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杜甫絕句教學反思(推薦1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54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杜甫絕句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杜甫絕句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杜甫絕句教學反思(推薦11篇)

篇1: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這首詩描寫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抒發了作者難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寫的是動景,草堂周圍翠綠的柳樹上成對的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悦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由遠及近,寫的是靜景,作者身在草堂憑窗遠眺西面的雪峯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低頭瞥見門外停着的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的船隻,不禁喜上心頭。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動靜交錯。色彩明麗,有條不紊,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悦的情感。

二年級的學生很難對古詩瞭解得那麼透徹,理解得那麼深刻,我們教學要求只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並大致瞭解古詩的意思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設計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讓他們自己來説,説得不對的地方我再補充。如:在教學第一句時我是這樣:讀着這首詩,我們一起跟着大詩人杜甫去他的家鄉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着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看看,又看見了什麼?在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了這兩行詩,我們彷彿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學第四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這時詩人又低頭一看,門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個字是“停”的意思?這些船都是從遙遠的東吳行駛而來的。哪個詞説明這些船行駛的路途很遙遠?我們的眼睛始終跟隨着大詩人杜甫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彷彿自己置身於其中。

學生在這種意境下,能很好的把握詩的大意。並且,為了更好地讓他們想象意境,想像出畫面,豐富他們的情感,我在教學中結合我們班級的特色——經典詩文學習,我讓他們用畫筆把自己想象的這個畫面畫出來。孩子們在畫的過程中,把對詩的理解更好地融合進去了。孩子們在這個畫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學習古詩良好的興趣。並且不再害怕讀古詩。而且很多同學的畫作還在我們的班級展示了出來。極大的調動了他們學詩的熱情。

但是在教學中,我也發現,有的同學心裏想得很好,但因為對畫技掌握得不好,而不大願動筆。教師在畫技這方面如果能示範學生就會做得更好了。

篇2: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寫景小詩。整首詩的字雖然不多,但這首詩字裏行間透露着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説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篇3: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教學中,跟上首詩對照學生能夠迅速找到“三千尺”、“落九天”、“千秋雪”、“萬里船”中的這些數字,知道這些數字都是虛指,它們分別是指……待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後,引領學生認識詩歌中的對仗,感受詩歌的美(學生此時馬上聯想到春節的春聯都是對仗的)。最後點撥朗讀技巧,延長語氣,讀好重音,讀好古詩特有的樂感和韻味。

《絕句》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豔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的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泊”,停泊着,靜中包含着動;“萬里”點出路途的遙遠。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自己也很喜歡這首詩,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選擇了這首詩,但上下來卻發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整個教學設計的環節欠合理,朗讀指導也沒到位,互動環節也沒互動好。説來慚愧,在上這堂課之前,曾經聽了其他老師上這節課,她一邊上,我也一邊在想:自己這個環節會怎樣處理,應該怎樣處理。也和師傅討論過某些環節該如何處理,如何設計,但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發現自己思考的還是遠遠不夠,沒有細細地解讀文本。

在朗讀環節的設計中,沒有精心處理好朗讀的層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因此在課堂上要體現朗讀的指導過程。在這節課上,我也重視了古詩的朗讀,並設計了多處朗讀,但在具體的上課過程中卻沒有好好地指導。到課的尾聲,學生本來讀得蠻好的,並且熟讀成誦了。但我卻提出了讓學生劃一劃節奏,根據節奏來朗讀,這就又回到了淺層次的朗讀上了。課結尾時,學生已經理解了詩的意思了,應該是深層次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在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而不應該只根據節奏點來讀一讀。在“初讀”環節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讀便提出了邊讀邊思考詩的意思,問的問題太廣了,缺乏針對性。其實,“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如果學生真正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悟了詩人的感情,斷句就不會成為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在朗讀的層次上多下功夫。

篇4: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是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描繪了春日的草堂周圍生機盎然的春色,前兩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時詩人的情緒是悠然的,而隨着視線的轉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是三年級的孩子無法感受的,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鑑於此,我把本課重點放在欣賞春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詩人的喜悦。

為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中,我在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懂古詩的.基礎上,嘗試把古詩與散文相結合,讓經典潤澤學生的生命,拓展古詩學習的空間,拓寬美的視野,培養審美情趣,積澱文化底藴。

