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3W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講《伯牙絕弦》,當拓展時説到“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我的心猛地緊揪一下,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當抬頭時,才發現底下的孩子已是淚流滿面……相信此時,孩子們對於知音一詞理解的想必更為透徹吧!是啊,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伯牙絕弦,真知己!講到這裏,我已無需再多説一句話了,在孩子們又一次誦讀聲中我們結束了這堂語文課。從教以來,今天,我心胸被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欣喜充盈着,對於語文教學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師生雙方能達到心靈相通,則教學順利、效果明顯、目標達成。

一種積極的情緒,能使學生處於亢奮的學習狀態,求知慾增強,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就明顯提高。我們教師接受了這些良好的反饋之後,就會自覺強化這種情感,教師也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教學之中,並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和指導。如此雙向交流、雙向反饋,必然極大地提高學習效果,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所謂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師生間情感交流程度直接影響着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程度。大師王國維説:“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一定的情境,會產生一定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始終處於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自然地撥動學生感情的琴絃,使他們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和諧共振,自然而然地認識到了深藴在課文中的豐富內涵。

相信我孩子們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會越走越遠!謝謝你們,讓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遇到質樸,純真的你們!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絕弦,蕩氣迴腸,東方文化,藝術瑰寶!願在美好的明天,我孩子們和天下的有情有致之人都能覓得高山流水之知音!願我的漫漫語文教學路上能時常向今天一樣開出一朵朵綺麗的小花,等歲聿云暮之時,在我的教育歷程上也能留下一段佳話!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二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感人肺腑。在教學中,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等,走進這場悲劇,引領學生體會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從而珍惜現實生活中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練習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韻之美。教學過程中,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一是讀準音。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抓課題易讀錯的“弦”的正音,抓初次出現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的正音。二是停頓,這是文言文朗讀的難點,正確停頓,要結合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這篇課文的停頓難點有兩處。“哉”“兮”是表示感歎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三是節奏和輕重。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三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和友情的標準,説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呢?我參閲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麼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捨,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於是藉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湧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麼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説道“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麼想説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四

“領雁工程”培訓結束返校後的第一節便是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個人很喜歡這篇課文。教學中,我充分挖掘這篇簡短的文言文的情感因素,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學習中鍾子期與俞伯牙之間的深厚感情強烈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學生。我深深體會到,一個語文老師,要想讓學生能從語言文字中受到感動,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要有一顆容易感動的心;其次,語文老師要錘鍊自己的語言,用優美、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烘托文本,讓文本語言、教師語言形成一個立體的迴音壁,使學生在多種維度中全方位地受到薰陶、感染;語文老師還要善於與學生真誠、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喚學生的心。這樣,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還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現摘錄兩個片斷如下。

【片斷一】(學生把文言文讀通讀順,對照註釋疏通文意後)

師: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嗎?他還會用音樂表現什麼?

師:(清風、明月……)當伯牙彈琴志在清風時,鍾子期會怎麼稱讚?

(前面進行過“徐徐清風、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詞語練習。)

師: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為音樂家的伯牙,他會缺少讚美他的人嗎?他為什麼獨視子期為知音?

(讚美聲是虛偽、蒼白)

師:是啊,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他們不會稱讚-----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他們不會稱讚----

師:現在終於遇到了知音。讓我們一起讀讀相關語句,體會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以“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句為契入點,先讓學生順着作者思路補充伯牙彈琴時還會想到什麼,鍾子期會怎麼稱讚;然後引導學生從反面想,這樣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引導,既讓學生從情感上體會了子期是伯牙難得的知音,又進行了文言文語言的內化、運用訓練。在這一步,我引導學生將簡短的文字還原、再現成豐富的人物形象,學生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

【片斷二】

師:子期死後,伯牙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破琴絕弦來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體會伯牙當時的心情嗎?

生:伯牙當時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知音,可他又離我而去,以後,誰能像他一樣懂我的音樂呢?

