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5W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多篇

清朝歷史故事 篇一

清朝有兩個這樣的女子,於許多人都對她們用一個稱謂——董鄂妃,事實上,她們還是堂姐妹。董鄂妃不姓董,而是姓董鄂,這一點很重要。她們的死卻分別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兒。甚至於改變整個清朝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説起順治皇帝的事情,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這位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作為不算大,但是聲名在外。

順治十八年,兩個女子中的一個,賢妃董鄂妃因病去世,這個董鄂妃,是順治皇帝最為珍愛的一個妃子,確切的説是皇貴妃。甚至於順治皇帝的死,都和這位年紀輕輕的女子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繫。

賢妃董鄂妃死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崩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董鄂妃生前信封佛教去世之後,順治皇帝悲痛欲絕,先是召集天下的名僧大行法事。

接着,順治皇帝追諡董鄂妃為皇后,順治一共有過兩位皇后,自己把一個降為側妃,另一個放在後宮當家具,從來不聞不問。唯獨這個董鄂妃讓順治神魂顛倒,鍾愛有佳。

董鄂妃生前沒能做皇后是有孝莊壓着,董鄂妃一死,順治是啥也不顧,直接追封皇后,並昭告天下。

’朕仰承慈諭,特用追封,加之諡號,諡曰‘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緊接着,順治還為此大赦天下,親們,是大赦天下,就這四個字兒,在當時可是萬民相歡。

這是第一個董鄂妃,18歲封賢妃,後進皇貴妃,22歲去世。生前被皇帝一人寵幸,死後讓萬民為之敬仰!同時,她間接拉動清朝從順治時代走向了康熙時代。

同時期,還有另外一個董鄂妃,這個董鄂妃實際上是貞妃,但是同樣是董鄂氏,所以她也被稱為董鄂妃。這兩個董鄂妃還是堂姐妹,原本出自一門之中。

這個貞妃董鄂妃,長得也如花似玉,可惜遇到了順治這麼個皇帝,十八歲入宮,就封了個妃。皇帝可能連她是誰都分不清。不過這個董鄂妃在歷史上同樣重要。

1611年2月5日,順治皇帝因為思念已故愛妃成疾,因此就那麼神祕的去世了。也有野史稱是出家為僧。

但是正史記載,順治出家的念頭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被打消了。這皇帝一死,問題可就來了,在清朝有個特別可惡的制度叫從殉,又稱自願殉葬。

就是皇帝死後,妃子們必須要有人自願陪皇帝殉葬。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多爾袞的母親身上,雖説自願,其實是被選中的,被逼殉葬。這個貞妃董鄂妃也是如此。

順治可是孝莊一手栽培出來的,這正值壯年,就這麼沒了,孝莊悲傷轉怒,大發雷霆,將此事責怪於賢妃董鄂妃,認為董鄂妃是妖妃,是她剋死了自己的皇帝兒子。喪子之痛湧上心頭,進而怒及董鄂氏家族。

然後就輪到貞妃董鄂妃了,這個董鄂妃迫於孝莊的壓力,為了更好的保全董鄂氏家族,以熄滅孝莊的怒火,最後不得不自願提出願為順治殉葬,跟隨順治的腳步。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以身殉世祖死。死時年僅22歲,正好和另一個董鄂妃同齡!這個董鄂妃也成了清朝歷史上最後一個自願殉葬的妃子。

貞妃董鄂妃死後,並沒有葬進順治之墓,這還是孝莊對董鄂氏的怒火所致,可是後來有個皇帝對這個董鄂妃的遭遇甚是同情,不僅追封了她,並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詔禁止殉死的行為。

從此以後,“從殉”便在中國的歷史上消失了。這兩個和順治有關的同齡同姓的董鄂妃,一個讓順治英年,一個用死終結了殉葬制度,她們都堪稱改變了歷史軌跡的人。

這就是關於兩個“董鄂妃”的故事。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帝王雍正帝嗣位之謎 篇二

清康熙帝駕崩以後,第四皇子胤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嗣位至今仍是一個謎,是按遺詔之言登位還是篡位,眾説紛紜。

