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92K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精品多篇】

高中生物必修一優秀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伴性遺傳》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3節。本節課講述伴性遺傳的現象和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本節以及本章的其他兩節《減數X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在第一章認識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基礎上,沿着科學家探究基因在細胞中位置的腳步而設計的。本節又為《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説學情

在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為他們理解本節課基因和性染色體行為一致打下了基礎。生活中學生知道遺傳病的概念但並不瞭解伴性遺傳病的特點,因此適合帶領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伴性遺傳。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已經接近成熟,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分析思維,可以對伴性遺傳的例子紅綠色盲症遺傳進行探究。

三、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資料,總結出伴性遺傳的規律;發展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2)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學習,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症的過程,養成善於發現生活中小問題的習慣,形成探究生活中現象的意識。

(2)形成生物聯繫生活生產的觀念,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為:伴性遺傳的特點。本節課主要以紅綠色盲的分析為例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所以難點為:分析紅綠色盲遺傳。

五、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以紅綠色盲為例進行問題探究,因此我會準備足夠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閲讀、小組討論,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和討論,得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和應用。

六、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新課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請同學們根據PPT上的紅綠色盲檢查圖,檢測自己的色覺。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參與到檢測和討論中。之後教師引出:有一種色覺不正常的病症叫紅綠色盲症,它是一種伴性遺傳病,請大家説説什麼是伴性遺傳。在忙碌的高中學習生活中,教師採用這樣的導入可以很迅速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伴性遺傳的學習。

2、新課展開

接下來就是我的新課展開環節,將分為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症,首先我會出示紅綠色盲症家系圖。提出問題串:①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麼性別?説明色盲遺傳與什麼有關?②Ⅰ代中的1號是色盲患者,他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中的幾號?③Ⅰ代1號是否將自己的色盲基因傳給了Ⅱ代2號,這説明紅綠色盲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Y染色體上?④為什麼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症?通過觀察思考學生能知道紅綠色盲症是伴X隱性遺傳病。此時我會展示人類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組型圖,請學生看圖思考為什麼色盲基因只存在於X染色體上?學生通過觀察會得出:因為X染色體和Y染色體形態差異,Y染色體上沒有色盲基因的等位基因。整個過程我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路,學生通過觀察圖得出結論,這樣可以發展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接着請學生自己用表格總結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並且分析為什麼色盲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結論,此時我會請學生代表上講台展示他的結果,師生對他進行評價。用表格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養成對比總結的習慣。

接下來帶領學生分析正常女性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在學生學會如何分析遺傳圖解後,為了發展學生的分析能力。請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分析女性紅綠色盲基因攜帶者與男性紅綠色盲婚配、女性紅綠色盲與正常男性婚配的遺傳圖解。師生共同總結出紅綠色盲的遺傳的特點是交叉遺傳、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一般為隔代遺傳。

第二步是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由於已經帶領學生對人類紅綠色盲症做了分析,他們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和知識基礎,所以我會讓學生以生物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這一部分的內容。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指導,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經過討論,我會請一位學生化身小老師上台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之後我會注意總結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顯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是:女患者多於男患者、世代連續、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定是患者。

第三步是學習伴性遺傳的實踐應用,學習生物科學不是為了單純的學習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用知識改變生活。所以生物學習要緊密的聯繫實踐。這一部分我會給學生多舉一些例子,如通過眼色區別子代果蠅的雌雄,通過蘆花羽毛區別雛雞的雌雄,通過分析家系圖決定生男生女等。生活真實的例子更能直觀的體現出這一部分學習的價值。

這一部分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會讓學生做教材上的基礎題,並請有興趣的同學把拓展題也做了。通過分層次習題的練習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可以讓我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以便針對性輔導。

3、小結作業

在課程結尾我會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總結伴X顯性遺傳病和伴X隱性遺傳病的遺傳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並請同學們課後收集一個血友病患者家族的家系圖,嘗試分析血友病是什麼遺傳病。下一節課的時候進行分享。這樣的作業既能應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也鍛鍊學生蒐集、分析資料的能力。

