跑(的走獸),開口能説話(的人類),這三類生物都生長在天地之間,(依靠)喝水、吃東西來維持生命,“飲”的意義是多麼深遠啊!解渴,需要飲水;排遣憂憤,需要飲酒;消除昏沉睏倦,需要飲茶。華佗《食論》(説):“長期飲用苦茶,有益於提高思考的能力。”如果感到發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姑且喝上四五口,(效果)與醍醐、甘露不相上下。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味極寒,作為飲料,最適宜精心一志、行事嚴謹、有節儉美德的人。《晉中興書》(説):陸納做吳興太守時,衞將軍謝安常想拜訪他。陸納兄長的兒子陸俶埋怨陸納不做什麼準備,(卻又)不敢問他,就私下準備了十多個人的飯菜。謝安來後,陸納準備的只有茶和果品而已。陸俶於是擺出豐盛的飯菜,珍饈佳餚很齊全。等到謝安走後,陸納打了陸俶四十棍,説:“你既然不能把我的品行發揚光大,為什麼還要玷污我向來清廉樸素的操守呢?”

【鏈接材料參考譯文】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凝聚了甌閩山川的靈秀與氣韻,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驅除了胸中的鬱結,盪滌了心中的愁悶,帶給人們清新而平和的心境。(飲茶時)內心淡泊、安閒,氣質高雅,意態寧靜。(這種情趣)就不是驚慌忙亂的時候能夠得到和追求的了。

(二)

釀酒的歷史很久遠。儀狄釀造濁酒,杜康釀造秫酒,(他們)難道是因為善於釀酒而成名的嗎?大概是因為(人類釀酒就是)從他們開始吧。

酒味甘、辛,性大熱,有毒。酒雖然可以使人忘記憂愁,但也能讓人產生疾病,就是所説的腐爛腸胃﹑潰精髓﹑毀筋骨。劉詞《養生論》(説):酒能醉人的原因,是酒麴作用的緣故。酒麴的作用消解後,酒就都化成了水。從前先王説:上天讓百姓釀酒,只是用來祭祀而已。後世的人們(卻)把酒當作“漿”來飲用,不喝醉反而感到羞恥,哪裏知道(酒作為)百藥之長,是黃帝用來治病的呢!

大概晉朝人最喜歡飲酒。嵇康﹑阮籍這些人,更是不可以一天不飲酒。(他們)主要是縱酒暢飲,借酒逃避現實的束縛,未必真能體會到酒中的意趣。古時候所説的得到酒的全部意趣的人,恰恰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酒這狂藥自有它玄妙的地方,難道只是用來發泄胸中的不平之氣的!

酒在世上的作用太大了!祭祀天地,敬事鬼神。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詩人墨客,漁夫樵婦,誰都不能離開酒。(飲酒之後,)閒適自在,解開衣服露出肚腹,安然酣睡在江湖之上。嗜酒的人(因過量飲酒)到了敗壞品性、失去理智、傷害生命(的地步),往往摒絕、譭棄酒具,終身不再飲酒,酒又有什麼過錯呢?平常居住無所事事,隨意暢飲,激發狂放的思緒,有助遊覽江河山嶽的興致,還不足以稱得上是懂得飲酒的意趣。當遭遇流離放逐的時候,面對秋聲暮雨,(沉醉於酒,)在煙嵐霧靄中駕馭妖魔鬼怪,把荒蠻偏遠之地轉化為極樂世界,(這時)酒的力量,差不多接近“道”了吧!酒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啊!(使人)在陰陽變化中調節情緒,在艱難險阻中平衡心態,使剛愎自用的人變得温和仁慈,懦弱膽小的人變得感慨激昂。善飲酒的人,即使面臨生死的威脅也不畏懼,他看待窮達順逆,只不過是一場戲罷了。

【斷句參考譯文】

楚宣王會見諸侯,魯國趙國都向楚王獻酒,魯國的酒淡薄,趙國的酒醇厚。楚國的主酒吏向趙國索要好酒,趙國不給,主酒吏生氣了,就把趙國的好酒調換(成)魯國的薄酒,上奏楚王(趙國進獻的酒很淡)。楚王因為趙國的酒淡薄,所以(發兵)圍攻邯鄲。

小人經原文及譯文 篇三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

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

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

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悦上者榮,悦下者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懲惡。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上疑禍本,下棄譭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無羈無恥,榮之義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

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佘慶弗絕。

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

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

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

節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

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

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鑑卷六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福禍先知,事盡濟耳。

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變則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天恩難測,惟財可恃。以奸治奸,奸滅自安。伏惡勿善,其患不生。

