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俗文化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4W

民俗文化報告精品多篇

民俗文化報告 篇一

20xx年3月6日下午,五(2)班全體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在學校多功能教室舉行了主題班會活動——快快樂樂過春節。這是以“傳統節日”課程為切入點,把家長會和班會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創新班會。

主題班會上,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觀賞學生成長足跡照片、競賽答題,趣味遊戲、才藝展示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貫穿始終,教師運用多媒體組合課件,讓活動的程序完整合理,形式新穎,尤其是以學生為主體,內容實在,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極大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和參與熱情。

通過開展這次以“春節”為主題的班會,不僅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春節的文化內涵,知道了怎樣過春節才更快樂,更有意義,而且由於家長的參與,既豐富了主題班會的內容,又為增強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時也增進了家長對孩子、孩子對家長的瞭解,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有利於家校合作共育的進一步深化。

現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注重實效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年代久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每個傳統節日都給人以熱愛生活,講禮儀,重情義,報效祖國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這些節日在孩子們課本上沒有詳細的介紹,再加上近年來受“洋節”的衝擊,使得孩子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的

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瞭解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少年兒童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表現出了嚴重的“營養不良”。因此學校領導決定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開發活動育人課程,以“中國的傳統節日” 教育資源活動為切入點,以人文傳統教育為主線,以實踐體驗為途徑,把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文化,通過整合、創新、分層,以主題班會活動的形式進行重新設計,大膽創新,不斷深化,賦予傳統節日活動以新的內容的同時,使“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教育內涵根植於孩子們的心間。

二、精心準備

為了給家長提供全面瞭解孩子成長的機會,班主任老師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孩子兩年來與她朝夕相處的成長照片及視頻作了整理,並自制成有音樂、有畫面解説的幻燈片。為了組織好本次活動,老師就活動課的展示內容反覆推敲,仔細琢磨。

三、家長積極參與,及時反饋

這次活動中,家長的出席率是90%,可見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對學校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的。到校的家長們不僅能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活動,而且反饋及時,談感受收穫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了合理化建議。

四、學生情緒高漲,收穫很大

本次的節日課程雖然是以主題班會和家長會的形式展開的,但同時也是一次親子課堂。李老師在設計時,共分成了六個版塊:一是展示“成長足跡”照片;二是“家長即興答題”;三是“孩子與家長分組

競賽”;四是談家風;五是倡導“熱情小主人,文明小客人”活動;六是“家長與孩子合作製作燈籠”。中間在見縫插針地穿插了“才藝展示”。每個活動都那麼的有趣,孩子和家長配合默契,都全情投入到活動中。加油聲、掌聲、笑聲充斥在一起,家長和孩子都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特別是最後的合作製作環節。讓每個組的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勁,氣氛很是熱烈,也讓年的味道更濃了。最後大紅燈籠掛起來後,家長和孩子們都是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活動已過去幾天了,我還在一直回想整個活動的過程,不斷地與聽課的老師溝通交流,不斷的認真閲讀家長與孩子們的反饋信息:雖然老師們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新穎也很實用,家長的反饋全是讚賞與支持,孩子們的收穫也很豐實。但也有待完善改進的地方:

1、活動前應邀請幾位老師、學孩生同在一起,把“活動的內容與程序”再來一次磨合,嚴格把關後,活動呈現中可能更緊湊。

2、孩子們反饋表交回後,我發現孩子們寫得作業五花八門,才意識到自己工作的失誤。應該在孩子們的反饋表一欄中打上格,這樣的作業才能乾淨整潔。

3、課前我與家長、孩子們互動時,應該給家長一個温馨的提醒:因為是親子共堂,家長不僅要在課堂上以身作則認真聽講做好榜樣,還應在孩子聽課時加以引導和鼓勵。這樣的話,老師在“掌控”活動中就會少費力。

民俗文化報告 篇二

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轉眼間我們迎來了2013年的結束,社團這一年的工作已告一段落。在過去的這一學期裏,民俗文化沙龍在校院各級領導幹部以及社聯各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結合社團宗旨“揚民俗之風采,傳文化之精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這一年裏,我們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前進。 這一年的社團工作中,不同的活動、不同的問題讓我們體會到了社團工作的種種苦澀,也在問題解決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同時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正是有了各種問題,我們才有了不斷前進的方向,讓我們開始去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讓我們在一次次受挫中逐漸成長。而獲得的成就感則使我們感到了社團工作的喜悦,讓我們在社團工作這條路上能夠堅持走下去。回首這學期的種種,我們發現我們成長了,社團也成長了,下面將對2013年的工作從各個方面進行一個總結。

一、組織建設

不知不覺,民俗文化沙龍已經成立三年了,各方面建設已經逐漸健全,在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吸取別人經驗,不斷嘗試新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但是,社團的管理體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社團的體制是一個不斷摸索、改善的體制。

