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給予樹》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8W

《給予樹》教學反思(多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一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着又一個關於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着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願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願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聖誕節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着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後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開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後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聖誕老人啊,您在哪裏呀?又到聖誕節了,我還是什麼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聖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彷彿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説説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麼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説。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説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這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穫。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二

本課寫了一個生活在互相關愛的家庭裏的外國小女孩金吉婭。她富有同情心,在聖誕節用僅有的給兄弟姐妹買聖誕禮物的錢滿足一個陌生小女孩的想要“給予樹”的聖誕願望。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首先,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最後,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了出來。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提問不斷引發學生思考,例如:“為什麼媽媽很生氣?”“金吉婭在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的時候心理是怎麼想的?”“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後,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二、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願以償”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為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陳瑾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麼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麼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裏,該怎麼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讚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儘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説説“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説低下頭不説話。”我便肯定地説:“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着説:“老師,我認為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説因不高興或心裏有事而不説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給予樹》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説思寫結合。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另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當郵遞員把那封信和洋娃娃送到小女孩手中,打開郵包———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看到禮物時會怎樣?會説些什麼?結果,很多學生既寫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説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説:“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四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有幸在鎮級公開課上教了這一課的第二課時。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文本對話,培養感悟。

引領學生深入鑽研文本,憑藉語言文字,讓學生置身於文本的情境中,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多次對話,實現語言、情境、精神世界的和諧共振,提升情感的價值。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如在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我從讓學生理解“什麼都沒有”入手,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抓住“一直盼望”,想象“ 她想要洋娃娃做什麼?”“她怎樣一直盼望?”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也使我的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那樣的可憐,那樣的需要人們的同情。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讀中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將自己當做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體驗、思考,去領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閲讀表達出來。學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閲讀實踐中,自悟自得。如在讓學生感受小女孩“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啟發學生想象,“小女孩沒有什麼?”想象中感受小女孩的可憐,然後指名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這是一讀。接着出示可憐的小女孩圖像配上貝多芬的悲傷的《月光奏鳴曲》及老師解説,此時此刻讓我的孩子們説説自己心裏想要説的。“她真可憐!”“我想讓她快樂。”“我想帶她一起回家過聖誕節。”……孩子們説得很精彩,配樂朗讀也富有個性。從孩子們的話語間,從孩子們的朗讀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的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這是二讀。金吉婭也是這麼想的,大家一起讀。這是三讀。學生的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悟,情感由文本生髮,又迴歸文本。

三、以“情”為線,雙性結合。

語文是心靈的學問,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這堂課,我立足於“情感”主線,引領孩子走進金吉婭的內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讀者三位一體,與人物產生共鳴。為了撥動學生“情感”的心絃,我注重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因此,課堂上學生詩意盎然、靈氣勃發。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當學生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後,讓學生明白,“給予樹”不僅在援助中心,更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給予無處不在。然後出示小詩讓生仿照着寫上一兩句,還要求感興趣的學生自己也能編一首。期間,我還利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以及句式,讓後進生也能寫上幾句。寫的落腳點落在了學生的情動處。就這樣,濃濃的詩意迴盪在教室裏,充滿愛意的給予之花開在了孩子們的心間。

四、課堂駕御,走進學生。

課後,有同事問我:“你班學生為什麼舉手這麼積極?”我説:“那是黑板上掛着的聖誕禮物發揮了作用。”那天剛好是10月24日,晚上就是平安夜,我也是因為這個,才萌發了讓課堂上表現得好的學生上台去摘一個禮物的想法。(這禮物包括剪成各種形狀的彩色卡片)其實,當初我還在想,禮物是不是太搶眼影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可後來從學生的《公開課上的我》一文中瞭解到,學生都將得到禮物作為積極舉手的動力,課堂上也無一人目光緊盯禮物。就連我班成績最差的林邦琪同學,也積極地舉起了手,動情地朗讀起句子來。由此可見,用送禮物來激勵學生的方法在這堂課上運用是成功的。可這禮物難道僅能作為一種激勵的手段嗎?評課時,有同仁指出在教學的最後環節,讓這些得到禮物的同學將表達愛意的詩句寫在卡片上再貼回給予樹上。讓文本中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與課堂上學生自發的對所有需要送去愛的關懷的人的愛的自然融合。同仁一語點破夢中人,這不是對學生靈魂塑造與精神引領的又一大好時機嗎?

