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聚焦XX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拓縱深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8W

聚焦XX高質量發展:賦能“實體”拓縱深

“力,形之所以奮也”。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墨經》名句,深刻闡明動力變革的內在邏輯。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產業勃興的動力就藴藏在廣闊的經濟縱深中。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強調,要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在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廣州市委常委會會議細化各項任務,再次強調“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對縱深拓展發展空間、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廣州如何破題?

關鍵在於扭住實體經濟不放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挖經濟底藴和獨特優勢

向“縱深”要發展空間、要發展質量

要抵禦風險能力、要國際競爭力

01

秉要執本,夯基壘台

一地一城的發展,繫於實體經濟。

《習近平在正定》一書中提到,習近平同志任正定縣委書記後,面對“高產窮縣”、工業薄弱現狀,果斷制訂著名的“人才九條”,大力度引入產業項目和企業領軍者。很快,195型柴油機、精細化工“鹼性玫瑰精”、“三露”(現在的“大寶”)化粧品等一批優質項目投產,暢銷全國,為正定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個至今仍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給人深刻啟示。

“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脱實向虛的路子”。今年4月,總書記在廣州考察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樂金顯示廣州製造基地時強調,中國是個大國,要重視實體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其言諄諄,其意殷殷,對廣州未來的產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百餘年來,廣州“機器巧”“百藝興”“製作盛”,一批批工業先鋒層出不窮,成為民族工業搖籃和現代工業體制改革先行地。十年來,廣州市GDP連跨3個“5000億元台階”,廣州經濟總量佔全省近1/4。一路砥礪前行,廣州的發展靠什麼?靠的正是實體經濟這個重要支撐。

“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而今,實體經濟不僅是國民經濟的根基,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省會城市,只有高水平地發展實體經濟,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向縱深拓展,才能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根基,才能充分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才能更好發揮領頭羊和火車頭作用。

02

把脈“實體”,叩問“縱深”

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逆勢而上,在短板領域加快突破,也要順勢而為,在優勢領域做大做強。”

“短板領域”何在?

“產業基礎高級化”有待提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廣州中心城區產業歷經“退二進三”,製造業發育受到一定影響。時至今日,廣州工業經濟總量雖穩居全國城市第一方陣,但規上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近年有所下降,規上工業總產值在一線城市中排位有待攀升,高質量發展空間仍然有待拓展。

產業發展均衡性有待提升。作為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廣州擁有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形成汽車、電子產品、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然而,汽車產業核心技術研發仍待加強,“整強零弱”格局待破解;傳統產業“貼牌生產、批量製造”路徑依賴仍在,產業體系仍有“全而不優”的成長煩惱,迫切需要適應新消費需求,佔領“微笑曲線”兩端。

產業發展縱深度有待拓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雖播下不少好種子,但還未到收成季節。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廣州擁有44家三甲醫院、一批科研院所,年就醫量超5000萬人次,但由於缺乏覆蓋全產業鏈條的政策,缺少“懂臨牀、能創新、識市場”的複合型人才,還不能把產業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加上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經營規模和集聚度不高,在細分領域和關鍵環節有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還不夠多,釋放經濟轉型動力受到掣肘。

如何“逆勢而上”,如何“順勢而為”?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要立足基礎和稟賦,既持續鞏固原有優勢,又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不改革就是長痛,不創新就是最大風險——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高張“二次創業”風帆,發力“堅持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推動產業走深走實。

03

產業第一,拓展“縱深”

世界經濟大潮風雲變幻,各國產業競爭更加激烈。

我們面前既有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有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只有主動應變、直面問題、謀定後動,迎難而上拓展產業縱深,才能避免戰略被動,把實體經濟底藴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拓展產業縱深內涵豐富、意藴深遠,至少包含三個維度——空間縱深、價值縱深和規模縱深。

優化產業佈局,拉開“空間縱深”。

放眼珠江西岸,廣州與佛山“市中心”直線距離僅20公里,接壤地段長達197公里。隨着產業協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地之間邊界日漸“消弭”。這是廣州與經濟腹地協力拓展產業縱深的一個縮影。實踐證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需要不同地區通力協作。

站在新的戰略關口,廣州抓住面向2049開展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契機,向內優化市域產業佈局,塑造集約高品質產業空間,向外協同周邊城市、立足大灣區,深化產業聯動、增加經濟縱深,實現從“大廣州”到“強廣州”的空間戰略躍升。

堅持“鏈”式思維,拓展“價值縱深”。

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僅從汽車產業來看,一輛普通汽車的零部件就超過2萬件,豪華汽車更是超過3萬件,產業鏈龐大、採購比重高正是現代製造業的特點。只有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克服“大羣短鏈”,方能增強產業韌性、塑造競爭優勢。

“燈塔工廠”藉助網絡互聯,後台實時分析、預測設備問題;全自動化碼頭井然有序,岸橋精準抓取貨物,無人駕駛智能導引小車穿梭往來……空無一人的“智造”背後,是廣州瞄準先進製造業項目,加強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的一套“組合拳”。從實施“一鏈一策”到“點對點”解決堵點痛點,再到推進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堅持不懈破解“鏈”上深層次問題,築牢產業集羣穩健安全“防波堤”。打造“萬千百”規模化產業鏈羣梯隊,聚鏈成羣、強鏈壯羣,着力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制約,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優化產業結構,延展“規模縱深”。

隨着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產業掀開“規模擴至4000億元”帷幕,廣州正在孕育一場“最重”的產業轉型。這意味着石化產業在擔當近20年支柱產業後,即將浴火重生。這不是線性地迴歸傳統,而是立足面向綠色和精深加工的轉型,聚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優化產業結構、延展規模縱深,建設國內一流“新材高地”。

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是產業門類“拼盤”,而是一個有生命的生態體系。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優化廣州的產業結構,一要增強產業體系完備的優勢,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二要發揮產業集羣潛力,發掘8個萬億級產業鏈羣的優勢,推進“鋭100培優計劃”,促使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齊步走”,放大項目和產業集聚的“槓桿效應”。三要搶佔產業發展戰略制高點,深耕天然氣水合物、區塊鏈、量子科技、太赫茲和納米科技等未來產業,點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的“新引擎”。

通過這些有力舉措,廣州有望呈現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各種所有制企業敢幹敢闖敢投的生動局面,產業體系的“規模縱深”將進一步提升。

轉型如化蝶,雖經歷陣痛,但終將迎來新生。

如今,“二次創業”已吹響

再出發的號角,面對新徵程新挑戰

廣州正敢於出招、善於應招

克服成長陣痛

全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立柱架樑”邁入“積厚成勢”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