官書中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冬至(初九)前,胤奉命代祀南郊。當時,康熙患病住在暢春園療養,“靜攝”政權。胤請求侍奉左右,但康熙因祭天是件大事,命他應在齋所虔誠齋戒,不得離開。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惡化,這時才不得不破例把胤召到暢春園來。而未到之前,康熙命胤祉、胤(七阿哥)、胤、胤、胤(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祥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向他們宣佈:“皇四子胤人品極好,令人敬重,與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夠繼承大統,繼承皇位。”此時,恆親王胤祺因冬至奉命在東陵行祭典、胤祿(十六阿哥)、胤禮(十七阿哥)、胤(十五阿哥)、胤(二十阿哥)等小皇子都在寢宮外候旨。當胤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還能夠説話,告訴胤他的病情日益惡化的原因,但是到了夜裏戊時,康熙就歸天了。隆科多即向雍正宣佈“遺詔”。胤聽後昏撲於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則向胤叩頭,並勸他節哀順變,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職權,主持康熙的喪葬之事。雍正曾特別強調:當日情形,“朕之諸兄弟及宮人內侍與內廷行走之大小臣工所共知共見者”。

從上面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由父皇康熙的壽終正寢後才開始的,是屬於正常並且合乎法理的。對此,清代官書眾口一詞,都是同一個口徑。後世有人根據雍正在品格、才幹、年齡和氣質上的眾多特點以及雍正本人在皇宮中深藏不露、暗自修煉多年的特徵,康熙對雍正的認識和父子感情基礎,當時諸子爭儲互斗的背景,還有康熙在死之前留下遺詔的在場人物、地點、時間以及情節等來綜合分析,認為雍正根據皇父“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是合法即位的,可信的。

但是民間傳説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

早在雍正帝在世時,社會上就盛傳:康熙帝要將皇位傳給胤,在他患病的最後幾日,曾經下旨要召胤回到京城,但是胤的死黨隆科多卻隱瞞了諭旨。致使康熙去世當日,胤不能趕到。隆科多於是假傳聖旨,擁立胤為皇帝。此所謂“矯詔篡立説”的由來。另外有一種説法講,康熙原來就有了手書,要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胤,是胤把“十”改成了“於”字,於是遺旨明明傳位於胤,卻變成了傳位於胤,此所謂“盜改遺詔説”的來源。那麼,是誰來盜改了這個遺詔呢?有傳説是雍正本人改的;有的説康熙把遺詔寫在隆科多的掌心,而隆科多將“十”字抹去了;也有的説是由一些雍正府中所收養的武林高手所改寫的;又有的説是雍正的親生父親衞某參與改的……

還有人認為,康熙原本要在胤和胤兩人中選立皇儲,而最終胤被選中,胤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確實説明康熙選擇皇太子時他是候選人之一,而胤在康熙四十八年晉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先後22次參與祭祀活動,次數比其他皇子都多。此外,康熙對胤之子弘曆寵愛有加,稱讚其母是“有福之人”。由此可見,雍正是後來居上的皇太子候選人。也有人認為,臨終時康熙本想讓胤繼承皇位,但他遠在邊疆,若將他召回再宣佈詔書,在空位階段必定會引發皇位糾紛,無奈之下只好傳位於雍正。

總而言之,雍正繼承皇位有着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疑點。這些問題使一些清史專家耗費了很多的精力,直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解釋。可以説,在沒有獲得新的可靠材料之前,雍正的即位是否合法,仍然是個謎。這不僅僅是因為雍正在繼承皇位上有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而且他即位後的很多言行,尤其是與大肆誅戮貶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事連在一起,更令人感到撲朔迷離。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腳踢乾隆的故事 篇三

清朝乾隆年間,滕縣地出了一名武狀元,他的名字叫滿德坤。

那時國家還怪太平,滿德坤雖是武狀元,有段時間,既沒有掛帥領兵,也沒有鎮守一方。僅是把守宮門,也就是站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勢。宮女、太監對滿狀元都看不起。每當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宮門時滿德坤站立一邊,常受到太監、宮女的喝斥。滿德坤一身好武藝,又是堂堂武狀元,實在不願幹這樣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誰説,更不敢向皇帝提出來,只得窩在心裏。

