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精品多篇】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一

“樂樂,小記者團要去寶雞民俗博物館參觀了!”當聽到媽媽興奮地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心想着:不就是農村裏的一些古老的、落後的生活習俗嗎?這都什麼年代了,早該過時了。帶着這樣的念頭,我硬着頭皮來到了寶雞民俗博物館。

一到博物館門口,我就被兩隻泥塑動物吸引了,耳朵像扇子,眼睛像銅鈴,臉蛋像足球,身體上印着花,前腿立後腿坐,顯得很威武。一問我才知道這是一對鳳翔泥塑坐虎,是藝人們憑藉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來,他是正義的化身,用來驅魔辟邪。這讓我想到了去年叔叔的孩子週歲時,親戚送來的那隻大老虎,原來是對孩子長命、富貴的祝福。

看到這裏,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觀了。走進大廳,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我們西府特色的剪紙,那個我在農村老家的窗户上見過,再仔細一瞧內容,那不是我長掛嘴邊的那個順口溜“麪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我禁不住唸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了西府人生主題展區,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從孕育、誕生、成長到死亡各個“節口禮儀”。在“人之初”展廳,我知道了“抓週”“鑽曲聯”“碰幹大”的含義,看似平常有趣的習俗,卻包含着父輩對兒孫的美好祝願,讓我忽然想起了小時候奶奶親手做給我的虎頭鞋,一針一線都藏着奶奶的祝福。“婚嫁娶”“福祿壽”展廳裏,“謝媒、哭嫁、搖牀”,聽起來讓人似懂非懂,但一個個逼真的生活場面,父輩對兒孫的疼愛,夫妻之間的相濡以沫,兒孫們的孝順關愛,讓我對這個講究禮儀的西府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已經漸漸地喜歡上了這裏。來到“寶雞風尚”展示區,有西府人吃年飯、過大年、耍社火的熱鬧場景,有女孩子翻絞絞、抓羊拐,男孩子打磚牌、敢醜等童年趣事,更有當鋪、磨刀子、扎掃帚、補鍋、油坊等生產生活,讓我身臨其境,成為其中的一員,過起了有滋有味的西府日子。

參觀活動結束後,大記者們又組織我們製作了馬勺臉譜,這可是寶雞民俗的又一大特色。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用黑色、紅色顏料完成了象徵正義的包公形象,雖然看起來簡單粗糙,但留給我的卻是對寶雞民俗文化由衷的喜歡和欣賞。在這裏,我要對寶雞民俗文化點贊!為勤勞智慧的寶雞人民點贊!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二

在我們的身邊,俗語俗習俗行無處不在。民俗是一種民間生活文化,也是中國人文歷史上一顆璨璀的明珠。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和了解身邊的民俗吧!

我的故鄉——湛江,是一座有着濃郁民俗氣息的城市。湛江的民俗文化很多,但其中最有趣的就是當地的元宵節習俗了。

在湛江,元宵節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會吃湯圓,在一起聊天。而且還會放美麗的煙火。更有趣的是,晚上還會舉行遊神賽會。

遊神,是人們在喜慶日子裏或元宵節這一天,到神廟裏將神像抬出來進行遊街,與平民百姓同樂。遊神開始前,神廟門前會鳴放禮炮,將神像請進大轎裏,然後舉行一種叫做“拜起馬”的儀式,儀式進行完後,就由幾名大漢抬起神轎開始遊行。神轎遊經過的路段,各家各户都會在門口擺設祭品。在這支遊神的隊伍的最前面,有幾頂非常豪華的大轎子,在這些轎子裏面,就奉放着這一條村子裏的大神,被奉仰的大神還穿着十分華麗的衣服,轎窗也是經過精心雕制的。抬這些神像的大漢都是那些在過去一年裏新婚或添丁的男子。他們且還要穿上紅衣紅褲。除了抬神像的人,還有一些吹嗩吶和打鑼鼓的人,他們都是村裏有經驗的老大爺。在隊伍的最後面,有一頭獅子,這頭獅子威風凜凜,據説是神的坐騎。