首先,整堂課都努力創設春日的美好氛圍,在課件的製作中,我始終以明麗的色彩為背景,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衝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懷抱,感受春天的美好,進而體會詩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邊讀邊想象,在想象中體會春天的美好,體會詩人的快樂。

想象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思維能力,語文教學有着廣闊的想象空間,國小階段是進行想象力訓練的良好時機。這堂課,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將古詩的內容再現出來,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的腦海中,那麼如何去展現呢,誦讀是最好的方式,教學生朗讀時延長某些字的讀音,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想象餘地。在不斷地朗讀中,孩子們還可以進行創造想象,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飛向智慧的樂園。

最後,從文學的角度,強化春天美,這堂課的設計嘗試把散文與古詩結合,尋找散文與古詩的結合點。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鷺》。這兩段文字與《絕句》一樣經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學生回憶——大自然多麼美好,溝通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繫。在由衷的讚美聲中,學生進入到《絕句》的教學。郭沫若的《白鷺》對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感受到了白鷺藴含的動態美、靜態美。雖然這兩段文字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有難度,但是兩位大文豪的文筆清新雋永,帶給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養下,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薰陶,也希望能激起學生課後閲讀的興趣。這兩次的拓展是第一層次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欣賞美、感知美,培養審美情趣。

而關於春天成語的拓展和“遲日江山麗”的拓展是紮紮實實的,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這兩處拓展告訴學生:語文學習需要不斷積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需要將課內和課外鏈接起來,擴大學習的空間。

從課後學生的反映來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達的春天的美好,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韻味,這是本堂課成功之處。但是,本課也出現了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很多問題都是點到為止,沒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動的經驗,準備不夠充分,忘記發畫紙,造成環節缺失;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與學生的相處不夠和諧。正如錢瀾校長在評課中指出“學生與老師心靈的距離較遠”。

靜觀上海洋涇實驗國小的楊弋老師的課堂,老師與學生親密無間,課堂上的楊老師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她能巧妙運用教學細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斷運用個性化的教學細節激活教學過程,在教學細節中藴含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

課前交流:快樂、幽默

上課前,楊老師跟學生的一段對話,從自我介紹,談到太倉,談到請學生做小導遊,當學生只是介紹一些商業區,楊老師笑着説:“你們都想讓楊老師來太倉花錢吧,能不能給老師介紹一些風景秀麗的地方呢?”幽默的話語,使課堂裏飄蕩起春風,充盈着歡笑,消除了學生內心的拘束和緊張,拉近了師生之問的距離。在笑聲中,學生開始説到大自然。課前交流的最後,楊老師説,“小朋友對我這麼熱情,我就唱一首歌回報大家”,轉入《村居》的教學。在這過程中,楊老師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而且用商量的語氣。這樣的交流,沒有年齡的溝壑,沒有身份的阻隔,沒有師生的痕跡;這樣的交流,給人們的感受是,楊老師也是兒童,是“長大的兒童”。正因為如此,學生與老師對話時無拘無束、輕鬆愉快,在這樣愉悦的氛圍中,學生不自覺地跟着老師輕輕地唱起歌來,進入了快樂學習的狀態。

師生對話:心靈交融

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在這一堂課中,楊老師帶領着孩子們一遍一遍地朗讀着,從最初的不知“平仄為何物”,到最後有板有眼地朗讀,他們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這段過程中,孩子的學習是快樂的。此刻,師生關係的痕跡已經淡化,師生之間心相撞、情相融,他們儼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導朗讀:關愛有加

新型的良好師生情感“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它是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種和諧、真誠和温馨的心理氛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

她見初次讀平仄的孩子讀時有困難,微笑着説:“楊老師帶大家一起讀。”當一個學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時,楊老師附在他耳邊輕輕地帶讀着,耐心地等待,熱情地鼓勵,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學生終於讀成功了。從這個細節中,我們不僅看到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還可以從這種關愛中感受到楊老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楊教師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温馨的微笑灑向每位學生。

在楊老師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後目標,有效地課堂,首先應該是平等和諧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篇5: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杜甫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字的含義。它看起來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而總攬全境,卻構成了一個令人胸懷天下的意境。

一開始,我讓學生整體感受這四句詩構成的一幅畫面上有哪些景物。學生或從圖或從詩中找到:黃鸝、白鷺、西嶺的雪、門泊船。整首詩四句話的理解,我都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去感悟和體會。如在教學前面兩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讀着這首詩,我們一起跟着大詩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時正是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微風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讀詩文,忽然聽見窗外鳥叫的聲音,這兩隻久別的小鳥見面會説些什麼?

