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柳永雨霖鈴古詩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W

柳永雨霖鈴古詩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篇一

(1)王國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瀰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為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設計了第二個問題:對名句的賞析)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在我國民族文化傳統中有何特殊意義?詞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徵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並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並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鑑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雨霖鈴寒蟬悽切原文及翻譯 篇二

雨霖鈴(寒蟬悽切)全文閲讀:

出處或作者: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雨霖鈴(寒蟬悽切)全文翻譯: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着和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裏喝着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就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小結歸納: 篇三

離愁別緒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顯然,這一首詞膾炙人口不是以題材取勝,而在於它能夠“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把“自古傷別離”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結合,把“千種風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結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鑑賞 篇四

“寒蟬悽切”,這是送別的大環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遊》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寒蟬悽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悽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瞭全文的主旨。下面接着説“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説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着悽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裏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裏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説:“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捨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心更覺得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説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説:“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此時,雨已停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離人“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樣持久呢?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儘管寒蟬聲悽欲斷,總還能發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悽切之聲也難以發出。

這裏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後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裏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想到這裏,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説:“萬里悲秋常作客。”馬致遠《天淨沙99秋思》也説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説:“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揮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這樣特別的環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説:“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於“傷離別”。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曾感歎:“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得到領悟,心胸曠達,最後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願。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脱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裏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別詞裏就説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悽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淒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後。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説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説:“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這“閒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着眼前的悽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説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想到離別後淒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捨。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説板書 篇五

上闕:冷清秋之景,離情別緒,歸期渺茫

情景交融

下闕:傷離別之情,前途黯淡,命運難測

學習目標(説目標 篇六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悽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欣賞及抓住詞的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鋭的審美情趣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課外作業: 篇七

1、揮自己的想象,把這首詞改編成其他文學形式。

2、寫一段真情實感,情真意切的離別文字

《雨霖鈴》原文及譯文 篇八

雨霖鈴

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

長説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

翻譯

在夜深燈火闌珊、霖雨纏綿時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長安,安史之亂都過去了,但唐明皇情況就像樂工張徽彈奏的《雨霖鈴曲》一樣,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沉湎聲色。

張徽述説唐明皇彈曲垂淚思念楊貴妃,但是明月下南宮深處還是一片寂靜,唐明皇黯然落寞。

註釋

在夜深燈火闌珊、霖雨纏綿時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長安,安史之亂都過去了,但唐明皇情況就像樂工張徽彈奏的《雨霖鈴曲》一樣,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沉湎聲色。

張徽述説唐明皇彈曲垂淚思念楊貴妃,但是明月下南宮深處還是一片寂靜,唐明皇黯然落寞。

賞析

全詩共四句,以追述始,寫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點、情景依舊,然人事全非。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安史之亂,唐明皇倉惶出逃,聯想起馬嵬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長恨歌》),聯想起棧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貴妃聞雨而作《雨霖鈴曲》的淒涼慘景。詩人讓讀者產生這麼多的'聯想,是為了讓人對唐明皇的悲涼處境作一深刻反省。唐明皇開元年間,天下大治,四海晏然,史家盛稱為“開元之治”。然而,到了天寶末年,唐明皇寵幸佞臣,沉湎聲色,終日與楊貴妃晏遊嬉戲,朝政荒廢,怨聲四起。可是不久,“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恨歌》),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撕毀了唐明皇的美夢,迫其棄都西逃。無道,寵幸佞臣,把唐明皇送上了悲涼的人生之路。西京收復後,唐明皇由蜀歸秦,景況是否會改變一下呢?詩人這樣寫道:“猶是張徽一曲新”。與上句聯繫起來,恰恰與詩人的未言之意構成鮮明的對比。前者,唐明皇是落難帝王,進不能保社稷,退不能保寵妃,身不由己,悲苦自知;如今,唐明皇是返京的皇帝,青山依舊,江山未改,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他又可以稱孤道寡,君臨天下了。然而,物是人非,愛姬已命喪馬嵬,在唐明皇的耳中眼中,只有那雨中棧道和霖雨鈴聲還有一點新鮮感,只有張徽奏的《雨霖鈴曲》還能打動他那木然的靈魂和死去的心。

張徽彈奏的是什麼呢?是唐明皇的愛戀、怨恨、悼念和追悔嗎?唐明皇聽來也許是,不然,他何以感到親切,何以悽愴流涕!然而,詩人聽來卻別有韻致:“長説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從《雨霖鈴曲》中,詩人聽出樂工張徽在久久地敍説唐明皇垂淚授曲的情形。叛賊橫行,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唐明皇偏安一隅,不思收復河山,卻一直沉湎舊情,念念不忘被逼自縊於馬嵬坡的楊貴妃。他常常垂淚向張徽傳授自制的《雨霖鈴曲》,用以表達對楊貴妃的思戀和懷念。作為一個人,唐明皇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一個國家陷於戰亂時期的帝王,即使他已經遜位,這樣沉湎個人私情也不免讓人感到太過兒女情腸。

總之,這首詩熔批判和同情為一爐,而詩人那顆憂國憂民之心又隱含其中,構成了陰鬱、悲涼的基調,給人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和現實感。

説教法與學法 篇九

[教法]

①誦讀法、②提問法、③點撥法、④討論法、⑤自主探究法

[學法](在學法指導上,我將

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歌曲《送別》的視頻,創設活動、立體、多維的情景,從而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巨大的教學磁場,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然後,以誦讀為載體,以文學鑑賞為紐帶,把課堂變成學堂,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接下來,我將通過“導讀——聽——賞——背——練”六個部分展開本課教學)

教學亮點: 篇十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現在對這一課進行一個小結,我自認為我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1、在賞析環節中,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充分體現了“主體、激活、互動”的教學理念!

2、運用反覆朗誦法,在誦讀中體悟宋詞通過誦讀法,既規範了學生的語音、語調,又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