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58K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一

執教了南轅北轍一課,教後感受頗深,特將感想整理如下: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轅和轍的教學,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式的課件,以備需要時使用。課堂上, 學生真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就將課件展示出來,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轅和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説,是課前充分的預設,使我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自己的教學。

2、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後,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紮實,充實。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二

《南轅北轍》同課異構,教後感受頗深。

本節課在教學中,我並未滿足於使學生讀懂一個故事,感悟一個道理。在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後,我立即用生動的語氣向他們介紹了寓言在我國的發展史,及其表達的特點,讓他們在深入瞭解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基礎上,對寓言這種歷史文化產生濃厚的閲讀興趣,同時,他們對祖國悠久的文化史的讚歎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很好的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他們由這一個寓言故事的學習,發展到喜歡這種文學體裁,從而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大量閲讀這種文學作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轅和轍的教學,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並將其製作成幻燈片式的課件,以備需要時使用。課堂上,學生真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就將課件展示出來,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轅和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説,是課前充分的預設,使我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自己的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中,針對楚國人能否到達楚國的問題,學生產生了“能與不能”的兩種看法。我及時的抓住了這一有價值的生成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同學們圍繞着自己的觀點以正反方為單位集思廣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悦,還可以如此輕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問題的答案也逐漸變的明朗。有句名言説的好: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於歷史背景,人生經歷,知識水平的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在正確把握文章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最不容忽視的就是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本節課的教學中,還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後,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紮實,充實。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三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樑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説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於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鋭,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後,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閲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閲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四

上課伊始,突然有個學生説:“這個楚國人真笨呀!”

於是,我請這個學生説説理由,並隨機板書:笨。

生: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

生:他的朋友再三勸他,而他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還説得那樣沾沾自喜。

師:大家能找出他沾沾自喜的地方嗎?

生:“沒關係,我的馬跑得快!”他的馬跑得快,本來可以很快到達楚國,而現在往反方向走,離楚國會越來越遠。

生:“沒關係,我的車伕是個好把式!”他的車伕雖然是個好把式,本領高。但也會受不了他的愚蠢而離開他。

生:“沒關係,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他帶的盤纏多,雖然可以給他帶來很多方便。可方向錯了,結果就會不一樣的。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從這句話的“硬要”一詞中,可以看出他是那樣的固執、愚蠢。

生:在文中的楚國人連説了三個“沒關係”,可以讀出他是那樣的自以為是。其實,他的馬越好,車伕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快,就越到不了楚國。

生:我能從文中的插圖中,看出這個楚國人是那樣神氣,眼中還帶着輕蔑的神情。

生:我能從朋友説話時的神態、語氣(“奇怪地説”、“搖搖頭”等詞)中,體會出對這個楚國人非常失望。

生:我想對這個楚國人説幾話: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方向,如果方向錯了,無論條件有多麼好,也無法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

寓言是把深刻的道理寄託在簡短、生動的故事裏,具有寓意深刻、情節生動、短小精悍的特點。教學時,要理清故事情節,瞭解寓言內容,重視複述指導,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加深對寓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感受寓言中的形象。

我們往往認為寓言的價值在於它的寓意,因此在教學的時候不重視引導學生想象寓言中的形象,只把寓言的形象簡單地當作寓意的載體。寓言的寓意包涵在它的生動鮮明的形象裏的,只有當學生具體而完整地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學不但不能削弱或減少學生對於形象的感受,反而應該運用各種方法加深學生對形象的感受。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五

今天在教學寓言《南轅北轍》時,學生對車上的楚國人很感興趣。當教師質疑:“楚國人不聽朋友的勸告,執意要往北走,他能到達楚國嗎?”

學生都熟悉了楚國人與朋友的四次對話,明白楚國人堅持自己的理由有三點,即馬跑得快、車伕是個好把勢、帶的盤纏多,所以大部分學生都回答楚國人不會到楚國,他只會離楚國越來越遠。這時,一位學生站了起來:“老師,楚國人也可以到楚國的,因為地球是圓的。”

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否定,但是卻委婉地做出了引導:“地球確實是圓的。但是,楚國人想通過往北的路線到達楚國卻要花費很多很多的時間。一輛馬車一天最多能走二百多公里,而地球的周長約四萬公里。撇開往北走的路線長這個因素,還要考慮路途中的因素,如河流、海洋等。”看看學生還有些不甘心,我笑了笑:“打個比方吧。現在我請你馬上去我的辦公室去一件東西,可你卻要從學校老校門出發,途經廣建廣場,再繞凱里,經過幾小時的奔波之後才進新校門,最後才到達辦公室取我想要的那件東西。試想一想,短時間就可以完成這件事,你卻花那麼多不該花的時間,你認為有必要嗎?”聽了我的解釋,這個小男孩嘿嘿地笑了。

《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特別強調“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這位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體驗是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是帶着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文本的。當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文本的價值取向發生偏移時,教師在尊重學生個人見解的同時,恰當地用生活事例對學生進行了點撥,對學生有悖於文本的價值取向給予引導,從而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六

《南轅北轍》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課文,以前教學這個故事,我總是把故事情節分析得很透,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語言,去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寓意。

今次教學對於這個節課,我思考最多的是:像這麼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平實的,學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應該讓學生學習什麼?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讓學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掌握寓言學習一般方法呢?我想對此進行嘗試,經過反覆思考,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寓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己讀懂寓意。