一日,遇到連理大臣,又是老鄉關係的劉鏞,滿德坤偷偷地把不願把守宮門的事告訴了他。劉鏞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辦法。接着又扯起閒話來。當滿德坤無意談起乾隆時説:“當今萬歲,夜間入宮,不從宮門出進。因他文武都通,常飛身偷越宮牆,我只能裝沒看見就算了。”按宮廷的規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宮,需告知太監,由太監去安排。可是乾隆既愛眾妃子,更眷戀西宮。一夜宿兩宮,雖是皇帝,事情傳出去,總覺得不太好。為此,乾隆採取偷越宮牆的辦法。

劉鏞聽了乾隆深夜越宮牆的事,對滿狀元説:“你不想把宮門的法子有了。”接着對滿德坤這般如此地説了一遍,滿德坤連連點頭稱是。

不幾日,是滿德坤深夜值勤,見乾隆輕車熟路又要越宮牆了,滿德坤一個箭步趕上,飛起一腳,將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雙肩,輪起右手鐵拳就要打。説時遲,那時快,乾隆急忙説:“不要打,是寡人。”滿德坤立即雙手攙起他,撲通跪在地上:“萬歲!奴才該死!”這時乾隆不得不説:“你是好小子,不準聲張,恕你無罪。”

滿德坤飛腳踢乾隆,乾隆認為他做得對。可對他帶來不便,終於一道聖旨,命滿德坤鎮守邊關去了。

清朝歷史故事 篇四

有資料記載:清朝內廷每年要用掉近四五百萬兩白銀。

清末李元伯《南亭筆記》裏記錄了一則“雞蛋問題”,説的是光緒小皇帝喜好吃雞蛋,一天要吃四個。四個雞蛋在光緒時期也就十二三個銅錢而已。而御膳房獅子大開口,開價整整三十四兩銀子。

光緒有次與他的老師翁同龢閒談,説道:“雞蛋真好吃,可這東西這麼貴,翁師傅你能吃得起嗎?”翁同龢深知其中貓膩,知道是內務府的人虛報冒領,但又不便直説,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則不敢也。”這樣一來,光緒皇帝吃雞蛋就可以吃掉一萬二千四百一十兩白銀。

管中窺豹,由此可知,內務府通過虛報帳目,低價買進,高價賣給皇帝,冒領銀兩大肆貪污的現象有多嚴重和普遍。政治清朝內廷一年用掉四五百萬兩白銀,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朝歷史故事 篇五

鰲拜是好人,有人這樣説。也有人這樣説鰲拜是一個十足的壞人。

鰲拜是壞人,這點相信有很多人都有同感,特別是看了康熙和少年天子電視劇的各位觀眾同志,對於鰲拜的專權,蠻橫是深有體會的,那時的狠,是一時無法説清的,看到康熙抓到鰲拜是,心頭只是一陣子輕鬆,就好比在心理壓抑了好久的一塊石頭終於卸了下來,好爽。

鰲拜,滿族瓜爾佳氏人,隸屬滿清太宗皇太極直轄的鑲黃旗,年輕時常常隨皇太極征戰,驍勇善戰,軍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極寵眷。1637年,皇太極發兵進攻明邊防重地遼寧皮島,貝子碩託、武英羣王阿濟格率軍多次進攻未克。在這軍情危急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獲准後即率軍大呼而上,強得登島成功,然後率先舉火引導後續部隊衝上該島。皮島逐克。皇太極聞報大喜,以鰲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後又擢升鰲拜為最重要的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清王朝的主要將領。

