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01K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度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

翻譯/譯文

紮緊戰袍,繫上紅纓大刀,打馬前行,雪夜度過洮水河。旗子高揚,連夜衝入單于帳內,砍殺胡兵,寶刀都殘缺破損了。

註釋

②臨洮(táo):古縣名,在今甘肅省岷縣,以臨洮水得名,在臨河沿岸。

③卷(juǎn)旗:指急行軍,軍旗高高飄揚。

④劫:劫持,衝殺。

⑤斫:讀zhuó,砍。缺:破損。

賞析/鑑賞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醖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丰姿。“馬頭衝雪”的“衝”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衝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金”字和“衝”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 篇二

出塞》(其一)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註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慼慼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譯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慼慼地離開了家鄉,踏上漫長的徵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官家限定了到達前線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難免災禍。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我們君王的疆土已經遼闊,而開邊的戰爭還是如此繁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只好棄絕父母的養育之恩,忍泣吞聲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門,一天天地走遠了;見識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氣。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骨肉之恩豈能不顧?無奈身為男兒死活沒有定期。

走馬脱轡頭,手中挑青絲。

摘掉絡頭讓馬疾馳,解下韁繩提在手裏。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從萬仞高山飛馳而下,俯下身來練習拔取軍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蘸着嗚咽的隴頭水磨礪戰刀,水色變紅才覺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我想不理睬這令人斷腸的流水聲,怎奈心緒已亂了許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大丈夫立誓以身許國,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畫像放在麒麟閣,即便立即戰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押送征夫的是你們這些官長,而遠戍邊疆的我們也都算個人。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不管是生是死我們向前去,用不着你們吹鬍子瞪眼睛!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路上遇到一個相識的人,託他捎封信給家中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傷心啊我們雙方已是永別了,再也不能相聚一處同受苦辛。

迢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走了迢迢萬里路,終於被領着來到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軍中的苦樂多麼懸殊,主將對此哪能瞭解詳盡?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羣。

隔着河水望見了敵人的騎兵,眨眼間就馳過了幾百羣。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我現在僅僅是個小卒,何時才能建立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驅馬奔馳正逢天降大雪,行軍進入一座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沿着危險的山路抱運寒石修築城壘,凍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此處距國門已十分謠遠,何時才能築好城壘得以歸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頭上的暮雲悠悠南去,我們眼巴巴地望着卻不能攀上它飛回故園。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敵人前來攻打我們的城壘,百里沙場風塵昏暗。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我們揮動寶劍幾次出擊,就把敵軍打得東逃西散。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

我活捉了敵人的一個酋長歸來,繫上他的脖子交給主將。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然後悄悄地站到隊列裏,初次得勝又何必為自己張揚?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我從軍十多年了,難道沒有一點點的功勞?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眾人爭相冒功求賞,我想報功卻羞於與他們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爭功奪利的事中原也有,何況在這與異族鄰壤的邊境!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大丈夫應當心懷天下,豈可為個人的困窮而動容!

註釋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慼慼:愁苦貌。因被迫應往,故心懷慼慼。悠悠:猶漫漫,遙遠貌。交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是唐王朝防吐蕃處。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yīng)禍羅。

公家:猶官家。有程期,是説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死無時:是説時時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戰場。正因為死活毫無把握,所以也就顧不得什麼骨肉之恩,説得極深刻。

走馬脱轡(pèi)頭,手中挑青絲。

走馬:即跑馬。轡頭,當泛指馬的絡頭。脱是去掉不用。青絲:即馬韁。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jié)下萬仞岡,俯身試搴(qiān)旗。

捷下:是飛馳而下。搴:拔取。是説從馬上俯下身去練習撥旗。

磨刀嗚咽(yè)水,水赤刃傷手。

嗚咽水:指隴頭水。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輕:是輕忽只當沒聽見。腸斷聲指嗚咽的水聲。

丈夫誓(shì)許國,憤惋復何有!

