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著名古詩詞原文及譯文欣賞(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2W

著名古詩詞原文及譯文欣賞(通用多篇)

著名古詩詞原文及譯文欣賞 篇一

擊鼓

先秦佚名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

於是人在哪裏?於是馬跑失在哪裏?到哪裏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説(過)。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註釋

鏜:鼓聲。其鏜,即“鏜鏜”。明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喤喤考鍾,坎坎擊鼓。”

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土國:在國都服役。漕:地名。

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將領。

平:和也,和二國之好。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係。陳、宋:諸侯國名。

不我以歸:即不以我歸,有家不讓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發聲詞,猶言“於是”。喪:喪失,此處言跑失。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於以:於何。

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成説:成言也猶言誓約。

于嗟:即“吁嗟”,猶言今之哎喲。

活:借為“佸”,相會。

洵:遠。

信:一説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説誓約有信。

譯文

擊起戰鼓咚咚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衞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只怕你我此分離,沒有緣分相會和。只怕你我此分離,無法堅定守信約。

註釋

⑴鏜:鼓聲。其鏜,即“鏜鏜”。

⑵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⑶土國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國:指都城。漕:衞國的城市。

⑷孫子仲:即公孫文仲,字子仲,邶國將領。

⑸平:平定兩國糾紛。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係。陳、宋:諸侯國名。

⑹不我以歸:是不以我歸的倒裝,有家不讓回。

⑺有忡:忡忡,憂慮不安的樣子。

⑻爰(yuán):哪裏。喪:喪失,此處言跑失。爰居爰處?爰喪其馬:哪裏可以住,我的馬丟在那裏。

⑼於以:在哪裏。

⑽契闊:聚散、離合的意思。契,合;闊,離。

⑾成説(yuè):約定、成議、盟約。

⑿于嗟:歎詞。

⒀活:借為“佸”,相會。

⒁洵:久遠。

⒂信:守信,守約。

鑑賞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泄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毛詩序》雲:“《擊鼓》,怨州籲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籲伐鄭之事實之。姚際恆《詩經通論》以為“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衞人救陳”之事,在衞穆公時。今以為姚説較《毛序》為合理,姑從姚氏。

第一章總言衞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敍衞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定之方中》毛詩序雲:“衞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文公營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説。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敍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莊子》説:“猶繫馬而馳也。”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徵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節,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敍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叶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

執子之手,與子成説;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説”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説”叶韻,“手”與“老”叶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于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説”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徵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説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衞國公子州籲(前人亦稱“衞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衞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説較為合理。

國小三年級必背古詩詞註釋及譯文 篇二

1、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註釋: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説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説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説均可。

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譯文: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應,顯得多麼和諧。無風的湖面平靜得如一面沒經過打磨

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裏盛放着一枚青螺。

2、易水送別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註釋:

此地:指易水岸邊。

燕丹:戰國時燕國太子丹。

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冠:帽子。

人:指荊軻。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譯文:

就是在這個地方燕丹送別荊軻,壯士慷慨激昂,場面悲壯。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只有易水還是寒冷如初。

3、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註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

關山月: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天山:指祁連山,位於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於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戍客:指戍邊的兵士。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裏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雲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歎,遠方的親人呵,你幾時能卸裝洗塵歸來。

4、樂遊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樂遊原:在長安城南。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樂遊原。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不適:不悦,不快。

譯文: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5、塞下曲

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註釋:

曲:古代歌曲名。這類作品多是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的。

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

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陷入,這裏是鑽進的意思。

石稜:石頭的邊角。

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天亮去尋找那隻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稜中。

國小三年級必背古詩詞註釋及譯文 篇三

1、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註釋:

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浩瀚無際的天空。

幾萬條:虛指,比喻多。

譯文:

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織女在喜鵲橋向會。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盡了幾千條紅絲線啊。

2、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註釋:

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詩的標題

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

淚始幹: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裏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曉鏡:早晨梳粧照鏡子;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髮,這裏比喻青春年華。

蓬山:蓬萊山,傳説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捨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女方早晨粧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3、嫦娥

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註釋:

嫦娥:神話傳説中月中仙女。相傳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裏求來的不死藥,就飛入了月宮。事見《淮南子·覽冥中》及高誘注。

雲母屏風:以美麗的雲母石製成的屏風。燭影深:燭影暗淡,表明燭已殘,夜將盡。3。長河:銀河。漸落:漸漸西沉。曉星:晨星。沉:落。

應悔:定會悔恨。偷靈藥:指偷長生不死之藥。

夜夜心:因為孤獨而夜夜悔恨。

譯文:

雲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4、約客

南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註釋:

有約:即邀約友人。

家家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

譯文:

梅雨天裏的雨下個不停,青草從中,池塘裏,青蛙的鳴叫聲此起彼伏,悠揚悦耳。邀約的朋友怎麼還沒有來呢?已經過夜半了,怕是不會來了,我百無聊賴地閒敲着棋子直至燈花落盡。

5、登飛來峯

北宋王安石

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

註釋:

飛來峯: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靈鷲峯。傳説東晉時印度高僧慧理以為它象天竺國的靈鷲山,並説“不知何時飛來”,故而得名。

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浮雲:陸賈《新語·慎微》有“邪臣之蔽賢”句。

譯文:

飛來峯上聳立着高高的寶塔,我聽見雞叫便看太陽升起。

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層的地方。

國小三年級必背古詩詞註釋及譯文 篇四

1、絕句

南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jì)短篷,杖藜(lí)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註釋:

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2、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釋:

“自古”和“逢”,極言悲秋的傳統看法的時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頑固。

“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排”,推,這裏是衝的意思。這句選擇了典型事物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幅壯美的畫面。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3、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註釋:

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着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彙集之地。

朱雀橋:今江蘇省江寧縣,橫跨淮河。

譯文: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築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

4、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郭:外城。

一:助詞,加強語氣。孤蓬:蓬草遇風吹散,飛轉無定,詩人常用來比喻遠行的朋友。

徵:征途。

隨風飄轉的蓬草,這裏喻指遠行的朋友。

茲:此,現在。蕭蕭:馬鳴聲。班馬:離羣的馬,這裏指載人遠離的馬。

譯文

青山橫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環繞着東城。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你象蓬草飄泊萬里遠征。遊子心思恰似天上浮雲,夕陽餘暉可比難捨友情。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5、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釋:

柴扉:柴門。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遊子呵你能不能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