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年10月,他率軍取道陝北,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擊途中遇害。1646年鰲拜又隨肅親王誼格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偷襲大西軍軍營,“大破之,斬獻忠於陣”。鰲拜又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衞內在(皇帝禁衞軍司令)。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隨侍帝側,權勢日增,處於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順治帝死,皇三子玄燁剛8歲,即帝位,是為康熙。國家政務由索尼(正黃旗)、遏必隆(鑲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鰲拜(鑲黃旗)四個大輔政大臣掌管。鰲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舊,為索尼所惡,因而鰲拜得以擅權。作為康熙的輔助大臣,鰲拜有了自己的個人勢力,第一次感到了權力的魅力,權力帶來的一切好處,而此時,“索尼老病,鰲拜多專政,與蘇克薩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異”---《清史列傳》卷6.根據史學家分析,在四位輔臣中間,索尼能文能武,順治年間總管內務府,是四朝元老,地位很高;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在皇太極晚年才初露頭角,能力有限。鰲拜雖然名列最末,但實際地位卻與索尼不相上下。這樣,鰲拜就更是為所欲為,沒人來約束他了,此時,他以前對順治地的忠心和臣子對主子的忠也就隨着他的一次次貪慾慢慢的沒落了下去,就這樣,完成了一個滿清第一臣到人人厭的亂臣責子的鋭變。

鰲拜就這樣的迷失了,迷失在我們自己的意念裏,迷失在我們自己貪慾裏,在他的一生裏,其實我們可以窺見很多人性的劣根。他的一生,其實也就是我們劣根的賤性所在。 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死户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後康熙終設計將鰲拜擒獲,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歷史上,權臣與皇帝的鬥爭史不絕書。這是當時制度的必然產物。康熙與鰲拜的政爭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

也就是説沒有絕對的忠奸。

清朝歷史故事 篇六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親自用硃筆書寫密摺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並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朕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説“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讚賞的是紫陽真人,説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瞭金丹的真諦,堪稱&[]quot;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採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製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衞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説濟丹是”經過精心煉製,不論寒熱温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儘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後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清朝歷史故事 篇七

清朝統治者源於白山黑水間的東北大地,其飲食習慣是在東北形成的。東北滿族淳樸的食風、簡單的`飲食方式隨着清朝皇室入關,也帶到了北京城。入關之初,滿族貴族初次登上統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裝力量維護剛剛取得的權利。因此,用民族傳統意識和民族傳統風俗加強民族凝聚力,是清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清統治者一方面欽定中國傳統的儒學、理學為“正學”,使其在文化思想領域佔據統治地位,穩定和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又積極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漢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飾、髮式、禮儀、飲食等方面,以此來加強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來保持與皇室的向心力。無論是清宮廷筵宴,還是皇帝賞賜有功之臣,清宮廷飲食大多保留滿族傳統,飲食原料、物料仍以東北特產的糧肉蛋菜為主。每到年底仍例關外風俗行“狍鹿賞”:向滿、蒙、漢八旗軍的有功之臣頒賜東北野味。屆時,北京城內分設關東貨場,專門出售東北的狍、鹿、熊掌、駝峯、鱘鰉魚,使遠離家鄉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屬身在異地,也能夠吃到家鄉風味。正如《北京竹枝詞》中所寫到的一樣:“關東貨始到京城,各路全開狍鹿棚。鹿尾鯉魚風味別,發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宮廷生活在北京這塊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風土人情、飲食時尚的影響。而且,清王朝統治者與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樣,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強烈願望,對天下的美味食品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清初的順治、康熙兩朝,在以故鄉“關東貨”為主要飲食的同時,也效法明代宮廷以“嚐鮮”為由,按季節徵收天下貢品:江南的鮮魚蝦蟹,兩廣的瓜果蜜餞,山東的蘋果,山西的核桃,直隸的蜜桃、鴨梨,陝甘的花皮瓜,新疆的□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鎮江的鰣魚之貢。鰣魚是生活在今江蘇南京、鎮江一帶季節性很強的魚種,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時洄游生殖。宋《食鑑本草》中載,“鰣魚年年初夏時則出,月餘不復有也”。因此鰣魚身價倍增,成為江南特產。自明代列為進貢皇宮的貢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網鰣魚就要送皇帝嚐鮮,宮廷即在桃花盛開的時候舉行“鰣魚盛會”,屆時皇帝賜文武百官一同品嚐。鰣魚味道鮮美,但運送鰣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魚打澇上來後,用冰船和快馬分水、旱兩陸運送抵京,並在沿途設冰窖、魚場保鮮。鎮江到北京約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個時辰(四十四小時)送到,宮廷早已做好烹製準備,鰣魚一到,既舉行盛會。因此,為爭取時間,送魚人在途中馬歇人不歇,只准許吃雞蛋充飢。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傷人死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聖尊。”