1、理事會

民俗文化沙龍社現設有社長,理事長各一名,理事6名,會員70名,會員人數比上屆增加了一倍。每星期四晚上會定時召開社團例會,傳達社聯例會的會議內容,總結這一週工作中的優點與不足,討論和安排下個活動的流程和工作,。在理事會的制度建設中,社團理事會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理事會制度,並嚴格執行,讓理事保持一份良好的精神面貌,加強理事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保證各方面工作按時完成。定期開展理事會交流會,加強理事會的交流,增進大家的感情,

培養團隊凝聚力,通過交流提高大家的團隊合作力。

2、項目化

在20xx年下半年我們社團重在培養理事各方面的能力,活動是由社長指導開展的。在同時我們鼓勵有想法的理事積極組織活動。在一學期的工作開展後,理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鍊。新的一年,我們要求想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理事將活動項目申報書在開學時填好,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活動,讓理事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活動。活動後項目負責人對活動進行總結,項目小組成員寫活動總結。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打造一個自由明主,活躍創新,能夠讓大家想法有處可施,能力有處可發揮的舞台。同時,我們也將鼓勵會員積極參與策劃活動,讓會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融入社團。

3、團支部建設

本學年我社在團工委的指導下建立了完整的團支部體系,目前團支部下設:團支書、辦公室、宣傳部、時間服務部,並且安排了相關負責人員。我們舉行各類小型團日活動,關注團支部成員的生活現狀,營造社團的“家”文化,同時加強支部成員思想認識,提高社團成員的責任意識。

二、工作開展

根據活動開展的需要,社團工作主要包括活動策劃及申報,宣傳,財務,材料整理四大部分。關於這四大塊工作總結如下:

1、活動策劃及申報

在本學年的工作中,雖然在起初的時候做出了集體的年度工作安排,學期工作安排。但在具體的工作中卻沒有按安排開展下去。開展活動的順序也因為一些原因而改變。不斷地增加新的元素。同時,我們發現當社團連續每週搞活動時,社團難以按照相關規定上交材料,經常需要熬夜去趕材料。使得活動開展的準備十分不充分,活動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新的一年我們將會在開學時形成所有的項目申報書,然後大家協調開展,儘量少出現趕材料、不能按時上交材料的問題。

2、宣傳

本學年的宣傳工作,有做的好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每次活動社團都要求按質按量的完成前期的宣傳海報和後期海報,以及通訊稿的撰寫。可是,我們的海報有些不能夠及時地做出來、拍照並粘貼出去。通訊稿雖然能夠按時發過去,可是一般都只是在院網上投,沒有做到遍地開花,使得宣傳的範圍有了很大的侷限性。我們對此已經進行了總結,相信我們會做得更好。同時,我社加強了網絡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財務

這學年我社團的經費使用情況是非常良好的,這與我們的活動規模較小、開支較小有一定關係,不過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相關理事對經費的把握情況較好。本學期社團財務明細清楚,沒有與院財務部造成糾紛。社團總會費是1457元,13年下學期下撥614元,餘148元,總體來説本學期財務狀況良好,下學期將繼續保持。

4、材料整理

材料整理是每個活動的最後一項工作,即是將活動的項目申報書、財務預算決算、宣傳材料、活動總結、等等相關材料進行分類、修改、彙總並交到院學社聯辦公室。這時一份比較繁瑣的工作,我認為這學年社團這項工作還是完成的比較好的,材料的完整度很不錯,可是材料的質量有待提高。

民俗文化報告 篇三

一、問題背景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於許多學生來説,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於外國的聖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通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瞭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製作課件。

四、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瞭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瞭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瞭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教師活動:

1、出示一組關於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

第二階段 課題準備階段

(1)。提出和選擇課題

學生活動: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3、瞭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麼意義?

4、隨機採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麼?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閲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並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麼好建議?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並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

(2)成立課題組

學生活動: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後,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教師活動: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於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學生活動: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採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閲、到計算機室上網搜索資料、網上採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索資料,其餘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閲廣泛蒐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有關羣眾,特別是採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彙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並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彙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

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

教師活動:

1、通過與學生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繫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採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髮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後收集整理信息。

5、及時跟蹤瞭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為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着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製作嚮導、攝影作品製作嚮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寫作指南等。

第四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研究總結: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敍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春節前還要進行的活動有:掃塵;貼春聯;倒貼“福”字等。

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端午節。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小孩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系在手腕腳腕處,用以避邪,到端午後的第一場雨方才摘下。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深刻的文化底藴,在國人心中往往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個國家都具有本國特色的節日,節日不是一個形式,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民族凝聚力,一種潛在的社會內涵。我們必須以端正的態度,優良的思想看待我國的傳統節日,認識到其重要性和知識性,這是對傳統節日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我們不能脱離民族的根,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老一輩人民都應支持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結束語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瞭解了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眾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並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製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民俗文化報告 篇四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着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着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着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説“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説“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着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着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着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着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着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本站☆)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