在那天的正午時分,一陣爆竹聲響過後,家家户户就開始吃團圓飯了。在鄉下農村裏,人們吃團圓飯都是要開着院子大門的,在團圓飯的飯桌上,也一定會擺放着美酒、燉雞和一些新鮮的海味等佳餚。更新奇的是,團圓飯的飯桌上還會擺放着髮菜湯。髮菜是一種長得很像一根根黑色毛線的東西,煮熟後美味可口,人們常常用它熬腐竹粉絲湯。因為髮菜的詣音為“發財”,所以它也意味着富貴吉祥,也就因此被人們擺上團圓飯的飯桌了。這就是講究的元宵團圓飯了。

在晚上,還有一場遊燈活動,整條村子的人都可以參加。遊燈,就是參加活動的人手執一個燈籠隨着晚上游神走過的路線再遊一番。燈籠也很有講究,必須是紅色的。

這就是我們的民俗文化,是不是很有趣呢?只要你多點關注,就能瞭解到我們身邊更多的民間俗習和民俗文化。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三

同學們,你們每天都用什麼工具吃飯啊?你們肯定不假思索的就回答我:“筷子唄!”可是,你們知道筷子的來歷嗎?你們知道筷子的製作方法嗎?你們知道筷子有哪些寓意嗎?哈哈,答不出來了吧。上週末我有幸參加了一次手工製作筷子的活動,也做一回驕傲的“大國工匠”。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吃飯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慾望。筷子上方下圓,表示着“天圓地方”,這是古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看似一雙普通的筷子,卻承載了古人賦予的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小筷子裏有大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

老師簡單講過之後,便發給我們每人兩根黑胡桃木的細木條,一個模具和一把刨子。首先要把細木條刨成筷子的雛形。兩人一組,一人固定刨子一人刨,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為磨具移動而變形或者不小心刨到手。第二步是打磨,打磨是對木坯表面進行再處理。用來磨筷子的砂紙有三種,顆粒由粗到細。先用顆粒粗的砂紙磨平,然後再用較細的磨形狀,再用最細的砂紙將筷子打磨圓潤、光滑。最後一道工序是上油。筷子上油最重要的作用是隔離外部細菌,形成一層保護膜,同時也使筷子更加美觀。製作筷子所用的油漆都是植物萃取的,對人體並沒有任何傷害。塗油的時候要均勻,兩頭也要塗上,塗好之後自然晾乾,一雙筷子就大功告成啦。

芬芳清香的木材,雪白飛揚的刨花,小小的木工房裏一派温馨熱鬧的景象。可是説着容易,做着難。我們這些“小木匠”費盡心思做出來的筷子不是一根長一根短,就是一根粗一根細,還有的小朋友因為打磨的工序沒有做好,被筷子上的木刺傷到了手。原來,做一雙小小的筷子要這麼麻煩。兩根不起眼的小木棍在勞動人民的手中變成了精巧的筷子,這是我們國人智慧的凝聚。它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渴求,擁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

習俗承載着文化,像一條流淌着的大河,綿延了幾千年。浸潤√本站★√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我們也要努力將這些即將消逝的文化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四

“回來了昂~”姥爺臉上盈溢着笑容。

“快,快!“姥姥急匆匆地跑出來,“看看我給你們準備的新被褥,自己的棉花自家的棉布,這回可得多待幾天。”

“那當然。”我興奮地答道。

小狗笨笨圍着我們上躥下跳,繞着尾巴直轉圈。

我一溜煙地順着高高的梯子爬上平頂房。這裏的視野是最好的,你能清晰看到鄰居小雞啄米的情形,看一羣孩童從屋下伴着歡聲笑語風馳而過,看大黃狗在各家各户串門討食。回頭望向院內,兩個垂直的平房間夾着一小片田。這裏就如各種蔬菜的聚寶盆:火紅的辣椒、圓滾的西紅柿、翠綠的白菜相互穿插在其間,藤蔓上的黃瓜和西葫蘆都在貪婪地吮吸着露水,享受着日光的照耀。遠望,村莊外則是金黃的無邊的滾滾麥浪,無邊無際。