清代皇室沿襲滿族的飲食習慣,一天兩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點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

御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做御膳時,內務府大臣負責監督。皇帝平時吃飯的地點,大多在寢宮和辦事場所。傳膳時,由御膳房太監負責把3張膳桌拼在一起,鋪上桌單,手捧紅色漆盒的太監們將各種菜餚、飯點、湯羹等迅速端上飯桌。

皇帝就座後,傳膳太監先親口嚐嚐,然後皇帝才開始吃。試毒牌是一種銀製的半寸寬、3寸長的小牌子,中國古人認為如果飯裏有毒,牌子就會變色。

皇帝吃飯是一個人單獨吃,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都不能和皇帝一起吃飯。一般是主菜八品、小菜四品,再加火鍋、粥、湯等。主食有米飯、麪食及糕點多種。

又據清宮檔案記載,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員經常向皇室進“鮮”,即各地應節的新鮮食品,康熙年間任蘇州織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節向清宮進貢食品與飲料。春季,“今有新出燕來筍,理合供進,少盡臣煦一點敬心。”初夏,“蘇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蘇州今秋十分豐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進”。剛剛入冬,李煦又進“冬筍”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李煦向清宮呈進了一批江南鮮果和露酒:“佛手計二桶,香櫞計二桶,荔枝計二桶,桂圓計二桶,百合計二桶,青果計二桶,木瓜計二桶,桂花露計一箱,玫瑰露汁一箱,薔薇露計一箱,泉酒計一罈。”

天下美味食品進入宮廷,清帝的飲食逐漸發生變化。順、康兩朝逐漸改變以各類野獸肉和家禽、家畜等為主要原料和簡單的烹飪方式,從各種肉類整治、洗淨後切成大塊煮、燉、蒸、燒、烤等熟制、用大盤大碗盛裝,到食品多層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裝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國傳教士張成一行抵京。玄燁在暢春園熱情款待遠道的客人,賜給他們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凍、豆莢、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盤”。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國傳統的新年,玄燁邀請傳教士們一起過年。除夕晚膳又賜給他們“年飯”十二盤菜餚,二十一種果品。菜餚、果品一改滿族“簡單”的烹製方法,使清代宮廷飲食在“質”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飛躍。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隨着國家政治的鞏固,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發展,清代宮廷飲食也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清朝歷史故事 篇八

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但是,他看不懂奏摺,有人説他是一個傻瓜皇帝!

一個很聰明的皇帝,怎麼就成了傻瓜了呢?原來,順治帝不識字,他沒有上過學。按理,順治元年,他6歲,朝廷就應該為他請學識淵博的滿漢師傅,學習文化知識。可是,多爾袞卻總是拖延不辦。這樣,順治帝從即位開始,沒有人給他請老師,也就只有玩耍了。

可是,這裏面有一個問題,精明的孝莊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兒子學習嗎?當然知道。孝莊這個時候有自己的考慮,她看到跋扈的多爾袞權勢熏天,兒子順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性命都很難保證。於是,聰明的孝莊太后看到,既然多爾袞不願意順治帝學習,那就是怕他將來長了本領,威脅到攝政王的地位,所以,乾脆先不要叫順治帝學習,等將來機會成熟再説。

於是,順治帝每天就是瘋玩,不學習,但是,卻很喜歡騎馬射箭,一直到十二三歲,順治帝都很少看書,基本上是一個文盲狀態。

順治帝親政以後,掃清了多爾袞的障礙,他決心要惡補文化知識,因為,他過去失去的太多了。典籍《北遊集》中記錄了順治帝刻苦學習的情況。順治十六年的一天,順治帝和大和尚木陳忞相對而坐,一會兒,內侍報來一摞書,大概有十多本。順治帝對木陳忞説:“這是我讀過的書,請你看看。”

木陳忞細心一看,發現皇上讀過的書很多也很雜,有《左傳》《史記》《莊子》《離騷》,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的文集,無所不包。真是從心裏佩服,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之前又沒有什麼基礎,這麼多書怎麼看啊?

