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拼音教學的學情分析(合集)(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K

拼音教學的學情分析(合集)(精品多篇)

中學歷史教學學情分析 篇一

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幾點思考 學情分析:

古人云:“聖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強調的是要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別人給予協助後所可能達到的水平,兩種水平之間有一段差距,即為該兒童的可能發展區,或叫“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流活動中,他們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是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因此課堂教學目標能否有效實現,或者説教學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瞭解程度,只有對學情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更好地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佳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情瞭解得越詳細,分析得越透徹,教學就越有效。 學情分析從內容上説包括學生的學習準備分析,即學生在學習新課程時在認知、情感、態度方面的適應性,或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從層次上説,不僅包括對中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和學習特點的普遍性的分析,還包括對學生個體特點的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學生個性差異包括心理差異的分析

事實上,學生的學習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學生對同一學習內容的興趣、態度不同,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徵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差異。例如有些學生思考問題細緻而有的卻較粗心;有些學生思考不積極,經常回避那些比較用腦的問題,思維上有惰性;有些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有些對圖像史料的記憶優於對文字史料的記憶;有的善於機械記憶不善於邏輯思維等。這都要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部分學習、理解有困難的學生作分析,並設計相應的對策。其次雖然現在是網絡時代,但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網絡來儲備知識,那麼教師在備課時也要考慮到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缺乏對學生其他學科中相關背景知識的瞭解與分析

歷史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注意歷史知識的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繫……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繫和滲透。”可以佈置學生從語文等學科中收集有關詩歌、文學作品,充分利用他們平時在語文學習或一些影視作品中接觸到的知識,幫助學習更好的學習歷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會接觸到很多相關的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了解學生在歷史學科以外的知識儲備情況,對學生的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了解得多就越容易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把教學的切入點定在合適的位置,設計出良好的“走在學生髮展前面的教學”,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

三、對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分析不全面

影響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很多,如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想象等。不求每節課前都要從各個方面去分析學生,但在教學設計時,要結合課程標準以及學習內容分析本課學習中學生可能存在的對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的這些心理因素。如有教師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從高二學生知識的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從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分析,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對學生的成長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根據學生的情感和年齡階段特徵,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自由的環境中掌握學習的經驗與技巧,並形成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位教師分析高二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是“知覺、興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為感性體驗”,但卻忽視了高二學生的思維特徵。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不滿足於簡單的説教和現成的結論,但由於還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經驗的支持,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案例中教師認為“從高二學生知識狀況看,學生已經對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但他沒有注意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他們絕大多數人還不能從前面的學習中概括得出“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舊的世卿世祿制被廢除,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為文化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這一結論,因而在教學中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在整體感知歷史的基礎上,瞭解歷史發展內在的因果聯繫。基於這樣的學情考慮,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採取有效策略,如在新課學習後設計一個問題:“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呢?”並首先和學生討論“思想文化的繁榮與哪些因素有關?”,從方法上指導學生如何分析這一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這也是本課要實現的課程目標。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得越是全面,相應的教學策略就越有針對性,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

對學生心理分析不全面的另一個表現是,只注重一般的心理問題分析,忽視對歷史學科內容學習過程中的特殊心理要求和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分析。其實,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活動中的同一心理現象既有共性,也具有一定的個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總是同教育的內容不可分割的聯繫着,歷史學科教學也有本學科的心理學問題。應該説,很多教師在作學情分析時,對這個問題是不太注重的。案例二某教師在《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新航路的開闢》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並初步具備了將史地、文史等知識整合起來的能力。”在學習時,從歷史學科教學的心理特點分析,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首先要形成有關歷史的人物、歷史時間、歷史空間等正確表象,而歷史的空間知識主要體現在歷史地圖中。高中生已經從地理課中學習到有關圖例的知識,學生具備了利用圖例來閲讀地圖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歷史地圖與地理地圖不同,它除了空間概念外,還有時間概念,從而有利於增強學生歷史時、空表象的聯繫,也有利於歷史和地理知識的聯繫。