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

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

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

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無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

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

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懼,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

設疑而惑,真偽可鑑焉。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

樂經全文及譯文 篇四

樂經全文及譯文

樂經全文及譯文

根據西漢學者劉向《別錄》的記載,《樂記》原有23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11篇,依次為《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魏文侯》、《賓牟賈》、《樂化》、《師乙》。

樂記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耐動,放行於聲。聲相應,放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於戚羽毣,謂之樂。

譯文: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於人的內心。人們內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叫做音。講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鏚、羽旄的舞蹈,叫做樂。

樂本篇——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譁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譯文:樂是由聲音生成的,它產生的本源在於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悦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曠而激越;心中的產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情體,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温柔。這六種情感並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譯文:用禮制來引導人們的思想,用音樂來調和人們的情感,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法來防止人們的邪惡行為。用禮制、音樂、刑法、政令,這四者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用來統一人們的思想意識,建立清明安定的政治局面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成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譯文:一切音樂都是從人的內心世界產生的。感情在心中激盪,因而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聲音組成和諧的條理,叫做音樂。所以太平時代的音樂安祥而快樂,這是政治和諧的表現;**時代的音樂怨恨而憤怒,這是政治脱離政道的表現;即將滅亡的國家,音樂充滿樂悲哀和憂思,這是人民生活處境艱難的表現。音樂的道理,和政治是息息相通的。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也。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庫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譯文:音,是由人心產生的。樂,是與事物倫理相通的。所以只懂得聲音不懂的音樂的是禽獸,只懂得音樂而不懂的樂理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能夠懂得樂理的人。

所以能由辨別聲而知到音樂,由辨別音樂而知樂理,由辨別樂理而知道政治的好壞,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所以不懂的聲音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音樂。不懂得音樂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樂理。懂得樂理就接近於知曉禮儀了。禮儀和理樂都通曉,叫做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

所以樂的隆盛,並不是使聲音極盡華美。在宗廟中合祭祖先的禮儀,並不是使食物滋味極其豐富。在宗廟中彈奏的瑟,安裝這音色沉濁的硃紅色熟絲所做的弦,底部的孔眼很疏朗,彈奏時發出沉濁而舒緩的聲音,一個人唱歌,三個人應和,這聲音並未達到豐富多彩的完美境地。合祭的禮儀,崇尚玄酒,並以爼盤載着生魚,肉汁不用鹽菜來和味,食物的味道並不豐富。因此此先王之所以制定禮樂,並不是它來滿足人們口腹耳目的慾望,而是用它來教導民眾節制自己的好惡之情,從而歸於正確的人生正途。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譯文:用禮來節制民眾的心志,用樂調和民眾的情感,通過政令使民眾遵行禮樂,運用刑法防止違反禮樂的行為。禮、樂、刑、政,四者互相通達而不違逆,這就具備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樂論篇——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

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譯文:樂用來協調人們的關係,禮用來區別尊卑貴賤。有了樂的協調就能使人們互相親近,有了禮的區別就能使人民互相敬重。但樂超過了限度就會讓人放蕩,禮超過了限度就會使人分離而不親密。使人們感情融洽,儀態莊重,這就是禮和樂的功用。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譯文:樂由內心產生,禮在外表體現。樂由內心產生,所以能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心靈;禮在外表體現,所以具有各種禮儀制度。隆重的樂一定平易,隆重的禮一定簡樸。樂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沒有怨恨;禮教通達的實行,民眾就不會爭奪。用禮讓治理天下,説的就是實行禮樂。

強暴的人不再出現,諸侯都歸附天子,不再用兵器甲胄來發動戰爭,五種刑法也棄置不用,百姓沒有患難,天子也不動怒,這就表明樂教通達地實行了。父子之間親睦,長幼之間有次序,四海之內人們互相禮敬尊重,這就表明禮教通達的實行了。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故鍾、鼓、管、磬、羽、籥、幹、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樂論篇》

譯文:禮,是規定尊卑貴賤的差別,使人們互相尊重的。樂,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影響人心,使人們互相親近的。禮和樂用來治國安民的本質是一致的,所以都被英明的君主沿襲下來。他們制禮作樂都與時勢相合,為禮樂命名都與所建立的功業相符。

鍾、鼓、管、磬、羽、籥、幹、戚,都是樂的器具;屈、伸、俯、仰、綴、兆、舒、疾等姿態,舞者聚集的行列和行動的區域,舞蹈的舒展和疾速,都是樂的表現情狀。簠、簋、俎、豆、等器皿和各種規定,都是禮的工具;升降上下、迴旋、袒開或掩閉上衣,都是禮的表現形式。

