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朝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W

唐朝的歷史故事(精品多篇)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 篇一

甘露事件

從唐穆宗以後,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擁立的。這樣一來,宦官的權力就更大了,連皇帝的命運都掌握在他們的手裏,還有誰敢跟他們作對呢?

唐文宗李昂(穆宗的兒子)即位的第二年,各地推薦的舉人到京都應試。有一個舉人叫做劉蕡(音fén),在試卷裏公開反對宦官掌權,認為要國家安定,應該排斥宦官,把政權交給宰相,把兵權交給將帥。

這份考卷落在幾個考官手裏,考官們傳來傳去地看,讚不絕口,覺得不但文采好,而且説理精闢,是篇難得的好文章。但是到了決定錄取的時候,誰也不敢表示態度,因為錄取了劉蕡,得罪了宦官,他們的位子也就保不住了。

結果,跟劉蕡一起來投考的二十二人都中了,劉蕡卻落了選。劉蕡是大家公認的傑出人才,這次因為説了些正直話落選,大家都覺得委屈了他。中選的舉人説:“劉蕡落選,我們倒中了榜,太叫人慚愧了。”

唐文宗在宦官操縱之下過日子,自己也很氣惱,他一心一意想除掉宦官。有一次,唐文宗生了一場病,急於找醫生。正好宦官頭子李守澄手下有個官員叫做鄭注,精通醫道。王守澄把他推薦給唐文宗治病。文宗服了他的藥,果然病一天天好了起來。唐文宗很高興,召見鄭注,發現鄭注口齒伶俐,像是個有才幹的人,就把他提拔為御史大人。

鄭注有個朋友李訓,原是個很不得志的小闢員,聽到鄭注受到朝廷重用,就帶了一些禮物求見鄭注。鄭注正好想找個幫手,就請王守澄把李訓推薦給文宗。李訓也得到文宗的信任,後來,竟被提升為宰相。

李訓、鄭注兩人取得了唐文宗的信任,文宗把自己想除掉宦官的心事告訴他們。他們就跟文宗祕密商量,想法削弱王守澄的權。他們打聽到王守澄手下有個宦官仇士良,跟王守澄有矛盾,就請文宗封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帶領一部分禁衞軍。

接着,李訓又解除了王守澄的兵權。王守澄失了兵權,就容易擺佈了。最後,唐文宗給王守澄一杯毒酒,把他殺了。

去了王守澄,接下來就要除掉仇士良了。李訓經過一番策劃,聯絡了禁衞軍將軍韓約,決定動手。公元835年的一天,唐文宗上朝的時候,韓約上殿啟奏,説禁衞軍大廳後院的一棵石榴樹上,昨天夜裏降了甘露。

原來,封建王朝是最講迷信的,天降甘露被認為是好兆頭。李訓當即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慶賀,還請唐文宗親自到後院觀賞甘露。

唐文宗命令宰相李訓先去察看。李訓裝模作樣到院子裏去兜了一轉回來説:“我去看了一下,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請陛下派人複查。”

唐文宗又命令仇士良帶領宦官去觀看。仇士良叫韓約陪着一起去。韓約走到門邊,神情緊張,臉色也發白了。仇士良發現這個情況,覺得奇怪,問韓約説:“韓將軍,您怎麼啦?”

正説着,一陣風吹來,吹動了門邊掛的布幕。仇士良發現布幕裏埋伏了不少手拿明晃晃武器的兵士。

仇士良大吃一驚,連忙退出,奔回唐文宗那裏。李訓看到仇士良逃走,立刻命令埋伏的衞士趕上去。哪知道仇士良和宦官們已經把文宗搶在手裏,把他拉進軟轎,抬起就走。

李訓趕上去,拉住文宗的轎子不放,一個宦官搶前一步,朝李訓劈胸一拳,把他打倒在地。仇士良趁機扶着文宗的軟轎,進內宮去了。

李訓預謀失敗,只好從小吏身上討了一件便衣,化裝逃走。仇士良立即派兵出宮,大規模逮捕一些參加預謀的官員,把他們全都殺害。李訓東奔西逃,走投無路,在路上被殺。鄭注正從鳳翔帶兵進京,得到消息,想退回鳳翔,也被監軍的宦官殺死。

唐文宗和李訓、鄭注策劃的殺宦官的計謀徹底失敗,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歷史上把這個事件稱為“甘露之變”。

從這個事件後,宦官把唐文宗嚴密監視起來,唐文宗的日子更不好過。過了五年得病死去。仇士良立文宗的兄弟李炎即位,這就是唐武宗。

唐朝歷史--唐朝四傑 篇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湧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表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中國唐朝的歷史:武則天的四項“最” 篇三

