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10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第1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本文是本站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精選,僅供參考。

“有餘數的除法”這一內容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難點,它是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的,學生在理解時遇到了一些困難。因此,在設計這部分的教學時,應尋求一些捷徑,幫助學生少走彎路。為此,精心設計了一些環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改變例題的呈現方式,將例題“動畫”,使它更富有思考的挑戰性,從而實現把思考、操作的主動權真正地交給了孩子們,以孩子們為主體,給每一個孩子提供參與學習機會,並且在孩子們的操作過程中,通過讓他們“分一分”、“記一記”、“説一説”,提高操作質量。最後引導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給結果分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寫一寫”是把學生的具體感知進行抽象的過程,是形成“餘數”概念的主要環節。教學時,通過一系列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由“沒剩餘”引出“有剩餘”,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培養了抽象思維,獲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動經驗。在設計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時,我讓學生自己嘗試着列豎式,並及時瞭解學生的完成情況,找出各種錯誤情況進行板演,在糾錯中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實踐證明,先練後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發現新知識的過程中去,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在交流中,將問題一一呈現,交給學生自己判斷,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台,教師要積極探求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第2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的寫法與格式是什麼?請參考以下這篇範文。

《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論強調“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注重人的發展”,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平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空保證。在教學本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按教材編排順序進行教學,打破了教材束縛,不再做教材的複製者,力求做到教學設計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有餘數的除法”。

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要有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學習素材作為媒介。至於素材的來源可以是書上的現成內容,也可以是生活實例,還可以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選取或加工的題材。在學習這堂課之前,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除法計算、會把一個數分拆成乘與加,並且學生能進行等量劃分、平均分等操作,有一定的經驗基礎,而且書上後面的練習都是用等量劃分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沒有選用“分草莓”例題引入,而是以等量劃分具體實物,給每個學生15個小圓片,可以每2個一份或每4個一份、每5個一份、每6個一份,讓學生從動手操作。通過這一具體行為直觀感知,有的是正好分完,有的是有餘數的,在交流後,學生形象感知兩種不同分的結果。學生在自己操作擺雙色片後,我又讓他們説説擺的過程,學生在探索學習中,對餘數,有餘數的除法等概念體驗比較深刻。我們深知,當孩子們在經歷數學、體驗數學時,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

二、加強對數學思維和方法的指導

以往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傳統的做法是在練習的訂正和反饋環節中直接告訴學生:餘數不能比除數大,必須比除數小。對於其中的道理,學生不是從自己得出,而是機械記憶。我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一組實例辨析,讓學生去分析,歸納、總結規律,理解“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生在交流、反思中不僅增長着知識,而且從中也發展着解決問題、數學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幫助了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學效果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台,教師要積極探求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第3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關於《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一、在計算教學中創設情境很重要。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這是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創設一些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愉悦的氛圍中學習,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有趣的,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就是這樣。怎樣才能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感興趣,我想了很久,終於讓我想出了辦法。我在引入本小節的教學時,我沒有用書上的例題,而是創設了一個情境:分梨子游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整堂課學生都很快樂的學習,而且知識掌握的很好。

二、計算教學要重視問題的探究性;

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開放性原則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課堂教學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就應創設活動化、開放化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嘗試,去摸索,實現所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在有餘數的除法教學中,我採用遊戲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餘數”,知道具體情境中的“餘數表示什麼”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一方面是從三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餘數比除數小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通過學生自己在活動中獲得的模糊的感性認識,以及自己觀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展開思考,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三、計算教學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出發,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間,要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要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現實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有餘數的除法中,我設計了這樣幾道題目,加強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總而言之,不要把計算課看成單純性的計算,要理解成是學習活動,就會很自然地使計算與社會實踐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就會使計算課堂成為一個多彩的興趣王。

第4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在本站上除了這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你還可以找到更多與你行業相關的其他精品範文。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時是從創設運動會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始終興趣濃厚,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中,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學習效果也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節課,就會發現本節課“生活味”沖淡了“數學味”,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作用,表現在:一方面,孩子過多地關注生活情節,孩子們對生活情景的興趣大於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由於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較多,使教學花費時間較多,導致練習的量不夠,使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高效。