於是,我在課的開始就強調了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文體特點明確它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的一般方法。然後引導學生很快閲讀寓言“南轅北轍”,分析人物行為的與眾不同,分析事情結果產生的原因,並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 …雖然…但是…”有説清離楚國越來越遠的原因,從而總結出寓意。

但試教後,感覺得整節課有些倉促,有些乾癟,不夠豐滿。我又思考:方法真的不可取嗎?為什麼會有乾癟的感覺?這則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進行太多的語言感悟,不需要進行感情朗讀也能實現,能不能只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概括寓意,並引導學生意味深長地複述故事,同時補充閲讀其他寓言故事的閲讀。

通過反思發現,主要原因是操作上有怕時間來不及走得快的原因。另外,在學習這一則寓言時我還是進行了對話的朗讀練習,現在想來,索性也不要這個環節。引導學生説説生活中的那些人和南轅北轍中的那人相似,為更好地理解寓意服務。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七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作”能成為語文教學中高效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表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就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後。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讚賞。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説:“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學生表演就是 “做”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學生成了“主角”,教師成了“配角”,這種形式既大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心理學家蓋茲曾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學生為了表演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必須讀好“劇本”--課文,必須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故事的情節瞭解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就自然產生了,對課文內容也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對課文內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八

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當我提出疑問:那個人錯在哪兒時?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他錯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國去,車子卻向北開,背道而馳,怎麼能達到呢?可以看出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揚了這些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當中,有一個學生喊了一聲:“我認為可以到。”雖然聲音不大,可我聽見了,我趕緊讓他起來説説自己的想法。他説:“因為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着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國嗎?”他還沒坐下去,就有同學説:“那要多少年啊?有那麼多盤纏嗎?”那位學生反駁道:“課文裏説了盤纏帶得多呢!”另一位學生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説:“我認為他不能到楚國。

因為課文裏講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繞地球一圈是要改變方向的。”面對這些思維活躍的孩子,我覺得答案的對錯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這樣對他們説的:“這個故事發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哥倫布,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還以為地球是一個方的平面。現在通訊發達,都成為地球村了,因此同學們的眼界開闊,知識豐富,能對南轅北轍提出自己的疑問,這種敢想敢説的行為是很非常可貴的。”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九

優點:

1、學生基本功紮實,語速適中。

2、導入好,能讓學生説説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

3、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到位,能讓學生多次讀,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如:表演法、分角色朗讀、交流法等。

5、板書工整,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

不足及建議:

1、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沒有提出一定的問題,學生只是盲目地讀,無目的。建議讓學生帶着一定的問題去讀。

2、學生表演課文時每人拿着一本書,只顧看書,使得表情、動作不到位。建議教師對學生要有信心,在表演前給學生留一點準備時間,表演時放開課本,效果會更好。

3、本節課中教師講得有點多。建議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這節課講得成功,教學效果很好。但沒有使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只是一本書、一根粉筆、一張嘴。希望今後的語文教學中多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儘可能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語文教學更加精彩,使我們的小班化有效課堂教學迅速騰飛!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導入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説説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學生們搶着回答,還有的學生説出了《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到本課的學習當中了。體會寓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而我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去讀故事,如:自由讀、指明讀、有感情地分角色讀。並讓三名學生上台表演課文內容,學生們的興趣特別濃厚,課堂一下子成了學生展示才華的舞台了。緊接着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説出自已想對去楚國的人説些什麼。這時,學生對寓言的體會就水到渠成了,懂得了行動和目的相反,是永遠也達不到目的的。這樣也就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為了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我緊接着提問:“我們今後應該如何去做?”在學生當中立刻蹦出了美麗的火花,張芮同學脱口而出:“行動和目的要一致,就會達到目的的。”最後我設計了課堂延伸這一環節,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像《南轅北轍》這樣的事例。但由於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一時間難以説出。因而我啟發學生説出了自已在學習中,也要做到行動和目的相一致,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好,具有以上諸多優點,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沒有提出一定的問題,對學生的表演指導不到位,延伸中對學生啟發的還不夠好。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鑽研業務,提高自已的教學水平。課堂中讓學生帶着一定的問題去初讀課文。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表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愉悦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得到全面發展!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和學生們都會不斷進步的!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篇十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動作”能成為語文教學中高效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表演這一形式,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角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在教學《南轅北轍》時,我就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後。我沒有過多地講解,而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

師:下面,我要請同學來表演《南轅北轍》這個故事,誰願意來?(這時,有的學生舉起了手)

師:下面,就請林超來扮演季樑,燦皇扮演朋友。(這兩位學生上講台時還有些拘謹)下面的同學是導演,由我們大家共同來導演這場戲《南轅北轍》。

(學生表演)

【我輕聲地説:“你們表演得真不錯。”這時,表演的兩位學生信心大增,表演得也更起勁了】

師:XX同學表演得真好,把朋友演得活靈活現。(這時,XX高興地樂開了花)

(表演的學生樂在其中,觀看的學生津津有味)

點評: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每個學生總是希望自己成功,總是能得到老師的讚賞。

教師應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説:“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學生表演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學生成了“主角”,教師成了“配角”,這種形式既大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精神。心理學家蓋茲曾説過:"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都提供成功的機會,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穫。

學生為了表演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必須讀好“劇本”--課文,必須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故事的情節瞭解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學生讀書、思考的積極性就自然產生了,對課文內容也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對課文內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