在教學第二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我們再隨着杜甫的眼睛往高遠的藍天望去,看到一隻只白鷺,讓學生想象白鷺上青天時的姿勢並指導學生朗讀……通過這兩句的學習讓學生由近及遠,由低及高,去理會草堂周圍一派愉悦的美景,有聲有色,構成了新穎而優美的意境。

在教學第三句時,我讓學生看着視頻創設情境:讀了這兩行詩,我們彷彿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處生機勃勃,春意融融。這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卻被西嶺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後,一學生舉手問為什麼杜甫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呢?於是,我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後,我小結道:杜甫寫西嶺絕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達自己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夙願難酬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在整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在想象中去滲透杜甫當時心境意境的.美妙之處。如在教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我先讓學生看圖想象乘坐船的會是哪些人,他們和船家之間會説些什麼,緊接着我問學生去東吳要多長時間。有的學生説:“三天!”有的學生説:“五天!”還有的學生説:“最多一個星期!”到底是多長時間呢?我出示地圖告訴學生東吳離四川相去甚遠,杜甫為何要搬遷?我就着資料給學生講解起杜甫生不逢時的那段歷史,學生走近了杜甫,走進了他那段“何日是歸年”的歲月,走進了“萬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峽暢通無阻的歲月。

篇6: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遵照榆次區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我對自己所講的這一課進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導課”

兩分鐘的時間,因為用自己的學生,所以簡單的“上課、起立”“師生問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態度上提醒了這節課已經開始。先是對唐詩歷史的三句話簡要概括,緊接着列舉了我們已經接觸過的山西的詩人:盧綸、王勃、王維、王之渙、王翰,並且與學生一問一答。讓學生因此而為山西驕傲,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時我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誠地迴應着學生,熱情的地期待着學生出色的表現,充分相信我們會一起上好這一課。

針對“激情導課”的效果預期,我的導課並沒有提出學習的課題,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預期。此時,我認為語文如此靈動美麗的課,如此深沉厚重的課,實在難以用一個框子框住。只要老師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預期,一步一步與學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講課時如何顯現呢?這一個小的“三步”應該在説課時,反思時體現,在課堂上老師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導學”

1、情景導學,

2、學法導學,

3、問題導學。回顧整堂課,情景導學的模式在介紹杜甫的寫詩背景時,與老師共同板書時曾經體現。而學法導學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查資料,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

2、資源共享,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3、會作筆記,把老師的比自己的;

4、積極展示,把自己的奉獻給大家。

而問題導學,我為孩子們設計了哪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呢?

1、找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

2、詩聖杜甫每一句詩中用一個動詞,使詩中描寫的景物形成了美麗靈動的畫面生動形象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體會到詩聖杜甫想借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第三步是“檢測導結”

包括“目標的檢測”,“檢測方式”,“檢測效果”三項。在這堂課中體現的環節應該是“誦詩文”,把古詩朗讀給聽課老師聽並請聽課老師評價,以及“杜甫詩宴”的四道菜的菜名應該是什麼?這樣“延詩趣”的兩個環節。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的模式已經嵌入了“三步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們的實踐能力遠遠要高於理論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會做,更要會説!

篇7: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絕句》是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描繪了春日的草堂周圍生機盎然的春色,前兩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此時詩人的情緒是悠然的,而隨着視線的轉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心情有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是三年級的孩子無法感受的,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鑑於此,我把本課重點放在欣賞春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詩人的喜悦。

為了達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中,我在紮紮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懂古詩的基礎上,嘗試把古詩與散文相結合,讓經典潤澤學生的生命,拓展古詩學習的空間,拓寬美的視野,培養審美情趣,積澱文化底藴。

首先,整堂課都努力創設春日的美好氛圍,在課件的製作中,我始終以明麗的色彩為背景,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衝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變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春的懷抱,感受春天的美好,進而體會詩人愉悦的心情。

其次,教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邊讀邊想象,在想象中體會春天的美好,體會詩人的快樂。

想象力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思維能力,語文教學有着廣闊的想象空間,國小階段是進行想象力訓練的良好時機。這堂課,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將古詩的內容再現出來,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的腦海中,那麼如何去展現呢,誦讀是最好的方式,教學生朗讀時延長某些字的讀音,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想象餘地。在不斷地朗讀中,孩子們還可以進行創造想象,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飛向智慧的樂園。