看夠了,爬下屋來。姥姥正在剝苞米,這是華北一帶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姥姥熟練地拿起早已晾乾的苞米,大拇指摁向其中一條細縫,左、右一掰,一排玉米粒頓時被戳中要害,齊刷刷地倒下。姥姥遊刃有餘的動作彷彿經過訓練一般,看得我瞠目結舌,也忍不住嘗試起來。幾個小時過去,我的成果如精衞填海般微不足道。“咱村裏的每個小孩都是剝苞米的高手,你這速度被他們看見,怕是要笑掉大牙……”奶奶笑着調侃我,手裏依然上下翻飛。

幾天過去,那座“玉米山”已被“棒子山”代替,晾乾的玉米粒也經過整容搖身一變化作了棒子糝。做棒子窩窩頭,姥姥更是在行。它的食材極其樸素:只需白麪、棒子糝和水。當它們交融混合與姥姥靈巧的手指一起舞動,眨眼間的功夫就變為了光滑的麪糰。再將它們分成幾個劑子,塑形後便被送去蒸“桑拿”了。窩窩頭一出鍋,飄香四溢,混合着淡淡的玉米的香甜,小狗都饞得直嚷嚷。它金燦燦的身體好像也膨脹了一倍,表面泛着光澤,入口更是香醇。由於摻入了白麪它更是綿軟鬆軟,剛入口與普通饅頭並無差異,待你細細咀嚼,就會品出玉米本身的味道,甜香滿口。若在中間加入大片豬肉,湯汁漸漸浸入窩窩頭,鹹香的豬肉配上很有嚼勁的饅頭更是一絕,讓你欲罷不能,回味無窮。

山村的夜晚如此靜謐,漫天星星格外閃亮。暖暖的棉被縈繞着姥姥的味道,伴隨着玉米的清香,我甜甜進入了夢鄉。

炕下,小狗笨笨睡得也香。

我身邊的民俗文化作文800字 篇五

中國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的民俗文化有豐富的內涵和底藴。中國的民俗有多種,例如: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臘八節、清明節、春節等。但我最喜歡的還要屬一年中最重要的春節了,過春節可以貼對聯、穿新衣服、包餃子等。當然在春節裏還有兩個美妙的故事,下面我就講給大家聽聽把!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住在大海深處,每到除夕節的那天都會出來禍害人們,它長着長長的觸角,大大的頭顱,有着龐大的身軀樣子十分嚇人,因此大家都害怕它,有一次在除夕夜晚他來到了一個老人的家裏,但是那老人的門上貼着大紅色的對聯,那個叫“年”的怪獸看了後渾身發抖,正當它走出門時,聽見了鞭炮的響聲之後更加害怕了,於是就倉皇的逃走了,後來,人們知道了那個叫“年”的怪獸害怕大紅色和鞭炮的響聲後,每當過年時大家都貼上大紅色的對聯,並放鞭炮以防止那個叫“年”的怪獸再次回來。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也是我們俗稱的“過年”這也是第一個故事。

你知道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吃餃子這一個民俗是從東漢時期傳下來的,傳説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叫張仲景的神醫,不管什麼病,只要到他手就是藥到病除,因此,當地的居民都叫他“醫聖”,原本他是在縣城做官,但因年事已高就告老還鄉了。他在還鄉的路上,看到那些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的人冒着寒風和雪花飄飄的天氣在外奔波,他看見那些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因此看了很心疼,便叫他的弟子找了一片空地搭起了小棚子,把羊肉和辣椒等一些藥材放在鍋裏煮,等煮熟後再撈上來剁碎,用麪皮包成一個個像耳朵的東西,每到嚴冬時開張把煮熟的像耳朵的東西分發給那些因寒冷而凍傷的人吃,那些人吃了之後便感到身體發暖,之後凍傷也好了。張仲景把那些一個個像耳朵的東西稱為“祛寒餃耳”也稱“夾餃”俗稱“餃子”不料在一個嚴冬裏張仲景逝世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所以每到嚴冬都會包餃子來紀念他,這就是餃子的來歷。

一個民族,一個風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間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以上所説的就是我們這裏的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