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文言文《三峽》閲讀答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04K

文言文《三峽》閲讀答案多篇

文言文《三峽》閲讀答案 篇一

《三峽》課內外對比閲讀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甲】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②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

【乙】①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②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三峽》閲讀題目

1、解釋下面加點詞的含義。

①雖乘奔御風( ) ②其間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鳥聲俱絕( )

2、下面各組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實

B、飛漱其間 又何間焉

C、餘拏一小舟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D、上下一白 長煙一空

3、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句話。

4、下面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句,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表現山遠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榮峻茂”四字狀四物,表現了“水之清澈,樹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體現了本文語言簡約凝練的特點。

C、甲文佈局巧妙,前後照應。如末段寫“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巧妙照應了首段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D、“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兩文中的畫線句,都是從什麼角度寫景的?這兩處景物描寫各有什麼作用?

20xx年湖北省咸寧市國中畢業生學業水平升學考試語文試題

《三峽》參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詞,那 ③代詞,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自”“亭午”“曦”三個詞翻譯準確,可得滿分,否則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從聽覺方面寫景的。

甲文畫線句描寫三峽秋天的悽清,渲染了一種悽異的氣氛,使人感到無限的悲涼。乙文畫線句描寫出雪後西湖萬籟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現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懷。(注意:意境須答出“景”與“情”)

文言文《三峽》閲讀答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用生動精練的語言描述三峽的四季景色。

過程與方法:查尋《水經注》和酈道元的有關資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祖國河山壯麗奇偉的景色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四季不同的景色的描繪。

教學難點

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景色。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你到過三峽嗎?三峽是由哪三個峽組成的?(請知道的同學來回答)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在長江上游四川奉節縣和湖北宜昌縣之間。峽,是兩山夾水的地方。三峽屬江水中的一段。古代稱長江為江水,長江全長6299公里,是世界上第三條最長的河流。它發源於西藏高原流過地勢較為平緩的四川盆地,突然遇到四川東部湖北西部海拔較高的巫山地區,水流只得穿過灘多而河牀又窄的峽谷地帶,這就形成了三峽的奇麗風光。出了三峽,長江又繼續向東,直奔東海。在長江沿岸眾多的風景區中,三峽以雄奇壯麗而著稱全球。

二、整體把握課文,並賞析課文

《三峽》節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是一篇描寫三峽水勢及兩岸風光的精美散文,文中的內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畫。細細品讀之中,不時會有閃亮的美點進入我們的眼簾。作者竟在這150餘字極短的篇幅展現了無限風光,頗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個字,卻是全景。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勒出700裏三峽的雄險,描寫了羣峯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壯麗。就那麼一筆,視點變化多姿,“三峽七百里”寫三峽之長,似乎只有俯視才可能盡收眼底;“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羣山的高峻,是縱向的極目遠望;“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峽谷的幽深,分明有從下向上仰望的感覺。還巧妙地進行了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寫得多好——抬頭看天,不到“亭午夜分”,連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難以看到,這山還不高嗎?這峽還不深嗎?

第二段寫的是夏季的江水,從寫法來看,作者運用了“層層鋪展”的手法美美地將水寫了一番。第一層,用“沿泝阻絕”寫出水漲路絕的壯觀景象;然而這還不夠,又寫第二層,用一個“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來極寫水速之巨大;然而這還不夠,再來一筆,假設“乘奔御風”來與飛快的流速進行比較,從側面再次進行有力的襯托。在這幾筆之中,寫得最美的就是“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那幾句,它不僅僅從時間之短、距離之長寫了水之流速,它可讓我們想象三峽江流的洶湧向前、奔騰咆哮,它可讓我們感受到我們坐在小小木船上飛流直下、一瀉千里、蕩魂攝魄的快感,它還讓我們聯想到,李白那極具美感的《早發白帝城》,是不是對此的創造性改寫呢?