最後,從文學的角度,強化春天美,這堂課的設計嘗試把散文與古詩結合,尋找散文與古詩的結合點。

我拓展了朱自清的《春》和郭沫若的《白鷺》。這兩段文字與《絕句》一樣經典。《春》的片段勾起了學生回憶——大自然多麼美好,溝通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繫。在由衷的讚美聲中,學生進入到《絕句》的教學。郭沫若的《白鷺》對化解“上”字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學生的反映來看,他們感受到了白鷺藴含的動態美、靜態美。雖然這兩段文字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理解有難度,但是兩位大文豪的文筆清新雋永,帶給人美的遐想,相信在佳句美文的滋養下,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薰陶,也希望能激起學生課後閲讀的興趣。這兩次的拓展是第一層次的,其目的是讓學生欣賞美、感知美,培養審美情趣。而關於春天成語的拓展和“遲日江山麗”的拓展是紮紮實實的,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這兩處拓展告訴學生:語文學習需要不斷積累,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需要將課內和課外鏈接起來,擴大學習的空間。

篇8: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從課後學生的反映來看,孩子感受到文字所表達的春天的美好,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韻味,這是本堂課成功之處。但是,本課也出現了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很多問題都是點到為止,沒能深入;缺少大型活動的經驗,準備不夠充分,忘記發畫紙,造成環節缺失;而最大的問題在於與學生的相處不夠和諧。正如錢瀾校長在評課中指出“學生與老師心靈的距離較遠”。靜觀上海洋涇實驗國小的楊弋老師的課堂,老師與學生親密無間,課堂上的楊老師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她能巧妙運用教學細節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斷運用個性化的教學細節激活教學過程,在教學細節中藴含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

課前交流:快樂、幽默

上課前,楊老師跟學生的一段對話,從自我介紹,談到太倉,談到請學生做小導遊,當學生只是介紹一些商業區,楊老師笑着説:“你們都想讓楊老師來太倉花錢吧,能不能給老師介紹一些風景秀麗的地方呢?”幽默的話語,使課堂裏飄蕩起春風,充盈着歡笑,消除了學生內心的拘束和緊張,拉近了師生之問的距離。在笑聲中,學生開始説到大自然。課前交流的最後,楊老師説,“小朋友對我這麼熱情,我就唱一首歌回報大家”,轉入《村居》的教學。在這過程中,楊老師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而且用商量的語氣。這樣的交流,沒有年齡的溝壑,沒有身份的阻隔,沒有師生的痕跡;這樣的交流,給人們的感受是,楊老師也是兒童,是“長大的兒童”。正因為如此,學生與老師對話時無拘無束、輕鬆愉快,在這樣愉悦的氛圍中,學生不自覺地跟着老師輕輕地唱起歌來,進入了快樂學習的狀態。

師生對話:心靈交融

師生間的對話應該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在這一堂課中,楊老師帶領着孩子們一遍一遍地朗讀着,從最初的不知“平仄為何物”,到最後有板有眼地朗讀,他們一起融入到春日的美好中,這段過程中,孩子的學習是快樂的。此刻,師生關係的痕跡已經淡化,師生之間心相撞、情相融,他們儼然是情意相投的朋友。

指導朗讀:關愛有加

新型的良好師生情感“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它是師生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種和諧、真誠和温馨的心理氛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

她見初次讀平仄的孩子讀時有困難,微笑着説:“楊老師帶大家一起讀。”當一個學生依然不知所以然時,楊老師附在他耳邊輕輕地帶讀着,耐心地等待,熱情地鼓勵,給學生莫大的鼓舞,學生終於讀成功了。從這個細節中,我們不僅看到楊老師對學生的關愛,還可以從這種關愛中感受到楊老師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楊教師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温馨的微笑灑向每位學生。

在楊老師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也找到了今後目標,有效地課堂,首先應該是平等和諧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篇9: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杜甫《絕句》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在國小階段是個特殊的課題,對於喜歡古詩的我,在講課時當然偏愛講古詩。一是因為古詩篇幅短小,記憶力日漸衰退的我容易記憶,二是因為古詩短短几句話藴涵着多少情,貯藏着多少景,讓我們遐想無限,心嚮往之。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僅僅從詩引出的故事就足令人驚歎、興奮。更不用説詩人滿懷的喜怒哀樂和詩句滿行的柔情美景了。