世界紀錄不僅存在於賽場上,其他領域同樣存在。作為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皇的武則天,一人就創造了四項皇帝中的世界紀錄。

任用宰相最多

唐朝能稱為宰相的官職很多,左右僕射及門下、尚書、中書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為宰相。由此造成了唐朝的宰相數量總體上要超過其他朝代。譬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而宰相就任用了二十五位,不過這個數字比起武則天來就是大巫見小巫了。武則天珍惜人才是出了名的,除了大興科舉之外,還鼓勵地方各級官員推薦優秀人才。即便如此,她還怕漏掉人才,後來甚至鼓勵人們自己推薦自己。人才多了,便要有地方安插他們,否則閒置起來就是浪費。最後導致她統治之下的帝國官僚機構膨脹,僅宰相一職前前後後就達到了七十三人。《隋唐史》一書中的解釋是:“武后任事率性,好惡無定,終其臨朝之日,計曾任宰相七十三人”。這裏舉一個武則天任用宰相的例子,在大周朝間建立前,有個叫傅遊藝的九品官善於投機,他看出武則天有稱帝的野心,就糾集一幫人上書,要求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武則天龍顏大悦,一年之中,把他從最小的九品官升到了三品官,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唐朝一品官、二品官很少,宰相常常都是三品官)。好在,武則天勤於政務,善於治理國家,頻繁任命宰相併沒有引起帝國的混亂。歷史上僅次於武則天的是崇禎皇帝,這位明朝末代當家人一生用人多疑,在位時七年,前前後後更換了五十個宰相。明朝本來已經病入膏肓,經過他的這麼一通折騰,就更加不可救藥了。

即位時年齡最大

在武則天之前,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是劉備。這位漢昭烈帝前半生忙着四處打游擊,好在老來有福,連收荊州、益州兩個當時最大的州,最終在60歲時光榮登基,建立了蜀漢政權。武則天比他還辛苦,從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昭儀一直做到皇后、天后,然後是太后,到67歲時才如願以償。這一年是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從14歲起,她已經累計奮鬥了五十三年。此外,在五代十國時有一個叫馬殷的人,在唐末時割據湖南。一直到公元927年,後唐封其為楚國王,才以75歲的高齡大器晚成。不過此人的頭銜只是王,死時廟號是楚武穆王,而且這個王還是中央的割據勢力封賞的,所以不在皇帝之列。

陵墓規模最大

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的繁榮時期,充裕的國力為她的陵墓提供了堅實的財力基礎。她的陵墓——乾陵動工於公元684年,經過二十三年的修建,才完成一期。乾陵幾乎是照搬了首都長安城,包括外郭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廓,內城有東邊的青龍門、南邊的'朱雀門、西邊的白虎門和北邊的玄武門。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南北牆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達230萬平方米。歷史文獻中的記載是“周八十里”。這樣的規模即使是唐太宗的昭陵也無法望其項背,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此外,在城內還建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和狄仁傑等六十多位重臣的祠堂,簡直是另一座長安城。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亂”過程中,乾陵輝煌壯觀的地面建築受到了相當大的破壞。直到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才重新修葺一新。如此大的陵墓,其中的陪葬品也數量不菲,經過現代學者的勘測估計,其隨葬珍寶總重量至少在五百噸左右。如果武則天的乾陵最終被打開,那麼將是一次和秦始皇陵同等重要的考古盛事。

使用年號最多

年號是漢武帝的一項發明,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在武則天之前,這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就是漢武帝,他在位五十五年,年號一共用了十一個,平均五年一個。這些年號分別是: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 -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漢(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徵和(前92-前89),後元(前88-前87)。到了武則天這裏,從她稱制到最後被政變逼下台的二十一年中,一共換了十七個年號。作為一個對生活質量非常的女強人,武則天的年號自然也別有個性,這些年號分別叫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在天授三年,武則天兩次更換年號,即天授三年、如意元年和長壽元年都在一年裏,這一年就是公元692年。

唐朝歷史資料大全之大事年表 篇四

大唐開國

唐朝皇室自稱出自 隴西李氏, [4] 也有經史學家考證應為趙郡隆慶李氏之後,屬於 關隴集團之一,與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關係密切。其先祖為南北朝時期的 李虎,他因功被封為 西魏北周的 八柱國之一。隋朝建立後, 隋文帝封李虎之子 李昞為唐國公,後由李昞之子 李淵繼承爵位。李淵受 隋煬帝重用,於616年被派為太原留守,但隋煬帝對他也不放心,派 王威與 高君雅監督之。

