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和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7W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和譯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賞析 篇一

從古至今的評論家每每評論《出師表》,無不盛讚諸葛亮忠貞報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更是將此文的位置推向巔峯。諸如此類,多與上述説法大同小異。對歷史的評價,只有尋覓歷史,探討《出師表》深邃的思想內涵,才有可能得出較佳的答案。

1、尋覓歷史,託孤用心良苦

尋覓歷史,我們看到《出師表》深邃的思想:公元223年,劉備兵敗於猶亭,幾乎全軍覆沒。彌留之際,便召集諸葛亮等。劉備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劉備以全權相授諸葛亮,以杜絕劉禪的“親政”慾望,必可保其平安。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頃之,又領益州牧”。諸葛亮最終身兼二任,以免機構重疊,政令週轉,降低行政效率。“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諸葛亮已經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而劉禪只是蜀漢政權的象徵。透過這些歷史背景的分析,我們才能在讀《出師表》的時候,不被文字騙過,讀出弦外之音。

2、鞠躬盡瘁,佈設政治格局

諸葛亮掌握實權以後,首先修好東吳,接着率兵南征,評定少數民族的叛亂。“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諸葛亮為北伐全力進行準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他親自率領進駐漢中,在即將北伐之際,向劉禪上疏,後世稱為《出師表》。

為了建立一個穩固的大後方,諸葛亮臨行前在《出師表》中對朝廷安排如下:“琬與張裔統留府事”,協助主管丞相府事務。

諸葛亮每次北伐,“琬常足兵足食以相供給。”不但主持朝廷政務,而且後勤工作作得很好,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諸葛亮在《表》中的這種用意,前人早已正確指出:“宮中者,黃門常侍也。宏恭、石顯排擠肖望之,周堪、曹節、王甫輩反噬陳蕃、竇武,此官府不一體之禍也。時雖以攸之、襪、允分治宮中政令,猶恐後主柔圈,或有所睹,故首以為言。”“其後董允既卒,黃皓專政而亡國矣!”借鑑歷史教訓,諸葛亮一律以士人掌管宮中政令,便從根本上杜絕了東漢末年宦官之禍重演。

諸葛亮北伐之際,把鎮守成都的軍權交給了向寵。諸葛亮上表時又把他升為中領軍,掌管京城戍衞,保衞成都的安全。向寵所任職務責任重大,事關全局安危。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充分認識到宮中府中營中實乃蜀漢政權的三根重要支柱,所以臨行之前,苦口婆心,諄諄勸囑,這也是我們理解《出師表》趣旨的關鍵。

3、出師一表,千載誰人堪

作為一位精明縝密的政治家,諸葛亮全力準備了多年北伐,在付諸實行之際,他上表劉禪,絕非僅僅為了“表達忠心”、“善言匡主”,事實上,諸葛亮已經把《出師表》中的人事安排作為保證北伐的勝利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可以説是諸葛亮北伐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先是概括談了國內外政治軍事的形勢,然後就諄諄告誡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之末諸葛亮便要劉禪“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就是説你要善於自處,為自身考慮要聽得進勸諫,好好回憶並牢牢記住先帝的遺詔説了些什麼。劉禪讀到這裏,劉備“可輔”、“可取”的聲音恐怕就會在腦際迴旋。這是諸葛亮攤出的底牌,也是對劉禪最嚴厲的警告。蜀漢不設史館,《三國志》關於蜀漢部分又過於簡略,雖無明確的史料可以佐證這一推斷,但恐怕只有作這樣理解,才比較符合事理。

諸葛亮緊接着便談到了具體的問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至於營中之事,從《出師表》所敍述的文字來看,與宮中似乎相仿,其實不然。一方面,營中之事離劉禪太遠,無需事無大小都要彙報,另一方面,《出師表》提出營中須“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而做到這一點只有提升任免**恰當,才能優劣得所,**才能團結統一。掌握**後才能有所作為。

縱觀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出師表》其實就是諸葛亮北伐的計劃書,是他據實情而斟酌的智慧精品。這裏既體現了他的忠貞報國、深謀遠慮,更表露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形象、一位睿智的智者形象,諸葛亮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才華橫溢,文采過人,智慧超人,政績卓著,便是《出師表》留給我們的智慧啟示,而這正是《出師表》賽出藝術價值所在。

古今異義 篇二

1.親賢臣,遠小人。

親、遠:形容詞做動詞。

親,親近。遠,疏遠。

2.苟全性命於亂世。

全:形容詞做動詞,保全。

3.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奸:形容詞做名詞,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詞做名詞,忠善之事。

4.此皆良實。

良實:形容詞做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5.優劣得所。

優劣:形容詞做名詞,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兇。

姦凶:形容詞做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7.陟罰臧否。

臧否:形容詞做動詞,評論人物好壞。

8.以光先帝遺德。

光:名詞作動詞,發揚光大

9.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毛:名詞作動詞,長草木(暗指荒涼)