是否數學課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為依託呢?能不能在實實在在的數學教學中追求實效呢?基於這樣的思考,我重新設計了《有餘數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學,旨在凸顯數學課的“數學味”,在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上做一種新的嘗試。

總之,教學後,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上首先應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其次,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最後要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這次教學嘗試,我欣喜地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處於思維的活躍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解決問題而思考,課堂教學活動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整節課,孩子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踴躍地發言,時而安靜地書寫、時而大膽地表達……。課堂上動靜交替,孩子們積極參與,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體現,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第5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的精選範文。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餘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繼續分。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表內除法裏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節課教學有餘數除法,分四步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餘數和有餘數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分小棒的活動來讓學生感受“餘數”

(1)讓學生分一分小棒。10根小棒,每人兩根,可以分給幾個人。

(2)小組合作將10根小棒每人分3根、4根、5根、六根。通過這個壞節,讓學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課題。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使學生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餘數”。

組織學生通過操作、填表、觀察、分類、交流等活動,發現平均分東西時,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經常可能還剩下一些不夠繼續分,從而初步形成“剩餘”的表象。接着以10根小棒,每人分得3根,還剩1根這種情況為例,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知道剩餘的1根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

然後讓學生“試一試”,把分小棒有剩餘的其他幾種情況也分別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繼續體會有餘數除法中的商和餘數的具體含義。

最後是充實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認識。學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時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實來支持。“想想做做”讓學生繼續進行分圓片、分三角形等活動,比較概括地知道平均分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正好全部分完,也可以用有餘數的除法來計算。

學生積極參與操作活動,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於學生掌握。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祕。雖然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中,課堂有點亂,但學生學會了創造,自主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在建立餘數概念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凸顯有餘數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第6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希望本站()能夠成為你學習與工作的好幫手!

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我覺得設計的這幾個環節比較好。1,以分蘋果的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的熱情。在不知不覺中引入了什麼是餘數。

2,在發牌的實際操作中,感受有餘數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探究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在練習中,熟練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進一步驗證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讓學生懂得每個規律的形成,每次大膽的猜想都要經過不斷的驗證,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知識的作風。

4,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拓展知識,鍛鍊思維,讓孩子們覺得數學很有趣,很深奧,有很多祕密可以探尋,就象在果園,跳一跳能摘到很多果子,甚至是最好最難得的果子。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我還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中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餘數表示什麼",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台,從表內除法豎式的引入到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參與,獨立思考。

本節課我覺得節奏過快,內容過多,沒有給學生鞏固與消化的空間,從而感覺整堂課下來,教學效果並不理想,學生用列豎式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沒有得以落實,只是很膚淺地從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上認識了豎式計算。我想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如何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將是我最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第7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網友原創投稿分享《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希望你能喜歡!

本學期我上了一節《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

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火柴梗,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火柴梗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火柴梗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火柴梗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着一些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因此,我在今後的將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學工作,使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第8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請仔細閲讀這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也可以參考它的寫法與格式。

這一週是開學第一週,我們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這個單元。這單元內容其實並不難,但是可能是開學初,學生的學習狀態並不穩定,有部分學生還沉溺在假期的放鬆中,所以聽課效率不高,原定於一課時結束的新課,我又多加了一節課去鞏固練習,例題1還好,學習到例題2時,部分學生開始時雲裏霧裏的,更別提弄清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所以我選擇了通過幾道相同題型的講解,同時對比,讓學生明白餘數都比除數小,我覺得這樣比單純的告知結果效果好一些。