課堂是靈動的,是不斷生成的。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走進學生、聆聽學生。可能由於緊張的緣故,課堂上,我只顧自己教學環節的落實,有的甚至沒有聽清學生説什麼。應此,就有林校長的評課:“你在課堂上太嚴肅了,應該還學生以微笑。”校長這句話意味深長,我欣然接受。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最後一段的教學還不夠落實,“為什麼把這棵聖誕樹稱為給予樹?” 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等,都有待改進提高。教學反思可以有效地優化我們的教學行為,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理念,我們應該讓教學反思成為自身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主動反思、深入反思、不斷反思,促進個人的發展與提高。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五

〖實錄片段一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話讓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讀了“她一直盼望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這句話,我很同情她。“一直”説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師:是啊,她也許是從……就開始盼望了?

生:也許她從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現在。

生:也許她已經盼望了好幾個聖誕節了。

師:多麼可憐的孩子,一個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讓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涼了。現在善良的金吉祥婭終於讓小女孩如願以償了。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説些什麼呢?

屏顯填空: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説:“____”。

〖反思

這一片段的教學,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麼都沒有”兩個句子進行感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在潛意識裏和小女孩進行比較,從而引起內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藴涵的情感,達到“以説促悟,以悟促讀”的教學效果。

〖實錄片段二

師:現在這位小女孩終於如願以償,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説些什麼呢?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説:“____”。

學生想象回答後小結。

師:同學們,你們的話讓我聽了想流下眼淚,你們在告訴我: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温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是嗎?

師:所以,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

生:愛心樹。

生:幸福樹。

生:願望樹。

師:多美的名字啊!那麼同學們,你們意在心裏種下一棵給予樹嗎?希望這棵給予樹能在你們的心中生根茂盛,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反思

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温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教師一番深情的話語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藴涵的情感,“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凝練了學生心中的情感,讓他們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內化積澱上,而是通過語言進一步明確了,也是將文章“愛”的主題進行了提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六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説一説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説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為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七

愛是什麼,《掌聲》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鼓勵和信任,愛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實驗》告訴我們愛就是有困難時讓別人先離開,把安全留給他人,而《給予樹》則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同情與體貼,愛是善良,愛是一顆仁愛的心。初次接觸《給予樹》一文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於金吉婭,感動於她有着一顆金子般的愛心。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着又一個關於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着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願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願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並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聖誕節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着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後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後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展開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後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聖誕老人啊,您在哪裏呀?又到聖誕節了,我還是什麼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聖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彷彿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説説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麼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説。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説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這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説,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穫。

《給予樹》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範。但是因為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閲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説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為什麼説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九

張老師教學《給予樹》第二課時是圍繞着愛心的展開語文教學,沒有脱離具體的語言環境。教師對學生讀書的指導,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變換詞句進行比較,進入角色進行體驗,創設情境進行表達……教師獨具匠心的引領,讓學生在真正學習語文,同時又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在《給予樹》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能緊緊抓住主線。抓重點詞,如“仁愛、體貼、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如願以償。”抓重點句,如第4自然段和最後一句話,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誦讀、感悟、理解文本,去感受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這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之中,成為學生的精神基礎,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能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和學生思考“她明明做了好事,為什麼還要難過?”探究人物背後的內心。故意省去“什麼都沒有”,讓學生體會可能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而反映出來的。最後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説一説,寫一寫感激金吉婭的話。把讀、説、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的不同。在第四自然段時,抓住金吉婭當時的內心感受,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讓孩子們讀出感情。

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聽、説、讀、寫”的活動中學習語文,沒有毫無意義的空談。聽別人朗讀,聽別人的感受,然後讓學生去評價;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讓學生在“聽説”實踐中鍛鍊聽説能力。一堂課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濃厚。在默讀,朗讀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具體詞語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學生無形中學會斟詞酌句,有利於今後的閲讀和寫作。