五月:名詞作狀語,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氣。

恢弘:形容詞作動詞,擴大、發揚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詞作狀語,北上

12。恐託付不效

託付:動詞作名詞,託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忠:形容詞作動詞,對……盡忠

14。志慮忠純

慮:動詞作名詞,心思

15、駑鈍

駑:劣馬 鈍:不鋒利的刀

這裏指平庸的才能,是諸葛亮的自謙之詞

翻譯: 篇三

先帝創辦基業還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漢貧困衰弱,這實在是形式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然而,侍衞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邊疆奮不顧身的原因,都是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報答啊。陛下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説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因在皇宮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條法令以及盡忠做好事的人,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他們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徵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彌補缺點和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

向寵將軍,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好的壞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苟且偷生,不謀求在諸侯前揚名做官。先帝不認為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三次到草廬裏來看望我,向我徵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動激動,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接受使命,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做事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先帝之所託不能實現,以至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草的地方(作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的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的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徵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遺留下的詔令。(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説了些什麼。

白話 篇四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衞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舍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衞、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諮問於他,必能使**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歎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裏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歎息。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説些什麼。

文章段意(可分三部分 篇五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鋭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1.廣開言路 2.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通假字 篇六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詞)

宮中府中(內,裏,中間,方位名詞。下文“愚以為宮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詞)

以諮諏善道(道理,名詞)

3.分

今天下三分(分開,動詞)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本分,名詞。讀fèn)

4.然

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然而,可是,轉折連詞)

然後施行(這樣,指示代詞)

5.遺

以光先帝遺德(遺留,動詞。下文“深追先帝遺詔”中“遺”同)

以遺陛下(給予,動詞)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與“無”相對,動詞。下文“有所廣益”中“有”同此)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來連接整數與零數,數詞)

7.論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判定,動詞)

每與臣論此事(談論,議論,動詞)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嚴明,形容詞)

以傷先帝之明(英明,聖明,形容詞)

9.行

然後施行(做,執行,動詞)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詞)

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這裏指軍隊,名詞)

10.能

必能裨補闕漏(能夠,助動詞。下文“必能使行陣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稱之曰能(能幹,有才能,動詞)

11.所

有所廣益(……的動詞,特殊的指示代詞。下文“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此臣所以報先帝”中“所”均為特殊的指示代詞,具體的指代對象可以從上下文來體會)

優劣得所(地方,處所,名詞)

12.當

諮臣以當世之事(正在……的時候,介詞。下文“今當遠離”中“當”同此)

當獎率三軍(應當,應該,助動詞)

13.任

受任於敗軍之際(任用,委任,動詞)

則攸之、禕、允之任(責任,職責,名詞)

14.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副詞)

臨表涕零(面對。動詞)

15.效

恐託付不效(實現,副詞。下文“不效則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任,名詞)

16.言

進盡忠言(話,言論,名詞。下文“若無興德之言”、“察納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説,動詞)

17.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來)

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於)

受命以來。(表限定)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因為)

諮臣以當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為 )(用來)

18.為

俱為一體(是)

眾議舉寵為督(擔任)

19.臣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謹慎(自稱,我)

20.良

此皆良實(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賢良)

21.於

還於舊都(到)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對)

苟全性命於亂世(在)

22.所以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以所,用這些來)

23、益

有所廣益(好處)

至於斟酌損益(興辦,增加)

創作背景 篇七

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註釋 篇八

出 句┃古義┃今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時候 ┃指四季中的秋季

誠宜開張聖聽 ┃ 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正義,意義

陟罰臧否┃ 功過好壞 ┃表示否定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關係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現指品質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駑鈍 ┃希望,期望 ┃眾多

曉暢軍事 ┃ 精通,熟練 ┃通順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痛心遺憾 ┃十分憎恨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 感動激動 ┃意指激動感謝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偏袒和私心 ┃照顧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謹慎┃ 嚴謹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或 不效則治臣之罪┃任務(實現) ┃效果

不宜異同┃不同┃1不;不一致。2 引申為反對。3 反對意見;異議。

當獎率三軍┃激勵┃獎勵,獎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 ▏速度快

後值傾覆┃失敗┃倒塌

臣不勝受恩感激┃感慨激動┃感謝

作品原文 篇九

臣亮言:先帝(1)創業(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10)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11),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13)先帝遺德,恢弘(15)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義(17),以塞忠諫之路也(18)。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19);陟罰臧否(20),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論其刑賞(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內外異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28),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9):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30),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31),有所廣益(32)。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33),曉暢(34)軍事,試用(35)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36):愚以為營(37)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38)和睦,優劣得所(39)。

親賢臣,遠小人(40),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41)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42)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43)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44),可計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於(47)南陽(48),苟全(49)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 ,三顧(53)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許先帝以驅馳(55)。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來,夙夜憂歎(58),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59),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當獎率(62)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63),攘除奸兇(64),興復漢室,還於舊都(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66)。至於斟酌損益(67),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68),不效,則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71),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74),察納雅言(75),深追先帝遺詔(76)。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77)遠離,臨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