丈夫:猶言“男兒”、“健兒”或“壯士”,是征夫自謂。誓許國,是説決心把生命獻給國家。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shù)亦有身。

送徒有長:是指率領(其實是押解)征夫的頭子,劉邦、陳勝都曾做過。遠戍:指人説,是征夫自謂。“亦有身”是説我們也有一條命,也是一個人。是反抗和憤恨的話。仇注:“遠戍句,此被徒長呵斥而作自憐語。”不對頭。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附書:即捎信兒。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tiáo)迢萬里餘,領我赴三軍。

迢迢:遠貌。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shū)忽數百羣。

河:即交河。“騎”字照以前的習慣讀法,應讀作去聲,因為這是名詞,指騎兵。倏忽:一會兒工夫。

我始為奴僕,幾時樹功勛。

樹:立也。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jiāng)。

亦有限:是説也有個限度,有個主從。正承上句意。自有疆:是説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第一首“開邊一何多”照應。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雨雪:下雪。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指落:手指被凍落。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漢月:指祖國。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lěi),百里風塵昏。

單:音禪。漢時匈奴稱其君長曰單于,這裏泛指邊疆少數民族君長。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四五動:是説沒費多大氣力。奔:是奔北,即吃了敗仗。

擄其名王歸,繫頸授轅(yuán)門。

名王:如匈奴的左賢王、右賢王。這裏泛指貴人。正是所謂“擒賊先擒王”。轅門:軍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能無:猶“豈無”、“寧無”,但含有估計的意味,分寸功,極謙言功小。觀從軍十年餘,可知“府兵制”這時已完全破壞。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dí)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眾人:指一般將士。苟得,指爭功貪賞。

賞析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鬥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後寫的五首稱為《後出塞》。杜甫的前後《出塞》曲,並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爭。

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複雜感情,尖鋭地諷刺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爭,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敍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敍説上路之後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第三首,訴説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逼的情景。第五首,自敍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僕,難樹功勛。第六首,征夫訴説他對這次戰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第七首,征夫訴説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築城和戍守的情況。第八首,徵人訴説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度。第九首,徵人自敍他自己從軍作戰十餘年的經歷。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後連貫,結構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徵,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攝全篇。以後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論功抒志;帶有總結的性質,可為結。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展開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前四首寫出徵,重在寫徵人的留戀之情;後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徵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前後照應,過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繫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繫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説:“漢魏以來詩,一題數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韻詩讀。”足見這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造。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實:“開邊一何多”,這裏有連續不斷的黷武戰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兩種戰爭交替進行,性質是複雜的。詩中有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流離失所的沉重災難,也有封建軍隊中官兵不公的現實;既有軍士對奴役壓迫的不滿和反抗,也有徵人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既有徵人戍邊築城的艱難困苦,也有士兵們的英勇作戰。可謂這一時期的全景紀錄。

第三,整組詩都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由征夫直接向讀者訴説。這樣寓主位於客位,可以暢所欲言地指斥時政。這正是用第一人稱的自由方便處。此外,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敍事,彷彿親身經歷一般,這就增加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説服力。

第四,詩人善於抓住人物特徵,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劃,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實、勇敢善戰的士兵的生動形象。詩人在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或通過人物行動的細節描寫以突出他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如第二首寫這個徵人冒險輕生、拚命練武的行動,就反襯出這個徵人內心的苦悶和憂怨;第三首用磨刀傷手而自己不覺來刻劃他“心緒亂已久”,內心煩亂不安的矛盾痛苦。這種用人物行動細節的描寫來刻劃人物複雜的內心變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説教。或通過比興手法來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的變化,如第七首“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將自己思念故鄉、想念親人的迫切心情託之“漢月”,寄之“浮雲”,這就使人物複雜抽象的心理變化和感情特徵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讀者易於瞭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寫這個徵人對敵作戰的英勇頑強,第九首寫他對功賞的正確態度,雖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註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衞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衞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衞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峯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裏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衞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衞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衞,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説法)。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原,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原,漢家將賜霍嫖姚。