在講《絕句》之時,我除了用既定的教學模式1.知詩人2.解詩題3.明詩意4.悟詩情5.誦詩文,五個步驟外又加上延詩趣。我認為低段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孩子們喜歡古詩,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古詩世界,在潛移默化中領略古詩的燦爛光輝。所以我自做主張在五個環節的教學模式中又添加了“延詩趣”一環。杜甫在寫《絕句》一詩時心情是如此陽光燦爛,幸福洋溢。雖然住在物質條件極差的草堂裏卻依然能用眼看到美,用心感受到美,並用語言文字表達着對美的感悟,對美的熱愛,對美的追求。而從這四句,僅僅28個字中衍生出的思緒、情感、故事、趣聞給了唐朝以後的人們多少快樂。尤其想我這樣喜歡唐詩,“附庸風雅”之人所得的快樂更是無與倫比:或喜上眉梢,或吟吟有韻,或手舞足蹈,或夢入詩境。真可謂“小瘋”。

每每講古詩,總是覺得一節課40分鐘太短了,孩子們會在意猶未盡的遺憾中等待下一節語文課,在等待中心不在焉地上別的課,在等待中消磨了上節語文課的熱情。再上語文課時,那熱情如何再次培養?等培養起來了,已經又該靜心寫字了。

遵照榆次區教育局教研室的“三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我對自己所講的這一課進行深刻反思:

首先“激情導課”兩分鐘的時間,因為用自己的學生,所以簡單的“上課、起立”“師生問好”,在形式上、注意力上、態度上提醒了這節課已經開始。先是對唐詩歷史的三句話簡要概括,緊接着列舉了我們已經接觸過的山西的詩人:盧綸、王勃、王維、王之渙、王翰,並且與學生一問一答。讓學生因此而為山西驕傲,為自己是山西人而自豪。此時我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便有了情感的交流。我真誠地迴應着學生,熱情的地期待着學生出色的表現,充分相信我們會一起上好這一課。

針對“激情導課”的效果預期,我的導課並沒有提出學習的課題,也沒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只在我的心中有效果的預期。此時,我認為語文如此靈動美麗的課,如此深沉厚重的課,實在難以用一個框子框住。只要老師的心中有了效果的預期,一步一步與學生共同完成即可。在講課時如何顯現呢?這一個小的“三步”應該在説課時,反思時體現,在課堂上老師心中有底就完全可以了。

第二步是“民主導學”。包括:1.情景導學,2.學法導學,3.問題導學。回顧整堂課,情景導學的模式在介紹杜甫的寫詩背景時,與老師共同板書時曾經體現。而學法導學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會查資料,把書上的變成自己的;2.資源共享,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3.會作筆記,把老師的比自己的;4.積極展示,把自己的奉獻給大家。而問題導學,我為孩子們設計了哪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呢?

1.找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

2.詩聖杜甫每一句詩中用一個動詞,使詩中描寫的景物形成了美麗靈動的畫面生動形象地顯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你找到就把它圈住。

3.你體會到詩聖杜甫想借這首詩表達怎樣的情感呢?

等等。

第三步是“檢測導結”。包括“目標的檢測”,“檢測方式”,“檢測效果”三項。在這堂課中體現的環節應該是“誦詩文”,把古詩朗讀給聽課老師聽並請聽課老師評價,以及“杜甫詩宴”的四道菜的菜名應該是什麼?這樣“延詩趣”的兩個環節。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的模式已經嵌入了“三步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要素。只是我們的實踐能力遠遠要高於理論能力,所以要想成功,必須在實踐中總結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會做,更要會説!

篇10:杜甫《絕句》的教學反思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閒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給詩配畫等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節課上,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沒有讓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每句詩的意思説得不是很完整;還有就是由於自己整節課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最後的書寫環節有些草率。從這節課的得失來看,我今後在上每節課時,一定要充分備好教材,備好學生,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篇11:杜甫《絕句》的教學反思

古詩詞閲讀課上,學生通過認真讀詩,細細品味古詩詞字裏行間呈現的一個個生動、精妙的字詞,鋪設出一條“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走進古詩文的道路,實現學生與教者、作者三方心靈與情感的互通。

