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諸葛亮》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4W

讀《諸葛亮》有感精品多篇

讀《諸葛亮》有感 篇一

《弟子規》有云:“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是也。

諸葛亮輔佐劉禪時期,南王孟獲起兵十萬造反,諸葛亮親自率兵前去征討。軍隊前進時,馬謖來慰勞軍隊,對諸葛亮説:“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但願丞相這次南征真正的戰略目標,在於使他們內心歸順。”

諸葛亮派魏延、趙子龍,第一次生擒孟獲。諸葛亮設宴款待他,接着審問孟獲:“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狹窄,一舉把我擒獲,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決雌雄!”孟獲斬釘截鐵、理直氣壯地回答。於是諸葛亮放孟獲于山中。

第二、三次,諸葛亮生擒孟獲,孟獲皆不服。

第四次,諸葛亮當作大發雷霆的樣子,命手下人道:“給我拖出去斬了!”

孟獲臉上毫無懼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報四縱之雪恨也!”諸葛亮見他還是不服,又放了孟獲。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楊鋒擒獲,但他依舊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頭:“這是被自家洞主擒獲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諸葛亮在盤蛇谷內用大火燒死了兀突骨與三萬藤甲軍,孟獲以為諸葛亮必死無疑。道盤蛇谷,火光四起,臭氣熏天,方知中計,被諸葛亮滿門擒獲。諸葛亮派使臣於孟獲帳中:“我們丞相還想放你回去,特派我來告知你。”

孟獲滾下熱淚:“七擒七縱,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獲和一家老小匍匐於諸葛亮腳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諸葛亮問:“你真的服了嗎?”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獲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於是,諸葛亮封孟獲永為南人洞主,直到諸葛亮道滬水時孟獲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用武力壓服別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誠意打動別人,讓別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舉。

讀《諸葛亮》有感 篇二

如果説中國古代能夠一口氣就能説上名字的人我覺得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今天我讀了陳壽的《三國志》正好看到了《諸葛亮傳》。

諸葛亮的先祖在漢朝時雖然也是小官,但是家境其實還不錯的,到了諸葛亮時期,家道中落,小時候他就歲父親從琅琊搬到南陽,在南陽種地,他非常喜歡《梁父吟》,並且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相信,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和諸葛亮關係好,相信諸葛亮很有才華。

當時劉備非常器重徐庶,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劉備聽了之後想要去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拒絕多次後終於答應了劉備。在出山前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諸葛認為天下諸侯只有曹操和孫權需要注意,於是向向劉備提出連孫抗曹的策略。劉備聽了以後非常高興,這時張飛和關羽聽了以後很不高興。劉備對他們説:“我擁有諸葛先生,就像魚擁有水一樣”。

當時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本來想投降。諸葛亮接受劉備的派遣來到孫權營中,他告訴孫權,曹操軍隊遠道而來,已經是疲憊之軍了,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而且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於打水戰。現在你擁有幾十萬軍隊,是完全可以打敗曹操的。孫權聽從了諸葛亮的話,於是將曹操敗於赤壁。

後來劉備得到了一些城池,又佔領了益州,諸葛亮在劉備外出的時候幫助劉備治理成都。在諸葛亮治理之下,成都兵足糧足。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也是用心輔佐,深得劉備信任。劉備死後諸葛亮掌管了蜀漢的所有事物。但是諸葛亮有一個夢想就是要出師北伐,還於舊都。

但是由於軍事準備和國力的原因,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當他五十四歲的時候因為太過操勞,病死於五丈原。

讀完《諸葛亮傳》我想到杜甫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復漢室這件事上,在劉備最落魄的時代,諸葛亮不離不棄,就因為劉備的知遇之恩。我覺得諸葛亮將中國古代文人的優點顯示的淋漓盡致。儘管失敗了,但是他的人性的光輝依然光芒依然閃爍,後人也必然對他銘記。

讀《諸葛亮》有感 篇三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是呀!要想別人服你,就要讓他得心先服你。因為蠻力不能解決一切,而智慧卻是萬能的。不是嗎?這一點小小的收穫都來自於《七擒孟獲》。

《七擒孟獲》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劉備死後,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犯境侵掠。孔明為平定四方,決定親自征伐蠻王。孔明共擒孟獲七次,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趙雲等人殺了金環三結,董荼那、阿會喃也被張嶷、張翼所擒。孟獲不服,孔明放虎歸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獲不是詐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殘殺而戰敗。第七次孟獲決定用藤甲兵戰孔明,那兵雖強,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戰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後,用火攻戰勝孟獲,7戰7敗,使孟獲輸得心服口服,決定永不再戰。

這個故事雖短,卻令人記憶深刻。區區一蠻王,為何驚動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讓後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對付魏、吳兩國。孔明之所以能戰勝頑強抵抗的孟獲,不就是因為智慧遠遠比蠻力更重要嗎?孟獲雖會用計,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葛亮用計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獲怎能不敗?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智慧永遠比蠻力更為重要。輸贏並不重要,若想讓別人服你,你就得讓他的心先服你。這樣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不是嗎?《七擒孟獲》中孔明並非有意殺孟獲,他明白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再戰爭。

這些收穫讓我受益匪淺,從中讓我聯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貓和老鼠》中那機靈的小老鼠,為何它能屢次從貓口逃生?也就是因為智慧的力量大於蠻力。還有一次,我與外公下棋。我與他大戰8盤,但我屢戰屢敗,8盤竟輸掉了7盤。前7盤,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盤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來我真的是輸了呀。現在回想起來,外公的戰爭基調不就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嗎?外公真可謂是“孔明二代”啊!

