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經典古代歷史故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中國經典古代歷史故事通用多篇

經典古代歷史故事 篇一

孔子周遊列國

東周(前770~前476年),各諸侯國被兼併,奴隸制走向崩潰。

西周時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權。周平王東遷以後,開啟了東周歷史。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東周開始後,周王室開始衰敗,只保有天下之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同時,在中原文化的影響及民族融合的基礎上,一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得以發展壯大。地處中原的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出現了霸主爭奪戰。隨着各國的兼併與爭霸,從而成就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可以説,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了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

東周衰敗與諸侯坐大

從西周時起,天子威儀,各諸侯國間禁止攻戰兼併。原本比周落後很多的各諸侯小國得以修養生息,經濟、軍隊逐漸強盛起來。西周滅亡,東周王室衰弱,周平王遷都洛邑後,不再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各自為大的諸侯國打破了王室獨尊的局面。後來侯國間互相兼併,強宗陸續出現。在兼併過程中,西周舊制度逐漸被破壞,特別是宗子世襲、不得買賣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個人私有、可以買賣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轉化,成為東周社會各種變動中最基本的一個變動。東周後期,時局動盪,諸侯間頻繁的戰爭,使平民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沉重,但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據《春秋》記載,在東周不斷衰敗的200多年裏,魯君朝王僅3次,魯大夫聘周僅4次。魯是周公的後代,與王室的關係已屬最親近,朝貢都幾乎全廢,更別説其他諸侯了,只會比魯的朝貢更少。

可俗話也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東周無論如何貧弱,名義上依舊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為各諸侯國所尊崇。齊、晉兩大國聯合諸侯一起阻遏蠻族大國楚的北進,都是打着尊王、勤王的旗幟,才得到諸侯的信從和支持的。

這時期的文化中心分別是東周王國、宋、魯,其中以周王朝的文化為主。因為王室衰微,不能養活眾官,有專門知識與技術的王官百工陸續分散到諸侯國,有些人做官,有些人做師,擴大了文化的傳播。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結合一批喪失職位的舊官、百工,起兵爭王位。經四年戰爭,子朝兵敗,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宗族和百工,帶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國,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周人和大量典籍的移入,使楚國一躍成為代替東周王朝的另一文化中心。在魯、宋、楚這三個文化中心都各有成就:魯國孔丘創儒家學派,宋國大夫墨翟創墨家學派,戰國時楚國李耳創道家學派。

經長期休養生息坐大後的諸侯,有實力也有慾望想要佔有他國的土地和臣民,這就促使了諸侯間不斷地發生征戰。吞併與被吞併,造就了楚、齊、秦、晉、吳、越六個大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zōu)邑人。孔子的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3歲時就去世了。靠他母親帶着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孔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禮節,還經常會在家擺上碗盤,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學習祭拜。

長大後,孔子致力於讀書學習,精通“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不管做什麼,他都會認認真真去做。出任管理倉庫的小吏,倉庫的物資從來不會缺少;出任管理牧業的小吏,牧場的牛羊繁殖得越來越多。

不到30歲,孔子的聲望就已經遠播。很多慕名而來的人希望孔子收他們做學生。之後,學生越來越多,孔子就辦了私塾授課。魯國的大夫孟僖子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35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對孔子禮遇有加,打算重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回到魯國,仍舊以教學授課為業。

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他又做了管理工程的司空。後來,孔子又做了掌管司法的司寇。

吳王闔閭大敗楚國後,國力猛增,中原地區首當其衝受到了極大威脅,這當中受威脅最嚴重的是齊國。齊桓公死後,齊國國力開始走下坡路。齊景公即位後,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國家朝政得以煥然一新。前500年,齊景公約魯定公於齊魯交界的夾谷開會。齊景公打算藉此拉攏魯國和中原諸侯結成聯盟,重現桓公當年的國力。

那時候,諸侯間開會,會有大臣做會晤的“相禮”。這次魯國的“相禮”是由掌管魯國司法的孔子來擔任的。

這一回,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説:“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着。希望陛下您能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到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的三處土地還給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80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説他,他躲着孔子。這件事令孔子感到失望。就連孔子的學生也説:“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不久之後,孔子離開魯國,帶着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能找到明君一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大國都在忙於戰爭,小國都面臨着被併吞的危險。時局動盪不安,孔子宣傳的那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君採納。