七、説板書設計

下面説一説我的板書設計,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本節課的重點呈現在黑板上,做到整潔清晰、大方明瞭。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必修一説課稿 篇二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師,我要説的教科書是高中生物第一冊。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本着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本書具有獨特的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按照兩條主要的線索編排教學內容。一、由簡單到複雜的先後順序,結構與功能統一的生物學思想,按章節編寫。本書前兩章的從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細胞,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後三章的三個生物的基本特徵,是生物學科結構與其功能統一思想的完美體現。二、從自然界中的兩大類羣動植物的分類角度出發,對比學習。在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特點和生殖過程中都主要分成動物和植物兩部分來學習,如動物的減數分裂和植物的減數分裂等。

對於第一次接觸複雜生物學知識的高中生來説,這種知識構建體系不但能使學生學習到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內容,還為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的生物學學習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於他們快速而又準確記憶和熟練應用。

2、能力培養和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活動能力。結合教材學生可以自行開展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繫的探究活動,是新教材的亮點,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學素養,還能培養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更為側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心理上適應這種以探究、發現、解決為主線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鑽研品質,學習和體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勇於創新,勇於置疑的學者風範。從小樹立遠大的思想,並堅持始終的做事態度。

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首先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正確看待生命的存在問題。其次,在認識生命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自身的瞭解和認識,從而加強對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調節,形成一個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關注生物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從小養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教材編寫知識細緻具體,難度適中。充分體現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本冊教材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1、內容選取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高中生物第一冊的內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學中的許多重要分支學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主要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一些相關內容,第三章《新陳代謝》和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學習《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的重點知識,還接觸與《動物解剖學》有關的內容。第五章《生殖和發育》主要學習《遺傳學》中生殖方式的重點內容。

本冊書的知識內容幾乎包括了生物學中所有的分支學科,但從內容上看,主要以各學科的重點知識,核心內容為主,即能學習到生物學中的精髓,又廣言簡意賅,難度適中。

2、內容組織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課程類型多樣,有講授課、實驗課、綜合活動課和研究性課題等。依據素質教育和課改精神的要求,力爭實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重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主動探究方式,啟發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有效教學。利用閲讀材料來實現對學生閲讀、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課題能夠充分把學生調動起來,進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發揮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物學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徵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文字中插有許多非文字資料,如對複雜結構的圖示、顯微照片、表格、對所學習的重難點起到補充説明的作用,這樣圖形並茂,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後包括選擇、問答、圖形分析等多種題型,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節後或每章後有閲讀與思考專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豐富拓展知識面。

三、對教材的加工與改造

新教材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對教材資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內容全面,知識點明確,但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量的補充性材料,如圖、動畫、文字説明等內容,對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我在教學中,利用了校園網的便利資源,在互聯網中找了許多的輔助學習材料,如用flash影片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比較二者區別這一難點時,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從校園中下載的植物生長過程的影片,對學生理解種子萌發,及個體發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一些拓展性內容,不但促進了書本內容的學習,還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對教材內容的增加或刪減

教材中有些內容講解的不夠全面,對一些內容的學習會產生影響。例如對動物的減數分裂做出了明確的説明,但植物的卻沒有,學生不理解為什麼花粉粒中的兩個精細胞性狀一樣,胚囊中的卵細胞與兩個極核性狀相同。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細胞和小孢子母細胞的內容,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遺傳學的學習中會產生比較大的困難。

再如,對物質代謝與消化的區別,教材對消化的過程,沒有明確的説明,但在許多習題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小,我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複習的糖、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以後,學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謝的區別,而且在知識上更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個利用過程。

2、對教科書的幾點建議

(1)由於各地的地域、學校師資等的差異,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和活動建議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使得教材設計的內容在真正教學中形同虛設。如動物激素飼餵小動物的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髮育的影響,需要的用品多,時間週期長,大多隻能以閲讀的形式學習。

(2)教材中有些問題不夠明確。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影響蛋白質的特點問題,由於學生沒有學習有機化學,根本不清楚什麼是空間結構,因而對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運動是應激性的一種,書中説:“向性運動是植物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我認為,“向性運動體現了植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更為準確,不然學生認為,向性運動是適應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説課稿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難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設計