此外,學情分析泛泛而談,且大都來自教師的主觀臆斷,缺乏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以至於很多學情分析不能為課堂教學提供幫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有的時候,我們為學生做得越多,越是害學生。因為為人,隨便怎樣精細周到,總不如人之自為。我們與學生經驗不同,環境不同,所以合乎我們意的,未必合乎學生的意。勉強定下來,那適應學生需要的,或者遺漏掉;那不適應學生需要的,反而包括進去。”(《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31頁)

二、解決策略

第一,提高對學情分析必要性的認識。

首先在理念上,教師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在教學設計中強化學生學習準備的瞭解和心理生理特點的分析,“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孔子語),從而實施促進學生獲得發展和學習體驗的正確策略。其次,要不斷加強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的學習,具備紮實的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功底,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層次上,既能從學生的普遍的心理特徵來思考,又能考慮到個別學生的心理差異,瞭解學生在知識、技能、認識能力、學習動機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以便按照課程標準,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為不同狀態和水平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佳的教學安排。還要關注到歷史學科的特殊的心理學問題,通過實地考察和實物呈現等直觀方式來設計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師還要學習和了解跨學科的學科知識,瞭解學生歷史學科以外的學習內容,讓其他學科的知識為歷史學習提供幫助。這樣既便利了歷史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完整的知識體系。要在教科研活動中加強對學情分析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在備課組教學研討中,不僅要注重教材分析、教法研討,也要加強對學情的分析與研究。 第二,要掌握學情分析的途徑。

從學生歷史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中瞭解相關背景知識。因為歷史這門課牽涉到的學科很多,如地理中的地圖知識,對歷史學習的幫助就特別大;還有語文的許多課文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文史若能互通,對這兩門課的學習都有幫助。我們歷史老師要經常關心地理、語文等學科相關知識,與其他學科老師交流來獲得這方面的信息,既便利了歷史學習,也可以幫助學生構建起更完整的知識。例如[案例四]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中“光耀千古的詩壇”一目學情分析:本課屬於文學史的範疇,對國中學生來説其內容在語文教學中也多有涉及,僅九年義務教育背誦篇目中就涉及唐詩61 篇,而且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詩歌的特點以及體裁也有一定的瞭解,也具有初步的詩歌欣賞能力,至於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學生在國小階段就背誦了不少。根據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注意“歷史知識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與滲透”,我們整合學校語文學科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課堂上合作探究,完成本課學習任務。其次,針對七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發達,表現欲強的心理特徵,本目教學借鑑歐美髮達國家“活性動態”教學風格,讓學生背唐詩、議人物、談時代、明原因,自主探究式地進行學習。這裏,老師能對所教班級學生的原有的相關學科(語文)學習情況作充分了解與分析,善於將學生學到的其他學科的背景知識為其學習所用,同時能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和人物為突破口來設計教學活動,由點及面,層層展開,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養成記載、積累學生學習問題的習慣。可以從學生的作業或練習中發現問題,並將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加以記載和梳理,以備再次學習相關內容時作參考。找到學生容易出現錯誤的原因,是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因為學生作業中的問題往往最能反映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認真梳理這些“原生態”的第一手學情資料,為以後或同伴的教學提供借鑑。例如,在學習世界歷史三大宗教的內容,學生對其產生的時間經常混淆,於是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小組討論的環節,看用怎樣的方法可以避免混淆,結果學生思考了很多方法,如與其他重大歷史事件的年代相比,相差多少世紀的;有提出根據宗教的特殊手勢來記憶的;結果有一組學生討論結果被認為最好的:佛教前6世紀,基督教公元1 世紀,伊斯蘭教公元7 世紀,三大宗教名稱的字數分別由佛教2 個字、基督教3 個字、伊斯蘭教4 個字構成,按產生的時間先後正好是數字以此提升,這樣記憶的時間先後不會錯,學生還用數學上的數軸來看三個年代的間隔差。雖然這種方法不科學,但這樣的過程本身就幫助了學生記憶歷史時間。類似這樣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我們注意積累,以此作為教學中採取對策的依據,教學就更富有了針對性。虛心傾聽學生意見,瞭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要求,徵求學生的學習意願。關注學生課堂的表情和反映,把話語權交給學生,經常關注學生“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對高一個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在學習相關知識時的感受,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因為比所教學生高一個年級的學生從心理到知識背景與現在學生比較接近,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可能與即將要學習某個知識點的學生比較接近,所以他們的學習感受可能對教師的教學有更大的啟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到教學的切入點。