懂得禮樂性質的人就能製作禮樂,懂得禮樂表現形式的人就能傳承禮樂。制禮作樂人叫“聖”,傳承禮樂的人叫“明”。“明”與“聖”,是傳承和製作的意思。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羣物皆別。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譯文:樂,表現天地間的和諧;禮,表現天地間的秩序。有了和諧,所以萬物都能化育生長;有了秩序,所以一切事物都能有所區別。

樂是根據天的道理而作的,禮是按照地的管道而制定的。制禮不合度就會引起混亂,作樂不合度就違背正道。明白天地間萬物的道理,然後才能興禮作樂。

和諧而不淆亂,是樂的內在精神;使人欣喜歡愛,是樂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使人莊重恭敬順從,是禮的職能。至於用樂器使禮樂得道表現,通過聲音使禮樂得以傳播,在宗廟社稷中行施禮樂,用來奉祀山川鬼神,這些應用禮樂的事情是統治者讓人民一起來掌握的。

樂禮篇——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

干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襲禮。

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譯文:君王們功業成就了才作樂,天下平定了才制禮。那些功績偉大的君王所作的樂是完備的,那些治理天下週到的君王所制的禮也是全面的。

手持幹、戚的舞蹈,並不是完備的樂。烹煮肉食來祭祀,也不是全面的禮。

五帝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就不沿用前代的樂。三王各人的時代有別,就不承襲前代的禮。

作樂過度就會生出憂患,制禮不精就會發生偏失。能夠做到重視樂而不發生憂患,制禮完備而不發生偏失的,大概就只有偉大的聖人吧!

樂施篇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譯文:從前舜作了五絃琴,用來伴奏着唱詩歌《南風》,夔開始作樂,用來賞賜諸侯。所以天子作樂的目的是用來賞賜給諸侯中有德的人。德行隆盛而尊崇教育,五穀及時成熟,然後才用樂賞賜他。所以那些治理百姓不好,使之勞苦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疏遠;那些治理百姓好使之安逸的諸侯,為他歌舞的行列中的間隔就近。所以看到賞給他的歌舞就能知道他的德行,聽到給予他被賞賜的諡號就能知道他生前的行為。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也。

譯文:天地運行的規律,氣候的冷熱不按照一定的時間交替就會發生災害,風雨失去調節就會發生饑荒。教育對於人民,就象氣候的冷熱一樣,教育不適時就有害於社會。各種制度對於人民,就好像風雨一樣,制度的規定不適度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前代的君王制樂,就是用來作為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用得適當就能使人民的行為和道德相吻合。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譯文:樂是聖人所最喜愛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他能深切感動人們的心靈,他能夠移風易俗。所以古代君王設立諸如大司樂、樂師等專職從事樂教。

樂言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闢、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

譯文:人有氣質、性格、心智這種本性,但哀、樂、喜、怒的變化沒有常規。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然後一定的情感就表現出來。

所以細微、急促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會憂愁;寬舒和諧、緩慢輕鬆、文采華美而節奏簡易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感到安樂;粗曠激越、勇猛振奮、宏大而憤激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剛毅;端方、剛正、莊嚴而真誠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肅敬;寬暢、洪亮、流利而和順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能夠慈愛;放蕩、散亂、疾速而過度的音樂流行時,人們聽了就

樂象篇——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始終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譯文:凡是邪惡的聲音打動樂人心,逆亂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逆亂的風氣表現出來,“淫樂”就興起了。而平正的聲音打動了人心,和順的風氣就會相應而生。和順的風氣表現出來,“和樂”就興起了。正如唱的與和的互相響應,人民乖違。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種情志也同類相應,各有所歸,而萬事萬物的道理,本來就是各按其類互相應和的。

所以君子根據人的性情來和諧他們的意志,以成就人們的善行。對邪惡的聲音和的形色,不聽也不看;對放縱的無度的樂和不合禮教的事情,不使它進入自己的內心;對怠惰散漫的邪僻風氣,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現出來。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體各個部分的活動都能和順端正奉行禮義。然後通過聲音表達出來,用琴瑟的彈奏來增飾文采,手持盾和戚來舞蹈,用羽和旄來裝飾,簫和管來伴奏,以發揚最高道德的光輝,感動四時的和氣,以彰明萬物發展的道理。

