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雨霖鈴》柳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9W

《雨霖鈴》柳永【多篇】

《雨霖鈴》柳永 篇一

作品原文

雨霖鈴①

寒蟬悽切②,對長亭晚③,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蘭舟催發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⑨?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⑩,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作品註釋

①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調見《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②悽切:淒涼急促。

③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④都門:國都之門。這裏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無緒:沒有情緒。

⑤蘭舟:古代傳説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裏用做對船的美稱。

⑥凝噎(yē):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⑦去去:重複“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⑧“暮靄”句:傍晚的雲霧籠罩着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暮靄(ǎi):傍晚的雲霧。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經年:年復一年。

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作品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創作背景

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品鑑賞

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雲:“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敍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可見他的思緒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説:“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鋭!林逋《相思令》雲:“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雲:“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撓,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未脱出林詞窠臼。可是這裏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藴纏綿,但卻直而能纖,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敵千鈞!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詞是一種依附於音樂的抒情詩體,必須講究每一個字的平仄陰陽,而去聲字尤居關鍵地位。這裏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清人萬樹《詞律發凡》雲:“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日“煙波”,又日“暮靄”,更曰“沉沉”,着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裏,充滿了如此濃密深沉的煙靄,其離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見。

上片正面話別,到此結束;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説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為層層加碼,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據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裏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描繪這清麗小幀,主要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説:“‘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説,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就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帳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可見結構之嚴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而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耆卿詞長於鋪敍,有些作品失之於平直淺俗,然而此詞卻能做到“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鼻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永詞)。像“蘭舟催發”一語,可謂兀傲排鼻,但其前後兩句,卻於沉鬱之中自饒和婉。“今宵”三句,寄情於景,可稱曲筆,然其前後諸句,卻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寫情至為縝密,換頭卻用提空之筆,從遠處寫來,便顯得疏朗清遠。詞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變化多端,因而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動人。

詞牌説明

雨霖鈴,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樂章集》入“雙調”。《樂府雜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漫志》又稱:“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一百三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格律對照

寒蟬悽切,

平平平仄。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説明: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所在。

作者簡介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敍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説。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雨霖鈴》柳永 篇二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傳誦。賀裳稱之為“古今俊句”(《皺水軒詞筌》)與蘇軾的“大江東去”(《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婉約與豪放風格的代表。俞文豹《吹劍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來歌唱,正説明它婉約纏綿的藝術風格。

此句妙處,全在點染。劉熙載雲:“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點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藝概·詞曲概》)。劉氏“點染”之説,很有見地。江順詒評論説:案點與染分開説,而引詞以證之,閲者無不點首,得畫家三昧,亦稱詞家三昧”(《詞學集成》)。而此句點染之妙,謝章鋌指出,在於“景中有情”(《賭棋山莊詞話》)。點染之法,周振甫作了具體的分析:

“點染是畫家手法,有些處加點,有些處渲染。這裏借來指有些處點明,有些處烘托,點明後用景物來烘托,更有意味。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接下去説:‘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裏點明‘傷離別’,用‘冷落清秋節’來渲染,再襯上多情,更覺難堪,所以説‘更那堪’。這是一重渲染。再有這句點明在冷落的清秋節傷離別,説‘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東西構成一種悽清的意境,來烘托在清秋節傷離別的感情。這是又一重渲染。這裏有兩種重渲染,顯得感情的色採更濃重。這樣,先點明,後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詩詞例話》)。

《雨霖鈴》柳永 篇三

窗外的雨聲住,空氣中靜得恐怖。只有門前那棵古樹上的蟬依然不知疲倦的撕扯着沙啞的嗓子,彷彿在宣泄着什麼。我無顏面對着冰冷的長亭,潸然淚下。

我知道,你要離開,只是遙望那翻滾着的江水,我就能預感到你牽掛着我的心,凝視着你的雙眸,往昔的美好轉瞬即逝,只留下滿眼的過眼雲煙與痴痴的不捨。

天宇漸漸暗下來,我們一杯一杯喝着酒,時間一點點流逝。在心裏念一遍又一遍“不要離開”,而我心中那座鐘已敲十二下,內心的空洞開始無限地放大。然而,和藹的船伕終究過來催促着——出發的時間漸進!我緩緩地、緩緩地站起身,與你並肩走到江邊。你轉過身,對我伸出那雙温暖的手,我用力地握住,期盼着能挽留下你。

分明地,你的眼底滑出一顆淚珠,落進袍領,一顆一顆……突然間,我的眼前變得模糊不清,唯一能做的動作就是緊緊握住你的手,一遍又一遍感受着你的温度。讓我的手心裏留有你的氣息。往後只要一瞥手掌便能感覺到,你依然陪着我!