在學習豎式計算時,其實課前我很迷糊,不知道應該如何將豎式的知識準確有效的教給學生,我們辦公室的老師也在集體備課時討論了這個問題,後來回家我也在網上找了優秀老師的課例視頻,看過之後稍微有些明白了,主要的重點就是學生對豎式運算的把握以及豎式各部分名稱。課上我先帶着學生複習了有餘數除法的讀法,還通過習題複習鞏固了餘數小於除數這一概念。然後通過自己示範豎式,將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告知學生,等到讓學生自己擺豎式時,發現部分學生完全沒懂,不知道如何下手。後來經過校長的指點,我發現我只顧着教他們豎式的擺法以及各部分名稱,卻忽略了豎式各部分的含義,導致學生在聽到提問時瞬間懵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改變了方法之後,結合教具以及實例去講解,學生理解的效果更好了。

果然教學方法是特別重要的。以後在每節課前,一定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考慮好學情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在進行教學。

第9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如果這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能幫到你,請支持本站,我們會更加努力!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具有互補性,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既注重了數學的“生活味”,從孩子的生活引入,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再展開探究,體現“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過程;又注重了數學的“數學味”,使孩子們在認知的衝突、問題的解決中體驗到成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使孩子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培養觀察、分析、比較、聯想等思維能力。因此,本節課始終能以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使課堂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使情境具有“數學味”。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裏所説的“情境”不僅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認知起點、思考性的問題等都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案例二就是以學生自身對有餘數除法的認知來作為一個教學的情境,這樣能在一上課就使孩子們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使孩子們迅速調動認知體系中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認知,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同時,又能使教師瞭解到學生的認知起點,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另外,還可以使一部分已經有所認識的孩子在上課開始就體驗到成功,促使他們今後能更主動地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數學。這樣的教學情境比起案例一中的生活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們在上課開始就體會到數學課的“數學味”。

二、提供安靜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孩子們進行數學的思考。

縱觀我們目前的數學課堂,常常看到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課堂上舉手如林,氣氛異常活躍,可是,在這熱鬧活躍的背後,數學課,是否還缺少點什麼?我覺得還缺少安靜。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是一門訓練思維的學科,在數學課上少不了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思考問題。案例二就注重為孩子們創設一些安靜的思考的環境。讓孩子們靜靜地觀察、獨立地思考有餘數除法與以前學習的除法的不同;讓孩子們靜靜地傾聽,認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説的計算方法;讓孩子們靜靜地嘗試,體驗有餘數除法的最優算法。本節課少了小組合作的熱鬧,更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遊戲或生活場景,但給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孩子們在觀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發現,在安靜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成果,在默默感悟中體驗了算法最優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收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們的觀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課堂的這一片“靜土”中得到了孕育、發芽、成長。

三、構建生活的數學學習原型,使“生活味”為“數學味”服務。

強調數學的“數學味”並非要否定數學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數學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結合。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為了有利於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我們必須為他們構建生活原型。在案例二中,當孩子們説出一些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之後,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算式的意義,教師讓孩子們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這個算式去計算”,這樣的問題創設,就為孩子們溝通“數學──生活”搭建了橋樑,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了具體的生活原型作依託,孩子們對於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就更形象了。之後,再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這個算式,又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孩子們運用符號、簡圖來表示,對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得到深化,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

第10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你也可以參考更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意義。然後嘗試擺一擺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通過觀察大量算式歸納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知道餘數比除數小,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知,同時感受餘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通過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引入。然後再加1根小棒,變成9根能擺幾個了,引出有多餘的1根小棒,以此類推,讓學生更加深刻感知餘數的意義。一節課上下來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基本掌握,當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最後的練習安排妥當,最後的判斷題的錯誤有可能不是餘數的錯誤,而是計算的錯誤,改成以下形式實現,☆÷5=6……△,△可能是幾?

2.擺小棒的操作方法單一,層次可再加強。

3.在整個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説的機會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輸,以後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説多做,自己多引導。

4.餘數和除數的結論得出的太快,節奏可放慢一點,讓學生慢慢發現餘數和除數有關係,從而引出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5.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言。

6.對於用4根小棒擺正方形的問題上,對於餘數為什麼不是4可以適當擴展,為什麼5不行,那6呢?7呢?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進一步改正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10篇《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有餘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