師:當我彈琴,志在高山時,誰會為我稱讚----當我彈琴志在流水時,誰為我稱讚---- (反覆進行語言的內化訓練。)

師:在伯牙眼裏: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無人理解的生活裏去,這樣的日子是多麼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絕弦。這破碎的僅僅是琴嗎?(破碎的心;斷絕的是對音樂的熱愛)

師:子期死後伯牙來到他的墳前,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師配樂悲情念碑文)讓我們在音樂聲中,齊讀碑文。

師:面對伯牙的痛苦和絕望,你想對他説什麼?請寫幾句話。

【反思】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深入伯牙內心,體會他痛失知音的傷感,再補充碑文,在如泣如訴的音樂中,學生體會到了伯牙的傷心欲絕,感情達到了高潮,再讓學生有情抒發,讀寫結合。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五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温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閲了大量的資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製作了教學課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説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剛開始時就要求學生輕聲自由的讀課文,遇到讀不通順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每次的朗讀都是讓學生在理解中品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鍾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我指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讀出長江黃河的那份廣大。

三、關注過程、注重時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説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深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閲讀的積極性。

俗話説,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説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更完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六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敍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説,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這是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對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覆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説引入課文,讓學生帶着“是什麼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繫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範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説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沙沙細雨聲、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説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在板書設計上我運用繪畫突出主題,為了營造“知音之死”的悲劇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這一環節時一步一步擦去,整個黑板由剛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畫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隨着我的擦拭課堂上每個同學的心都揪了起來,很快由剛剛的喜悦轉成了悲傷。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隨着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人文 “共鳴”。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閲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閲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説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説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閲讀的積極性。

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能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七

一、教材説明:六年級第十一冊 P137頁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於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學生特點: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至於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五、教學理念: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寶貴遺產,在現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要求。這些文言文雖然只是浩瀚[]文學海洋中的點滴,但卻是國小生認識、吸收我國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導國小生學習文言文,教師應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以讀為本,讓學生讀、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讀出語感。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賞“伯牙鼓琴圖”,揭示課題。

2、課件出示豎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讀課文,感受古文音樂美。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指導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範讀,學生再次練讀,指名讀。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題,相機總結學習方法:聯繫資料、藉助註釋以及要靈活變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詞是你在以往的古詩文學習中已經理解了的?

3、還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1)學生交流學習方法。

(2)自瀆課文,試着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説説課文的內容。

(3)全班彙報交流,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

在理解“哉”字時,引導學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興了(樂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從哪兒可以讀出他們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聲,你的朋友都能懂得,這是古今多少人嚮往的美好境界啊!這樣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讓我們走近這對千古知音:焚一爐香,伯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子期凝望着遠方,思潮起伏。同學們,現在你就是那善聽的子期,讓我們用心來聆聽這動聽的琴聲吧! (播放音樂)

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隨琴聲飛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顛,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伯牙的手指熟練地撥弄着琴絃,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子期,此時你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美哉、妙哉、壯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這位知音,他內心會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現實常常是那樣殘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會説——志在流水時,也再沒有人會説——(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子期已歸,伯牙來到墓前,以琴聲悼念子期。秋風瑟瑟,萬木蕭蕭,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傷。明代小説家馮夢龍這樣寫道:

(伯牙)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撫琴:彈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聞[聞:聽]琴韻鏗鏘[鏗鏘:形容樂器聲音響亮節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裏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呀?

萬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話——(板書:子期已歸,悲哉!)

(播放廣播劇剪輯)反覆感情引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激發學生情感。

四、回味誦讀。

隨着那一聲“破琴絕弦”的砰然巨響,伯牙的琴聲消逝了,只有這段友誼的絕唱千古流傳,讓我們把這動人的故事永遠銘記在心。

八、教學反思:

1.以讀為本,在逐層深入的讀中,引導學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韻美、意境美。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帶領學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獨有的韻味,領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內涵。

2.以文言教文言,課堂處處飄溢着濃厚的古文化氣息。老師的導語、評價語充滿古韻與詩情畫意,這樣的語言不知不覺地感染着學生,學生的語言也富有詩意起來。

3.合理運用課外資源。無論是音樂、繪畫、廣播劇,還是拓展閲讀的課外文本,都極為有效地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完全忘我的境界,從而更加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