順治帝看出了木陳忞的疑惑,從容説道:“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親政,閲諸臣章奏,茫然不解。”在這裏,順治帝實事求是地揭祕自己的艱難處境,由於沒有機會學習,而看不懂章奏,這是一個君王很難堪的事情。

在《北遊集》中,順治帝講完自己的艱難處境之後,講述了自己發奮讀書,幾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發奮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

細想一想,順治帝作為一個忙碌的皇帝,每天有好多軍國大事要處理,只有在晚上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有機會學習典籍。這種辛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很令人敬佩。

講清朝歷史的故事:康熙皇帝東巡“三不做” 篇九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東停留,東巡泰山、曲阜。這期間,他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事。同時,也有三件事他堅決不做,這同樣反映出他思想進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禪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東巡來到泰山。他剛在山下的泰安城駐蹕,侍臣便向他建議,應效法古代“受命於天”“易姓而王”的皇帝,舉行泰山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是一種規模盛大的祭祀典禮,其隆重程度超過歷代歷朝帝王登基的儀式,而有資格封禪的也只有政績卓著的帝王。歷史上秦漢唐宋各代,從秦始皇、漢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許多有作為的帝王都曾經專程來泰山封禪。康熙作為功勛蓋世的“千古一帝”,當然也有資格舉行這一活動。

但康熙卻拒絕了大臣們的建議。因為在他看來,歷代帝王為滿足自己的驕侈之心,不惜花費巨資大搞封禪典禮,結果卻並未獲得上帝的福佑,此種勞民傷財之舉實不足取。而且封禪不見經傳,近乎荒誕。他遂告誡百官説:

朕向來崇尚實政,古人重金泥玉檢(指封禪),徒勞民力,實無意義,故此行只為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絕不效前人銘功紀德,告成於天也。

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禪,並不是像他在《南巡筆記》中謙虛的那樣:

“朕涼德菲躬,實未有豐功偉業,足以照示來茲。何敢效法前人,銘功紀德”,而是因封禪勞民傷財,徒勞無益,會給百姓造成沉重負擔,這跟他此行“巡察社會利病,省觀民隱,體念黎民疾苦,問俗觀風,以資勤求治理”的宗旨相違背。他的反對封禪,實出於愛民之心,是為老百姓着想。

康熙儘管不封禪,但對“五嶽之尊”的泰山還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嶽為五方之長,發生萬物”,所以到泰山後他也禮節性地舉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還是“躬祀之為萬民祈福”。

不看捨身崖

當康熙和羣臣登上岱頂時,有的大臣建議他去看捨身崖。這捨身崖位於泰山日觀峯南面,三面陡壁,下臨深淵,地勢極為險要。當地有個陋俗,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來此跳崖輕生,以此顯其誠心,換取神靈對父母保佑。當康熙聽説這一情況後,極為氣憤,嚴厲斥責官員們説:愚民無知,惑於荒誕之説,以捨身為孝,愚民不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孔子曾雲“父母惟子之疾是憂。”子女生病,父母憂愁得不得了;當子女的捨身尋死,不能奉養父母,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處所,看它何為!宜曉諭百姓不要為無知妄説所誤,地方官員宜嚴厲禁止,不得再有捨身事宜發生……從此,地方官員嚴格執行康熙的訓令,在捨身崖邊重修了圍牆,並派更夫守護,使來捨身崖輕生者大為減少。康熙態度鮮明地反對並制止這一殘害生命的陋俗,進一步彰顯了他慈憫百姓的寬廣胸懷。

只拜師,不拜王

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歸來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來到孔廟,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並在祝文中稱頌孔子:“仰惟先師,得侔元化,聖集大成。開萬世之文明,樹百王之儀範;永言光烈,罔不欽崇。”

從孔廟出來,康熙又來到孔林,謁孔子墓。他本應再對孔子行一跪三叩禮,可是當他走到孔子墓前時,站立良久,卻沒有跪拜。此時,引駕官孔尚任(劇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靈機一動,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後讓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禮。對此,在場的官員都大惑不解,衍聖公孔毓圻事後也向孔尚任詢問。孔尚任解釋説:開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為他看到了明正統八年大書法家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康熙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王。自己身為一國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來是拜師,而不是拜王。為此,他才讓康熙到一邊休息一下,自己忙將墓碑上的“王”字用黃綾蓋上。當康熙再次來到墓前時,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師行了大禮。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卻如此尊師重道。箇中款曲,頗值得今人玩味……

清朝歷史故事 篇十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過年的呢?