第三段寫的是春冬江景,此時時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與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選取的極為美麗的一角,然後用神工妙筆生動地描畫,精心地點染。作者好像是在用這種特寫式的精心描繪“以點帶面”,來表現三峽與江流的處處美景。這美麗的一角是立體的、錯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寫深潭還嫌單調,還要寫潭中的倒影;高有絕,然而寫絕還覺單一,還要寫上的怪柏;再添幾道“懸泉瀑布”,讓它們“飛漱其間”,又是壯美的一景。這美麗的一角又是色調潤澤的、動靜有致的。你看“素湍綠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綠的是深潭;你再看“迴清倒影”,迴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動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説那跌宕多姿、水花飛濺的“懸泉瀑布”了,它們甚至讓我們聽到了那嘩嘩的水聲,甚至讓我們感覺到了隨風飄灑到我們臉頰上細微的飛沫。在這水清、樹榮、山峻、草茂的地方,在這生機盎然的山水之間,誰説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峽》,美在那一聲悠長的漁歌。第四段寫得特別有情調,特別有意境,它寫的是秋景的淒涼。從全文來講,作者在寫了夏、春、冬之後必定要描寫秋景,而寫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選不同的角度。於是,在寫了高山深峽、急流碧水之後,他調動筆鋒為寒林高猿敷設上一筆,在寫了雄壯、險峻、秀美之後,他着力地表現肅殺,在寫了形、寫了色之後並沒有忽略寫聲,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峽的神奇美麗表現在我們的面前。所以不論從哪一個角度講,這一段中的描寫均是妙筆,都能讓人進行回味悠長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聲漁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順手拈來同時又是巧妙點綴的漁者之歌。本來,“林寒澗肅”已經是夠悽清的了,“空谷傳響”的“高猿長嘯”已經夠悽異了,啼聲的“哀轉久絕”已經能夠讓聞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頓然將這淒寒之境進行昇華,它唱出了哀婉的猿聲中旅人的悲涼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淒涼,給人餘音繚繞之感。這時的描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説在此之前所寫的是“風景”的話,到這裏已經表現出“風情”;如果説在此之前是寫“景”的話,到這裏已帶着寫“意”之味。在盡寫了山光水色之後將筆觸轉向“猿”與“人”,從而深化文章意境,這就是作者的妙筆所在。

三、探討課文

1、全文在段落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全文可把第一段和後面三段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總三峽形勢,後一部分描寫三峽四季景色。寫形勢重點突出山,寫景主要描寫水和其它景物。寫山時可感到有水,如“兩岸”寫水時,則不忘有山。如“陵”、“空谷”。這樣寫山與水,雖各有側重,仍可襯托出山水相依的關係,又可體現出兩山夾水的“峽”的特點。

2、寫景部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四季?

寫景部分,描述了四個季節,但不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而是先述夏,次則合寫冬春,最後寫秋。這樣的安排,貫穿了夏水盛,秋水枯,冬春之水狀況相似的線索。

四、總結課文

作者對三峽形勢與四季景色的描寫,是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讚美,能引起讀者對祖國如此雄偉奇麗的山水的嚮往與熱愛。

五、拓展延伸

課外閲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的第二自然段,思考這部分寫景的層次結構有什麼特點?

文言文《三峽》閲讀答案 篇三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第26課、三峽

酈道元

●學習目的:

1、朗讀課文,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揣摩課文,品味語言,感受作品創設的意境。

4、在誦讀中深入體味作者對三峽獨特美的讚賞之情。

●學習重點:

課文誦讀,文意疏通,語言品味,感受體驗。

●學習時間:二課時

●學習準備:熟讀課文,瞭解大意,掃清文字障礙。

查找有關三峽的資料或圖片,查找作者酈道元的有關資料。

●教學設計:

一、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同學們,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

同學們,我們看了長江三峽的美景,你有什麼感受呢?

是啊,美麗的三峽吸引了多少人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長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筆法揭開了三峽神祕的面紗,下面就讓我們隨着作者酈道元的筆端,去遊一遊那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吧。(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酈道元,字善長,北魏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②學生學讀古文,結合書下注釋把語句讀通順,注意文中停頓:

③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讚美之情。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略無闕處(毫無)              b重巖疊(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c夏水陵(漫上)            d不見月(陽光)

e王命急宣(有時)            f雖乘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g不疾也(認為,覺得)       h絕周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i素綠潭(急流的水)          j飛其間(沖刷)

k多趣味()                1.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m.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澗(寂靜)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着背誦課文。

4、説一説:讀完課文後,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學們,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説一説嗎?

例:三峽的 山 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山——奇險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淒涼

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僅用150餘字就描繪得如此傳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不能不令人稱奇。下面請同學們來説説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構、描寫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課文的描寫手法美,正面描寫了“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寫出了兩岸連山,羣峯對峙的雄姿。同時又從“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句側面烘托了三峽峯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四、體驗,比較拓展。

1、聯想體驗:

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展開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峽美景,並用我們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

2、比較拓展:

①同學們,國小裏我們一定學過《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吧。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吧。

《早發白帝城》與《三峽》都描繪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後者是遊記散文,那你能找出詩句中與課文相對應的、寫相同景緻的句子嗎。

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都是寫連續不斷的猿鳴;文章第一段則與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②同學們,三峽工程正在實施中,有人認為這將會破壞三峽的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貌,然後抓住了三峽最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峯,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加點的詞,把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寫出了三峽獨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

2、課外延伸:

①背誦翻譯課文。

②做好《語文作業 本相關練習》

③嘗試寫一篇遊記散文。

(武原鎮中學 李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