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曹操古詩觀滄海原文加賞析【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W

曹操古詩觀滄海原文加賞析【多篇】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三曹”“七子”與建安風骨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女詩人蔡琰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的**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意境宏大,筆調朗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其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詩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俊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如像曹植的詩,既有一定的華美, 又不至於傷害風骨,因此人們在提倡建安風骨時,不僅肯定了它的風骨,也肯定了它風骨和藻飾結合的一面。所以,從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風骨的人儘管各自的着眼點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文壇上的一些不足,象辭藻過於華麗,用字過於艱深,風格軟靡無力,內容或空洞或繁雜,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氣,內容充實,感情充沛,風格明朗剛健等,這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又有務實的精神、通脱的態度和應變能力;他們不再拘束於儒學,變現出鮮明的個性,這些文人的創作反映了那個**的年代,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建安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出: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歎、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而這些,都構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觀滄海》同步練習題答案 篇二

1、曹操 東漢 政治 軍事 慷慨悲壯

2、①登上 ②來 ③多麼 ④聳立 ⑤銀河 ⑥好像 ⑦慶幸、很 ⑧詩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D

《觀滄海》同步練習題 篇三

讀《觀滄海》,完成文後問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這首《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時期著名的

家, 家、詩人。他的詩以 見稱。

2、給下面加點詞釋義:

①東臨碣石 ②以觀滄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島竦峙

⑤星漢燦爛 ⑥若出其裏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詠志

3、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句意理解正確的是( )

A.日、月的運行,都是從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銀河燦爛,也好像是發源於滄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閃爍,輝映於海面。

C.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好像都是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樣。

D.太陽月亮不停運轉、銀河燦爛,它們有的沒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斷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兩句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

②“臨”字統領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寫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全景式地描繪了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 )

④這首詩前八句是實寫,後六句是虛寫。( )

⑤“水何澹澹”是描寫無風時海面水波動盪的樣子,“洪波湧起”是描寫有風時大海波濤洶湧的壯闊氣勢。( )

⑥這首詩通過寫景抒情,借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

5、對這首詩理解做個最佳抉擇( )

A.詩人先寫山島風光,再描繪海面景色,最後抒寫自己的情懷。

B.詩人立足於山島,先遠觀,再近觀,最後抒寫自己的情懷。

C.詩人先實寫,再虛寫,最後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現大海景象,再描繪島上風光,最後在描繪大海波濤洶湧的基礎上,借擬寫大海吞吐日月的氣勢來抒發自己壯闊的情懷。

全詩賞析: 篇四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説,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説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着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着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着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羣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説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觀滄海》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為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配樂朗誦的 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 象。(學生説)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恬靜温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 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 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説,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 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為……,現在我明 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為……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敍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⑷想 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 景)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説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説説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六

觀滄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賞析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 篇七

朝代:兩漢

作者:曹操

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篇八

碣石:山名。碣石山共有兩座,這裏指大碣石山,在今河北省。

滄海:東海的別稱。這裏泛指我國東部海域。

何:感歎詞,表示感歎與驚奇。

澹澹:本義是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一挺一立。竦,同“聳”,高起。峙,挺一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湧起:波濤洶湧。

漢:銀河。

燦爛:光彩耀眼的意思。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約演奏師附加上的,每張結尾都有,與正文內容無關。幸,慶幸。甚,很。至,極,極致。以,用以,用來。詠,歌詠。

《觀滄海》賞析 篇九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説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豔”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説,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説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着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湧,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遊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着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着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儘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湧,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羣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湧、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