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W

第1篇: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

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

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説教材

《六國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屬於賞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包括三個單元古代詩歌欣賞,共30首詩歌。三個單元古代散文欣賞,共18篇散文。所以,這冊選修教材的學習有利於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文言文閲讀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本冊書每個單元課文都分為三部分:賞析示例、自主賞析和推薦作品。本單元為古代散文欣賞單元,單元教學賞析指導題目—————散而不亂,氣脈中貫。即古代散文結構雖散,但是內在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是前後貫通的。在鑑賞古代散文時,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脈絡。《六國論》是宋代散文,結構嚴謹,論點鮮明,邏輯性強,借古諷今,是議論文的好範例。

二、説教學目標

關於文言文閲讀,《大綱》的要求為:1、“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2、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閲讀實踐中舉一反三。3、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1、學習鑑賞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於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蘇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標:

1、提高文言文誦讀能力。

2、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養學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學生合作探究的興趣。

2、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考慮到大綱對古代詩文教學的要求及教材特點,我確定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培養學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確定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2、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三、説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

第2篇: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

這篇高二《六國論》語文説課稿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六國論教案

第一課時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然則

向使

至於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

祖父

故事

至於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教學難點]

一.在閲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如: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教學步驟]三課時

一、導語設計: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後,感慨地説:“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於發現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繫,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鑑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二、解題

1、六國: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佔天下,國與國之間經常進行戰爭。《六國論》的六國就是指的戰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六國論》既是談談六國滅亡的道理。

2、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詩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並稱“三蘇?”後人有詩稱讚:“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3、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素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

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説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繫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餘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採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説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後笑眯眯地説:??諸位兄台,請!

請大家想一想:蘇軾行了個什麼酒令?(嬴政併吞六國)

三、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為求苟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鋭,苟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於諷喻宋王

四、學生齊讀課文並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與 yǔ 與其

暴曬

yù 參與

wéi 行為

燕 yàn 燕子

wèi 為了

yān 燕國

四、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着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五、研習課文

(一)研習第一段:

1、小組朗讀第一自然段

2、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前222年

滅齊:前221年

3、問題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説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4、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研習第二段:

1、小組朗讀第二段。

2、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於“於”,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至於(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問題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3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説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慾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小結:文章開篇直接點出中心論點,緊接着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追根結底:弊在賂秦。

七、佈置作業:熟讀、背誦全文。

完成課後練習

一、二。

第 二 課 時

1. 齊讀第三段。

A. 重要詞句:

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滅商,遷九鼎於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的“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問: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提問: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齊讀本段。

2. 研習第四段,齊讀。

A. 重要詞句

4 併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嚥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B. 提問: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係?後一層有什麼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説,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説該用什麼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提問: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歎詞,有什麼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歎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實間快速自由轉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提問: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説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齊讀、背誦。

3. 研習第五段。

A. 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B. 提問: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於歷史,但又高於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4. 小結本文思路。

[板書]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戰

強弱

勝負

賂秦力虧

奉之彌繁

不戰

韓 魏 楚

破滅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國破滅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戰不善

齊人與嬴

終繼遷滅

弊在賂秦

不賂秦者

不助五國

勢所不免

以賂者喪

燕譴刺客

齊 燕 趙

(蓋失強援

始速禍焉

智力孤危

不能獨完)

趙失良將

戰敗而亡

用武不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