緊握的雙手被迫一點點分離。我只感覺到周圍空氣的冰冷。眼前的霧靄正一點點阻擋我的視線。你走,那一葉蘭舟載你駛向遠處。你要到哪兒去呢?在那遙遠的地方,你會像曾經一樣幸福快樂嗎?但願是吧。

你離開以後,也不要太記掛我。我就在這一方土地上簡單地過日子,細數過去的美好回憶,想象未來的繽紛歲月……倘若以後,我們再度相遇,也是命中註定的吧!

今天,我們一醉別離,不知道明天的我們是否能酒醒,酒醒過後又會在哪裏相遇。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口含離別的苦澀,心中怎能不充斥着感傷!

……

我抬頭,空中已掛上一輪殘月,西風慘淡,楊柳依依。這徐風拂來,本該令人心曠神怡,如今卻讓我倍感清冷!

就這樣呆坐着冥想一夜。

直到清晨的風吹醒我。我睜眼,江上空無一人。我這才悲傷地發現,原來昨晚的別離不是一場夢境。

可是,你可曾知道,這一別離,一去就是幾年,別後蜂擁而至的是無盡的寂寞與愁苦,年華虛度。後會無期的憂悶,別後愁思的積壓,即便是有千種風情,又叫我能向誰傾訴,向誰抒懷呢!

《雨霖鈴》柳永 篇四

這首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頭的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着“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着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説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節極盡了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的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着情人的蘭舟,沿着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説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一波三歎,想象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悽、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迴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雨霖鈴》抒寫柳永在汴京同戀人分手時的離愁別恨,藝術手法相當高。概而言之有一託物言情、廣用白描。如“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本詞白描手法相當好。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説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託物言情,展現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覆渲染。既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柳詞對蘇軾、秦觀、周邦彥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看到柳詞有的句子過於平俗,尚欠文雅。

作者簡介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

柳永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少年遊》、《望海潮》、《八聲甘州》、《定**》等。《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節選自《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作為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柳永對後來詞人影響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説“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又説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禮、万俟詠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從柳氏來”。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於柳永。

此詞在詞調的創用、章法的鋪敍、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出詞的一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一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敍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脱胎。

《雨霖鈴》柳永 篇五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好景 一作:美景)

譯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瞧着,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説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人物生平

柳永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蹟新證》,約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於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早年常出入於歌樓舞館,應科舉屢試不中,直至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進士。柳永通曉音律,多為教坊樂工、歌妓填寫歌詞,其詞在當時流傳甚廣。

人物籍貫

祖籍河東(今屬山西),後移居崇安(今屬福建)。現今武夷山市上梅鄉白水村人。

柳永故里

柳永於雍熙四年(987)生於京東西路濟州任城縣,淳化元年(990)至淳化三年(992),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按照宋代官制,不許攜帶家眷前往。柳宜無奈將妻子與兒子柳永帶回福建崇安老家,請其繼母也就是柳永的繼祖母虞氏代養,直到至道元年(995)才又回到汴京。所以四至九歲時的柳永是在故里崇安度過其童年時代的,此後柳永終身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崇安。《建寧府志》中錄的那首寫在崇安中峯寺的《中峯寺》詩,就出於童年柳永之手,也可稱之為神童了。

柳永系崇安五夫裏(今福建南平武夷山市上梅鄉茶景村)人,那裏興植荷花,柳永家前是一片偌大的白蕖之象,鍾靈毓秀之山水,養育汲乃更塑造了柳永灑脱飄溢的人生情懷和浮世苦短,何來雲歸的經世之觀,故柳永一出家門,便沒再回來,那個美麗的家鄉,那蕖白荷只能留在柳永心於四方的純粹思念中。

仕途坎坷

柳永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心作詞的詞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寫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敍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柳永是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歌妓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許多篇章用悽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著有《樂章集》。柳永的父親(柳宜)、叔叔(柳宣)、哥哥(三接、三複)、兒子(柳涚)、侄子(劉淇)都是進士。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