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過度使用國力與三徵 高句麗的失敗,使 得各地民變不止,史稱 隋末民變。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的滅亡不可扭轉,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頭。617年李淵殺王威、高君雅,在太原起兵造反。不久,李淵率諸子眾將攻破守備關中的 屈突通,佔領隋都 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是為 隋恭帝,遙尊隋煬帝為 太上皇,自任 大丞相,進封唐王。而在揚州的 隋煬帝,他心灰意冷,不願返回關中,最後於618年的 江都政變中被 宇文化及等叛軍殺害。李淵藉此機會,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 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封嫡長子 李建成為太子、嫡次子 李世民為秦王、嫡四子 李元吉為齊王。 [5]

李淵建立唐朝後以關中為基地逐步統一天下。在入主關中前,先派使吹捧佔據河南的瓦岡軍 李密,使其成為東方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 薛舉、薛仁杲,派唐使 安興貴、安修仁生擒 武威的 李軌。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今山西省)的 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 王世充與河北夏帝 竇建德宣佈結盟,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餘部 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3年 輔公祏率 杜伏威餘部在 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而兩湖地區也在621年唐將 李靖於 唐平蕭銑之戰獲勝,樑帝 蕭銑於 江陵降唐。翌年,嶺南 馮盎降服,又 虔州 林士弘死,中國本部歸唐朝所有。 [6]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佈均田制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 [1]

2 唐初盛世

貞觀之治

唐朝的崛起有賴秦王 李世民,他的軍事才能突出,率軍贏得多次關鍵勝利。掃平羣雄後,太子 李建成與李世民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 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 禪讓 帝位,成為 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 唐太宗。 [7]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行 均田制與 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WWW.〉的制度,形成 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馬周、高士廉和 蕭瑀等文臣, 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世勣和 秦叔寶等武將。此外,唐太宗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後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 [8]

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 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隋末唐初之際,北方 東突厥汗國十分強大,時常南下侵擾,並且介入中原各勢力。唐朝初期百廢待舉,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長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 涇陽(今陝西咸陽 涇陽縣)。對此唐太宗親率 高士廉、房玄齡等在 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 渭水之盟。之後,唐太宗積極對付 突厥,挑撥 頡利可汗與 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與周圍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的藩屬 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脱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 樑洛仁殺盤據 夏州的 樑師都,歸降唐朝。而東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629年 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 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佔 吐谷渾,657年派 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 文成公主與 吐蕃 贊普 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 [8]

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貞觀之治”。《 資治通鑑》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 死刑犯僅二十九人。其政績的總結《 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 新羅帝王的治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8]

唐太宗晚年,發生太子 李承乾與魏王 李泰內鬥。所以唐太宗廢李承乾,逐李泰,改立晉王 李治為太子。 [8]

高宗時期

唐太宗去世後,李治即位,即 唐高宗。此時唐朝承繼貞觀之治,國力鼎盛,史稱 永徽之治。當時尚有宿將如 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等,名臣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對內持續推行 均田制,選用較低級但有才能的官吏。對外於659年消滅 西突厥,疆域西擴至 鹹海與 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於 碎葉城(今 吉爾吉斯 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葱嶺以西設置十六個都督府,讓 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在東方,與 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 高句麗和 百濟,並 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 朝鮮半島建立 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9]

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皇后 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太宗時期的 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招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 李顯即位,是為 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 唐睿宗。 [9]

武周篡唐

武則天平定 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即 武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 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均田制的繼續推行發展農業生產; 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開創出 殿試和 武舉。武則天打擊自北周以來的 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 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 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將領。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周時期的 佛寺興建頻繁。但武則天執政的另一特點是強力控管,主要有嚴厲鎮壓徐敬業等反對派、屠殺唐宗室親王與支持唐朝的大臣將領。鼓勵告密,暗中監控官吏、諸侯,以及推廣酷吏制度。扶持 武三思、上官婉兒等黨羽。這些在後世經常受到史學家的批評。 [9]

武則天晚年,聽從狄仁傑的勸告,重立李顯為太子,改立李旦為相王。705年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與將領 李多祚等人擁太子李顯發動政變,他們殺女皇的男寵 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 退位。中宗李顯 重祚,唐朝復辟,封其弟李旦為安國相王,其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史稱 神龍革命。中宗統治經驗頗為缺乏,在位時政治腐敗,貪墨成風。他受到 韋后、女兒 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將功臣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流放誅殺。韋后與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他們與上官婉兒聯手迫使太子 李重俊發動重俊之變,重俊最後事敗被殺。710年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温王李重茂為帝,即殤帝,並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 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 唐隆之變,誅盡韋后與武氏勢力,擁立睿宗李旦 復辟為帝。睿宗復位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幹預政局,雙方時常發生權力鬥爭。712年睿宗決定禪讓 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 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稱太平公主又準備用羽林軍兵變。隔年,玄宗發兵殺太平公主與其黨羽,唐朝自武則天以來的女主政治,至此結束。 [10]