(2)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轉化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內容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第二課時安排葉綠素實驗,第三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這裏主要説明第一課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教法分析:

教學方法: 教師的過程式教學與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相結合。教學手段: 課件、錄像、投影儀

學法指導:

學生在學習完細胞,理解新陳代謝等相關知識後,為光合作用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課堂中運用課件演示實驗,創設氛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 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動畫演示海爾蒙特實驗,提出問題:從這個實驗可知柳樹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

教師指出,海爾蒙特沒有考慮到空氣是否也能起作用。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才逐漸發現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引出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的直觀性和已有知識降低了問題的起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傳授新知識

1、錄像演示普里斯特列實驗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B鐘罩內的小白鼠沒有死亡?植物從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呼吸而變得污濁了的空氣。

教師指出:(1)該實驗不能證明更新的空氣中的哪種成份?

(2)當其它人重複該實驗時候,有可能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直到後來,荷蘭科學家英格蒙斯證實了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才能獲得成功。

2、學生介紹課前所做的薩克斯實驗

引導學生思考

(1)暗處理的目的是什麼?

(2)葉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麼?

(3)碘蒸氣處理葉片,目的是什麼?

(4)這個實驗成功的證明了什麼?

(5)高倍鏡下觀察“小藍點”聚集的部位是細胞的什麼結構?

學生經觀察實驗過程,分析問題,能夠得出結論。

(1)光合作用產生澱粉,同時需要光

(2)產生澱粉的部位是葉綠體。

〔小結〕:(板書)

光合作用的場所、原料、條件、產物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課件演示的實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學生親自重複薩克斯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進行科學史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到科學家們用了200多年的時間,才對光合作用的重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難。

3、課件展示恩吉爾曼的水綿實驗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A、這個實驗在設計上有什麼巧妙之處?

(1)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不僅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而且葉綠體螺旋狀地分佈在細胞中,便於觀察和分析研究。

(2)將臨時裝片放在黑暗且沒有空氣的環境中,排除了環境中光線和氧氣的影響,從而確保實驗能夠正常地進行。

(3)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進行檢測,從而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水綿中釋放氧的部位。

(4)進行黑暗和曝光對比實驗,從而明克實驗結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B、這個實驗給了你什麼啟示?設計實驗時應注意哪幾個問題?

師生共同總結,實驗設計要注意的問題:要有對照組和控制單一變量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體會科學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4、簡介同位素標記法

(三)鞏固練習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證明: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掌握同位素標記法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分析總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佈置作業 略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 篇四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於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係。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羣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後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佔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説出氣孔的數目和分佈與蒸騰作用的關係。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製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於實踐、樂於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説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製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充滿好奇,樂於動手,對製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瞭解。

5、説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於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説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並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説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複習各種植物類羣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羣均需要水,那麼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麼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於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佔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餘的99%的水分到哪裏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由於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並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紮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麪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並做上標記,置於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後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麼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説明了什麼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高中生物必修一説課稿 篇五

各位老師們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位於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2節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的分子組成和結構。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識。為後面學習載體蛋白、酶等知識也為必修2關於基因的表達部分奠定基礎。物質的結構決定其功能。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對理解細胞的結構基礎有着重要作用。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為: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通過思考與討論,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點,加深對氨基酸結構的理解。教材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豐富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本着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通過脱水縮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鏈、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二、説教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圖解、課件和遊戲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三、説學法

通過討論、觀察對比、圖文結合、思考以及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本節課內容。

四、説教學過程

第一 課前準備。

因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功能,是以往沒有接觸過的,所以課前佈置預習是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的知識有部分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認識蛋白質產生興趣,但是要給出一定的題目,否則學生預習的質量不高或者不預習。我的題目是:以課本P20上給出的四種氨基酸畫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鏈的圖形。這一個題目比較明確的提出了這一節知識的重點。

第二導入新課。

提供素材:2004年阜陽市出現全國有名的事件——“大頭娃娃”,案件中多名兒童因食用劣質奶粉,嬰兒出現四肢短小、身體瘦弱、頭部浮腫甚至死亡等症狀。劣質奶粉除生產過程中毫無衞生可言,就是蛋白質含量極為低下;2008年又出現“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質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嬰幼兒出現病症。

提問:這件事説明了什麼問題,蛋白質對我們的成長重不重要?