所以音樂的清明象徵着高遠的天,廣大象徵着博厚的地。樂曲的終而復始象徵着四季,舞姿的迴旋往復象徵着風雨。樂舞之器五色齊備而有條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沒有差錯,節奏變化合度而又有常規,形體的大小互相補充,聲音的終始互相接續,唱和、和的、清音、濁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規律。所以樂教的施行使倫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靈敏,氣性平和,社會風俗也隨之轉變,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寧。所以説,樂是使人快樂的。君子高興的是得到道德的修養,小人高興的是得到慾望的滿足。用道德來約束慾望,就能快樂而不過度;追求慾望的滿足而忘了道德,就會迷惑而失去快樂。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諧他們的意志,推廣“和樂”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樂教施行而民眾就歸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見君子的道德了。

樂象篇——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譯文:德是人性之正,樂是德之光華,金、石、絲、竹是樂的工具。詩歌抒發內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聲音,舞蹈表達內心的姿態。詩、歌、舞都源於人的內心,然後用樂器來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會文采鮮明,氣度宏大就會變化神奇,和順的情感累積在心中,就會有美好的神采表現在外表。只有音樂才不可以偽裝出來。

樂情篇——

樂者,非謂黃鐘、大呂、絃歌、幹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樂師辯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屍。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譯文:樂不僅僅是指黃鐘大呂等樂律、彈琴歌唱和手持盾牌及大斧的舞蹈,這些都是樂的末節,所以讓孩子來表演舞蹈。鋪設筵席,成列樽、俎、籩、豆等器具,以升上降下的動作來表示禮儀,這都市禮的末節,所以讓辦具體事情的官員來執掌之。

樂師只懂得樂聲和詩歌,所以面向北坐着演奏。宗人、太祝只懂得宗廟中祭祀的禮儀,所以站在屍的後面掌禮。商祝只懂得喪葬的禮儀,所以站在主人的後面掌禮。因此可見道德完善的人才能處於上位,技藝熟練的人只能處下位;品行完美的人才能居前,從事技藝的人只能在後。所以説古代君王明確了上、下、先、後的分別,然後才能為天下制定禮樂。

魏文侯篇——

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功,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譯文:鐘聲發出鏗鏘的聲音,鏗鏘的聲音可以用來表示號令,號令可以使士氣充沛,士氣充沛就能激發勇武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鐘聲,就會想起武臣,石磬發出硜硜的聲音,硜硜的`聲音可以象徵節義分明,節義分明就能有獻身效命的精神。所以君子聽到石磬的聲音就想起獻身邊疆的將士。絲絃的聲音悲哀悲哀的聲音可以使人廉潔正直,廉潔正直就能意志堅定。所以君子聽到琴瑟的聲音,就會想起志向堅定的忠義之臣。竹製的樂器可以發出多種樂音,多種樂音表示聚合的意義,明白聚合的意義就能聚集眾人。所以君子聽到竽、笙、簫、管的聲音,就會想起能夠聚集民眾的臣僚。鼓鼙的聲音喧騰,喧騰的聲音可以振奮人心,人心振奮就能大眾一起前進。所以君子聽到鼓鼙的聲音,就會聯想到瓴兵的臣僚。君子欣賞音樂,不僅是聽他的鏗鏘聲音而已,更重要的是那樂聲還與自己內心的情感有所應合,而能引起共鳴。

樂化篇——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譯文:君子説:禮樂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身心。能詳審地研究樂來進行道德修養,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會快樂,快樂就會身心安寧,身心安寧就能使德行長久,德行長久就會象天一樣,象天一樣達到神的境界。象天一樣,就能不言而取信於民;達到神的境界,就會不怒而有威嚴。詳審的研究樂是用來提高道德修養的。詳審的研究禮來端正儀表舉止就會莊重恭敬,莊重恭敬就能有威嚴。內心有片刻的不平和不愉快,卑鄙奸詐的心思就會進入;外貌有片刻的不莊重不恭敬,輕佻怠慢之心思就乘虛而入了。

所以樂是影響人的內心世界的,禮是端正人的儀表舉止的。樂使人十分平和,禮使人極其謙順,人民看到他的神采氣色就不會與他相爭,看到他的儀態也不會有輕佻怠慢的表現了。所以內心煥發出道德的光輝,人民就沒有不聽從他的;儀態表現出  境界禮的原則,人民就沒有不順從他的。所以説;詳審的研究禮樂的道理,用來施加於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情了。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其干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齊,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譯文:樂的意思是歡,是人們為了滿足情感的需要所不能沒有的。歡樂之情一定要用聲音來抒發,通過動作來表現,這是人之常情。聲音和舞蹈有這樣的作用,因而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全都由它表達出來了。所以人們不能沒有歡樂,歡樂不能無所表現,表現出來而不符合道德規範,就不能不發生邪亂。古代君王憎惡世風的邪亂,所以制定“雅頌”之樂來引導。使樂聲足以令人快樂而不放縱,使樂的文辭足以明辨而不泯滅隱晦正理,使樂的曲折、平直、複雜、簡潔、細微、洪亮等種種音調和節奏的變化足以感動人們的向善之心而已,而不使放縱邪惡的思想感情影響人心。這就是古代君王作樂的原則。

