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地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63K

高二地理説課稿【精品多篇】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一

一、説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温、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閲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説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説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二

一、説教材

本節課源於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人口的空間變化,該節主要分為兩部分:人口的遷移和影響因素,對於這兩部分教材的處理很簡單,課標要求為:根據資料説出人口分佈的特點;而考試對於特點這方面也較重視,在本章的內容中這節算次重點,是基於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的基礎上講訴的,進而結合教材和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人口遷移的內涵,能夠根據有關資料説出國際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掌握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能夠分析一地人口遷移的原因,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表的展示總結歸納國際國內人口遷移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過活動探究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理論聯繫實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對移民產生歧視,人人平等的情感。

人口遷移分佈的特點

人口遷移分佈的特點

二、説教法

讀圖分析、活動探究、案例分析

多媒體

課本圖1.8,人口分佈的相關圖表

三、説學法

1、利用圖表歷史知識分析解釋,提高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2、結合社會潮流引入課題,吸引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帶着問題去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設計

同學們最近幾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東南部城市遷移,同時許許多多的外國公民在我國定居,又有許多我國公民定居外國,人口遷移現象從古至今一直不曾間斷,為什麼會不斷的有人口遷移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口的遷移一節,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第八頁。

◆設計意圖:結合社會現象進行導入,吸引學生興趣,進行學習。

2、練習設計

(分析)思考:請同學們説出下列人口遷移分別屬於哪一類?

A.15世紀扳賣非洲黑人奴隸

B.王工程師因工作需要從前黃調往馬杭

C.三峽工程大移民

◆設計意圖:利用習題,知識遷移鞏固活學活用,深入理解知識。

3、總結設計

通過前三個階段的分析總結我國人口遷移現象。

人口遷移的階段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三

各位老師,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運動”第三課時——“地球公轉與季節”中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兩部分的內容。

下面我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説學法指導,説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説明。

一、説教材

1、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環境各要素運動變化的基礎,因而也是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基礎。“地球公轉與季節”(本站★)是在介紹完“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地球自轉與時差”之後進行的,從這點上説,此內容是“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的一個延伸。同時,對後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氣》的學習,特別是有關氣候知識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2、注重“雙基”的三維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全球各緯度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懂得運用地球運動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和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前後關聯知識點層層遞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地理問題,並能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對圖表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初步瞭解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天文四季劃分的依據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所以這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説學生

1、知識基礎:高一學生經過國小、國中的學習,具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一定感性認識,但理性的認識很少。

2、學習能力:教材內容抽象,語言具有專業性的特點,圖型分析涉及立體幾何知識,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不強,有較大的學習難度。

3、學習動力:本節知識在生活、生產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來説具有新鮮感,所以求知慾強,好奇心大,積極性高。

三、説教法

1、探究式教學法

精心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生活動或多媒體輔助分析問題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主要採用“讀圖、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地球的公轉本身就是一個運動過程,如果僅僅記住一些結論,不去研究它的過程,學起來會覺得很困難。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過程就成為突破難點的必要手段之一。

3、對比教學法

比較法是地理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一種,也是認識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縱向、橫向對比,使知識內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説學法

要提高45分鐘課堂教學質量,學法指導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和知識結構的特點,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用圖的方法

識圖、讀圖、用圖是學生學習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也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圖形都內含於地球運動的動畫之中,多且複雜。所以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2、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

“學以致用,用以致學”,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是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用所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有利於理論更好的掌握。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

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都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得出的,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並增強記憶。

五、説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設計 目的

聯繫生活,展示作息時間表,設疑導入 不久前,我們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了調整:早上上課的時間推遲了,而下午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提前了,為什麼呢? 暗示學生通過以下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激發求知慾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四

一.説教材:

人類活動中地域聯繫的主要方式有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和郵政通信等。地域聯繫對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各種地域聯繫方式的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世界商品的循環,大大縮短了世界的距離。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的編寫,就是選擇了交通運輸這一最重要的地域聯繫方式進行要點的講授。

本章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通過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的比較,闡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主要發展趨勢,並選取了“南昆鐵路建設”等案例來説明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選擇及其發展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教材內容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實例,單純的講授教材中的內容並不能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對交通的區位因素分析等內容進行深化。

1、知識與技能:①交通運輸的方式及其每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②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及運輸要求,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及線路。③交通運輸網的形成和特點④瞭解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本節知識的學習既有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表格分析五種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又有運用發展的觀點分析交通運輸網的發展趨勢和交通運輸佈局的區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時,具有運動的、發展的眼光。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樹立、加強交通環保意識,並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樹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教學重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特點及選擇

教學難點:影響制約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

二.説教法:

讀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問題式討論,講練結合,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學習現代幾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給學生充分展示各種交通照片和交通網地圖,同時注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合理利用選擇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時,還要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保證交通安全,使交通運輸更好地為我們生產生活服務!