功名

表面上看,柳永對功名利祿不無鄙視,很有點叛逆精神。其實這只是失望之後的牢騷話,骨子裏還是忘不了功名,柳永在《如魚水》中一方面説“浮名利,擬拚休。是非莫掛心頭。”另一方面卻又自我安慰説“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因此,柳永在科場初次失利後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戰科場。

仁宗初年的再試,考試成績本已過關,但由於《鶴沖天》詞傳到禁中,上達宸聽。等到臨軒放榜時,仁宗以《鶴沖天》詞為口實,説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柳永給黜落了,並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六)。再度的失敗,柳永真的有些憤怒了,柳永乾脆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從此無所顧忌地縱遊妓館酒樓之間,致力於民間新聲和詞的藝術創作。官場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詞人柳永,使柳永的藝術天賦在詞的創作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當時教坊樂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調,都請求柳永為之填詞,然後才能傳世,得到聽眾的認同。柳永創作的新聲曲子詞,有很多是跟教坊樂工、歌妓合作的結果。柳永為教坊樂工和歌妓填詞,供她們在酒肆歌樓裏演唱,常常會得到她們的經濟資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連於坊曲,不至於有太多的衣食之虞。南宋羅燁《醉翁談錄》丙集卷二就説“耆卿居京華,暇日遍遊妓館。所至,妓者多以金物資給之。”柳永憑藉通俗文藝的創作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表明宋代文學的商品化開始萌芽,為後來“職業”地從事通俗文藝創作的書會才人開了先河。

然而在柳永的這段人生中,柳永並沒有真正放下心中的功名之慾。柳永還是想要功名的,柳永還是希望走上一條通達於仕途的道路。於是柳永或是去漫遊,或是輾轉於改官的途中。漫長的道路,漫長的希望與寂寞中,柳永寫下了大量的羈旅行役之詞。這類作品向來是受歷代學者稱讚的。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六載:晁無咎雲:“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雲:‘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八聲甘州》就是一首羈旅行役之詞。清人陳廷焯《詞壇叢話》也曾説:“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柳永的羈旅行詞約為60首,佔全詞的近四分之一。羈旅題材常用於表現文士追求功名不果後的心情與思緒,因而柳永的羈旅行役詞也透着濃厚的文人氣質,這種氣質多表現為或用羈旅詞書法懷古之志,如《雙聲子》(晚天蕭索),或用羈旅詞表現追求功名的封建士大夫的失志之悲和飄零的孤獨,如《歸朝歡》(別岸扁舟)和《輪台子》(一枕青宵)。然細細品讀柳永的羈旅詞,卻會發現這類詞中仍有相當一部分夾着世俗的尾巴,即一方面高唱文人格調,一方面剪不斷與歌妓的相思和纏綿的回憶。試看《雪梅香》一詞:“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峯。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徵鴻。”詞一開篇就寫蕭瑟的秋景引發了自己的悲秋情緒,而這種情緒,和當時的宋玉應是相同的。以開創悲秋情結的鼻祖宋玉來寫這種悲,更體現出滿腔才華的人走向衰老時對年華已逝無可挽回而自己的志願還沒有完成時的那種悲涼和悲痛。柳永科舉屢次失敗,到頭來雖做得一個小官,並沒有開拓出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舞台,加上改官曲折,升遷無望,柳永內心充滿了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歎。“危樓”、“孤煙”、“殘葉”、“楚天”和“斜陽”等景物更深刻展現出當時景色的蕭索。而這景色卻是和作者內心的感情相吻合的。

正如葉嘉瑩女士在《唐宋詞十七講》中所説,柳永的這類詞成功的將詞境“從春女善懷過渡到秋士易感”,真正寫出了一個讀書人的悲哀。詞的下片即轉向了思念。“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峯。”柳永在風中思念着柳永愛的人,同時也想象着對方對自己的思念,她應是愁容滿面,眉頭深鎖。這樣的思念寫得很真切和誠摯。然而下句立刻就轉到了“雨跡雲蹤”,自宋玉《高唐賦》開創了以“雲雨”這個意象隱喻男女的歡愛之後,“雲雨”一詞也就成了男女之歡的代名詞。此處“雲雨”即是此意。柳永一思念佳人,就想起當年歡愛的場景,這幾乎成了柳永詞中的一個通病。