評價學生回答,

那我們今天就來深入地學習一下什麼是蛋白質,引出本節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第三學習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指導學生閲讀P20的思考討論,找出四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請一位學生上講台,伸開雙手,兩腳併攏,面向同學演示,如果我們人體來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是一個氫原子,下肢則是R基團。然後要求同學們把教材上的四種氨基酸上的R基團標示出來。檢查一下。再請一位同學總結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通過課堂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脱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同樣利用學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要求四位同學分別代表P20的四種氨基酸。準備三條有水的濕巾,要求學生相互握手的那一隻手拿着,當一個學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將紙巾中的水擠出,表示脱水過程。

提問:反應過程有什麼產生?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麼?

再請三位同學上來排成一排問:這樣能得到多少個水,如果排成兩排呢?

順便提出一個更高的思考題: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分子,脱去多少個水分子,形成多少個肽鍵呢?

通過現象直觀的模擬,問題的層層深入,學生更有興趣,非常容易地就掌握計算方法和規律。

結合課件上的練習,分析兩個例題。

第五蛋白質的功能。

蛋白質功能具有多樣性,由學生對照教材,進行總結。

為什麼蛋白質有那麼多功能呢?根據我們已有的經驗可知道:結構決定功能。

再要求剛才的那四個同學上了組合多肽鏈。以不同位置組合,就會形成很多種多肽鏈,進而形成很多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質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

第六總結。

蛋白質是細胞和生物體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多樣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絢麗多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五、説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知識點比較微觀抽象,知識點也較難理解的情況,重視利用“形象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對於蛋白質結構和功能,要更多與日常生活、現代相關科學相聯繫,瞭解蛋白質的應用價值,給學生提供教學拓展的空間。綜合來看,要學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維才能活躍,這樣才能接收新知識,讓他們有不斷深入學習的願望,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六、板書設計

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蛋白質的化學元素組成:

1、都含C、H、O、N 很多含P、S,少數還含Fe、Cu、Mn、I、Zn等。

二、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

1、種類:大約有20種。

2、結構通式:

結構通式

3、結構特點:

三、蛋白質的結構:氨基酸連接方式

氨基酸連接方式

四、蛋白質的主要功能(具有多樣性)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台,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繫。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繫,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循環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

2、説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並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温室效應的關係。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説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係。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導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繫,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運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於激發學生興趣。隨後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後以碳循環為例闡述物質循環。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圖,明確碳循環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温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並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繫實際,把本章的前後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着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麼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繫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於碳循環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循環的生物類羣和各生物類羣的具體功能。啟發學生歸納出碳循環的形式和範圍及特點。概述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循環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羣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羣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形式:

(2)碳在生物羣落內部的循環形式

關於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裏所説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範圍;這是所説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裏所説的“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着複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並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繫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循環的影響,引出温室效應這個話題。“温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彙,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温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温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尤其是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複習前面的物質鑑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 篇七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XX,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後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着密切的關係。學好這一課,有利於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於學生對後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説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幹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幹知識,是生物大學聯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繫,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説學情

學生在國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XX,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於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蒐集造血幹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高一生物説課稿範例 篇八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減數XX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減數XX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國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XX,減數XX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XX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XX為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着密切關係,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XX過程較為複雜。先通過概念的敍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後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XX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XX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後減數XX產生的XX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XX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XX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XX方式。

3、掌握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為後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XX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XX,後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XX概念、過程。而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以前後為橋樑,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導入法提問"什麼是卵式生殖?"然後師生教學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XX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麼是減數XX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XX的基本過程。(導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新課講授

1.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數XX。這4個概念對於理解減數XX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並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後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XX的概念放在最後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後,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麼,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2.過程