3 開元之治

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其中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當時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唐朝政治日益敗壞,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 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與 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 [11] 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裁減武週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宂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 [12] 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 均田制,打擊土豪。 [13] 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對外方面,改善與 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 [14][15][16] 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這些措施使唐朝進入第二個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 開元之治。 [17][18] 當時不僅中原地區、江淮地區以及成都平原經濟發達,連人口較少的隴右河西地區也逐漸繁榮。

4 由盛轉衰

天寶危機

天寶時期時,唐玄宗志得意滿,放縱享樂,不問國事,並且納兒媳 楊貴妃。此時國政漸亂, 唐玄宗罷免賢相 張九齡,相繼以 李林甫與 楊國忠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劍”的惡名,他蔽塞言路,排斥賢才,採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將為邊將以杜絕“出將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陸續任用 高仙芝、哥舒翰與 安祿山等邊將。 [19] 此時 宦官也逐漸崛起, 高力士權勢炙手可熱。 [20] 在軍事上,由於唐朝多年的戰爭使得 府兵制崩潰,兵源逐漸改為 募兵制,禁軍也進一步獲得擴大。唐玄宗為了便於管控遼闊的邊疆,於722年設置了九個 節度使與一個經略使。節度使不只負責軍事,之後還兼顧地方民政與財務,久之形成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為藩鎮割據的遠因。對外方面,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將經常挑起對外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唐朝正與 吐蕃、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的 阿拔斯王朝)爭奪在西域與中亞的勢力,其中以751年的 怛羅斯戰役最有名。唐將 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與 石國聯軍擊潰而喪失在中亞的地位,而後因為中土爆發安史之亂,唐朝也沒有恢復地位的打算。 [21]

安史之亂

節度使的權力甚大,當與中央發生衝突時,就很有機會發生叛亂。當時又以身兼 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 安祿山最有機會,他甚獲唐玄宗寵信,與丞相 楊國忠勾心鬥角。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 安史之亂。

楊國忠與 封常清認為敵軍不足憂慮,命 郭子儀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軍出潼關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戰關東。十二月,封高兩將皆敗,東都洛陽淪陷,唐軍退守 潼關。封高二人被讒言所殺,改由 哥舒翰堅守潼關。於河北舉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 顏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將 史思明擊潰,關東一帶盡數淪陷。然而郭子儀與河東 李光弼進軍河北,會師恆州(今河北真定),擊敗叛軍將領史思明,叛軍軍心大亂。然而,唐玄宗與楊國忠急於平亂,強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將兵八萬與賊將崔乾祐戰於靈寶西原,官軍大敗,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關,為其帳下火拔歸仁以左右數十騎執之降賊,關門不守,京師大駭,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 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而太子 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 靈武募兵。安祿山佔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后,在宦官 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 唐肅宗,奉唐玄宗為 太上皇。

唐肅宗命其子 李俶統領諸將,以 李泌輔佐,派 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兵。當時唐將 房琯反攻長安失敗,局勢一度危急。757年叛軍內訌,安祿山之子 安慶緒殺父奪位, 史思明回守范陽,並掌握河北軍力。繼而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返回靈武,並聯合回紇,於年底收復長安。然而叛軍早於十月攻克江淮重鎮 睢陽(今河南商丘), 張巡與 許遠戰死。所幸郭子儀接着攻下洛陽,牽制叛軍。不久,安慶緒退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謀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後投降唐朝,叛軍勢力只剩鄴城一帶,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圍攻鄴城。然而唐廷想要消滅史思明之事外泄,史思明於隔年三月率叛軍南下擊潰唐軍,史稱 鄴城之戰。郭子儀被 魚朝恩讒毀而返回長安;史思明殺安慶緒,併吞其部,自稱帝,以范陽為都;李光弼因叛軍攻克洛陽而退守,局勢急轉直下。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陽失敗,史思明獲捷後居然被其子 史朝義所殺,叛軍分崩離析。762年太上皇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 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 李適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 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

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 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 牛李黨爭等蜂 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室為了儘快結束戰事,將安史降將就地封為節度使以安撫之。為了提防降將復叛,又遍地安置節度使。由於 節度使兼管地方軍事、政治和經濟,全國各地幾乎處於半獨立的狀態。戰後關東人丁鋭減,土地大量荒蕪,河北之地逐漸胡化,人民好武輕文,與詩賦取士的關中之地相比,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區。由於邊防軍調回平亂,外族紛紛入侵。 吐蕃佔領隴西、攻入關中,長安一度淪陷。 回紇的勒索也消耗國力。宦官專權, 李輔國、程元振擁立 唐代宗為帝,是唐朝第一個受宦官擁立的皇帝,宦官 魚朝恩更被委任統領禁兵。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適繼位,即 唐德宗。 [21]