另一些羈旅詞中,柳永雖未提及雲雨,卻提起了同樣讓文人雅士不恥的秦樓楚館等煙花之地,提起了貌美如花的歌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京師的時候,柳永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和歌妓一起度過的,並且那些歌妓給了柳永無數歡快的,讓柳永感到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美麗回憶。日後懷想起的事和人總是生命裏讓自己難忘的,給自己安慰的,在落魄時給自己救助的。柳永也如此,在征途中,柳永唯一能憶起的,便是那些在柳永不如意的時候陪在柳永身邊的煙花女子。一個作家的經歷決定了柳永創作的格調,正是當時的社會條件給了柳永那樣坎坷經歷,讓柳永不得不以煙花場所為港灣,因此我們便不能苛求柳永寫出如“大江東去”那樣具有雄心抱負的句子。柳永能想起和描繪的,只能是年少時嫣紅的記憶和記憶中的人,如《鵲橋仙》(屆征途)。

出身儒宦家庭,卻擁有着一身與之不兼容的浪漫氣息和音樂才華的柳永,一生就在這二者之間奔波忙碌。柳永迷戀情場,卻又念念不忘仕途。一部《樂章集》就是柳永周旋於二者間的不懈追求、失志之悲與兒女柔情的結合。柳永想做一個文人雅士,卻永遠擺脱不掉對俗世生活和情愛的眷戀和依賴;而醉裏眠花柳的時候,柳永卻又在時時掛念自己的功名。柳永是矛盾的,柳永的矛盾既源於柳永本人,又源於柳永所生活的社會。柳永是人生、仕途的失意者、落魄者,柳永無暇去關注人的永恆普遍的生命憂患,而是側重於對自我命運、生存苦悶的深思、體驗和對真正愛情的嚮往與追求,執着於對功名利祿、官能享受的渴望與追求,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命運艱舛的痛苦。因此柳永只能做着拖着一條世俗尾巴的自封的“白衣卿相”。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着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

柳永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悽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柳永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景物風光,另有遊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柳永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柳永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柳永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雨霖鈴》柳永 篇六

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

作者介紹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

柳永的`故事 篇七

柳永年少成名,少時家境優渥。他們家世代做官,他自小發憤讀書,希望能在朝庭為官,繼承家業。從十八歲入京趕考到五十歲終於在朝為官,他的一生都在功名之間徘徊,他將所有對功名的渴望全部化成了詩詞留於後世。他有才情,卻不得志。

柳永

十八歲,他原本是前往汴京參加禮部考試,卻在途中被繁華迤邐的蘇杭迷惑了心智,整日與青樓歌妓相伴,併為她們作詞寫曲。將政治理想全總都拋之於腦後,第一次應考名落孫山,原本雄心壯志的他受到了空前的打擊。在悲憤沮喪之餘,他作出了傳世的名作《鶴沖天》,“白衣卿相”之名自此而來。

幾次落榜之後,他輾轉出京,多方干謁,卻都是求仕無門。一身才氣,最後換成牢騷之作,與青樓歌妓相伴。仕途的坎坷,給了他極大的打擊,真的就應了他作的那句詞: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如果柳永知道這句詞會成為他仕途之路上的絆腳石,不知道他還會不會逞一時意氣,作這首白衣卿相之詞。然而,如果沒有政治上的失意,那麼如今的柳永,風月之地的柳郎便不會出現。他以同樣的眼光看待青樓的歌妓,併為她們填詞作曲,供他們彈唱。他將她們比作清水芙蓉、秀麗海棠,他真心實意的讚美她們,而不似那些看似一本正經實質卻內心下流的人那般無情無義。人面桃花兩相映,人間多是有情郎。柳永的一生不能算光輝,死後還需青樓女子籌錢為他安葬,但是有無數風塵女子為其披麻戴孝,也不能説他做人失敗。

《雨霖鈴》柳永 篇八

《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解調:按:此首《雨霖鈴》樂章集中屬雙調,填此調尤可注意者,以押入聲韻為宜。“對”、“竟”、“念”、“更”、“便”等去聲領格以及“驟雨”“暮靄”,“此去”應聲調不差。“念去去”三個去聲是振盪情感,轉折內容之關鍵。

集評:

1.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願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

2.明·俞彥《爰園詞話》:古豪傑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際操觚,果可以“楊柳岸,曉風殘月”命句否。且柳詞亦只此佳句,餘皆未稱。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漁歌子》 “窗外曉鶯殘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

3.清·王又華《古今詞編》又沈謙《填詞雜説》:“曉風殘月”、“大江東雲”,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恍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4.清·賀裳《皺水軒詞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自是古今俊句。

