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82K

給予樹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一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説一説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説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為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二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有幸在鎮級公開課上教了這一課的第二課時。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文本對話,培養感悟。

引領學生深入鑽研文本,憑藉語言文字,讓學生置身於文本的情境中,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實現語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如在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從讓學生理解“什麼都沒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麼?”“她怎樣一直盼望?”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樣的可憐,那樣的需要人們的同情。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讀中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將自己當做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如在讓學生感受小女孩“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啟發學生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憐,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這是一讀。接着出示可憐的小女孩圖像配上貝多芬的悲傷的《月光奏鳴曲》及老師解説,此時此刻讓我的孩子們説説自己心裏想要説的。“她真可憐!”“我想讓她快樂。”“我想帶她一起回家過聖誕節。”……孩子們説得很精彩,配樂朗讀也富有個性。從孩子們的話語間,從孩子們的朗讀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這是二讀。金吉婭也是這麼想的,大家一起讀。這是三讀。學生的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髮,又迴歸文本。

三、以“情”為線,雙性結合。

語文是心靈的學問,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這堂課,我立足於“情感”主線,引領孩子走進金吉婭的內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讀者三位一體,與人物產生共鳴。為了撥動學生“情感”的心絃,我注重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因此,課堂上學生詩意盎然、靈氣勃發。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當學生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後,讓學生明白,“給予樹”不僅在援助中心,更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給予無處不在。然後出示小詩讓生仿照着寫上一兩句,還要求感興趣的學生自己也能編一首。期間,我還利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以及句式,讓後進生也能寫上幾句。寫的落腳點落在了學生的情動處。就這樣,濃濃的詩意迴盪在教室裏,充滿愛意的給予之花開在了孩子們的心間。

四、課堂駕御,走進學生。

課後,有同事問我:“你班學生為什麼舉手這麼積極?”我説:“那是黑板上掛着的聖誕禮物發揮了作用。”那天剛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為這個,才萌發了讓課堂上表現得好的學生上台去摘一個禮物的想法。(這禮物包括剪成各種形狀的彩色卡片)其實,當初我還在想,禮物是不是太搶眼影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可後來從學生的《公開課上的我》一文中瞭解到,學生都將得到禮物作為積極舉手的動力,課堂上也無一人目光緊盯禮物。就連我班成績最差的林邦琪同學,也積極地舉起了手,動情地朗讀起句子來。由此可見,用送禮物來激勵學生的方法在這堂課上運用是成功的。可這禮物難道僅能作為一種激勵的手段嗎?評課時,有同仁指出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讓這些得到禮物的同學將表達愛意的詩句寫在卡片上再貼回給予樹上。讓文本中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與課堂上學生自發的對所有需要送去愛的關懷的人的愛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語點破夢中人,這不是對學生靈魂塑造與精神引領的又一大好時機嗎?

課堂是靈動的,是不斷生成的。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走進學生、聆聽學生。可能由於緊張的緣故,課堂上,我只顧自己教學環節的落實,有的甚至沒有聽清學生説什麼。應此,就有林校長的評課:“你在課堂上太嚴肅了,應該還學生以微笑。”校長這句話意味深長,我欣然接受。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最後一段的教學還不夠落實,“為什麼把這棵聖誕樹稱為給予樹?” 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等,都有待改進提高。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優化我們的教學行為,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我們應該讓教學反思成為自身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主動反思、深入反思、不斷反思,促進個人的發展與提高。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三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為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頻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着聖誕節視頻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説,音樂、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二、利用語文課創設的情景資源,碰撞學生內心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信息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任務設置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説:“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説:“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四

在教授《給予樹》的第二課時時,這兩個小練筆花了大約二十幾分鍾,在這過程之中孩子們一直在思考、交流、書寫,在兩個小練筆完成之後,無須教師的點撥,孩子們已經瞭解了文章的中心,體會到“給予”是一種高尚品格和“給予”後的快樂與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孩子進行小練筆,但大多放在末尾,作為拓展,還有一些可以説是畫蛇添足,是純粹的點綴品。而這一課中的兩個小練筆卻實實在在的讓我感受到了“感悟課堂”的魅力。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1.虛實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慮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間,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順着主人公的話來説,又有一定的難度——正因為可以順着説,所以又務必要説順,即讓它符合“對話”的要求。

2.細化過程

“練筆”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想讓它達到預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讓學生理解説話人的心態,掌握表達的正確方法。最好能在寫之前與全班同學有一個互動交流,不讓“練筆”走過場。

3.追求實效

很多小練筆在時間上略顯倉促,結果練筆活動淺嘗輒止,成了課堂上的小點綴。真正具有實效的小練筆,要有足夠大的“容量”,具有“具體”的過程,要有一定的“鋪張面”,和流動的“線”。真正着眼於孩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對人物性格的瞭解,並能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情、入境。

4.不僅僅是練筆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是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掌握它、運用它,更在於超越它。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五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六

《給予樹》所在單元的專題是“愛的奉獻”。我在教學時以“愛”為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第三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

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植樹問題教學反思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七

〖實錄片段一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話讓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讀了“她一直盼望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這句話,我很同情她。“一直”説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師:是啊,她也許是從……就開始盼望了?

生:也許她從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現在。

生:也許她已經盼望了好幾個聖誕節了。

師:多麼可憐的孩子,一個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讓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涼了。現在善良的金吉祥婭終於讓小女孩如願以償了。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説些什麼呢?

屏顯填空: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説:“____”。

〖反思

這一片段的教學,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麼都沒有”兩個句子進行感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在潛意識裏和小女孩進行比較,從而引起內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藴涵的情感,達到“以説促悟,以悟促讀”的教學效果。

〖實錄片段二

師:現在這位小女孩終於如願以償,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説些什麼呢?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説:“____”。

學生想象回答後小結。

師:同學們,你們的話讓我聽了想流下眼淚,你們在告訴我: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温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是嗎?

師:所以,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

生:愛心樹。

生:幸福樹。

生:願望樹。

師:多美的名字啊!那麼同學們,你們意在心裏種下一棵給予樹嗎?希望這棵給予樹能在你們的心中生根茂盛,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反思

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温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教師一番深情的話語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藴涵的情感,“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凝練了學生心中的情感,讓他們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內化積澱上,而是通過語言進一步明確了,也是將文章“愛”的主題進行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