5 中唐時期

德宗改制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起用 楊炎推行 兩税法,以 劉晏改革 漕運,修改鹽法,行 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781年任用奸相 盧杞後,政治日非。聽信盧杞讒言,誅殺楊劉兩臣。政治的敗壞使藩鎮逐漸輕視,最後爆發亂事。同年,成德 李寶臣去世,其子 李惟嶽不被唐室同意繼任,他就聯合魏博 田悦與淄青 李納舉兵叛亂。唐室派 馬燧、李晟擊敗叛軍,田悦被中央軍圍困於魏州(今河北大名),李惟嶽則被部下王武俊所殺。

另一方面,盧龍 朱泚入朝後,由其弟朱滔繼任盧龍節度使。由於盧龍 朱滔與成德 王武俊對朝廷不滿,就聯合淄青李納、淮西節度使(約今河南省東南) 李希烈叛亂,共推朱滔為盟主。調來抵抗淮西的涇原軍也因為對朝廷賞賜不滿,爆發了 涇原兵變,唐帝出逃 奉天(今陝西乾縣)。涇原軍入長安後,共立朱泚為帝,並且包圍奉天。李晟緊急率中央軍回師關中,與朔方軍 李懷光解奉天之圍。事後,唐德宗因盧杞讒言而不召見李懷光,雖然最後盧杞被貶,李懷光仍然怨恨唐帝。784年唐德宗採用 陸贄之策,同意諸藩鎮的要求,只有朱泚不赦,並且廢除苛税,諸藩鎮紛紛歸服。朱滔和李希烈不願投降,拉攏李懷光倒戈,唐德宗又逃到梁州(今陝西南鄭)。同年,李晟收復長安,朱泚於東逃之際被部下所殺,李懷光也在隔年被馬燧、渾瑊所滅,淮西李希烈也被部下所殺,至此亂事平定。然而,唐室承認藩鎮的統治權,加深割據局面。由於唐德宗不信任將領, 禁軍轉由宦官掌控,宦官權勢薰天。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 裴延齡,並且親暱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永貞革新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 元和中興。 唐順宗以 韋執誼為宰相,啟用以 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他們廢除欺壓百姓的 宮市和 五坊小兒,減輕税賦。任 韓泰掌控神策軍,試圖奪取宦官軍權,史稱 永貞革新。同年,唐順宗中風,宦官 俱文珍利用太子李純想做皇帝的心理,聯合 韋皋等等藩鎮迫使唐順宗讓位,藉此扳倒改革派,史稱 永貞內禪。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

唐憲宗頗能駕馭宦官與外廷,做事勤勉政務,善於納諫。他採納 杜黃裳的建議着手削藩。當時全國共有四十六處藩鎮,大都在半獨立的狀態,只剩浙江一帶還供應朝廷的財務來源。他採取擴寬財路,力行節儉的方式以穩固財力。由於藩鎮中以安史系最強,他先從較弱的藩鎮下手。806年劍南西川節度副使 劉闢、夏綏留後 楊惠琳與隔年的鎮海 李錡先後叛變,被唐室一一平定。接着是牽制數十萬唐軍的安史系淮西節度使 吳元濟,814年由於吳元濟四處掠奪且私自傳位繼承,唐憲宗先後派十六鎮的兵力討伐之,然而未能成功。期間淄青李師道與成德王承宗派人刺殺主戰派宰相 武元衡,唐帝復以 裴度代替,並以 李訴(李晟之子)主討戰事。817年李訴採降將 李祐之計,雪中奇襲吳元濟總部蔡州(今河南汝南),淮西平定。淄青李師道恐慌,唐憲宗派 李光顏、李訴率軍討伐。兩年後李師道被部下所殺,淄青平定。河北方面,魏博田弘正支持唐室。成德 王承宗曾經反叛唐室,淮西平定後與盧龍 劉總歸順唐室。到819年,全國藩鎮在名義上都服從中央,派使納貢,史稱 元和中興。然而唐憲宗對國事有點荒怠,喜好營建豪宅。他十分崇佛,曾經赴 法門寺奉迎佛骨, 韓愈勸諫而被貶。

藩鎮叛亂

820年唐憲宗在 大明宮被宦官毒死, 河北三鎮復叛,中興時期結束。821年盧龍 劉總離職,唐室派 張弘靖接管。張弘靖管理不當,盧龍兵擁護 朱克融叛變。移鎮成德的 田弘正被將領 王庭湊奪位殺害。魏博 田布(田正弘之子)被軍隊迫死,魏博軍擁護 史憲誠叛變,至此河北三鎮復叛。當河北未叛之時,大臣 蕭俛、段文昌建議國家裁軍。如今被裁之兵都投奔河北三鎮,助長其勢。然而此後的河北三鎮並非持續強盛, 唐敬宗與 唐武宗期間,河北三鎮大多受制其強兵,有時還被部下篡位,遠遠不如當初的跋扈。而各地藩鎮依然聽命於中央,直到 黃巢之亂為止。