三.説學法:

本節課充分利用案例教學、講練結合,讀圖分析等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圖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識要點。從交通方式的選擇到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做到了動腦思考、動口討論和發表意見、動手填圖並完成習題,全程投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四、説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學習。開門見山式導入人類的地域活動聯繫,並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到的現代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內容“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講解。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交通運輸的重要性,對交通運輸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認識,以便於下面教學內容的進行。

其次,進入新課講授。由於學生們對五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在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方面的講解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閲讀課本的圖來學習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以此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對於交通運輸方式的掌握,僅僅知道其優缺點還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引導出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並通過實例與學生共同分析,選擇出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得出要綜合考慮,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則,根據運輸對象的特點和運輸要求,選擇最佳運輸方式的結論。

接着,過渡轉折,引出交通運輸網,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鐵路”,以及從“畜力-船-汽車-飛機-管道”交通工具變化來綜合分析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並結合書上的“南昆鐵路”的實例,來具體分析幾個因素對南昆鐵路的建設的影響。突出過程和方法的培養,意在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樹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思想。

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五種主要運輸方式及其優缺點

2、影響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的因素有運價、運量、運速:

1、影響交通運輸佈局的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技術因素 二、交通運輸佈局

2、南昆鐵路分析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説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説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係,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説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説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係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係不易理解。 四、説教法

1.創設情景設臵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鬆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説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説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着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麼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瞭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佔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六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課標要求: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形成條件。

本節課標解讀:

1、説明大牧場放牧業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2、説出乳蓄業的分佈範圍,説明乳蓄業的形成條件及特點。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共分為2部分內容“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使用2課時完成教學。

兩部分內容都以案例的形式開展。大牧場放牧業以潘帕斯草原為例,重點通過讀圖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因素,教學中應注意對大牧場放牧業區位因素的相關分析不要孤立的看待,自然因素是基礎,人文經濟因素是條件,科技進步(包括交通狀況和草場條件的改善)是“催化劑”。乳畜業,以西歐乳畜業為例,重點掌握產品種類和分佈特點,這裏理解歐洲乳畜業的形成條件是關鍵。乳畜業的規模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當地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達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目的。

知識與技能:1.用案例説明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因素和特點。

2、讀圖從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西歐乳畜業的形成條件,運用資料歸納乳畜業的特點。

3、對比分析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運用農業區位因素分析,評價某一地區的農業選擇。培養從眾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影響因素中綜合分析,並抓住主要因素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從而正確認識人類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樹立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農業生產的觀念和科學的人生觀念。

2、借鑑世界狀況,探究中國國情尋找發展對策,為我國農業服務。

1、大牧場放牧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

2、西歐乳畜業的形成和基本特點。

二.説教法:

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拓展法、啟發式讀圖分析法。

電腦平台、有關圖片和錄像。

2課時

三.説學法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已學知識,分析農業區位因素,進而認識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通過讀圖分析以及案例分析,掌握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學習乳蓄業的分佈和區位因素,並將兩者進行對比,鞏固對兩種農業類型的認識和理解。

四.説教學過程

通過讀“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以及分析潘帕斯大草原的案例,來分析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範圍、形成的區位因素,

1、導入新課:通過視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2、新課講授:第一課時,首先通過展示“世界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圖”,引出對大牧場放牧業的初步認識,瞭解其分佈範圍;然後通過展示“潘帕斯草原的地形圖”“氣候圖”和“牧牛業景觀圖”,討論分析大牧場放牧業形成的區位條件,並進行案例分析,學習該種農業的特點;最後,理論聯繫實際,展示:“中國地形圖”“氣候圖”“人口圖”“交通圖”和“內蒙古牧區圖”,分組討論我國內蒙古地區能否採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模式。

