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5W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新版多篇)

中國不同地域的春節風俗 篇一

江蘇

新春佳節期間,江蘇地區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大年七年級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

除夕,在年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有“恭喜發財”之意;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裏往外掃,唯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裏掃,意為聚財……

四川

四川過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七年級早上吃湯圓。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醃臘品,一般是臘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要放鞭炮,七年級至九年級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麪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孃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 演。

遼寧

在遼寧農村,一到農曆臘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還會殺豬請客,邀來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吃上一頓宴席,吃好喝好之後,熱情的主人還會把灌好的血腸分給客人帶回家。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

上海

除夕終於來到,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户內,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

在年夜飯後,大家圍爐守歲,邊 説邊笑,邊吃雜食。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 “頭香”。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接着開門放爆炸迎新,鄰里相見互道新禧。

廣東

廣東潮汕地區人,出門拜年前,都會帶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親戚,就要送上大橘,無論多少,一定要是複數,然後説一些祝福的話。落座後,親戚會以潮汕功夫茶招待,臨走時,回送大橘。“所以,一天下來,你會發現早上帶幾個潮州橘子出門回來還是幾個。”因為粵語送大橘為“大吉”,回贈是一種禮貌。同時在正月,每個人都要看緊自己的口袋,切忌讓別人掏,“被人掏口袋,意味着這一年要被‘掏空’”。

重慶

提到新春佳節,不能不提年夜飯。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後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徵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七年級,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裏。重慶晚報記者陳雪蓮説,大年七年級家裏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裏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黴睡”,是一年倒黴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説吉利話,不能説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吉林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裏解凍,年夜飯後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湖北

在湖北農村很多地方,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各異,這一習俗可能您怎麼也想不到。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閤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才開宴;那麼姓餘的,年飯時間定在天快黑的六點鐘;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説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新春佳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北京

老北京人特別講究過年,尤其講究過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民謠中列舉的臘八粥、炸豆腐、燉羊肉等等,都是新春佳節期間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這些都已經是人們的家常便飯,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卻只能在過年時方可大飽口福。

山東

在山東的寧陽縣,大年七年級講究吃餛飩,稱之為“填倉”。

在黃縣、蓬萊一帶,七年級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閂打三個鞦韆,據説可以長得快。

浙江

浙江烏程縣在大年七年級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七年級要吃豆粥。晚上要在關門前,再放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橘,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篇二

拜神祭祖

過年風俗源於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臘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識的體現,人們習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形成“歲終出祭”古俗。由於宗教、風俗本身的保守性及歷代統治者的倡導,這種原始時代的“敬神”禮俗代代相襲,並日漸演化為祭灶神。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但自灶神產生始,其職權便與火或灶火相遊離,搖身一變成為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乃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頂禮膜拜。人們想祈福禳災,便對灶王爺恭恭敬敬。

祭灶風俗伴隨社會的進步而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祭祖。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鄉間人家在去法穢、淨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帖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晚上那頓準備多日的'團年飯,大都也是先讓祖先“前來”享用後方可開席。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團年守歲

過年習俗的民間傳説與“祭臘”不同。據民間相傳:“年”原是太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屆寒冬將盡新春來迎之際,便四出噬人。古人為防禦“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詩經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記載,這“庭燎”便是用竹竿製成火炬,燃燒時竹節內空氣膨脹後爆裂,發出噼啪啪之響,這大概是“爆竹”的由來。既然“年”怕火光、爆響,人們每逢除夕便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在燭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歲。於是,便形成吃團年飯與除夕守歲的風俗。

年夜飯

“團年飯”又稱“年夜飯”、“分歲飯”。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至遲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團年飯的習俗。除夕守歲也是從吃團年飯開始,這頓飯常常得準備好幾天,是農家一年中最豐盛的闔家團聚之宴,一般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年,可見這頓“團年飯”是何等重要。“團年飯”南北風俗各異,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包餃子,意即“更歲交子”;江浙一帶打年糕,楚地做魚肉糕,“糕”與“高”諧音;紅燒全魚則是祈禱“年年有餘”。

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南北朝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樑)徐君倩就有詩《共內人夜坐守歲》寫道:“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不催。”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已非傳説中那消極的躲過“年”,而是在共敍親情中辭舊布新,寄託着一種對來年的美好期望。

恭拜大年

《北平年謠》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七年級,出來扭一扭。”新年正月七年級,人們早起後穿上嶄新的衣服,放過“開門炮”便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拜親朋友好,亦有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等不同的講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這年才算拜完了。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則是平輩間相互道賀。