讀《諸葛亮》有感 篇四

三國志是一本歷史書,三國裏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讀完《諸葛亮傳》之後我更佩服他了。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國的丞相,他字孔明號卧龍。記得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曾説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説“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因此更加説明了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

為什麼我那麼欣賞諸葛亮呢?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國家統治需要的忠臣,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並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這些都是令人歎服叫絕,意想不到的。如果當年劉備聽了他的勸告沒有伐吳,也許三國之後不是晉,而是劉備復興的漢朝。

諸葛亮他又遠大的志向,他聰明過人,他愛民如子,他是劉備的得力助手,他忠誠於主,他獎罰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軍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諸葛亮,後人都把它比作榜樣,他流芳百世,就是因為他的精神可貴。我也要向他學習,將來做一個回報社會的人。

讀《諸葛亮》有感 篇五

今天,我有幸看了《諸葛亮教子》這一篇文章,真讓我可謂是受益頗豐。

諸葛亮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年八歲就聰慧外露,這豈不是一件大好事?但諸葛亮的考慮要比我們平常人要深遠的多,他不僅不這樣認為,還覺得自己兒子聰明外露太早,會很容易就自滿自足,從而成不了大器。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有遠大的抱負。

怎樣能有遠大的抱負呢?然後,諸葛亮就給了兩個字——一個是“靜”,另一個就是“儉”,他曾這樣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人要有才,就必須刻苦,要學習,要有志氣,還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生活太過富裕,只顧享樂,容易分散精力,難以立大志,生活儉了,才有養德的條件。

他還説:“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嗇。”不要去想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與別人去計較恩恩怨怨,做到了之後,即使一時不成功,那失敗的也有理由。

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明確志向;不安定清靜就無法實現遠大的理想,這些話是多麼富有哲理啊!

讀《諸葛亮》有感 篇六

我讀了一篇小故事,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馬謖與曹操對戰,諸葛亮戰前對王平和馬謖交代,要在靠山靠水的地方安營紮寨。結果,馬謖自以為聰明,把營地駐紮在山頂,王平怎麼勸他都不聽,後來,被曹操放了一把火,火勢很大,包圍了整個山,只有幾個兵和馬謖殺出來。

曹操也不想斬殺馬謖,不過由於馬謖犯的錯誤太大了,損失了許多兵將,諸葛亮只得殺了他。其實馬謖也是一員猛將,失去了挺可惜,可是他身為下將,就必須服從上級的領導,擅自改動作戰計劃,肯定不行,還連累了許多並肩作戰的弟兄,這不是就他自己,是一個兵營,幾千人啊,對將來的作戰損失了許多兵力,諸葛亮殺他也是無奈啊!

讀《諸葛亮》有感 篇七

今天讀完了“氣死諸葛亮”這本書,其實也不是,我好幾天前就已經讀完了,只是不知道怎寫讀後感。所以這幾天都是茶不思飯不想的,絞盡腦汁得想把這個讀後感寫了。我的父母也是天天的催促我,讓我抓緊。

《氣死諸葛亮》是王剛老師的大作,想必當時王剛老師也是頭腦煩躁吧!畢竟寫的是一本書嗎!王剛老師一共寫了四本書《氣死諸葛亮》《天才歪點子》《我們是鋼絲》《夢該怎麼解》這都是王剛老師的大作啊!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是王剛老師和他的學生,王剛老師還是蠻帥氣的嘛!

《氣死諸葛亮》還是挺有趣的。吳老師是一個大小夥子,同學們也不怎麼怕他。聽他們雖然很淘氣,但也很懂事聽話,特別是喜歡幫助同學。第九回、第十回就主要講了這一點:李菲菲的爸爸媽媽下崗後,就在路邊的小攤兒上做小本生意,同學們知道後,就不在家裏吃飯,一日三餐都在小攤兒上吃飯,好讓李菲菲的爸爸媽媽生意紅紅火火,可是這一點讓吳老師發現後,決定在班上開一個會,專門商量李菲菲爸爸媽媽生意的事。你們説六(7)班的這些學生和老師牛不牛!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老師和同學應該要打成一片,不能把自己看成老師就把學生看做奴隸,一定要談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