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在聽、説、讀、寫的語文實踐中,在老師、同學的富有情味的語言中,度過了美好的一節課,學生是有很大收穫的,內心是充滿快樂的,我是聽課者也感受到快樂的。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十

《給予樹》是新教材第八組課文“愛的教育”專題下的一課,課文主要講了小女孩金吉婭把本用於購買聖誕禮物的錢為一個陌生的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實現了陌生小女孩的願望的故事。

我深入鑽研教材,細細揣摩編者的意圖,瞭解通過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目的。目的明確了,再思考要設計什麼樣的內容,通過怎麼樣的形式來達到。最後,我確定了這節課的重點為: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上完課,自我感覺一般。這節課能完成教學目標,但未能達到我預期的效果。課後,老師們也肯定了這課的優點,指出了不足之處。

一、突出了重點、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我們在上課時,始終不能忘記時刻要滲透道德情感教育,從小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在上《給予樹》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為教學重難點。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呢?我發現,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卡片上寫着:她一直盼望着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這正是金吉婭把本用於購買禮物的錢為這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的原因所在。於是,在教學中,我以此為突破口,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以生活為源泉,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我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由於有前面的鋪墊,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紛紛想象卡片上的內容了。這時,我再出示一張設計好的卡片,卡片上寫着:“聖誕老人啊,您在哪?又到聖誕節了,可是我還是什麼都沒有。我沒有父母,沒人親人。我多麼盼望得到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會做它的媽媽,不讓它像我這樣孤單。”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悽慘的生活所感動,從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看到,他們已完全進入到與文本的對話情境中去了。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這一教學環節的成功,更進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觀點。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平台、一個依據。但我們在教學中並不是以教材為唯一,而應當積極拓展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環境中理解文本,獲得情感體驗。

二、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願以償”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為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陳豔丹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麼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師亦友,師生共同構築生活化課堂。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老師不再是揹着手在課堂上踱步,遠遠地觀望,而是做為本次活動的參與者,參與其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像朋友一樣,可親可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指導朗讀的部分。在指導學生地有感情地朗讀金吉婭對媽媽説的話時,我以請教的姿態讓學生教我應當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不僅積極思考怎樣才能讀出感情,還樂於示範。

四、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麼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裏,該怎麼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讚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儘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説説“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説低下頭不説話。”我便肯定地説:“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着説:“老師,我認為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説因不高興或心裏有事而不説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上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節課不容易。課前老師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學生方面,要考慮得很細。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老師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老師事先可以估計,列出幾種可能,制訂幾種應變的方案,這樣在課堂上我們才能應對自如,從容不迫。例如,我班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理解完全失誤的現象,有時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級的錯誤。所以在備課時,我就充分考慮了當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時,自己該如何引導。因此,在現場教學中,當學生真的又再現這樣的現象時,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着地引導學生從另一個正確的方向去理解課文內容。

我認為,課堂上當學生對某一問題迷惑,出現冷場時,我們老師要想辦法去引導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並不是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來的課就是好課,現在的課堂關鍵要看當學生不懂時你老師如何去引導。當然,對於事先沒有想到的,課堂上才生成的東西,那就要靠老師的機智了。所以備課時,除了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五、不足之處:牽得太多,未能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課後,很多老師提出了,在本課教學中老師牽得太多,學生缺乏主動性。其實,在教學設計時,我就意識到這一點了。但為什麼還是實施了呢?我是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此次教學過程的。因為:首先,《給予樹》是一篇説理的課文,編排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這樣的課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會設計主題教學。而在中年段,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我認為,牽一牽,讓他們初步認識這種文章的特點,學會學習它的方法,在以後遇到同類課文的時候,再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悟,效果可能會比現在就急於“放”會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已有水平。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過半數的學生學習效果會交白卷。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是我的教學工作的目標。但一味求新、求異,而不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很多優秀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但不應盲目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拔苗助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