5.清·沈雄《古今詞話》:吹劍錄曰: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耆卿。對曰,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按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為之絕倒。又,江尚質曰:東坡酹江月,為千古絕唱。耆卿雨霖鈴,惟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喜而嘲之。沈天羽曰:求其來處,魏承班“簾外曉鶯殘月”,秦少游“酒醒處,殘陽亂鴉”,豈盡是登溷語。餘則為耆卿反脣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死屍狼藉,臭穢何堪,不更甚於袁綯之一哂乎。又,琪園隨錄曰:開明光上座,得法於報本元。歸裏嗜酒,歌柳詞以示寂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清·田同之《西圃詞説》:今人論詞,動稱辛、柳,不知稼軒詞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為最,過此則頹然放矣。耆卿詞以“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佳,非是則淫以褻矣。此不可不辨。

7.清·李調元《雨村詞話》:“今宵酒醒”,子夜懊儂之餘也(此尤侗語,侗號悔庵)。又,柴虎臣論詞曰:“語境則‘咸陽古道’、‘汴水長流’,語事則‘赤壁周郎’、‘江州司馬’,語顥則‘岸草平沙’、‘曉風殘月’’,語情則‘紅雨飛愁’、‘黃花比瘦’,可謂雅暢。”

8.清·賙濟《宋四家詞選》:清真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然耆卿秀淡幽豔,是不可及。

9.清·馮金伯《詞苑萃編》:蘇東坡“大江東去”,有銅將軍鐵綽板之譏。柳七“曉風殘月”,謂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紅牙檀板歌之。此袁綯語也。後人遂奉為美談。然僕謂東坡詞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柳纖豔處,亦麗以淫耳。況“楊柳外”句,又本魏承班《漁歌子》“窗外曉鶯殘月”,改二字增一字,焉得獨擅千古。

10.清·黃氏《蓼園詞評》:送別詞,清和朗暢,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自而穩愜。

11.清·劉熙載《藝概·詞概》: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雲:“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燃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12.清·張德瀛《詞徵》:耆卿詞多本色語,所謂有井水處,能歌柳詞,時人為之語曰“曉風殘月柳三變”,又曰“露花倒影柳屯田”,非虛譽也。特其詞婉而不言語,語纖而氣雌下,蓋從俗者。以發乎情止乎禮義之旨繩之,則望景先逝矣。胡致堂謂為掩眾制而盡其妙,蓋耳食之言耳。

13.近人蔡嵩雲《柯亭詞論》:“《雨霖鈴調》,在《樂章集》中,尚非絕詣。特以楊柳岸,曉風殘月得名而。”

14.今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別情,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15.清·宋翔鳳《樂府餘論》: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渾淪之氣,雖多俚語,而高處足 冠羣流,倚聲家當屍而祝之。如竹(土宅)《詞綜》所錄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東坡輩以餘事為之也。

16.彭孫逼《金粟 詞話》:柳七亦自有唐人妙境,今人但從淺俚處求之,遂使金荃 蘭畹之音流入掛枝黃鶯之調,此學柳之過也。

17.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耆卿為世訾久矣,然其鋪敍委宛,言近意遠,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耆卿樂府多,故惡濫可笑者多,便能珍重下 筆,則北宋高手也。

18.趙令疇《候靖錄》卷七引蘇軾語:“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之‘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

《雨霖鈴》特色賞析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宋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京城汴京南下時與戀人依依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一、《雨霖鈴》的創作背景

柳永(約980-約1053),原名三變,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稱柳七。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曾放言“我不求人富貴,人須求我文章。”仁宗皇帝聞其言,説:“柳永不求富貴,誰將富貴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風前月下填詞。”遂落第。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託。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配合,他完成了詞從小令到慢詞的發展與轉變,並且在詞的內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同時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原為唐教坊曲名。相傳唐玄宗於安史之亂時,避地蜀中,至斜口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楊貴妃,遂制此曲。同是羈旅、離情等題材,和唐五代詞人相比,柳詞“尤工於羈旅行役”(清陳振孫),他的詞作更多地傾注了自己的真實情感。其代表作《雨霖鈴》,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徵。全詞以悽切婉轉的筆調,描寫了離別之情,感情在詞中盡情展衍,備足無餘;渾厚綿密,兼而有之。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金曲”之一。