總之,老師只有尊重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正處於形成狀態的心理機能和活動水平,把問題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出“走在學生髮展前面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那才能是良好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

體育教學學情分析 篇二

體育教學學情分析

作者:薛伍平所屬班級:國小體育二班(寶雞/安康/榆林/銅川) 地區:/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 創建時間:2011-03-18

學情分析是體育課教學的前提,也是體育教師瞭解學生,掌握學生體育知識及體育技能的必須途徑。學情分析怎麼進行,怎麼分析,我採用以下幾點方法進行分析:

一、瞭解學生的體育知識和衞生知識,分析學生的健康指數。

二、進行體制健康測試,全面瞭解學生的身體狀況和動作技能的掌握。對各年級各班體育教育過程作一個學情研究,為以後教學中提高更好教學質量,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課堂教學,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國小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我在上課中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不斷體驗進步或成功的過程中,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獲得體育與健康智識和技能專業課程計劃的改革和貫徹,即學生的體育基礎薄弱,對教學中如何加強教學指導和教學方法指導作了闡述,旨在期盼能在有限的課時裏,發揮最大的教學功效,同時體現貫徹素質教育的新思路。

教法以學法為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對於教師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十分重要。《體育保健學》是體育教育專業主幹課程,本人在教學中從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促進學習正遷移試運用心理學理論進行教學,目的在探索出提高本課程教學效果、適應教學改革需要的路子。為了使學校體育

能適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系統工程;為了將學生被動學習與模仿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覺、積極、主動的探索性、創造性學習;為了幫助學生與終身體育、全民健身計劃順利接軌,我們根據當代職高體育教學的目標、任務和特點,準備活動是體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正確地認識準備活動的作用,有效地選擇準備活動的內容與組織形式,合理地安排好準備活動的時間、負荷以及與正式練習之間的間隔,是體育教師都應重視的問題。發揮學校體育優勢,挖掘潛力,增強活力,自我創收,自我發展,補充體育經費的不足。

適應社會,抓住機遇,深化學校體育改革。走學校體育內涵發展的道路,努力提高辦學效率;逐漸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在體育統計教學中,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潛在力,而且能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是搞好體育教學的關鍵,也是上好體育課的基礎。

要使每個同學在課堂上最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主動性,使他們都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強大的向心力去實現教師規定的學習任務和目標,教師就應經常採用多種方法手段去激勵他們的積極性,因為積極性是發揮潛能的原動力。

數學教學學情分析 篇三

數學教學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是伴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產生的,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學情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學習起點狀態的分析、學生潛在狀態的分析兩部分。學生起點狀態的分析主要從三個維度展開:知識維度,指學生的認知基礎;技能維度,指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素質維度,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學生潛在狀態的分析,主要指學生可能發生的狀況與可能的發展。主要要説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結構,學生的情感和發展需要;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都能參與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狀態?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怎樣的,適宜於採用何種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探究式,合作式?……學生在課堂教學動態中,可能會生成哪些資源?如:“學生對某一問題可能會怎麼反映 ? ”“教師應怎樣應對 ? ”

傳統的備課中也有對學情的分析,但通常把學情分析簡單化,如:把學習者認知基礎的分析單純理解為知識點的羅列,沒有具體分析每一類學生在面臨新的教學內容時已經具備怎樣的知識結構,可能會有什麼困難與障礙,更沒有思考與解決的對策了。本章將圍繞着實踐中的諸多問題,結合案例,從理論點撥的基礎上找出解決之道。 【解決策略】 1. 重新認識學生

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了,他們在學習新知之前,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如何去充分估計和了解學生的這些已有積累作為學生的學習起點,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2、鑽研教材,把握好“邏輯起點”

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學生的“邏輯起點”,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研究所學內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後聯繫,真正做到溝通知識間的橫向聯繫和縱向聯繫。只有把握了“邏輯起點”,教學中才能大膽取捨,靈活施教。反之,則很難創造性地搞好教學。 3. 要關注“現實起點”,機智調整“教學進程”

