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習俗有哪些(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春節習俗有哪些(新版多篇)

植樹。 篇一

清明時節,雨水豐沛,適合樹苗生長,所以古人就喜歡在清明節植樹,這個傳統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植樹節”。

中國新年的習俗有哪些 篇二

春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拜年已成為傳統習俗,古今大同小異。隨着電話拜年、短信的`拜年,賀年卡逐漸遠離我們的視線。那麼古代人是如何拜年的呢?

春節拜年已成為傳統習俗,古時候有點身份的人在春節時都會用現在賀年片形式“拜年帖”相互問候。宋代人開始相互送帖致賀,這就是賀年片的雛形。明代的設計更加精緻,帖上已印有吉祥如意等祝辭。長輩接受晚輩拜年後應送出壓歲錢,因為歲,祟諧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保佑晚輩一年平安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

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以商品為誘餌賭擲財物的博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雲:“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由於春節時間短,拜年要求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這對於交際比較廣泛的上層人士來説,面對眾多的各個方面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一下子忙不過來,這就發明了“飛帖”拜年的方法,使這一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這種名刺是用一種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着受賀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為拜年。

明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名片和賀年卡的前身。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快捷、方便、實用,易於被人接受,不但節省了時間,也體現了社會文明,因此被廣泛應用,乃至今日人們仍在元旦和春節用賀年卡來傳遞友誼,聯絡感情。

既然“飛帖”可拜年,那麼,由誰來接受“飛帖”呢?人們不可能總是站在門口等待。持名刺的傭僕因為任務繁多,不可能也不適宜進入人家家門。為此,有關人家就在門前的牆壁上糊上一紅紙袋,上面寫有“接福”兩個大字,持名刺的傭僕到此不用敲門,將“飛帖”插入“接福”的紅紙袋即可離身。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這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和一道亮麗的景觀。一個“飛”字,足可以看出街頭傳遞片子的繁忙熱鬧景象,正是“你來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傳友情;莫道街頭風刺骨,額頭早已汗珠生”。

當然,對於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來客,大户人家要登記造冊,做到心中有數,牢記友情。因此,大户人家還專設了“門簿”,進行詳細記錄。譬如,來客或“飛帖”的主人,輩分或官職,以及詳細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這才真叫“禮尚往來”。

歷來十分講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講究,以圖接祥納福。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衚衕;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及所盼之事,去虛擬其他人物,譬如這家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無病老爺,住踢山街託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

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三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袖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到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油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户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説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説,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着到湖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忙着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射柳。 篇四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中國人有哪些生活習俗 篇五

一、泡茶功夫長。

許多和咱華人共過事的老美們,對咱喝茶的功夫都印象深刻。他們説,你們在辦公室的喝茶習慣是一杯茶喝一天,而且是一邊喝一邊加水,從不間斷,喝完了加,加滿了接着喝,一直喝到沒有了茶味,也不換新茶。我們有些人雖然也喜歡喝茶,但更喜歡喝咖啡,一杯咖啡下肚,能管多半天,一天之內即便喝幾杯也只需要幾分鐘,絕不像你們那樣一喝就是一天。

二、遇事太謙虛。

美國人聽到別人誇讚自己時,通常一句“謝謝”就算迴應了。咱們華人則不同,即便別人的誇讚完全符合實際,是受之無愧的,也要謙虛半天,總要極力地説:哪裏哪裏,我做得還很不夠。最讓華人吃虧的是,參加招聘也是經常謙虛有加,明明很拿手的,卻習慣説我還差得遠,還要好好學習。結果,到手的工作常常丟掉了。因為在老美看來這不是謙虛,而是缺乏自信。

三、母語情結重。

許多在美國生活的華人講起美式英語來讓老美們都很佩服,用北京話來講那可真是“倍兒棒”。可是,咱們不少華人都有一個習慣,即使和老美們聊得正熱乎呢,如果碰上一位同胞,那管這位同胞和你正聊天的老美們也很熟悉,還是習慣當着老美的面講幾句呱呱叫的漢語,哪怕只是個語氣詞,也不願意以一貫之地講外語,結果弄的老美總以為中國人有不願意讓他們知道的話要説。

四、不愛管“閒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即便是發現了明顯不合適的事兒,寧肯跑斷腿去給管這事的人傳話,也不願意直接出面解決,這些幾乎成了許多華人的生活準則。其實,中華民族是有見義勇為的美德的,這幾年讓“碰瓷兒”鬧的,許多人都不願貪事了。老美們倒是最愛“管閒事”的,即使是鄰居,要是發現家暴他們也會報案。

六、有話不直説。

有些事明明不對,可因礙於臉面,不敢也不願意制止或挑明。當有人問及其觀點和態度時,也只是哼哼哈哈支支吾吾地搪塞,不願當面得罪人,而在背地裏又往往牢騷滿腹。對於多數美國人來説,都是喜歡直來直去的,咱們這樣“彎彎繞”也讓老美們吃不消。

七、待客太熱情。

有些同胞勸酒加菜不看實際需要,越説不喝不吃了越硬勸別人吃喝,而且大有強塞硬灌之勢,完全不考慮客人的真實感受,似乎只有這樣才顯得熱情。請老外吃飯,常選大館子,吃大餐,似乎這樣才是待客之道。可是,在一些老美看來,華人太講面子,或者直白地説太虛榮。老美招待咱們常常是很隨意的,似乎這樣才更親切。

八、工作靠後忙。

辦理一件事情時,不是一開始就緊鑼密鼓,緊湊有效,而是不緊不慢鬆鬆垮垮,等到實在不能按期完成了,才着急忙慌地加班加點,儘管完成了既定任務,有時卻難免粗枝大葉。而老美幹事兒歷來講究雷厲風行快馬加鞭,即便是時間非常充裕也堅持先緊後鬆,以便精益求精。這一點還值得咱們學習。

九、什麼都敢吃。

在咱們中國人看來,廣州人是最敢吃的。可是,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都是最敢吃的。這方面,老美們真該向咱們學習,他們吃得實在是單調了,吃來吃去無非是那麼幾樣。咱們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在全世界那可是聞名四海。我常想中國人世界人口第一,恐怕和咱中國人特會吃大有關係。

十、説話聲音大。

這一點就不多説,反正在國外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的,十個有九個大概是咱們的人!

當然,老美們許多生活習慣咱也看不慣。不過我想兩國人民互相來往多了,也就熟悉了,許多莫名其妙的事也就會“知其所妙”了。

踏青。 篇六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