慈禧有極強的虛榮心,除了臣子要給她年禮,皇帝、皇后和宮妃們也不例外,但相比大臣送珍寶什麼的,慈禧對家人、身邊人送的禮物,更看重親情的含量,所以多是些親手做的東西,比如鞋、手帕、圍脖、手袋之類。丫頭、太監們,往往送一些糕餅點心之類的東西。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爺”,平時上下就是圍着她一個人轉,順從她的旨意,過年了則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祭祖。下午兩點,要行“辭歲典禮”,在皇后的帶領下,宮妃、家人、侍從等依等級高下排列成行,一齊向太后叩頭。禮儀結束後,慈神要出點“血”,給每個人一隻紅緞做成的繡金小錢袋,裏面放着一些壓歲錢。

現在大年三十,大多數人家都會圍在電視機前,看CCTV的春節晚會“守歲”,過去沒有春節晚會,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擲擲骰子,或是出去聽聽村戲、説書什麼的。帝王家在這一夜內容自然要豐富多了,還會有通宵的娛樂活動,相當於“春節晚會”。但慈禧比較喜歡的活動是擲骰子,德齡回憶,“沒有一個人想上牀睡覺。太后提議我們玩骰子,給每人賞一些錢,多的達二百兩。她讓我們用心點,贏錢才好。我們當然是極用心的,生怕贏了太后的錢。”但玩夠了,慈禧“開心一刻”就到了,會把她自己贏的錢都放到地上,讓大家都來搶,以此取樂。於是宮女下人都一擁而上,拼命搶奪,讓慈禧開心。以後幾天,慈禧都會玩“撒錢”的遊戲,有錢“搶”,大家也開心。

天快亮時已是大年七年級了,撐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會回房休息。在她醒後,宮女會捧着幾盤代表平安的蘋果,幾盤代表長壽的青果,表示更新的蓮心,到慈禧的房間,討她的歡心。慈禧見了高興,也要對大家説幾句祝福的吉祥話。”這時候,大家都要站在旁邊,等她梳洗完畢,向她拜年。之後,大家才會給皇帝和皇后拜年。

據故宮專家向斯所著的《女人慈禧》一書介紹,慈禧最喜歡聽戲,而且最喜歡聽的是淫戲。為這,大太監安德海特地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是在淫戲方面下大功夫,博慈禧一樂。有時候戲太下流,連陪聽的皇后(兒媳婦)都覺得坐不住。大年七年級,戲自然是少不了的,根據慈禧的意思,會在宮內的院子裏臨時搭一個戲台。慈禧一般坐在靠近客人和宮妃用的走廊附近,當然包括皇帝皇后在內,家人、身邊人都要陪她看戲。

而在這一天,慈禧也會有百姓人家老奶奶的仁慈,一改平日的威嚴。德齡就感受過一回,她回憶,“朦朧中,我感到有個東西掉到了我嘴裏,就猛地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原來是一片糖,我馬上就吃掉了。走到太后身邊,太后問我糖好吃不好吃,又讓我不要睡,多玩上一會兒。太后這麼高興的樣子,我還從沒見過呢。她開起玩笑來,簡直就像個孩子,讓人沒法相信這就是以前那個令人敬畏的太后。”

一直到傍晚時分,七年級大戲才差不多唱完。這時,慈禧會即興表演,超級票友的她讓太監們奏樂,親唱幾首小曲過把戲癮,宮女們也跟着她唱了起來。正在興頭的慈禧又命太監唱,票友太監自然唱得很專業,但難為了平時只知道“咂”的太監,根本就不會唱。但老佛爺的話誰敢不從,只得扯開鴨嗓嚎上幾句。這麼一來戲劇效果就出來了,不只慈禧笑了,大家都笑了,滿堂喝彩。

看來,不論是普通的百姓之家,還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家,過年圖的就是一個字,“樂”。而慈禧,除了一個“樂”,還藉機積攢到了大量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