6 晚唐時期

內亂頻繁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 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即 神策軍)。 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 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0年唐憲宗被宦官 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 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 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 牛李黨爭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 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 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 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

甘露之變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 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 李訓、鄭注聯手發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 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首 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着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發動 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裏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即是後期的令主唐武宗與唐宣宗也不能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

會昌中興

840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 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 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 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 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 長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

牛李黨爭

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 牛李黨爭。這兩派分成以經學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為正統、大多是關東世族的李黨,主要有 李吉甫、李德裕、鄭覃;以文彩華麗、高宗武后以來進士科出身的牛黨,主要有 李宗閔、牛僧孺等。兩派士大夫背後都有宦官當後台,宦官有最終掌政權。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徒具消耗國力。政見方面,李黨主張對藩鎮與吐蕃用兵,而牛黨主張和平。李黨傾力擁護科舉制度,牛黨極力要求改革。李黨建議精簡國家機構,牛黨反之。黨爭起始於808年的科舉考試,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主張對藩鎮用兵,舉人李宗閔、牛僧孺與 皇甫湜在考卷裏批評朝政失當。李吉甫得知後打壓這些人,這引起朝野譁然,李吉甫最後也失勢,朝中大臣也逐漸形成兩黨以互相鬥爭。然而當時主戰派宦官 吐突承璀把持權力,所以李黨仍然得勢。唐穆宗時,由牛黨人物 錢徽主持進士考試,卻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 李德裕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牽連而被貶謫到外地。從此牛李兩黨各樹朋黨,互向傾軋。李黨有李德裕、裴度、李紳等,牛黨有李宗閔、牛僧孺與 李逢吉等。然而,主和派宦官 王守澄崛起,李黨失勢,時任宰相的牛僧孺與李宗閔、李逢吉聯手,牛黨勢大,李德裕被罷免外放。牛黨的優勢一直到823年,牛僧孺因為被唐文宗不滿而罷相,隔年由李黨的李德裕上台,這是顯然與王守澄放棄牛黨有關。之後王守澄支持李訓與鄭注,極力打壓牛李兩黨。甘露之變後李鄭勢力崩潰,宦官由 仇士良掌權。唐武宗時任用李德裕為宰相,極力排斥牛黨。 [22]

大中暫治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 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 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 大中暫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23]

7 走向滅亡

黃巢之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 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859年 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

唐朝歷史

唐朝歷史

為了崇佛,不惜削減軍費。860年後相繼發生 裘甫之亂、龐勛之變與 王郢之變(僖宗時期)。其中龐勛之變破壞關東地區的經濟,有賴 沙陀軍首領朱邪赤心率軍助戰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賜名李國昌。873年 唐僖宗繼位,為人專好鬥雞打毬,寡顧朝政,更大的叛亂在北方誕生。由於關東連年水災,加上政治敗壞,鹽價鋭升,使得盜賊不斷。874年 王仙芝聚眾於長桓(今河北長桓)起事,隔年攻陷山東西部、流竄於河南淮南一帶,聲勢益盛。878年王仙芝戰死於黃梅(今湖北黃梅),餘部潰散投奔黃巢。 黃巢由毫州(今安徽毫州)南下掠奪江南與領南地區,沿路屠殺不斷,並且攻陷商業大城廣州,華南經濟幾乎全毀。879年因為軍隊遭遇瘟疫,黃巢率軍經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竄回江南。隔年,黃巢正式西進,攻陷洛陽與潼關。掌權宦官 田令孜帶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入長安後建國齊。各地勤王之師也因為號令不整,收復的長安又被黃巢奪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國昌、李克用父子, 李克用率沙陀軍協助唐軍克復長安。另一方面,黃巢部將朱温投降,賜名 朱全忠,受封宣武節度使(治汴州)。黃巢東走並且包圍朱全忠於陳州。884年李克用率軍解陳州之圍,並且追擊黃巢軍。黃巢於隔年被其甥 林言斬殺投降, 黃巢之亂平定。而後,黃巢降將 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直到唐昭宗時才由朱全忠平定。 [24]