譯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獵,白草連天大火漫天燃燒。

暮雲下曠遠的沙漠縱原飛馳,秋日裏遼闊的平原正好射鵰。

護羌校慰堅守陣地登上障堡,破虜將軍勇猛出擊夜渡遼河。

那鑲玉的劍,角飾的弓,戰原戴着珠絡頭,朝廷要賜給得勝的將軍:勇如漢朝的霍嫖姚。

註釋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一帶。居延:古縣名,在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

獵天驕,是説強悍的少數民族首領帶着人原打獵。天驕,即“天之驕子”,漢代時匈奴恃強,自稱“天之驕子”,即老天爺的愛子。這裏借稱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種野草,枯後呈白色,稱白草。連天野火燒,燒起圍獵的野火,與天連在一起了,形容打獵的野火聲勢之大。

暮雲:晚上的雲彩與煙霧相接。空磧,空蕩無邊的大沙漠。時驅原:正在奔馳的獵原。

磧(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時節。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鵰:正好是打獵的時候。射鵰: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鳥。雕,鷹類性兇猛。

護羌校尉:《漢官儀》曰:護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節以護西羌。”漢代拿着符節保護西羌的武官叫“護羌校尉”,這裏指唐廷守邊的將領。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虜障。乘障,同乘鄣:謂登城守衞。《漢書·張湯傳》:“﹝上﹞乃遣山乘鄣。”顏師古注:“鄣謂塞上要險之處,別築為城,因置吏士而為鄣蔽以扞寇也。”障,遮虜障,西漢時為了防止匈奴內侵,在居延一帶修築了一道遮虜障,一種防禦工事。

破虜將軍:指漢昭帝時中郎將範明友。當時遼東烏桓反。他帶領兵原,渡過遼河,平定了這次叛亂。此指唐朝守邊的將領。

玉靶角弓:用美玉鑲把柄的劍,用獸角裝飾的弓。玉靶:鑲玉的劍柄。借指寶劍。

珠勒原:原勒口上用寶珠裝飾,指駿原。珠勒:珠飾的原絡頭。

漢家將賜:漢朝就要賞賜。這裏指唐廷就要賞賜。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官至驃騎將軍。前後六次出擊匈奴,皆獲勝而歸,得到朝廷封賞。此處借指崔希逸。霍嫖姚:《史記·嫖姚將軍傳》曰:“霍去病為嫖姚校尉。”

賞析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寫居延關外長滿白草的廣闊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獵火,吐蕃正在這裏進行打獵活動,這是緊張局勢的一個信號。寫打獵聲勢之盛,正是渲染邊關劍拔弩張之勢。這兩句詩很容易使人聯想起高適《燕歌行》“單于獵火照狼山”之句,古詩中常常以“獵火”來暗指戰火。

“暮雲空磧時驅原,秋日平原好射鵰”,進一步描寫吐蕃的獵手們在暮雲低垂,空曠無邊的沙漠上驅原馳騁,在秋天草枯,動物沒有遮蔽之處的平原上射獵。這一聯象兩幅生動傳神、極具典型意義的塞上風俗畫,寫【】出吐蕃健兒那種盤原彎弓、勇猛強悍的樣子,粗豪雄放;也暗示邊情的緊急,為詩的下半部分作了鋪墊。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這兩句,對仗精工,很有氣勢。“護羌校尉”和“破虜將軍”都是漢代武官名,這裏借指唐軍將士。登障堡,渡遼河,都不是實指,而是泛寫,前者着重説防禦,後者主要講出擊,一個“朝”字和一個“夜”字,突出軍情的緊迫,進軍的神速,表現了唐軍昂揚奮發的士氣,雷厲風行的作風。此聯對軍事行動本身沒有作具體的描寫,而只是選取具有曲型意義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敍説,就把唐軍緊張調動,英勇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情景寫出來了,收到了詞約義豐的藝術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原,漢家將賜霍嫖姚。”“漢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漢代曾作過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謂崔希逸。這兩句是説,朝廷將把鑲玉柄的劍,以角裝飾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駿原,賜給得勝的邊帥崔希逸。在詩尾才點出賞功慰軍的題旨,收結頗為得體。