二、《雨霖鈴》的藝術成就

上片起首三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別時之景,未寫離別之情,卻先以自描的手法,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悽豔、愁慘的秋景圖畫:悽鳴的秋蟬、暮色中驟雨後的長亭。並巧妙地點出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深秋,傍晚,都門外的長亭,這是何等濃重的傷感的氛圍與地點,“寒蟬悽切”,既寫出了秋氣之搖落,時序之驚心,又使欣賞者馬上聯想起“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宋玉《九辯》),“寒蟬鳴我側”(曹植《贈白馬王彪》),“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詠蟬》)這類“悲秋”之句。好的語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寫景作為促媒,以外界物侯之變化撩撥起讀者的層層感情漣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讀者“釋放”出經過漫長曆史過程長期“積澱”在詞語中的“能量”,以此來感召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藝術聯想。

“寒蟬悽切”四字,使那悽楚哽咽的聲聲蟬嘶,形成整首別曲、整幅離圖的悲哀的“基調”和黯淡的“底色”。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賦》),“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長亭”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已成為一個藴含着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本詞中,詞語本身的象徵意義(送行)和它的“歷史積澱”又在雙倍地發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讀者產生難以壓抑的離愁別緒。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三句,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寫出了情人的留戀與舟子催發的矛盾,離別傷痛之情陡增。“蘭舟催發”,以直筆寫出了時間之緊迫,柔情纏綿的戀人此時也不得不相互分手、道別,因而更促使彼此間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道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直寫情人離別之際的動人場景,感情至此達到高潮。這是令人黯然銷魂、傷心欲絕的時刻。讀到此處,不禁讓人想起“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詩句。而此處描寫,則更為沉痛,更為感人。全詞詞境也就此凝固、定格。“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眼前景物突然一轉,由實到虛,寫出了去路茫茫、道路修遠、一程遠似一程的未知旅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歎從來離別之可哀:“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下“更那堪”句,更推進一層,言已之當秋而悲離,離情更甚於常時。襯托手法的採用使它更凸現、更為動人。“今宵酒醒何處”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境況,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試想昨日還在“都門帳飲”、“執手相看”,可今朝醒來,只見“曉風殘月”唯有一鈎殘月斜掛在天邊,如今獨在旅舟之上見柳,怎不惹滿懷離思?“此去經年”四句,更是推想自己離別之後經年的孤寂寥落,悲苦之情己溢言表。想當初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之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全詞感情也因此噴薄而出,餘情無窮,無味不盡。

上下兩片相比,各有特點。上片以寫景為主,情生於景,情融於景,併為下片感情的直抒作鋪墊。下片以抒情為主,以虛設之景抒別離之情,化景為情,而悠悠離情則作為主線上下貫穿。讀罷全詞,人們無不為這對情人一掬同情之淚,更不禁為柳永精彩的描寫而拍案叫絕。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同時又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宣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極力描摹了一對戀人之間難分難捨的離情,讓人讀來暢快淋漓,婉約細膩,耐人尋味。

柳永的一生 篇九

柳永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詩人,字耆卿,本名柳三變,字景莊,後來自己改名柳永,因在家重給排行老七,所以又稱柳七,祖籍是河東人(今天在山西)後來遷居到福建崇安人,約生於公元987年。

柳永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柳嵩,曾經是沙縣縣丞,父親柳宜曾出任南唐御史。淳化元年,柳永的父親上書授全州通判,柳永跟隨父親上任,鹹平六年即公元1003年,柳永作下《望海潮》拜謁孫何,此詞讓柳永名聲大震,景德年間,柳永離開杭州前往蘇州,不就又回到揚州,在那裏度過自己的青春歲月。公元1008年,柳永進京趕考,1009年,柳永初次考試落第,心中不滿作下《鶴沖天-黃金榜上》,1015年,柳永參加禮部考試,又落第,同時與他的老相好蟲娘之間關係出現問題,又作下《徵部樂-雅歡幽會》,1018年,柳永考試再次落第,1024年第四次考試還是落第,憤怒地離開京城,南下。

1029年,柳永返回京城,觸目傷情,又離開京城,到西北去了。公元1034年,宋仁宗親政,開啟恩科,考試渡渡放寬,柳永終於及第,拜官睦州團練推官,那時候柳永已經年近暮年,所以柳永非常高興。1037年,柳永調任餘杭縣令,在那裏深得百姓的愛戴,兩年後被調往浙江定海。1043年又被調到泗州做判官,之後便經常調來調去,1046年任著作郎,三年後轉太常博士,第二年改任屯田員外郎,定居潤州,四年後,1053年,柳永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