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范仲淹古詩【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01K

范仲淹古詩【精品多篇】

范仲淹的故事 篇一

範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出世後不久,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母親謝氏帶着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説。

和大多數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范仲淹小的`時候也有着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生活糜爛,鋪張浪費,便好言規勸。朱家兄弟脱口説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對范仲淹的觸動很大,從此他下定決心獨立生活,並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也在這裏讀書。因為他父親是做官的,家裏很富裕。他看到范仲淹窮得經常吃不上飯,非常同情,也感動於范仲淹安貧苦讀的精神,就拿出一些錢來幫助他,可是被范仲淹一口拒絕了。朋友有心賙濟他,就從家裏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好菜來,説是要和他聚聚。范仲淹見朋友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過了幾天,南京留守的兒子來看望范仲淹。沒想到卻看見放在桌子上的飯菜都已經長毛了,范仲淹一點兒也沒吃!這個幹部子弟很生氣,説范仲淹瞧不起他,范仲淹解釋説:“不是我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經習慣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就享受這種豐盛的飯菜,以後還能吃得下粥嗎?”一席話説得朋友心服口服。

范仲淹在睢陽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裏,聽到這個消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麼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説:“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於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樑。

詩人簡介 篇二

范仲淹(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邠人(今屬陝西)人,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向仁宗趙禎上條陳十事,要求改革當時弊政。他又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其《岳陽樓記》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後世所傳誦。他的詞,有的寫邊塞生活,有的寫羈旅情懷,或蒼涼悲壯,或纏綿深婉,對後來的蘇軾、王安石有一定的影響。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繼,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的人物評價 篇三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大宋第一人范仲淹。説范仲淹是大宋第一人,並不是現代人的鼓吹,早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人説“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范仲淹何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聲名?他對大宋帝國的文治偉業起着怎樣的推動作用?

且先從范仲淹的家世説起,這絕對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青年人奮鬥的故事。

范仲淹祖籍陝西,生於江蘇蘇州。他的出身很苦,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帶着他嫁給了一個姓朱的山東人家,他就有了一個叫做“朱説”的名字。朱家還比較有錢,但是為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到附近的醴泉寺讀書,在清貧的生活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他每天煮上一鍋粥,劃為4塊。早晚各取兩塊,加上點鹹菜就是他的兩餐飯,這就是“劃粥割齏”的故事。

23歲的時候,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了自己的家世。原來這些年一直是寄人籬下,一種強烈的屈辱感湧上心頭。他發誓要自立門户,於是他帶着一把琴和一柄劍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山東。他的母親流着淚派人追他,他説:“10年,10年之後,等我中第,我就回來接母親。”這是一個志氣男兒的誓言,相信當時他説這話的。時候一定是目光堅毅地望着遠方,望着他的未來。

他到了當時著名的高等學府——應天府書院,這個書院藏書豐富。並且老師都是碩學名儒,學生都是品學兼優。在這優越的環境中,范仲淹一刻也不浪費。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書院生活。他曾在一首寫給同窗好友晏殊的詩中説道: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

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

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鍾期恨即銷。

但使斯文天未喪,澗鬆何必怨山苗。

大中祥符7年(1014年),對天書封禪之類活動極為痴迷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應天府書院所在的南京(今河南商丘),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出來看皇帝。唯獨范仲淹一人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范仲淹淡定地説道:“將來再見也不晚。”於是他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

果然就在第2年,范仲淹中了進士。見到了真宗皇帝,並參加了御賜宴席。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接着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兑現了他的誓言,並從此開始了近40年的宦海生涯。

在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比如他在興化縣令任上修建海堤,被老百姓稱為“范公堤”;他曾回到他的母校應天府書院主持校務,聘請有名學者講課收徒,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不過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西夏戰功和慶曆新政。