所以在宗廟演奏音樂,君臣上下一起聽着,就沒有不融洽相敬的;在族長鄉里之中演奏音樂,年長的和年幼的一起聽着,就沒有不和順相待的;在家庭中演奏音樂,父子兄弟一起聽着,就沒有不和睦相親的;所以樂的創作,先確定宮音的高低以形成和諧的樂音,再用各種樂器配合演奏以表現樂曲的節奏,使節奏和諧適度以形成結構嚴密的樂章,這都是為了發揮其協和父子君臣的關係,使人民相互親近的作用。這就是君王作樂的原則。

所以聽到了“雅頌”之樂,人們心胸就寬廣了;拿着盾和戚,學習俯、仰、屈、伸的舞蹈動作,人們的儀表就莊重了,按照一定的行列和區域來行動,配合着音樂的節奏,人們的行列就端正了,進退也統一了。所以樂表現着天地間的協和統一,是中和的綱紀,是人們的性情所不能沒有的。

小人經原文及譯文 篇五

圓通卷一:

善惡有名,智者不拘也(雖説善惡有它的定義,但具備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時,絕對不會被善惡的觀點束縛)。天理有常,明者不棄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規律,聰明的人不會去違背自然規律)。道之靡通,易者無虞也(道理是圓融的,什麼是圓融?就是通達的去順應變化)。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聲的人名譽反而最容易受到損害,愛惜自己的人則可以得以保全自己)。名利無咎,逐之非罪,過乃人也(名利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麼罪過,以此來批評別人只是自己的主觀意識不同而已)。君子非貴,小人非賤,貴賤莫以名世(尊貴的人其實沒什麼值得尊貴的,老百姓也沒什麼低賤的,尊貴還是低賤並不足以稱道於世)。君子無得,小人無失,得失無由心也(社會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麼,老百姓也不一定會失去什麼,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實毫無關係)。名者皆虛,利者惑人,人所難拒哉(名譽都是虛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誘惑人,這是人難以抗拒的本性)。榮或為君子,枯必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敗貧困的人肯定會淪落到小人之列)。君子無及,小人乃眾,眾不可敵矣(社會地位高的人永遠是少數,老百姓永遠是多數,多數人的力量永遠不能輕視)。名可易事難易也,心可易命難易也(名譽是過眼雲煙很容易發生變化,不要異想天開去改變客觀現實,思想境界可以發生變化,但隨着因緣果報流轉的命運卻難以更改)。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會地位的高和低沒有什麼兩樣,如果被名利束縛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個小老百姓去過自由自在的日子)。

聞達卷二

仕不計善惡,遷無論奸小(做官或升職的標準,根本不是以善惡或忠奸來決定的)。悦上者榮,悦下者蹇(jian、跛意、不順利)(能和領導搞好關係的,日子必定過得很滋潤,處處為老百姓着想的,困難肯定不少)。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品德高尚的人能讓老百姓高興,可領導會因此而不高興了)小人悦上,下不懲惡(喜歡討好領導的人,羣眾可能會反感,但這樣的反感並不能對你有任何損傷)。下以直為美,上以媚為忠(老百姓喜歡道德高尚剛直不阿的人,可領導會把喜歡諂媚、順應的人當做忠誠)。

直而無媚,上疑也;媚而無直,下棄也(道德高尚但不懂得去順應領導,領導就會懷疑你的忠誠;但是當你無原則的去順應領導,老百姓就會拋棄你了)。

上疑禍本,下棄譭譽,榮者皆有小人之謂,蓋固本而舍末也(領導懷疑你的忠誠是災禍的根本,老百姓拋棄你對名譽有影響,所以功成名就的人都難免名聲不好,就是他們把實際利益看得比名聲重要)。

富貴有常,其道乃實(富貴的規律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福禍非命,其道乃察(其實禍福並不一定是命中註定的,關鍵看你是否有觀察和判斷的能力)。實不為虛名所羈,察不以奸行為恥(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就不要受那些虛名的束縛。

