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7W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精品多篇】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篇一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篇十三字,有如黃鐘大呂,巨響隆隆,振聾發聵,它使人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僅“大江東去”四個字,就給人以天風海雨之勢。“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隨着時間的流逝,幾千年來,那些顯赫一時的人物,一個個被時間的大浪滔盡了,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人事易改,可江山永存。作者站在歷史的角度,通觀古今,看着眼前瞬間變動着的一切,能夠面對厄運而曠達超脱,面對斜佞能白眼視之。所以,這十三個字是詞眼,也是詞的感情基調。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故壘”兩句,則是從歷史長河中採摘了一朵小浪花來説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將時空距離緊縮在三國時代的風流人物身上。“人道是”只是傳説而已,藉以抒懷。“三國周郎赤壁”六字交代了特定的時代、人物、地點,前兩者已不復存在,唯有“赤壁”仍巍然矗立於天地之間,永遠伴隨着滔滔東流的遼闊的大江,所以作者用如櫞大筆,從不同角度描繪了這古戰場的。壯麗風光:陡峭的崖壁,像一把利劍直插雲霄;洶湧的怒濤,迅猛的搏擊江岸,發出憾人心魄的轟鳴;那捲起的巨浪,令人眼花繚亂。目睹這雄奇壯闊的大好河山,耳聞這勢如轟雷奔馬的萬里濤鳴,作者怎能不遐想萬里?這樣一寫,就可以讓我們想象到當時戰鬥的激烈,同時也聯想到古代的豪傑,已經是一個個被時間的浪濤沖走了,只剩下這如畫江山。想當年,為了主宰這如畫的江山,曾有多少豪傑在此角逐,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真實風雲集會,龍騰虎躍,各顯神威。而今呢,豪傑隨波而去,如畫江山萬古存。讀詞至此,一個高瞻遠矚、雄視千古、目空王侯、笑傲當時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屹立在眼前了。

上篇寫景已為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場做了鋪墊,為抒發心中塊壘定了基調,因而下篇“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遙想”五句生動地刻畫了周瑜令人豔羨的光輝形象:燕爾新婚,英氣勃發,少年得志,儒將風流。“談笑間”便使“牆櫓灰飛煙滅”。在諸多英雄人物中,為何單單選周瑜來憑弔,並加以熱情地讚美,這是理解這首詞深厚藴涵的關鍵所在。“赤壁之戰”是一次以弱勝強、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役,作為孫劉聯軍統帥的周瑜,仍是頭號人物,但我覺得作者用意不只在此,而在把自己和周瑜作比。周瑜年少英俊、有抱負,作者亦然。蘇軾自幼“奮厲有當世志”(蘇軾《東坡先生墓誌銘》),才華橫溢,歐陽修“奇其才”,神宗皇帝“尤愛其文,宮中讀之,饈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這一點可與周瑜作比;周瑜運籌帷幄,馳騁疆場,克敵制勝,報效朝廷,而這也是作者的宿願,詞《江城子·密洲出獵》中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句,表達了自己效命疆場,痛擊侵略,保衞北宋政府的志向,這一點也可以與周瑜作比;然而不能比的是周瑜施展了才能,實現了抱負,而詞人則相反。這時,作者從神遊故國回到現實,不能不發出“多情應笑我,早生白髮”的悲憤感歎!

是誰神遊?是誰在笑?我想是詞人在“神遊”中笑自己多情反被無情惱,“烏台詩案”之後詞人被安置在黃州作團練副使,真是“報國欲死無疆場”,堪笑“多情”“華髮”生!這“笑”是一個不被理解,受盡打擊,報國無門者的無可奈何的苦澀的笑;這“多情”是自作多情,一廂情願;這“華髮”既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的深情,也有“老卻英雄似等閒”的悲憤!如果僅僅把此句看作是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的話,我覺得還是不夠,這裏面還有作者自怨自艾、自傷自憐的感慨在裏頭。

當詞人想到少年苦讀,一朝登第,名重京師,前程似錦;想到自己命運多舛,家喪連年,韶華虛擲;想到時局突變,迫害有加,九年四徒;想到當路猙獰,命運如雞;想到“待罪”黃州,出頭無日,英雄空老,詞人怎能不感歎“人生如夢”?此四個字,容量大,意藴深,決不能簡單理解為哀人生只短促,空漠的消極虛無思想。詞人在此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因“烏台詩案”被誣入獄以及獄中倍受侮辱不堪回首的辛酸史,還概括了過去種種努力奮鬥終隨流光歸於破滅的恨事,其中既有對人生旅途充滿牢騷的評判,又有詞人從悵念前塵到擺脱人生煩惱的感情掙扎。作者寫這首詞時47歲,正是用事之年,竟發出“人生如夢”的嗟歎,不能不讓人為之扼腕長歎。整首詞,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其情其勢,亦如“大江東去”,其間雖有跌宕、迴旋,但是我們可以看出有“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理想在裏頭。

賞析 篇二

清代詞論家徐釚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詞苑叢談》卷三)。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格的代表作,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是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鼻)磯時寫下的,是北宋詞壇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詞上闋,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着筆,隨即用“浪淘盡”,把奔騰不息、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繫起來,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弔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盪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着“故壘”兩句,點出這裏是傳説中的古代赤壁戰場。在蘇軾寫此詞的八百七十多年前,東吳名將周瑜曾在長江南岸,指揮了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關於當年的戰場的具體地點,向來眾説紛紜,東坡在此不過是聊借懷古以抒感,讀者不必刻舟求劍。“人道是”,下字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着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讚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地靈人傑”,錦繡山河,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真可説是“一時多少豪傑!”

上片重在寫景,將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緊縮集中到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身上。但蘇軾在眾多的三國人物中,尤其嚮往那智破強敵的周瑜,故下片由“遙想”領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據史載,建安三年東吳孫策親自迎請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將”的職銜,並同他一齊攻取皖城。周瑜娶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有名的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丰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豔羨。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贏得這次抗曹戰爭的勝利,乃是使東吳據有江東、發展勝利形勢的保證,否則難免出現如杜牧《赤壁》詩中所寫的“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嚴重後果。這可使人意識到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綸巾,青絲帶頭巾,“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將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畫其儀容裝束,正反映出作為指揮官的周瑜臨戰瀟灑從容,説明他對這次戰爭早已成竹在胸、穩操勝券。“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據《三國志》引《江表傳》,當時周瑜指揮吳軍用輕便戰艦,裝滿燥荻枯柴,浸以魚油,詐稱請降,駛向曹軍,一時間“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敗情景形容殆盡。可以想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舳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如此嚮慕周瑜,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事,有着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面對邊疆危機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傑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狀。這正是作者所以要緬懷赤壁之戰,並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

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悟,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歎惋了。仕路蹭蹬,壯懷莫酬,使詞人過早地自感蒼老,這同年華方盛即卓有建樹的周瑜適成對照。然而人生短暫,不必讓種種“閒愁”縈迴於心,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一尊還酹江月”,玩味着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於自解自我安慰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讀者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湧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迴旋,隨即繼續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鋭的衝突之後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更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説,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正如《酒邊詞序》所説:“一洗綺羅香澤之態。”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於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説明,這首詞的出現,對於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蘇軾生平簡介 篇三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裏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衞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