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庸讀書筆記多篇6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56W

中庸讀書筆記多篇600字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庸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中庸讀書筆記1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惠,人家不優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麼如何修身養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説,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説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於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於自身所處地位和環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願者,怨也。君子無願,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説: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説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裏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讀書筆記2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根據現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恆的目標,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問什麼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裏面説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佔領”。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慾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麼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麼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於自己的成功。

中庸讀書筆記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慾,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瞭然後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當然這裏所説真人與其有所差別。

回到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自己滿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誠然後心正,意誠方且是“意”“知識”“思想”“觀念”上的誠,而心正何解?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

心正而後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後身修而結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中庸讀書筆記4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慾,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瞭然後可以談“誠意”,“誠意”即誠其意,意誠,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誠之意以復誠意,古之人亦可稱為真人,可見《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當然這裏所説真人與其有所差別。回到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不、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自己滿足),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誠然後心正,意誠方且是“意”“知識”“思想”“觀念”上的誠,而心正何解?

所謂“心正”“正心”在下認為是自己與外物接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裏做到心正,正心,即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礪達到的效果,亦可稱為一種狀態,所謂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正,正心。可看作是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知即行,行即知,達到“一”的境界。心正而後身修,何謂身修?身修在古代人看來是一種很完好的境界,是結合前“格物致知,意誠,心正,然後身修而結尾”,身修即概括了前者之總和。

所謂“物格、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是有先後順序的,如一個一個階梯完成上去,先有物格完成然後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可平。修身即是“格物、誠、正心”這三個過程的不斷凝練,熟悉,持之以恆,學以致用而融匯己身的過程。如《大學》所謂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是。而家齊、國治、天下平,卻是不宜多説。其有一首歌頌君子的詩很完善,就如頌一個“物格、意誠、心正、身修”的人。瞻波淇奧,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

《大學》雲: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害怕、恐懼)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在回到首段,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讀書筆記5

《中庸》這本經典,也是源出《禮記》,相傳為子思所作。由程氏兄弟推崇,朱熹作《中庸集註》而顯著於世,“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

《集註》開篇便是程子對於篇名的解釋,“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定理解庸者,頗為少見。是以朱子詳之曰“庸,平常也”。平常之意,似與英文general可以互釋,可釋為一般,也可釋為普遍。又《康熙字典》庸有“和也”之解,與篇中“執中守正,折中至和”相通。私以為先賢用字,未必只取一端。中庸之意,當可解為不偏不倚、執中至和之普遍道理。至此與程子定理之意差可相類。

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內在的道德素質,從而使社會可以達到太平和諧的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庸之道在中國千餘年來成為一種處事哲學,但是到了當代好像出現了偏差,這恐怕跟用字習慣是有相當關係的。當代的“庸”字,主要使用的含義之一是由平常引出的略帶貶義的平庸之意。所以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把中庸也歸結到不作為上來,這就跟原意相去甚遠了。

中庸講的不偏不倚、誠其意,可以從下面這句來理解。“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此處告訴我們,要守好本分,説合適自己德行和身份的話,做合適德行和身份的事,進而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都是不適合行事的。所以詩中有言明哲保身,這個詞本來也不是貶義的。身處逆境想要進取的時候更要考慮如何智取,以四兩來搏千斤,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穫,不能一味蠻幹。

中庸讀書筆記6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並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孔子説:“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無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幹擾,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甯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着,堅持着精心的呵護着,培育着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淨,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自己的心鏡照見自己的人性,別人的心境,照見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