蘇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詩人用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畫,向我們告白了詩人在面對明媚的春光時愉快而充滿期盼的感情,向我們透露了東吳船隻帶給詩人的那種淡淡的鄉愁。在這樣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黃鸝,美美的柳樹,美美的白鷺,美美的藍天,美美的西嶺千秋雪,連美美的東吳萬里船牽出的那淡淡的鄉愁都是美的。

面對這樣一首明快而又隱含淡淡愁怨的古詩,面對一羣不足十歲的孩子,我在教學之前認真地研究着教材,研究着學生,想象着學生自學時會有哪些疑問,又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我精心地設計着我的教學過程:學生自讀古詩,學會生字,學會質疑;學生再讀古詩,理解字詞,品味詩韻;學生三讀古詩,感悟詩情,習得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充分自主閲讀古詩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抓出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認真讀,仔細品。

字詞拓展悟詩情

詩中的“西嶺”與“東吳”對大多數孩子來説,是個陌生的字詞,也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字詞。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閲讀時,提出了對於“西嶺與東吳”一詞的不理解。教學時老師以詞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解拓展。還記得理解“西嶺”一詞時,老師先讓學生通過工具書,瞭解“西嶺”的“嶺”子乃高大的山峯。然後開玩笑地説:西嶺西嶺,一定是哪個方向的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説:西邊。我及時表揚他們真聰明;我接着問孩子們想不想知道:這西邊高大的山嶺究竟是那座山?當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被啟動時,我及時出示多媒體畫面:一座高大挺拔、雄偉壯觀的山嶺映入眼簾,這就是西嶺——岷山,毛主席有詩為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學生在詩畫中感受岷山氣勢磅礴,紅軍豪氣沖天!理解“東吳”時,我正想把我事先準備好的“東吳”的答案告訴他們,一個男孩舉手説他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男孩流利地表述着他在《三國》裏看到過這個詞,應該是個地方的名稱,當時是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聽了他的話,我感到很詫異,真的不能低估了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我高興地送給了這個孩子八個字“真會讀書,向你學習”!後來在學習後兩句詩時,我正是抓住孩子們對“東吳”一詞的興趣,及時引領他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告訴孩子們,“東吳”,就在我們現在的江蘇境內,蘇州無錫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我告訴孩子們,杜甫的一生可沒有我們這樣幸運,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窮困,寫詩時58歲的詩人因為逃亡帶着妻兒老小一家人來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來。而他的家鄉是在湖北襄樊,從地圖上看,相距很遠。在做了這麼多背景鋪墊之後,我問學生,詩人看到東吳的船到了這麼遠的成都,他會想起什麼?(此時學生答出了:戰爭終於結束了啊!我的家鄉怎麼樣了?可以坐船回家鄉了嗎?想起了一家人在家鄉時熱鬧幸福的景象……)詩人的淡淡鄉愁就這樣被“東吳”慢慢牽出,詩人的滿懷願望就這樣因“東吳”隱隱流露。

品讀回味明意法

在品讀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的哪個字把黃鸝與白鷺寫活了?又是哪個字把“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寫靜了?學生很快從詩的前兩句中抓住了“鳴與上”。一個“上”,一個“鳴”,品出了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樹枝條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鷺振翅高飛,直上蔚藍的天空的語句。一個“鳴”、一個“上”字,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視角的轉換——由低到高,體會到詩人筆下的黃鸝與白鷺活了,動了,能説出一片動態的美景彷彿就在他們眼前向着高遠延伸;從古詩的後兩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遙遠的西嶺上靜靜地的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門口不遠萬里從東吳來的船隻靜靜地停泊。一個“含”,一個“泊”,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眼中的遠山與近船,就是一幅鑲在窗中的畫,鋪在門口的圖,這畫、這圖,從遠遠的西嶺向我們眼前舒展過來。學生體會到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美,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體會到詩就是一幅工筆花鳥畫,一幅寫意的山水潑墨圖,一首洋溢春天氣息的歌。

在品讀過程中,我讓學生從詩中找找:詩人是在哪裏賞“雪”,又是在在何處看“船”?引導學生抓住一個“窗”,一個“門”,在細細地揣摩與品味中,領悟到詩人觀察點的變化——由遠到近;透過“窗與門”,引導學生領悟工整的對仗與美妙的對偶:字數相等,意思相近(相對),位置相同……學生很快找出了“黃對白,鸝對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感受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神韻。

在這節古詩教學課上,正是學生接觸了這麼多生動活潑、精美有韻的語言實例,通過“誦讀、揣摩、品析,表述”,才內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