明朝中葉,“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菽園雜記》)大約從清朝起,拜年已有“團拜”的形式,《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恭拜新年,這大概是早期的賀年片。至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有“新年快樂”、“吉祥如意”之類的祝辭。

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着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春節習俗之一。壓歲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篇三

過年的習俗:買年貨、掃塵、吃年夜飯、守歲、拜歲、舞龍舞獅、遊神、押舟、吃餃子、賞花燈等。

春節習俗是中國人在春節期間的習慣風俗,中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買年貨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稱“掃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吃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春節前一天)的闔家聚餐。

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後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等等習俗。

守歲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閤家歡聚,迎接新年。

拜歲

拜歲,過年風俗之一,是指在歲首新年辭舊迎新之際,拜祭歲神(太歲)。拜歲是中華民族流傳最悠久的傳統風俗之一,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在歲首舉行祭祀儀式,迎新歲、祈年、接福。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傳説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遊神

遊神,或稱聖駕巡遊、遊老爺、迎老爺、遊菩薩等等。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

押舟

押舟,亦稱“壓舟趕鬼”,是流行於粵西地區,特別是化縣地區(今化州、吳川)一帶的民間習俗活動,該民俗活動一般於正月十五各地正年例夜舉行。

吃餃子

吃餃子,流行於北方地區。一般除夕吃肉餡的,大年七年級吃素餡的。新年餃子要皮薄、餡多,捏得嚴實,不能煮爛,葷餃子要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的,也有兩種肉拌在一起的鴛鴦餃子,以及百味雜陳的“餃子宴”。

賞花燈

賞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一般在元宵節舉辦活動,按字面理解為觀賞燈。南朝時期,國都健康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燈會興於唐,盛於宋,明朝時達到頂峯。

中國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篇四

1、團圓

不知何時起,人們已經不再像先前那般對春節另眼相看了。至於其中的原因人們早已説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個人而言,或許還不至於不把春節放在心裏,因為就着這樣的節日可以圖個全家團圓,共敍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樂酸甜,證明家庭仍然是現在的社會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組成單元

2、聯誼

在國人的心目中,在我國五大傳統節日中沒有哪一個比春節更讓人看重的了。春節裏除了自己家人團圓之外,走走親戚串串鄰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這樣不僅使人們在交流相互信息的過程中,增進了解彼此間的其他相互的盲點,也讓人們的之間的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拉近,和諧了家人也和諧了朋友更和諧了社會,和樂融融。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説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七年級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

過年的詩句 篇五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2、薄晚支頤坐,中宵枕臂眠。一從身去國,再見日周天。老度江南歲,春拋渭北田。潯陽來早晚,明日是三年。——《除夜》白居易

3、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守歲詩》蘇軾

4、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除夜有懷》崔塗

5、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新年作》劉長卿

6、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説此年豐。——《田家元旦》孟浩然

7、疇昔通家好,相知無間然。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孟浩然

8、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穆矣薰風茂,康哉帝道昌。繼文遵後軌,循古鑑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粧。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元日》李世民

9、器乏雕樑器,材非構廈材。但將千歲葉,常奉萬年杯。——《奉和元日賜羣臣柏葉應制》趙彥昭

10、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應詔賦得除夜(一作王諲詩)》史青

11、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除夜作》高適

12、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桂州臘夜》戎昱

13、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玉樓春 己卯歲元日》毛滂

14、妙道非本説,殊途成異名。聖人得其要,俱以化羣生。鳳吹從上苑,龍宮連外城。花鬘列後殿,雲車駐前庭。——《奉和聖制中元日題奉敬寺》崔元翰

15、十上書仍寢,如流歲又遷。望家思獻壽,算甲恨長年。虛牖傳寒柝,孤燈照絕編。誰應問窮轍,泣盡更潸然。——《除夜長安客舍》歐陽詹

16、彌年不得意,新歲又如何。念昔同遊者,而今有幾多。以閒為自在,將壽補蹉跎。春色無情故,幽居亦見過。——《歲夜詠懷》劉禹錫

17、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除夜》文天祥

18、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陸游

19、歲晚身何託,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裏,一夢有無中。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對酒贈少章》陳師道

20、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除夜太原寒甚》于謙

21、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筵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除夜》戴復古

22、今夕知何夕,滿堂燈燭光。杜陵分歲了,賈島祭詩忙。橫笛梅花老,傳杯柏葉香。明朝賀元日,政恐雨相妨。——《壬寅除夜》戴復古

2023過年是幾月幾日?

2023年1月22號過年,春節的日期固定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春節這個詞表示春節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