党項族原本臣屬於宋,後來李元昊建立西夏國,侵擾宋朝邊地。百姓受苦,朝廷煩憂。在此情況下,范仲淹被調到邊地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和名臣韓琦一起與西夏開展苦戰。范仲淹主張防禦,而韓琦主張進攻。朝廷一開始接受了韓琦意見,儘管事實不久就證明防禦比進攻更有效。但范仲淹卻毫無芥蒂,與韓琦不但交厚,而且言深。後來在范仲淹正確的軍事策略下,韓範二人同心協力,堅持持久戰。號令嚴明,愛撫士卒,對邊境的羌人部落坦誠相待並恩威並用。士卒用命,羌人感畏,邊境漸安。當時邊地居民歌唱道: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范仲淹創作了流傳千古的詞作《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李元昊見宋朝邊境無隙可乘,國內又發生了嚴重的天災,就於慶曆3年(1043年)派使者到宋朝講和。西事大定,范仲淹被召入朝任樞密副使,很快又調任參知政事。他在就職之後的第2個月,上了著名的萬言書——《答手詔條陳十事》,其中提出10項主張:

(一)明黜陟(二)抑僥倖(三)精貢舉(四)擇長官(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減徭役並且指出當時綱紀制度日削月侵的嚴重形勢,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以希望能夠更張救國,再振綱紀。

宋仁宗看到上書以後很感動,和其他幾位朝廷大臣商量之後,主張推行變法。於是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展了,其核心是吏治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很多機構得到精簡,權勢之家的子弟受到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范仲淹的決心非常堅定,對於那些不稱職的官員他一筆劃去,毫不留情。富弼也是慶曆新政的重要推動者,看到這種情景,有些於心不忍,他便從旁勸諭:“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説:“一家人哭,總要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

不過,僅僅進行了一年,仁宗對新政就失去了熱情。他下詔廢止改革,范仲淹和富弼都被撤去軍政要職,慶曆新政失敗了。

然而范仲淹的精神卻激勵着後來人,變革成為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主張。在宋代士大夫精神發展史上,范仲淹是第一功臣。宋代是士大夫自覺意識最高漲的時代,一種嶄新的政治面貌已經浮現在儒家羣體之中。如果要説宋儒氣象,那就是由范仲淹以身作則開創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象。

他通過自己的刻苦勤奮獲得功名,重視名節,體現出一種剛毅堅卓的奮鬥精神。他始終堅持“做官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以及“儒者報國,以言為先”。他在《靈烏賦》中説“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表達了“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他在慶曆6年(1046)於花洲書院所做的《岳陽樓記》裏所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出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格境界,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南宋大儒朱熹説“本朝為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為多”(文正是范仲淹的諡號)。作為一種人格典範,他對後人影響深遠,完全當得起他在《嚴先生祠堂記》裏所推崇的“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他是大宋士大夫的第一典範,是大宋王朝的第一象徵,所以明朝思想家李贄説“宋亡,範公不亡也”。

主要作品 篇四

據《宋史》載,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別集》四卷,《尺牘》二卷,《奏議》十五卷,《丹陽編》八卷。[177]北宋有刻本《範文正公文集》,南宋時有乾道刻遞修本、範氏家塾歲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體裁

作品名稱

詩歌

《江上漁者》《出守桐廬道中十絕》《憶杭州西湖》《鶴聯句》《河朔吟》《遊廬山》《春日遊湖》《新定感興五首》《酬和黃太博》《絳州園池》《送魏介之江西提點》《歸雁》《登表海樓》《過餘杭白塔寺》

《訪陝郊魏疏處士》《和葛閎寺丞接花歌》《懷慶朔堂》《春日遊湖》

《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古鑑》《過太清宮》《送石曼卿》《閲古堂詩》《贈張先生》

《上漢謠》《野色》《紀送太傅相公歸闕》《石子澗二首》《答梅聖俞靈烏賦》

《蘇幕遮·懷舊》《漁家傲·秋思》《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御街行·秋日懷舊》

《定**·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散文

《岳陽樓記》《嚴先生祠堂記》《答手詔條陳十事》《靈烏賦》《上執政書》《天竺山日觀大師塔記》《與韓琦書》《與唐處士書》《上攻守二策狀》《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邠州建學記》

書法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

書法 篇五

《道服贊》、《師魯帖》、《遠行帖》、《邊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