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填倉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和活動(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5W

填倉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和活動(新版多篇)

天津填倉節都有哪些風俗特色? 篇一

天津:打囤、撕吊錢、吃乾飯魚湯

天津民間有流傳一個關於填倉節的傳説,據説的當時鬧旱災,民不聊生,但是皇家還是要求按時繳交糧食。這個時候管理倉庫的官員看不下去了,就把糧食分給了百姓,為了隱瞞真相,火燒倉庫,連同自己一起燒死了,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官員而有了這個節日。

因此,舊時民間人家,每當填倉之日,清晨,上年紀的人用簸箕或木鍬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門前用木棒敲打,撒成一個圓圓的囤形相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以及上糧囤的梯子,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糧食滿囤,來表達人們填滿穀倉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樣,填倉佳話就世世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打囤

正月二十五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着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 ,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裏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裏,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蓆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采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蒸饅頭

有的人家,在填倉節蒸饅頭。蒸時先把揉成形的饅頭放置籠屜內,再用手指在每個饅頭頂上摁一個坑兒,這叫“天倉”。蒸熟饅頭後,揭開籠屜蓋,先看小坑(天倉)裏是否有水,如水滿滿的,就象徵今年年景好,是豐收年;如水不滿,就是一般年景;如沒有水,就預示着天要大旱,糧食欠缺,人們稱這是“幹倉”,一般要再蒸一籠屜饅頭試一回,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流傳下來的習俗

填倉又稱打囤。天津過春節有在門窗上粘貼“吊錢兒”的習俗(即一種用紅紙刻畫的類似窗花樣的東西)。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清早,各家要把貼在門窗上的吊錢兒揭下來,用它包裹着一些五穀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內,再壓上一塊磚,象徵糧倉已經填滿,就這樣保存一個白天的時間,最後把吊錢集中在一起燒掉。也有的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裏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牀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並且,在這一天要吃用新鮮鯽魚熬的湯,配以米飯,取其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還要蒸一大鍋的饅頭,饅頭內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餡料,外形則捏成刺蝟、老鼠等可愛的造型,還要用綠豆、紅豆給它們加上一雙小眼睛,蒸好的饅頭生動鮮靈,不亞於一件工藝品。

填倉節吃什麼

填倉節是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五號舉行,一般都是為了祭祀倉王爺,以幫助人們能夠五穀豐登。每年的這個時候很多務農的人,家家户户都會準備一些東西,然後在這一天進行祭祀,以幫助來年能夠豐收。

那麼填倉節的時候人們都吃什麼呢?一般説來吃乾飯和喝麪湯是不能少的,香噴噴的小米飯,滑溜溜的雜麪湯,美味又飽含人們的美好願望。民間還有些人家在填倉節這天會熬鯽魚湯,有“犒勞愛吃魚的貓看護糧囤有功”之意。也有些人家在吃飯時,把自家養的雞全部散放到院中,讓它們飽餐囤中美食。而在天津等地,這一天要吃餃子或合子,吃餃子為填倉,吃合子叫蓋倉,以期希望來年收成好,糧食填滿倉房。

在山西晉中,孝義汾陽一帶,傳統上到正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並用糕麪包餡做成素糕,壘成好幾層,再用糕面做燈瓜瓜,到晚上點燃祭祀,院中燈盞四布、香火繚繞,十分壯觀。在此處“燈”和“登”諧音,“糕”和“高”諧音,寓意五穀豐登,糧倉升高。如今,添倉節的祭祀活動已不再有了,但仍保留了吃糕的習俗,只不過吃素糕變為吃油炸糕。

填倉節是屬於一種祈福性的節日,一般都是務農的民族會比較重視這個節日。不過現在這個民族也是逐漸的在消失,因為這個節日並不是很多人都過的節日,現在的科學知識發展的越來越廣,很多人對於祈福並不是特別的在意了。

填倉節的傳統習俗 篇二

填倉儀式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

祭奠倉官

是填倉節一項重要的習俗。人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平遙的居民是在天倉節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麪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麪作丸,置莜麪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麪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薰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麪攤極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麪作燈盞。拿箕帚,掃東牆,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禁止外借

天倉節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裏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是日,糧店要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也就只好在此日賣糧了,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算命

蒸制面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麪糰。祁縣是家家户户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麪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麪食埋入糧囤內。昔陽縣是用黃米麪蒸成五穀(穀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一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麪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麪餅,俗稱“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山西地區還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

打燈籠找填倉蟲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着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