很多教師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都知道要了解學生的現實起點,但往往只在備課時去“備學生”。這時候的“備學生”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師的一種主觀臆測,缺少對學生的真正把握。我們應學會在課堂中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探底,以便及時對教學過程作出調整,實現教學的自如化。要了解學生的現實起點,我們還應該學會在課堂中傾聽,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在傾聽中瞭解學生,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把握住課堂的學習起點,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調整預設的教學過程,構建好知識結構體系,這是一堂好課的關鍵。把握好了,課堂學習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找準教學起點,進行有效設計 【解決策略】

1、注重學法指導,幫助學生由“學會”為“會學”

新課前,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研讀課本,理解概念或出示與例題相仿的嘗試題,尋求解法,培養學生髮現新知識的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心理及思維的發展規律,設計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提高思維素質。在學生獲取新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比較、歸納、總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歸納整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2、分層設計,幫助每個層次的學生獲得發展

由於學生的素質不可能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強,思維敏捷,動作迅速,有的則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學,對他們來説,一再重複知識,是對時間的浪費,是課堂無效的表現。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需要教師重複幾次,才能聽懂。所以,根據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一定要設計不同的方案,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多層次的練習,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智力活動方式去解決,力求使優生吃得飽,中差生學得好,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接受能力上獲得發展。

拼音教學的學情分析 篇四

拼音教學的學情分析

一 拼音教學中的學情分析 1.學生認知的客觀規律分析

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特點以及個性心理特點方面都存在着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分析一年級新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及其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從兒童心理髮展特點來看,初入學的孩子在知覺、記憶方面還帶有很大的直覺性、形象性,抽象思維較弱。兒童的注意力容易被新穎的刺激所吸引。因此,要讓孩子們愉快地掌握那些枯燥乏味的拼音,就必須採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使他們初次接觸學校與課堂,就建立起愉悦的心理體驗,這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2 。學生的方言差異分析

能準確地認讀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這是國小階段拼音學習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標。可是對於非北方方言區的孩子來説,要完全達到這樣的目標並非易事。本方言區的語音和普通話語音有着比較大的差別,學生受方言的影響,在拼音學習中會產生很多特有的語音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低段的語文老師,特別是一年級的語文老師能結合拼音和方言的發音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發音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糾正因受已有發音習慣的影響而產生的發音不規範問題,學會正確的聲母、韻母和聲調的發音方法,形成準確的普通話語音。 3. 拼音教學的問題分析

留意當前的低年級拼音教學,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們較多關注的是教學的趣味性,注重教學情趣,拼音學習以學生在遊戲中的反覆模仿、反覆跟讀為主,而忽略了發音方法和要領地有效指導,有的老師還害怕因發音方法的指導削弱了教學的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主動進入學習。這樣導致我們的拼音教學中的許多操作與學習內容不符,學生在反覆模仿中強化了對字型的認識而忽視了發音的準確性,使學生的發音存在不少不規範的問題,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我在拼音教學實踐中,反思了拼音教學中熱熱鬧鬧的課堂背後存在的發音指導不到位、學生的不規範發音獲得反覆強化等現象,關注了在拼音學習中普遍存在又極易被老師們忽視的聲、韻、調的語音不規範問題,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二 根據學情分析開展拼音教學的操作策略研究 1.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願望,強調學生要喜歡學習,有興趣學習,從中感受學習的興趣。當一個新的事物提在孩子們面前時,求學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興趣。但他們對已熟悉的字母就不會很有興趣去研究探索。我們如何在孩子已熟悉的事物中去激發他們新的學習熱情呢?可以讓孩子去體驗他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在教學單個拼音字母時,由於大部分學生認識,課堂上往往呈現一片嘈雜聲,正確的發音,非正確的發音,充斥耳旁。此時,我們一個問題(是怎樣發出這個音的?)拋下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師這兒來。他們會用心地聽老師的發音,仔細的觀察老師口型的變化。然後自己去嘗試發音,去體會發音過程,探索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上找到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了興趣和學習的慾望。例如,我們在教學a o e i u ü時,嘗試着讓學生自己看圖編兒歌體驗發音的方法。當然,學生看圖編兒歌之前,教師要做個示範,講清一些編寫要領,讓學生在本來感覺到沒什麼可學時,接受新的挑戰。 2.讓學生把現有的經驗和新的事物聯繫起來。