第二課時,首先通過設問順利從大牧場放牧業轉入乳蓄業,通過講述讓學生了解乳蓄業的概念;然後通過展示世界乳畜業分佈圖,瞭解乳蓄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接着,通過西歐乳蓄業的案例分析,得到乳蓄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及其特點。

3、小結本節課內容,佈置適當作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概念

2、分佈

3、區位條件

4、特點

二、乳蓄業

1、概念

2、產品種類

3、重要分佈

4、區位條件

5、特點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七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於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瞭,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着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説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説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設計提問,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瞭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閲讀,培養學生自主閲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瞭解並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瞭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後,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麼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並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並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後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説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閲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説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瞭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八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是今天地理科目的xx號考生。我所説的課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下面我主要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流程等幾個環節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魯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前面學習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的基礎上,這為過渡到本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同時,學好本節課對教材後面兩個單元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在本章中起着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鑑於新課程要求的學習和理解,又結合本階段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明確我國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和具體措施。

(2)過程與方法:根據有關資料,歸納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教學的重難點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重點:從中國國情出發,研究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戰略。

難點:理解我國實施四大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原因。

二、説教法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4)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説學法指導

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是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板書設計幾個環節構成。

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提出的教學是否有利於學生去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思維、求異思維,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的環節中:我設計的是利用教材的問題“將來我們住在哪裏”引發學生的思考,自然引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住無所居”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在講解新課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設計了本節課相應的導學案。導學案主要有兩大板塊組成,一是“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二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四大戰略的存在問題和相應措施,簡單明瞭。導學案要填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有的,這完全可以讓學生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完成相關的填空,但在完成相關的填空後並不是就算是掌握了本節的內容,或者説只是掌握了一些面上的東西,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

對於學案上的第一個問題“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讓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教材從書上先找出問題的答案,並提問同學回答,當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並回答了以後,我會立刻追問,既然我國深受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的困擾,那麼你能就你的理解説説我們該怎麼做嗎?這裏讓學生自由發揮,一般學生都可以説出個大概,但由於學生掌握的地理專用術語不多,可能雖然意思表達了,但不那麼的專業,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規範用語,只要經常性的給學生灌輸這些地理專用術語,久而久之,學生在以後答主觀題時就會自然地運用了。

對於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戰略,我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講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即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而中國存在的這些問題比其他很多問題要更為嚴重,然後我就這三個方面的問題作較細的分析,明確我國的發展問題的實質,及特殊性。第二步是學習對於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所應採取的相應措施,這本來是重點,也是難點,但通過上面的詳細分析,共同討論,很多知識學生已經具有,所以這裏我是主要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後,進行歸納總結,對他們説的不全面的,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的我再進行點撥規範。

新課結束後請一同學做小結,我適時地加以引導、提示,並用多媒體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演示知識結構即板書內容)。

最後針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佈置適量課下作業,鞏固本節所學知識。總之,在整個教學中努力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以靈活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感性認識出發,拓展思維,通過討論解決問題,獲得理性知識。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2021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九

課程標準: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瞭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情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定下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基礎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掌握區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區域分析的應用

第三章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與本節課可以合併歸類為區域優勢與區域發展問題,學習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學生在學習前面內容時均有進行看圖、用圖能力的訓練。

2、課堂前的準備——養成教育

要求上課前必須準備好地圖、書本、筆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背景。

2、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3、運用資料,分析其他流域的開發。如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體會人類如何正確認識自然,進行流域的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害的科學研究精神。

2、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標準,得出本課的重難點:

(1)根據課標要求,得出本節課重點:

1、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田納西河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

2、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2)根據學生基礎,確定本節課難點:

1、由於學生距離學習必修一氣候的時間較長,對氣候相關知識有所遺忘,且對學生而言氣候成因,特點,分佈難以理解和記憶。

難點一定為:分析田納西河流域_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田納西河開發的地理條件之一)的成因。

2、基於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以及沒有更多遷移分析的能力訓練的前提下:

難點二定為: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遷移到其他流域的開發。

3、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定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體為工具採用組織教學和情景模擬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