善於去觀察判斷,就不要以奸詐為恥辱)。無羈無恥,榮之義也(有沒有名聲的羈絆和恥辱感的束縛,就是能不能顯貴發達的根本原因)。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要是真想追求名聲就不要去當官,因為好名聲不是當官可以得到的`)。求官者莫名,德非榮也(想當官就別管什麼名聲,因為道德高尚跟榮華富貴是矛與盾的關係)。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異哉(追求道德高尚就必須講究人格定位,追求榮華富貴的人沒有這種道德理念,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

解厄卷三

無憂則患烈也(什麼都不勞心,大煩惱就會上身了)。憂國者失身,憂己者安命(不過,為國家勞心的人,有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上。只為自己操心的人,卻能快樂地安身立命)。

禍之人拒,然亦人納;禍之人怨,然亦人遇(災禍之事不是人想要的,但有些災禍之事的確是自找的;雖然每個人都討厭災禍之事,但每個人都難免碰上)。君子非惡,患事無休。小人不賢,餘慶弗絕(雖説道德高尚的人不做壞事,但災禍之事接連不斷。而人品低下的人不幹好事,卻能夠快快樂樂左右逢源)。

上不離心,非小人難為;下不結怨,非君子勿論(因此,如果讓領導對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肯定做不到。但是要想讓老百姓不怨恨自己,沒有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談都別談)。禍於上,無辯自罪者全。禍於下,爭而罪人者免(所以,領導要找自己麻煩的時候,就不要去為自己辯護,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但如果是出了事故可能會追究責任時,就只能搶先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才能不承擔責任)

。君子不黨,其禍無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要知道道德高尚的人不愛拉幫結夥,所以災禍之事一旦發生,願意伸手拉一把的人非常少。而因為小人善於交結,有一大幫朋友,所以發生災禍之事時不乏盡全力幫忙的人)。

道義失之無懲,禍無解處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諒矣(從某些方面來説,不講道義對自己不會有什麼實際的不利,而有了災禍之事沒人幫忙可就必然倒黴。因為做道德高尚的人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別人選擇去做小人,的確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交結卷四

智不拒賢,明不遠惡,善惡鹹用也(具備真正智慧就不會拒絕好人,也不會疏遠壞人,因為這兩種人都可以幫助你成就事業)。順則為友,逆則為敵,敵友常易也(一般説來,都會拿順應自己的人當朋友,拿反對自己的人當敵人,其實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因為由於時間、地點、需要的不同,朋友和敵人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貴以識人者貴,賤以養奸者賤(用尊重的心態去對待別人,肯定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的道理,用輕賤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日後難免遭受別人的輕賤)。

貴不自貴,賤不自賤,貴賤易焉(如果受到別人的尊重而不自重,如果貧賤的人也不自己看不起自己,時間長了,貴和賤就該互相掉換了)。貴不賤,人,賤不貴人,貴賤久焉(如果尊貴的人永遠不會看不起別人,如果潦倒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去尊重別人,貴賤就有可能這麼一直延續下去)。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謀乃大(如果有人希望別人愚痴而自己聰明,但他還是成天裝愚痴給人看,這樣的人可能是城府極深)。人忌人明而自愚,智無潛藏,其害無止(如果有人不滿意別人比自己更有聰明才智,就自己耍小聰明,這樣的人純屬自己找不自在)。

明不接愚,愚者勿長其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和愚痴的人交朋友,因為和愚痴的人交朋友,絕對不會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智不結怨,仇者無懼其智(但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去跟別人結仇,因為一旦結仇,他們不會因為你有智慧就怕你)。君子仁交,惟憂仁不盡善。小人陰結,惟患陰不制的(道德高尚的人用仁義與人交朋友,而且還惟恐自己做得不夠盡善盡美。

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與人交往喜歡耍陰謀詭計,因為不耍陰謀詭計,目的就達不到)。君子弗勝小人,殆於此也(那些講究道德底線的人,一般鬥不過那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而且常常要吃他們的虧,就是因為如此)。

節儀卷五

外君子而內小人者,真小人也(外表一幅真人君子道貌岸然的作派,而內心全是陰謀詭計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外小人而內君子者,真君子也(做事手段並不比喜歡耍陰謀詭計的人差,但內心卻有着慈悲情懷的人,才配稱之為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義重者輕害(道德高尚的人以人格操守和價值取向的定位為底線,所以就不知道保重自己。而看重仁義的人因為太重仁義,所以從不計較自己的得失以及可能面對的傷害)。人慕君子,行則小人,君子難為也(人們都仰慕道德高尚的君子,但其行為又都是小人所為,這是因為做君子會非常非常累,很難做到)。

人怨小人,實則忘義,小人無羈也(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口口聲聲説憎惡小人,實際上做的事卻不仁不義,因為做小人會非常自在)。難為獲寡,無羈利豐,是以人皆小人也(這樣一來,道德高尚的人因為道德高尚而守窮,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因為無所顧忌佔盡便宜,所以,大家都沒有道德底線而去做小人了)。