孔子先後到過衞、曹、宋、鄭、陳、蔡和楚七個國家。中間遇到的苦楚一言難盡。有一次,孔子到了陳、蔡一帶,楚昭王派人請他到楚國。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後,會對陳蔡兩國不利,就發兵在半路上截住了孔子。孔子被圍困在那裏,糧水用盡,幾天吃不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在列國間奔走的七八年,孔子碰到了數不清的釘子。年紀越來越大,最後孔子回到了魯國,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晚年,孔子還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重要文化典籍。《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着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學生們繼續傳授他的學説,一代代的傳承成就了儒家學派,孔子也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被公認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經典古代歷史故事 篇二

1、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説他“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範。

3、管鮑之交

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的朋友之情。

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後,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後管仲在齊國為相掌政,鮑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誼不減。

後來,管仲助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説“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4、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曾多次通婚。晉獻公曾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後獻公妃子驪姬為亂,迫害獻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國時,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文嬴並同宗四女嫁給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幫助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成就了“秦晉之好”。

經典古代歷史故事 篇三

神機妙算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的勢力,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

東吳的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總想把他除掉。一次,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要造出十萬枝箭,否則就會被斬首。周瑜暗自高興,覺得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務,可以藉機除掉他。可是,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務的辦法。他私下向魯肅借了二十隻快船,每隻船上都立了一千多個草人。第二天凌晨,諸葛亮趁江面上大霧籠罩,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操看到這種情況,下令用箭射向對方。霎時間,曹軍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不一會兒,二十隻船上的草人已經掛滿了箭。諸葛亮讓船上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時,諸葛亮的草船早已駛遠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後,萬分感慨地説:“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確不如他啊。”諸葛亮巧借東風諸葛亮與周瑜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只有藉助東風才能火燒曹營,周瑜為此心急致病卧倒在牀。

諸葛亮知道後,給周瑜開了個“藥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後,要求周瑜為他搭起九尺七星壇做法。

幾天後,果然颳起了東南風。蜀軍藉助東風火攻曹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經典古代歷史故事 篇四

武王建周

殷商王朝的覆滅

乙帝的長子叫微子啟,啟的母親出身低賤,因而啟不能繼承帝位。乙帝的小兒子叫辛,辛的母親是乙帝正妻,因而辛被立為繼承人。乙帝去世後,辛繼位,他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紂”。

紂天資聰明,有口才,辦事敏捷,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空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言辭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在大臣面前誇耀才能,抬高自己的聲威,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沉迷作樂,寵愛女人。尤其是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話。那時候,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一首靡靡之音,粗鄙的舞蹈,頹廢的旋律。為了充實鹿台錢庫的錢財,他加重賦税,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多方蒐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裏面。紂還招來很多人,聚集在沙丘樂舞嬉戲。修建池子,用酒當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徹夜狂歡。

紂如此荒淫無度,百姓怨聲載道,諸侯也相繼背叛他。他不思悔改,還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

紂將西伯侯、九侯、鄂侯三人封為三公。九侯將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這個女子不喜淫蕩作樂,紂惱怒之下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刑,即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與紂展開了激烈爭辯,結果鄂侯也遭到脯(fǔ)刑,被製成肉乾。西伯侯姬昌聞見此事,暗暗歎息。崇侯虎知道後,向紂去告發,紂就把西伯侯囚禁在羑(yǒu)裏。西伯的僚臣閎(hónɡ)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這才釋放了西伯侯。西伯侯從獄裏出來之後,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廢除炮格的酷刑。紂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令他去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人都不喜歡他。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製造讒言,毀謗別人,諸侯因此更加疏遠紂了。

西伯侯被紂放回去後,暗中修養德行,推行善政,很多背叛紂的諸侯都轉而來歸服他。西伯侯的勢力逐漸強大,紂的權勢和威嚴慢慢削弱。王叔比干勸説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等到西伯侯攻打飢國並把它滅掉了,紂的大臣祖伊聽説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裏去報告説:“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列祖列宗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瞭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説:‘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紂的劫數怎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紂説:“我生為天子,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去後説:“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西伯侯(即周文王)姬昌去世後,其子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背叛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諸侯就有八百多個。諸侯們都説:“討伐紂的時候到了!”周武王説:“你們不瞭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封地了。

紂更加荒淫無度,不思悔改。大臣微子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説:“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諍諫。”就極力勸諫。紂惱羞成怒後,對比干説:“我聽説聖人的心臟有七竅。”於是就命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臟來觀看。箕子見此情景很是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把箕子囚禁起來。就連殷國的太師、少師都拿着祭器和樂器,急急地逃到了周國。周武王見時機成熟,就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紂派出軍隊在牧野與周武王進行對抗。

