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周敦頤《愛蓮説》文言文譯文及鑑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1K

周敦頤《愛蓮説》文言文譯文及鑑賞【精品多篇】

藝術特點 篇一

託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簡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現的內容卻是豐富的。這裏有愛花史的概述,有對蓮花的描繪,有對諸花的品評,有自己感情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突出“愛蓮”的主旨,直接寫蓮,約佔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詳略得當,而無文意不足。

手法多樣。作者嫻熟地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了花兒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隱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貴者的`形象;而蓮花則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嫻靜多姿;又像高潔不凡的雅士,風度翩翩;還象潔身自好的君子,高標傲世。

對比的手法,此文也運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讚頌的是蓮,但他不是作孤立靜止的描寫,而是在對比描寫中顯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把蓮花的高潔從牡丹的反襯中突現了出來。而對牡丹的追慕者甚多,愛蓮者甚少,則又在對比中顯示出不良風尚之盛。菊花和蓮花雖然都不滿現實,但前者採取逃避態度,後者則敢於面對現實,在污濁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因此,蓮花比菊花顯得更加可貴,作者通過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就自然而然樹立了蓮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還善於把敍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之相得益彰。

重點詞語解釋 篇二

1、可愛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 益: 副詞,更。

3、亭亭淨植 植:樹立。

4、陶後鮮有聞 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而:卻 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 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 獨:只,僅

《愛蓮説》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三

比較閲讀(《記承天寺夜遊》和《愛蓮説》,回答問題。

[甲]《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愛蓮説》(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子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給下列句中加點字注音。(2分)

(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陶後鮮有聞

7、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1)濯清漣而不妖

(2)亭亭淨植

(3)相與步於中庭

(4)但少閒人如無兩人者耳

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9、《愛蓮説》一文運用了的表現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而《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則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的特殊心境。(2分)

答案:

(三)文言文閲讀(12分)

6、(2分)(1)(xiè)(2)(xiǎn)

7、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

(1)洗滌(2)樹立(3)共同,一起(4)只,只是

8、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

(2)院子裏好像充滿積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織在一起,原來是以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9、(2分)託物言志;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派遣。

作者周敦頤簡介 篇四

周敦頤(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因定居廬山時為紀念家鄉而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並給自己的書屋命名為濂溪書堂並終老於廬山濂溪,所以號濂溪先生。 曾任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文學家·、哲學家,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太極圖説》《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子全書》)。

國中語文愛蓮説的知識 篇五

一、文學常識

⑴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學家、理學家。諡號“元公”,有《太極圖説》、《通書》、《周元公集》。《愛蓮説》是他託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認為理學的重要創始人,他提出的“太極”和“無極”等哲學範疇和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體裁是“説”,説,是一種文體。既可以説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感情,還可以敍事,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⑶駢句,相接的兩句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做駢句。駢句和排比句以外,統稱散句。

⑷《愛蓮説》的寫作特點是:託物言志,立意高遠,巧妙運用襯托和比喻;駢散相間

⑸《愛蓮説》的結構,我們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即以愛蓮為線索;兩個陪襯,即以草木之花為蓮的總陪襯,以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 富貴者 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讚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思想感情。

二、重點字詞讀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漣(lián) 枝蔓(màn)褻玩(xiè) 隱逸(yì) 頤(yí) 噫(yī)

三、解釋重點實詞

甚蕃 (很多) 陶淵明獨愛菊 (惟獨) 世人盛愛牡丹(非常)

餘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獨)( 表示轉折)( 沾染污穢)

濯清漣而不妖(洗滌)( 清水) (美麗而不莊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遠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淨植(聳立的樣子)( 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觀賞) (親近而不莊重)

餘謂菊(我)( 認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後鮮有聞(少) 宜乎眾矣(應當)(多)中通外直 (暢通 挺直)

四、成語與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從污泥中生出來,卻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環境裏能保持純潔,不受影響。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五、寫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為“隱士”,把牡丹比作“富貴人”,把蓮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襯托蓮花。第一次襯托表明自己的喜愛與眾不同;第二次襯托表現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襯托慨歎世上沒有幾個人和自己的愛好相同。

六、結合文意,自擬對聯

⑴周氏愛蓮比君子 陶公喜菊勝羣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七、填空題。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高潔);“中通外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香遠益清”——大名遠揚;“亭亭淨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廉行,儀態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本文寫作順序是先總後分,含蓄地説明,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體現。

⑶作者開篇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清高風度等各方面,賦予蓮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晉陶淵明獨愛菊,結合所學,寫出一句其描寫菊花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曾學過《桃花源記》

⑸文中重在使用襯托的手法:眾多可愛的花是一般襯托,菊和牡丹是重點襯托,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

⑹作者以蓮花自況,表現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

⑺文章前後照應,“予獨愛蓮”和“蓮之愛,同予者何人”一句照應,“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和“世人盛愛牡丹”一句照應,“宜乎眾矣”的“眾”和“獨”一詞形成反照應。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⑼本文的線索是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⑽短文以蓮為寫作對象,寫菊,牡丹的目的是:襯托蓮花的高潔可愛。

⑾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從句子的用途看,採用了陳述句、反問句、疑問句。從修辭手法看,採用了排比、反問、比喻修辭手法。

⒀文中作者把“蓮”比作君子,那麼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在蓮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⒁文中有一對反義詞是蕃和鮮。

⒂第一段的表達方式以描寫為主,第二段的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議論,文中“謂” 能集中體現出來。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⒃《愛蓮説》主要採用的表達方式是:記敍、描寫、議論、抒情。作用是開篇記敍引題,寫世態炎涼;繼而描寫,突出形象;卒章議論,在於讚美。抒情貫穿全篇,意在明志

⒄“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從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説愛牡丹的多而愛蓮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愛慕富貴的人多,這句話諷刺的社會世態是作者的知己少

⒅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貴人,對於世人都貪慕富貴,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視”的情感。而蓮,作者則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對蓮的“讚美”的情感。

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是對偶和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