位高節低,人賤義薄(有人説社會地位越高,氣節越低,這是因為要保住地位。而人貧窮了,也就顧不上義氣了,這是因為首先要活下去)。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道德高尚者最受不得誹,謗、屈辱,而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卻是身體感官上的快活,最怕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君子避於亂也,小人達於朝堂(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受到屈辱就躲起來隱居去了,道德不怎麼高尚的人卻會因此而顯達於朝廷)。節不抵金,人困難為君子(的確,人格操守的氣節比不上金錢實在,所以,人窮了便講不起氣節)。義不抵命,勢危難拒小人(同樣的道理,義氣也沒有活着重要,所以,為了活命也就沒有辦法不做小人)。

不畏人言,惟計利害,此非節義之道,然生之道焉(這樣一來,就會不管別人怎樣説,而自己的利益存亡才是硬性指標。真的,這不是講不講氣節仁義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生存下來的道理)。

明鑑卷六

福不察非福,禍不預必禍(生在福中不知道珍惜就不是福氣,福氣也不會長久,但如果禍事來臨還不知道躲避,那就肯定要倒黴)。福禍先知,事盡濟耳(假如福禍都能提前預知,就可以平平安安地過日子)。施小信而大詐逞,窺小處而大謀定(小事情上講信譽,就能使大陰謀得逞,多注意細節,大決策就能搞定。)事不可絕,言不能盡,至親亦戒也(凡事不可做絕,凡言不能吐盡,即使是至親好友也要小心)。

佯懼實忍,外恭內忌,奸人亦惑也(心裏有氣也要忍着,假裝畏懼,心裏在恨也得藏着,假裝恭敬,如果能這樣做,縱是喜歡耍陰謀詭計也會被迷惑)。知戒近福,惑人遠禍,俟(si、等待機會)變則存矣(知道假裝畏懼就可以得到好處,懂得假裝恭敬就可以遠離災禍,這樣的人再遇到什麼變故都沒有危難)。

私人惟用,其利致遠(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就可以長遠的對你自己有利)。天恩難測,惟財可恃(別指望永遠得到領導的保護,因為在利益面前誰都靠不住)。以奸治奸,奸滅自安(用惡人去整治惡人,壞人被治服後,整治惡人也知道了厲害,照樣也就變老實了)。

伏惡勿善,其患不生(治服惡人以後,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這個惡人,這樣他就再也幹不成什麼壞事了)。計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謀,愚者當戒哉(計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條道走到底,自己沒有聰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陰謀詭計,不是特別聰明的人切記切記)。

謗言卷七

人微不諍,才庸不薦(對職位比自己還要低的人,沒必要給他提意見,同時,沒有真才實學的人也不要給領導推薦)。攻其人忌,人難容也(如果想攻擊別人,就找到他最遭人羨慕、嫉妒的那一個點,這樣的話,所有的人容不下他)。陷其窘地人自污,謗之易也(或者想辦法把他推到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別人就會替你攻擊他,這是最簡單也最行之有效的誹,謗辦法)。

善其仇者人莫識,謗之奇也(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因為他們早晚會攻擊他,而且別人還不知道跟你有關係,這應當説是算一個誹,謗人奇招)。

究其末事人未察,謗之實也(再就是把他幹過的那些別人不知道的小事情,挑出毛病來公諸於世,也是個行之有效的毀謗辦法)。設其惡言人弗辯,謗之成也(再就是到處散播他的種種壞話,而且真真假假的讓他無法分辨,這也算是可以使毀謗直接成功的辦法)。

謗而不辯,其事自明,人惡稍減也(遇到誹,謗能選擇沉默,當事情慢慢清楚後,別人的厭惡或許能稍微減少一些)。謗而強辯,其事反濁,人怨益增也(如果遇到誹,謗強行爭辯,那麼只能是越描越黑,結果是別人的怨恨和厭惡越來越多)。

失之上者,下必毀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如果領導對你的的印象不如以前了,同事們就可能開始對你不滿。換句話説,如果同事們都對你不滿意了,那麼領導也該產生懷疑了)。假天責人掩私,假民言事見信,人者盡惑焉(藉助領導來攻擊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藉助同事們的輿論來討取領導的信任,這樣的辦法,任誰都得上當)。