周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用寶玉縫製的衣服,跑到火裏自焚而死。追趕到的周武王砍下他的頭,掛在太白旗竿上示眾。然後,周武王處死了妲己,釋放了關押的箕子,重築比干的墳墓,表彰了商容。封紂的兒子武庚為祿父,讓他承續殷的祭祀,並責令他以盤庚的德政為榜樣,殷的民眾非常高興。於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為後世人認為他們的功德不及五帝,於是稱之為王。殷的後代被周武王封為諸侯,隸屬於周。

武王建周

武王滅殷商後,以殷商遺留下來的百姓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武王又因為殷才剛平服,還沒完全安定,就命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殷。而後命召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箕子,命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旌表了商容的里門,以褒揚他的道德。命南宮括散發鹿台所藏的錢,開放巨橋所積的粟,以賑濟貧弱的百姓。又命南宮括、史佚視察九鼎和寶玉。命閎夭加高比干的墓,以示尊崇。命宗祝在軍中祭祀,而後才罷兵西歸。一路巡行諸國,記錄政事,作了一篇《武成》。分封諸侯,賜給他們祭祀宗廟的彝器,寫了《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於是褒揚並封神農的後人於焦,封黃帝的後人於祝,封帝堯的後人於薊,封帝舜的後人於陳,封大禹的後人於杞。然後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功勞最大,得到最高的封賜。封軍師尚父於營丘,國號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國號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于管,封弟叔度於蔡。其他的也依次按功勞受封。

武王召集九州的州牧,登上豳的土山,遙望商都。

武王回到周,夜裏難以入睡。周公旦到武王住的地方,問道:“為什麼難以入睡呢?”武王回答説:“我告訴你吧:上天不受殷的祭祀,從我發(武王名姬發)還沒出生起到現在,已經60年了,讒佞小人在朝,而君子卻被放棄,就好像山裏的麋鹿聚在近郊,飛鴻遍佈山野。上天不照顧殷人,所以今天我們能成就王業。想想上天建立了殷朝,曾經任用的名賢有三百六十人,而殷王不能顯揚他們,也不能禮遇他們,所以到現在殷國滅亡了。而我對上天的眷顧還沒能全部完成,不知道上天對我大周是否庇佑,我又怎麼睡得着呢?”

武王又説:“我一定要達成上天的眷望,要依近天帝的住處;要訪求所有不順天命的惡人,貶責他們,與殷王受同罪。我要日夜慰勞安撫人民,徹底安定我們西方的領土,發揚我周的功業與德惠,使它們同樣地昭明。從洛水邊上一直到伊水邊,平易而無險阻,將作為我們周國的都城;我曾在南邊看過三塗山,北邊看過太行山麓的都邑,也看過黃河,看過洛水、伊水,就是這裏和天帝的居處相距不遠,可以作為都城。”

於是就規劃了周的都城於洛邑。將戰馬縱放在華山的南面,將拉車的牛也放牧在桃林的丘墟上;收起武器,軍隊回到國內後就解散了,用此昭示天下從此後再無干戈。

周公因人三變

周公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曾先後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大治天下。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陝西岐山東北,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文王在世時,周公就很孝順、仁愛,行動從不敢自主,規規矩矩,做事向來不敢自專。他在父親面前,盡行兒子之道。與此同時,輔佐武王伐紂,被封於魯。但周公並沒有到自己的封國去,而是留了下來輔佐武王。

武王死後,成王繼位。當時成王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而當時的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應付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攝政,順理成章,理所當然。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很不滿意。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行三,周公行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周公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行五,但他支持管叔。他們散佈謠言,説周公“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既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滅商後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動下的商朝舊勢力發動叛亂。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周公臨危不亂。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説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説:“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顏回報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為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麼做的。”

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於第二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出征前進行了占卜,他説:“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乘着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這是白日做夢!我告訴大家,殷人裏頭有一夥人,願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又説:“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大家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周公一起東征。

周公東征持續了三年,終於平定了管叔、蔡叔、武庚聯合的武裝叛亂,粉碎了以武庚為頭子的復辟陰謀,把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區。

後來,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這時成王已經長大,周公便把政權交給成王,自己退居輔佐地位。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佈各項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説的“制禮作樂”。

周成王執政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以便長久地享有王位。他諄諄告誡成王,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像文王那樣禮賢下士,治理好國家。

成王執政後,按照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治理國家,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並在中原和沿海地區進行貿易活動,使商業走向發達。成王執政37年,繼位的康王執政26年,出現了“成康之治”的繁榮景象,這是我國奴隸制發展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