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范仲淹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8W

范仲淹的故事精品多篇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一

范仲淹“持節”自掏腰包

范仲淹在求學時,認識了一名劉姓同學。當時條件很差,每一天只煮兩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劉同學家境好,總是把好吃的給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強填飽肚子,得以繼續學習。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多。臨別那一刻,范仲淹暗暗發誓,將來如有出頭之日,必須要感激劉同學對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節”自掏腰包在范仲淹當宰相後的不久,劉同學找到府上,説家裏發生了變故,需要范仲淹的幫忙。

多年未見,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歡敍舊,一邊喝酒一邊聊起過去的經歷。范仲淹説,幾十年未見老同學在哪裏高就?劉同學端起杯,一飲而盡,説,罷了罷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學,能夠謀個一官半職。他想憑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應當不成問題。

誰知,范仲淹臉色一沉,説,劉兄家裏有幾個人,每年需要多少錢開支?劉同學回答,一百兩銀子足夠。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兩銀子,説,這些銀兩先給你救濟,如果後續有困難我會繼續給你供給幫忙。

范仲淹的銀子解了劉同學的燃眉之急,他還了外債,家裏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銀子用完後,他又找到了范仲淹,這次他直截了當地説,想經過他的關係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絕,説如果家庭困難能夠再幫忙,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僅有經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劉同學離開時,埋怨地説,范仲淹一點不講交情,如果當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日的成功嗎?

范仲淹説到做到,再取出一千兩銀子給劉同學。直到最終,范仲淹也沒有給他一官半職,自掏腰包維護了清廉形象。

散文 篇二

《岳陽樓記》、《與唐處士書》、《答手詔條陳十事》、《與韓琦書》、《靈烏賦》、《上執政書》、《嚴先生祠堂記》、《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邠州建學記》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三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劃粥苦讀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貧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逝世,為了生活,母親再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沒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常常讀到深夜。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覺得為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説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因為當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天,於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凍住的時候,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着鹹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探訪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見范仲淹生活得那麼艱苦,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裏很受感動,回家告知了父親,讓父親派人給范仲淹送去好飯好菜。

過了些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位同學就責備道:“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説:“我當初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靠着這種精神,范仲淹終於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兒子範純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範純仁,中國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着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為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裏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範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裏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才夠。

結果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説: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抬起頭來跟他兒子説: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説: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才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為什麼説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裏變?從心!

范仲淹的故事 篇四

范仲淹的家風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xx家文學家,不僅僅自我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極其嚴格。范仲淹一生歷任高官,但範家一向清貧儉約家風純樸。

范仲淹的家風天聖三年,范仲淹任興化縣令,負責治理水患。許多前任都是簡單地修修堤壩應付而已,范仲淹卻親自去海邊,與當地居民商討良策。民工們開始修堤築壩時,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現場指揮。

有一次,白天剛修好的堤壩,晚上就被海浪衝毀。民工們怨聲載道,不肯再修壩,有的則偷偷溜掉。范仲淹來到施工現場,不僅僅勸勉民工們要同心同德將壩修好,還將自我的薪俸拿出來,為民工們改善生活。民工們深受感動,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

范仲淹淡泊名利輕財重義,子女們也深受影響。范仲淹任開封知府時,曾派次子範純仁將一船五百斛的麥子運往姑蘇。

在丹陽停留時,範純仁偶遇文學家石曼卿,當時石曼卿家中連遭不幸,幾位親人相繼離世,他想安葬親人之後再回鄉,因為沒有盤纏而寸步難行。範純仁不加思索地將整船麥子送給了石曼卿,但石曼卿還是愁眉緊鎖,範純仁就問:“石先生若還有為難之事,不妨説來”。石曼卿眼裏含淚滿面羞愧地説:“兩個女兒已經找了婆家,奈何沒有嫁粧無法出門”。範純仁爽快地説:“石先生不必憂慮,只需將船隻賣掉,嫁粧也就有了”。石曼卿連連道謝,範純仁則兩手空空回了家。範家兄弟的善行,一向為百姓們所推崇。

范仲淹為政清廉,世稱范文正公,而他的言傳身教,也為子女們營造了良好的家風,從而有口皆碑代代相傳,為後世人所敬仰。

文學成就 篇五

散文

宋建國至仁宗七十多年來,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謹,浮華奢靡的背後潛伏着種種危機。范仲淹洞破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重視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在價值取向上與揚雄、王勃、韓柳以及宋初復古文論一樣,具有歷史意義和復古精神,對宋初文風的革新具有積極作用。

散文創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説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靈烏賦》一文,“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國古代哲人爭自由的重要文獻;名篇《岳陽樓記》,借作記之機,規勸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文融記敍、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動靜相生,思想境界崇高,成為雜記中的創新,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詩歌

詩歌上,范仲淹主張“範圍一氣”、“與時消息”。范仲淹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又將曹丕的“文氣説”、陸機、鍾嶸的“感物説”和“天人合一”的詩學思想捏合在一起,他認為,詩人創作的衝動與意向,是秉承大道之“一氣”,感於萬物並通過萬物體現出來。范仲淹的“與時消息”則繼承了劉勰的“為情而文”觀和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把政治教化和為情造文有機有機結合起來,范仲淹批判宋初詩壇的盲目模仿之風和無病呻吟之態,主張詩歌創作要忠於生活現實,符合時事,不為空言。