示偽卷八

無偽則無真也(沒有虛假,也就沒有真實)。真不忌偽,偽不代真,忌其莫辯(其實真的並不怕假的,因為假的無論如何也真不了,怕的就是真真假假摻合在一起無法區分清楚)。偽不足自禍,真無忌人惡(如果虛偽得不能到位,就會自己惹禍上身,但如果真誠要是到了無所忌諱的地步,卻也是件讓人討厭的事情)。

順其上者,偽非過焉(順應領導的意思去行事,哪怕是假裝的也沒有關係)。逆其上者,真亦罪焉(但要是悖逆領導的意思行事,儘管是真誠的,到頭來也是惹煩惱上身)。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提什麼要求千萬別説的太直白,要學會曲裏拐彎的用點技巧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無失(同樣的道理,拒絕什麼要求也別有什麼説什麼,委婉點兒照樣能達到目的又不會得罪人)。忠主仁也,君子仁不棄舊(所謂的“忠”,主要指的是“仁”,道德高尚者自然“仁”而且不忍棄舊,當然也就是“忠”)。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懷恩(所謂的“仁”,主要指的是用行為來感恩,而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絕對不會通過行為來感恩)。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達則背主,偽之故,非困達也(有道德底線的人儘管陷入困境也不會耍手段騙人,沒有道德底線的人一顯達,就會揹着領導耍花招,這是做人虛偽不虛偽的原因,跟困境或顯達沒有關係)。俗禮,不拘者非偽;事惡,守諾者非信。物異而情易矣(如果是虛禮俗套,不去遵循也不算是什麼虛偽。但明明不是什麼好事,還説一不二的也算不上什麼誠信。所以,具體問題得去作具體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窮人背也(用心計來進行管理,什麼時候沒有心計使用了,別人也就不服你了)。伏人懾心,其志無改矣(其實,收伏人首先要收伏其心,只能是用道義將他們懾服住,讓他們的志向不會改變,目的就達到了)。上寵者弗明貴,上怨者休暗結(如果自己被領導寵信,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但如果自己被領導瞧不起,可千萬別私下拉幫結派和領導作對)。

術不顯則功成,謀暗用則致勝(不顯山不露水的權謀手段才容易成功,因為搞權謀手段要知道不用則隱蔽,用則致勝)。君子制於親,親為質自從也(其實每個人都有弱點,道德高尚者的弱點在於他們珍愛親情,把他們的親屬搞定了,他們也就曲從了)。小人畏於烈,奸恆施自敗也(沒有道德底線的人就不一樣,因為他們害怕比他們更狠更毒的人,以狠毒制狠毒,他們也就服了)。

理不直言,諫非善辯,無嫌乃及焉(有道理也不需要爭個輸贏,給領導提意見更不需要爭辯,因為,只要不遭人討厭目的就能達到)。情非彰示,事不昭顯,順變乃就焉(其實不管是什麼態度或是做什麼事情,都沒必要先弄得路人盡知,只有順應形勢等緣分到了才可能成功)。

仁堪誅君子,義不滅小人,仁義戒濫也(“仁義”二個字,不知道拖累了多少講究道德底線的人,對不講道德底線的人卻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仁義”一定不能隨意濫施)。恩莫棄賢者,威亦施奸惡,恩威戒偏也(因此,好處別忘了那些講究道德底線的人,懲罰也別忘了那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獎懲我們都要按照遊戲規則來)。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善於觀察才能去了解別人,善於思索才能去理解別人)。知人不懼,知心堪御(只有瞭解了別人你才能無所畏懼,也只有理解了別人你才能知道怎樣去進行提防)。知不示人,示人者禍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藏才隱智,不懂得藏才隱智會給自己帶來煩惱)。

密而測之,人忌處解矣(不僅僅需懂得藏才隱智,還要見人説人話,見鬼説鬼話,這樣久而久之,別人對你的嫉恨之心就會慢慢消除掉)。君子惑於微,不惑於大(做君子的可以在小事上糊塗一點沒有關係,但在大事上絕對不能糊塗的這個道理)。小人慮於近,不慮於遠(小人們一般都在眼前的事情上患得患失,未來的事情就會考慮得少)。

設疑而惑,真偽可鑑焉(一旦掌握了這個規律,再找些機會看看他們的反應,這樣就可以知道誰真誠誰虛偽,誰君子誰小人了)。附貴而緣,殃禍可避焉(然後,要認準有前途的人,去把關係搞牢固一點,以後的禍事就自然避免了)。結左右以觀情,無不知也(再就是多結交可以結交的朋友,並注意各種消息,這樣就沒有不知道的內幕了)。

置險難以絕念,無不破哉(如果能夠做到時時如同身處險境並常心存憂患思識,還要放棄不可能實現的妄想,就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左右逢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