藩鎮之爭

平定民變後的唐室因為國力衰退而被關中藩鎮反噬。而宦官與外廷為了政治鬥爭又拉攏藩鎮加入戰局,最後演變成各藩鎮爭奪朝廷。這些藩鎮以河東 李國昌、宣武 朱全忠與鳳翔 李茂貞最強。885年唐僖宗返京後,仍然信任宦官 田令孜。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轄今山西省南部) 王重榮交惡,雙方都拉攏藩鎮並抗衡。王重榮與李克用聯軍成功的攻入長安,田令孜又帶唐僖宗出京避難。原本與田令孜合作的 朱玫、李昌符也倒戈,率軍追擊田令孜。兩人奉襄王 李煴監國,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滿,在興元(今陝西南鄭)的唐室趁機説服王重榮、李克用與李昌符聯合收復長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與鳳翔李昌符發生衝突,當時王重榮被部下所殺,唐僖宗有賴 李茂貞平定才得以返回長安,李茂貞也繼任鳳翔節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曄被宦官 楊復恭擁立,即 唐昭宗。宣武 朱全忠與河東 李克用因故不合,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當時 張全義與 李罕之爭奪河陽節度使(治河南孟縣),雙方分別拉朱全忠與李克用對戰。結果朱全忠獲勝,兼併河陽、洛陽,擊敗秦宗權後幾乎佔領全河南省。當時宦官楊復恭與宰相 張濬不和,雙方分別拉攏李克用與朱全忠。890年朱全忠與張濬攻河東軍失敗,張濬被貶。李克用趁機併吞 昭義的 潞州、澤州,約佔領今山西省地區。不久宦官楊復恭失勢,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節度使 楊守亮叛變,唐室以李茂貞等人平亂,李克用在朝廷的勢力衰退。鳳翔李茂貞因不能擴張地盤與唐帝不和,雙方發生戰爭。最後李茂貞與 王行瑜戰勝,他們掌控關中地區,宦官與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 [24]

朱温篡唐

此時唐帝淪為各藩鎮角力的戰利品,最後被藩鎮擄走,取而代之。895年河中 王重盈去世,王行瑜、李茂貞與 韓建等人與河東李克用爭奪河中。王行瑜趁機入京殺宰相 韋昭度等人,並謀廢唐昭宗。李克用緊急率軍入援,而王行瑜被部下所殺,唐室才得以安定。事後,唐室建立殿後四軍,李茂貞、韓建搶先於896年逼近長安,唐昭宗逃到華州,殿後四軍被廢。最後有賴李克用、朱全忠率軍入援,唐昭宗得以於898年返回長安。而後宰相 崔胤與宦官 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招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於是率軍圍困 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脱朱全忠的威脅,暗中召募六軍十二衞,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 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 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 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 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24]

魏徵直言敢諫 篇五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説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説:“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説:“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説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悦色地説:“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為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説:“我們跟着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説:“朝廷設置官員,為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才沒有話説。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説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説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説。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聽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説:“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説:“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説:“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説:“你説得多好啊!”

歷史唐朝的故事:沒有落葉歸根的鹹安公主 篇六

燕國襄穆公主(?—808年),唐德宗李適女,母不詳。始封鹹安公主。下嫁回紇武義成功可汗,置府。逝世於唐憲宗元和三年,追封及諡。鹹安公主是唐德宗的第八女,這位公主天生麗質,聰慧有加;自小就在宮中琴棋書畫,習武練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當回紇請求和親時,她毅然前往……長壽天親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獻方物向唐朝請求和親。

唐德宗李適,原來想不答應,宰相李沁勸解指出:回紇與唐朝的交往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紇依賴唐朝供應絲絹,茶、糧種、金銀、鋼鐵及手工業品等生產、生活資料;另一方面唐朝也要從回紇牧區不斷補充馬匹。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唐朝軍用、民用的馬匹都很缺乏。

李沁對回紇的繼續和親又提出幾項條件:回紇向唐朝稱臣,限制來唐使臣的隨從人數,絹馬貿易維持一定的。限額數量等。”回紇表示願意遵守。於是,唐德宗將自己親生的第八個女兒鹹安公主出嫁回紇為可敦。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鹹安公主與回紇長壽天親可汗和親。唐鹹安公主在回紇生活了21年,她先後按回紇的收繼婚制嫁給長壽天親,忠貞可汗,奉誠可汗及懷信可汗。這四位可汗均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儘管回紇政權在這一期間政變頻繁,又發生了阿躍氏族的懷信可汗取代舊可汗藥羅葛氏族的禪讓式政變,而鹹安公主的可敦地位始終保持着。她在回紇汗國中很受尊重,直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病死。可以説她將整個一生都獻給了唐朝與回紇的和親事業。鹹安公主對發展馬絹貿易,維護唐朝與回紇的姻好關係都起了重要作用。鹹安公主為祖國安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卻委曲求全,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按照回紇的“收繼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後母”(《通典》),連嫁兩姓三輩四可汗。她死後葬回紇,是唐朝唯一一位沒有葉落歸根的正牌公主。