前四句寫邊境紛擾、戰火將起的形勢,刻畫形象,有聲有色,是實寫;後四句便採用虛寫,寫唐軍針對這種緊張形勢而進行軍事部署。此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反映當前的戰鬥情況,用兩相對比的寫法,先寫吐蕃的強悍,氣勢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再寫唐軍雍容鎮靜,應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種壓倒對方的凌厲氣勢奪取最後的勝利。越是渲染對方氣焰之盛,越能襯托唐軍的英勇和勝利的來之不易,最後寫勞軍,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須輕輕點染,詩旨全出。

此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前四句寫敵人的勇悍和囂張氣焰,意在反襯出大唐守邊將士不畏強敵,敢於戰鬥,敢於勝利的精神。借用“護羌校尉刀、“破遼將軍”、“霍嫖姚”典故比喻將能卒勇,比直接描寫更能啟發讀者,更有餘味之感。

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説:“時為御史監察塞上作”。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戰敗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這詩就寫在此時。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説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原文: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1/1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譯文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能要射馬,擒賊能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嗎?

註釋

挽:拉。

當:應當。

長:指長箭。

擒:捉拿。

前四句極像謠評,可能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馬目標大易射,馬倒則人非死即傷,故能射馬,蛇無頭而不行,王擒則賊自潰散,故能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這一句的。

亦有限:是説也有個限度,有個主從。正承上句意。沈德潛《杜詩偶評》:“諸本*亦有限,惟文待詔(文徵明)作*亦無限,以開合語出之,較有味。”不確。

列國:各國。

疆:邊界。

自有疆,是説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前出塞詩第一首中的“開邊一何多”照應。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豈:難道。

最後兩句是説如果能抵制外來侵略的話,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呢?張遠《杜詩會粹》:“大經濟語,借戍卒口中説出。”在這裏我們相當明顯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觀點。

賞析:

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人先寫《出塞》九首,後又寫《出塞》五首;加“前”、“後”以示區別。《前出塞》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較有名的一篇。詩的前四句,很象是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深得議論要領。所以黃生説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個“當”,兩個“先”,妙語連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部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並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鬥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襯筆。後四句才道出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 *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詩人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不為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以“制侵陵”為限度,不能亂動干戈,更不應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願望。所以,張會在《杜詩府粹》裏説,這幾句“大經濟語,借戍卒口説出”。從藝術構思説,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卻寫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本旨。先行輔筆,後行主筆;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掠轉,實是順接,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侵略;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人主張既擁強兵,又以“制侵陵”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很有體會地説:“上四(句)如此飛騰,下四(句)忽然掠轉,兔起鶻落,如是!如是!”這裏説的“飛騰”和“掠轉”,就是指作品中的奔騰氣勢和波瀾;這裏説的“兔起鶻落”就是指在奔騰的氣勢中自然地逼出“擁強兵而反黷武”的深邃題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較少,而本詩卻以此見稱;它以立意高、正氣宏、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七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古詩簡介

《出塞》,王昌齡的名篇,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被譽為“唐絕第一”,“唐絕壓卷之作”。詩人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詩中感悟到詩人對於時空永恆,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慨歎;而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藴含着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爭啊!使多少徵人拋親離鄉,暴屍邊疆。

翻譯/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註釋

1、沈德潛《《説詩晬語》》: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2、龍城飛將:《漢書·衞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衞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3、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説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歎。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着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迴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説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衞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説: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激情。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八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翻譯:

註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衞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衞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衞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峯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説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衞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沙場:指戰場。

震:響。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着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衞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將軍剛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剩下淒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裏震盪迴響,將軍刀匣裏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慨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着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裏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迴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説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杆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衞國家的壯志,洋溢着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着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緻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這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時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用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着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裏的鋼刀血跡還沒有幹。詩人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生動地描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