范仲淹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遊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或詠物寄興,展現自己的人格操守。詩意淳語真,藝術手法多樣,以清為美的特點尤為突出,以文為詩、議論化的傾向非常明顯,同時注意白描手法和疊字的運用,與當時的白體、晚唐體及西昆體相比,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為宋初詩歌由唐音向宋調轉變的重要一環。

明代范仲淹畫像范仲淹詞作存世共五首,雖然數量較少,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着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豔情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亦趨向繁榮。范仲淹於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豔情者,也有跳出豔情之外者,正是過渡時期遺留下來的深刻痕跡。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作者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之句,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範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不僅如此,這首詞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讀史、詠風景,題材寬泛,與豔情無關,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的豔情之作(《蘇幕遮·懷舊》、《御街行·秋日懷舊》),總是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與同時代其他詞人“小圓香徑”、“庭院深深”的狹深環境迥然不同。而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風格,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着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後世詞壇產生着深刻影響。

教育方略

詔令辦學圖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上執政書》中,范仲淹明確提出“重名器”(慎選舉、敦教育),把當時科舉以考試取人、而不在考試之先育人,比之為“不務耕而求獲”,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慶曆年間主政時,范仲淹再次提出“復古興學校,取士本行實”,着力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完善教育系統、加強學堂管理,各地亦奉詔建學,地方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時謂“盛美之事”。

師資選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范仲淹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選拔,把“師道”確立為教育的重心,他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教學內容上,范仲淹提倡“宗經”,以儒家經典培養能通達“六經”、悉經邦治國之術的人才[173];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范仲淹亦身體力行,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足跡所涉,無不興辦學堂,教澤廣被;晚年又設義田、建義學,對族中子弟實行免費教育,激勸“讀書之美”,範氏義學在教化族眾、安定社會、優化風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開啟了中國古代基礎教育階段免費教育的新風尚。

書法成就

范仲淹善書。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范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又云:“范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也稱范仲淹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范仲淹的故事 篇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品讀,感悟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3、瞭解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4、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領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引導點撥法 朗讀指導法 質疑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交流法、朗讀感悟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指名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對范仲淹又瞭解了多少呢?

二、學習第三部份

1、學習第七自然段

(1)指名讀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實現他的抱負嗎?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前後照應的寫作特點。

(3)再讀感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學習第六自然段

(1)齊讀第6自然段。

(2)提問范仲淹還有怎樣的志向和抱負呢?

(3)品讀、感悟: “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三、學習第二部份

過渡:文章舉了哪些事例講范仲淹要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而刻苦學習的?

隻身苦學、劃粥割齏、謝絕佳餚、閉門不出

(一)品讀、感悟

學習第二自然段“隻身苦學”

1、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能感動你的句子並在旁邊寫出體會。

2、指名反饋。

3、出示重點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飢。

(2)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鑽研學問。(理解廢寢忘食)

4、歸納學習方法:讀、畫、寫、説

(二)利用上面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3、4、5自然段

1、出示自讀要求

(1) 讀:小組內一起朗讀3、4、5自然段

(2) 畫、寫:找出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旁邊寫出體會。

(3) 説:同桌或小組內討論你的答案並説出理由。

2、檢查自學情況

(1)理解成語“劃粥割齏”。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寢。②送銀子他委婉謝絕了,送美味佳餚,卻食品發黴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後就再也咽不下粥和鹹菜了。④別的師生都丟下書本跑出去,他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隨便説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

(3)再讀這些句子。

(4)師小結:范仲淹為了實現他着遠大理想和抱負而刻苦讀書,實在令人敬佩,那後人又是怎樣讚頌他的呢?

(5)引導學生理解並品讀感悟“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三)總結寫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和採用前後照應的寫作方法去敍述;

2、回顧板書,明白寫人首先必須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反映人物的特點和崇高精神的。

四、課堂總結,拓展

范仲淹為着理想苦讀詩書,成就了他的一生,實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今天,你學了這篇文章,有什麼收穫呢?

五、作業

1、借國中語文課本范仲淹的名著《岳陽陽樓記》讀一讀,再次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2、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一個你身邊熟悉的人。

六、板書設計:

16、范仲淹的故事

隻身苦學

劃粥割齏 實現

刻苦讀書 謝絕佳餚 理想和抱負

閉門不出

詩人簡介 篇七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少年時家貧但好學,當秀才時就常以天下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夏人稱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傜役。宋仁宗採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曆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實現,因而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後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卒諡文正。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於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

大家都知道,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蘇州吳縣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孃家,也就是説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衝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後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范仲淹的故事 篇八

范仲淹小時候的故事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的,靠着這種精神,范仲淹最終當上了宋代著名的xx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平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生活,母親改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也很窮,沒有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經常讀到夜深。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感到困難的就是每一天的飯菜,不要説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他每一天只好煮一碗粥,等到冷凝了以後,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用鹹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看望范仲淹,那位同學是官宦弟子,是家中很富有的。看見范仲淹生活那麼困難,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裏很是感動,回家告訴了父親,然後同學就叫父親去給范仲淹送好飯好菜。

過了幾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卻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位同學就責怪道:“君子不吃小人送來的食物,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説:“我此刻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