唐代詩人白居易為此曾寫了《陰山道》的詩來詠贊她:“鹹安公主號可敦,遠為可汗頻奏論。元和二年下新劫,內出金帛酬馬值,詔江淮馬價孳,從此不令碟短織。合羅將軍呼萬歲,捧投金銀與縑採。

唐朝著名歷史故事二:玄武門之變 篇七

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皇位鬥爭都是最激烈、最殘酷的,特別是在嫡長子或者皇太子實力不濟之時。唐太宗李世民排行第二,恰好也有這麼一個大哥,是其皇位的最強競爭者。而其父親唐高祖李淵呢,又是一個特別保守的人,一直認為嫡長子應該繼承自己的位置。

李世民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嫡長子的位置是沒法爭了,但可以另闢蹊徑,從能力、業績、威望等方面全面超越。於是,李世民私下裏學習刻苦,注意自身修為,而且還廣交朋友,培植自己的勢力。另外,他牢牢掌握了軍權,善待手下將領和士兵,對老百姓也很好,在軍隊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特別是在唐朝定國後,為穩定局勢而進行的六次大規模的征討活動中,李世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把六次戰爭的勝利比作足球場上的六個進球,那麼,李世民一個人就完成了四個進球,另外還助攻兩次。最重要的是,他在最關鍵的決賽(唐軍VS王世充加竇建德聯軍)當中,打入了制勝一球。在這一仗之後,李世民的威望和勢力達到了極致。據説,他回到長安時,受到軍民以及皇帝的禮儀招待。

這種情況,讓大哥李建成很是擔心。當然,李建成也不是省油的燈,他這些年更注重把持朝政,而且和一些權臣搞好關係。另外,他給四弟李元吉很多許諾,二人關係很好。關鍵時刻,確保這個弟弟站在自己這邊。基本上,宮裏宮外都是李建成的人。之前,李建成考慮到李世民在領軍打仗方面的作用,一直隱忍其實力的發展。但現如今,天下基本太平,該解決內部矛盾了。於是,他向老爸李淵建議由四弟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奪取李世民的軍權。

李世民雖然連年在外打仗,但並不是對朝內情況一無所知。其實,他早在李建成周圍安排了很多“卧底”,對李建成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他沒有沉迷於當時的成績,更覺得有必要解決自己權力路上的障礙。當了解到李建成的最新動態後,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但到底如何處置這個皇太子呢?李世民手下將士們都很有顧慮,這畢竟是“老闆”的親大哥啊!李世民這時表了態:“有什麼計策,你們儘管説,由我來決定是否執行。”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將皇太子及主要同黨囚禁起來,不讓他們再幹預政事。李世民當即反對:“李建成已經鬼迷心竅,囚禁起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眾將士都明白了“老闆”的意思,提出迫使李建成等進宮,但在途中進行截殺的辦法。李世民這才同意,但由誰去負責做這個事情,他都不是很放心。於是,他決定由自己親自來完成這一任務,並帶上了對自己最為忠心耿耿的尉遲恭。

事情的進展依計進行。而李世民最擔心的一幕也確實出現了。公元626年7月2日晚,玄武門前,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在逃跑時,手下將士都不敢下手,包括這個尉遲恭。“不能讓大哥跑掉,否則這麼多年的苦心經營就全部白費了”,李世民射出了致命的一箭,正中李建成要害,當場斃命。而尉遲恭也立即解凍,射死了李元吉。

唐高祖李淵知道此事後,震怒!但也沒有任何辦法,眼下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了,而且兵權還在其手裏。因此,不得不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兩個月後,自責和無奈中的李淵,將皇位讓給了次子李世民。

唐朝古詩詞 篇八

1、《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2、《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閒。

3、《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4、《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青溪》

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鬆裏。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6、《嫦娥》

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7、《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裏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唐朝歷史資料大全簡介 篇九

唐朝歷史從618年唐高祖 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開始,到907年後梁太祖 朱温篡唐為止,共289年。

唐朝概略分成數期,大致上以 安史之亂為界。

隋末天下羣雄並起,617年唐國公 李淵發動 晉陽兵變,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1] 唐朝建立後,對 隋朝末年在中國各地建立的 割據政權進行的統一戰爭。初唐時國力強盛, 唐太宗時期國力逐漸復甦,擊敗強敵 東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 貞觀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高宗即位。 唐高宗時期擊敗 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 永徽之治。唐高宗去世後, 武則天於690年建國周,即 武周。直到705年 唐中宗因 神龍革命而復辟。武周直到 唐玄宗繼位後才完全結束。 唐玄宗時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峯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 開元盛世。 [2]

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 安史之亂。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了 唐末民變,其中 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導致全國性的 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 朱全忠控制。 唐昭宗遷都 洛陽,並於907年逼 唐哀帝禪位,唐亡。 朱全忠建國樑,史稱 後梁,進入 五代十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