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1)以多媒體為工具的組織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域與水系概念的獲得是建立在觀察地圖基礎上的。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納西河流域的地形圖;田納西河氣候的成因特點與其地理位置、地形、氣壓帶、鋒面活動有關,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應圖表;分析水系特徵時需結合氣候特點和水系圖;礦產資源分佈圖。

所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看圖,分析為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表輔助指導學生看圖。

(2)情景模擬教學法:

在學習完田納西河背景後,學生對田納西河流域有了認識,於是可以採用情景模擬的方法讓學生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產生的效益

(3)通過思維導圖的板書模式,以便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網絡的形成

4、教學程序

(1)基於本節課內容結構,將本節課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田納西河流域開發背景與綜合治理措施以及產生的效益

第二課時:

1、以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分析思路為模板,分析長江流域的綜合治理——以三峽工程建設為例

2、配套練習

(2)課前準備(主要為教學材料的準備):

1、教師準備:PPT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温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佈圖;長江三峽流域的背景資料。

2、學生準備:地圖冊P68:流域水系圖;田納西河地形、水系圖;田納西河流域氣温變化曲線與降水柱狀圖;考試圖冊P130,北美地形與礦產資源分佈圖;書本;筆記本。

(3)教學流程及時間分配

第一課時

1、導入:西江洪水圖片導入,設疑:如何合理進行流域開發,為人類帶來利益,避開災難,引出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正面例子進入新課。1分半鐘

2、利用準備材料,組織分析流域背景,並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8分鐘

3、創設情境,探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與效益,並分小組發言,教師點評。15分鐘

4、隨堂練習+課堂總結。5分半鐘

第二課時

1、給出長江三峽地區背景材料(氣候、地形、水系、社會經濟等),遷移分析長江三峽的綜合治理。20分鐘

2、練習反饋與總結。20分鐘

5、板書設計

1、流域與水系概念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

高中地理説課稿 篇十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授課內容。我將按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教學改革這六個環節去説課。

一、説課程設置

1、説課程的地位和作用

就高中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學科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其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繫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中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學期教學內容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2、 説課程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幾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3、 説課時安排:140課時

二,課程內容

高中《地理》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教材,分三冊,課程開設二學年,計140課時。其中理論課時130課時,實訓10課時。

1, 內容取捨

本課程按照國家統編教材,依據教學大綱統一執行。

2,課程內容

本教材主要講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內容,其知識內容以人地關係為線索,闡明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城鄉聚落、農業和工業生產地域、地域聯繫、旅遊活動、人類與環境、地理區域研究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重點:難點: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變化的原因,大氣受熱過程,天氣系統的特點等。基本規律包括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洋流的分佈規律,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等。

三、説課程實施

1、説課程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2、 説課程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3、教學手段

1)、多媒體。

所有教師都採用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在單位時間內擴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形式可將活潑、形象、豐富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展現於學生眼前,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説服力,這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2)考評。

考評不是目的、而是教學手段。通過考評,促進學生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積極發言,參與討論;督促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和期末時認真複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針對本門課程舉辦的社會調查策劃與實踐大賽,親身去體驗、踐行。

(3)作業。

以作業為手段,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中受到教育。

四,課程評價

(1)學習效果考核方式。

我們改變單純以卷面考試定最終成績的做法,將學生平時對待本門課程的表現納入考評範圍,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綜合考核。

學生期末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構成。其中平時成績佔20%(主要由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和課程作業三部分構成),實踐成績佔20%(針對本門課程舉試講大賽),期末卷面考試成績佔60%(既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側重於對理論應用的考核)。

(2)、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

學生網上評價;教師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領導聽課評價;督導老師隨機聽課評價;教研室教師聽課評價。

總體來講,教學效果值得肯定,因為近八成的學生肯定了開設本課程的價值,只是價值大小的差別。

五 課程資源

(1)課程教學團隊:本課程主講教師之間團結協作,精研教學,互勉共進。

(2)教學資源: 有多媒體教室,可提供網絡教學和影音教學,圖書館可提供全面的教學資料及其他教學資源。

六,教學改革

1, 相對於傳統模式的教學,教學效果有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很大改善。

2, 教學中有兩大不足,學生各方面地理基礎知識薄弱,基本能力欠缺。二是缺乏實踐實習的平台,學生體會不到能力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鍛鍊的積極性。

3, 今後的改革中應加大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