(1)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敍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信息進入學生頭腦中,並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鈎,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層層設疑,設置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XX第一次XX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XX的關鍵。提問:1聯會時染色體複製沒有?2複製為何看不出來?3什麼叫四分體?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5減數XX第一次XX中期同有絲XX中期有何區別?6減數XX第一次XX後期同有絲XX後期有何不同?7減數XX第一次XX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麼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減數XX與有絲XX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範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通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XX第一次XX中期與有絲XX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XX第一次XX後期與有絲XX後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XX第一次XX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XX第二次XX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説"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慾,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通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通過動手操作減數XX第二次XX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麼減數XX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XX?並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於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通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XX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範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XX的概念。

(6)最後,利用教學軟件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絡。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XX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XX四個字概括:XX、等數。簡單明瞭,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XX,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置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XX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佈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七)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高一年級生物必修一説課稿 篇九

一、説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關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基礎上,比較詳細地講述了酶和atp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植物、動物和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過程和特點,以及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等知識基礎。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地基礎,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徵。所以説它是我們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

2、本節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過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1)光合作用的發現,是建立在國中教材中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實驗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和場所等方面講述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

(2)葉綠體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過實驗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分離,使學生自己動手,親自看到從上到下依次的橙黃色、黃色、藍綠色和黃綠色的出現。

(3)光合作用的過程及重要意義,首先,教材從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入手,説明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從而引出根據是否需要光,將光合作用的過程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之後教材對這兩個階段分別從反應場所、條件、物質變化、能量變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得出兩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二者緊密聯繫、缺一不可的辨證結論。緊接着講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最後還補充了植物栽培與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小結】:所以説節內容既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是整個高中生物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b:理解)

(2)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a:知道)

(3)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的過程及其有關問題;(c:掌握)

(4)光合作用的過程;(d:應用)

(5)光合作用的實質;(d:應用)

(6)光合作用的意義。(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習科學家們研究科學的精神和方法;

(2)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3)初步掌握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方法,滲透“線條學習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的意義來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糧食、人口、資源、環境等,從而引起學生對世界未來的關注;

(2)通過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展的艱辛、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進而説明學習方法的重要;

(3)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的辨證關係,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辨證觀點。

(三)教學重難點

1、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光合作用的場所;

3、光合作用的過程;

4、光合作用的意義。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選擇

1、堅持啟發式家學,環環相扣,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體方法是:結合前面學習的內容,由教師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複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歸納總結出結論;

2、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從本節課的實際出發,使用多媒體教室,將許多地方用多媒體課件來表達,從而增強直觀效果。

(二)學法的指導

1、指導學生如何從本節的學習中掌握設計實驗的方法,

2、指導學生在實驗中如何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三、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前準備好在教學中用到的多媒體課件。

二、引入新課

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光合作用的知識體系,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問,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從而引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一)講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體課件)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的過程。

(二)講授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根據概念,導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並把它和國中學習過的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區別與聯繫。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發現。

高一年級生物必修一説課稿 篇十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酶的作用和本質》

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説説這一節課。

一、説教材

二、説教法

三、説學法

四、説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板書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選自高中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酶的作用和本質》這一部分內容是第五章的重點內容。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而新陳代謝的進行又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為理解細胞中複雜的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還與選修模塊的相關內容有着內在聯繫。例如,選修模塊中有關酶的應用等,都是以“酶與代謝”部分的相關內容為基礎的。

知識目標:

1、説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

2、闡述細胞代謝的概念

能力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推理、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通過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在實驗探究、資料分析、討論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閲讀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2、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過讓學生了解酶的發現過程,使學生體會實驗在生物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過討論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生活的關係。

二、説教法

1.實驗法: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三、説學法

學生通過九年級、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比較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温高壓並且催化劑作用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温常壓的温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進行,由此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四、説具體的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酶的定義

1、提出疑問: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這個實驗要解決什麼問題?

2、通過實驗討論得出結論: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蛋白質、RNA或其複合體,是生物催化劑,能通過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快反應速度,但不改變反應的平衡點。絕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

第二部分:酶的催化特點

1、為突破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我採用、運用實驗與掛圖,引導與講解相結合的形式,直觀並清晰的讓學生理解酶的催化特點: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作用條件温和等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引導質疑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作出假設

設計探究方案

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課件展示知識梳理

五、板書設計

1、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

2、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高效催化體內的生物化學反應。

3、酶的本質

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我的説課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