在教學拼音的部件的字形時,我們除了讓學生聯繫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部件相似之處外,還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裏、在幼兒園裏、在街上、在公園裏等實際生活中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當單調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

3、充分利用情境圖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色彩鮮豔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萬物。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情境圖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語言,並把它有機的與學習漢語拼音聯繫起來。學生在看圖學拼音説話中,由一個詞發展到一個短語,由一個短語發展到一個長句,由一個長句發展到一個句羣。

新的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法,並樂於和人交流的培養。雖然這個要求在閲讀目標中出現,但我們在看圖學拼音時,就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學生們在看第1幅圖時,還不知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他們只知道看圖後覺得圖畫得美,心裏高興。隨着每篇看圖説感受的強化訓練,他們漸漸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看第2課中的情境圖時,他們會説,農家的小院真乾淨呀!看第3課的情境圖時,他們有的説,我覺得這一家好幸福呀!有的説我真羨慕這一家。真快樂。要是我的爸爸、媽媽不離婚,該多好啊!看第5課的情境圖時,他們説,我覺得人與自然、動物在一起簡直太完美了!孩子們由不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會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由不會怎樣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到用規範、流利的語句表達自己內心情感,速度是非常之快,訓練也是初見成效的。由此,我感受到情境圖在這個訓練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把形象生動的信息畫面傳到學生大腦中,形成初象,使他們在學習中緊密聯繫實際生活的內心充滿感受,從而激發出孩子們對自然世界,人類諸方面的關心! 4.找出合作點,初建合作意識。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拼音教學中同樣可以進行合作式學習,只不過要找準合作點,教會學生合作討論問題,同時注意合作人數以2—4人為易。

另外,在教學漢語拼音複習一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合作遊戲中實踐,在實踐中複習音節。

一位教育家曾説: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條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途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要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鋪路搭橋。既憑圖明白了字義和短文的意思,又在運用漢語拼音識字讀文的過程中鞏固了漢語拼音、掌握了獨體字、認識了見面字。在教學中我採用的是一種教、學關係,生活關係。此有益於師生思想交流、閲讀優化、砥礪創新及身心持續發展。人人學有所思、學有所得,人人求同存異、和勉共進。在和諧的語文課堂中一切目標皆有可能。

在教學中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與學説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同時強調了要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等。這些好建議啟發我們,要正確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賦予課堂活力,樹立“以學生為本”觀念,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第一冊漢語拼音部分共13課。編排了情景圖、短語、句子和兒歌,認識70個常用字。顯而易見,教材採用了多種方式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整體性。於是,我把漢語拼音部分視為一個多元化的整體,將學拼音看圖識字、看圖説話、閲讀短語和兒歌等多個知識點互相滲透,分層次有機整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興趣,力圖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一、聲母發音與課文插圖的整合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聲母的本音雖然都是“標準的音”,但因為聽不清,學生學習還是不方便。新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這些聲母配上了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這種呼讀音,雖然能發出響亮的音,方便學生的學習,但還是難以啟動學生自學、自悟、自會。教材又配上了能夠表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如學習g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麼?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 “三隻鴿子”。教師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ggg”、“三隻鴿子ggg”。接着讓學生髮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後告訴學生把ge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於音節ge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有幾個聲母如d、t、n、l的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採用其他方法直接練習聲母的讀音。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説很多話了。

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和理解為什麼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c,韻母ao。更不會有意識地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繫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拼音第5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製作不同形狀的卡片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説一説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後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麼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後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説一説(説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教師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現的209個音節。為了增加學生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於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繫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藉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 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有的圖內容複雜,學生看了圖還不能導出音節的讀音,如第11課的情景圖,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帶着學生仔細觀察,啟發思維,講清留意後,引出 dié fēi jī 和漢字“疊飛機”。

2、抓住畫面特徵,記住字形。

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後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隻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3、充分利用圖加深記憶。

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我會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很容易就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説不上的漢字,老師可以憑藉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喚起表象,使學生憶起見面字的讀音和字形,如第8課情景圖,“太陽剛剛升起,可以換成什麼詞來説?”學生思考後回答“日出”,這樣字的形和音的問題迎刃而解。把看圖、拼音、識字整合在一起,有益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益於調動羣體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作用,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閲讀兒歌與識字的整合 兒歌或口訣是國小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識字卻是他們由拼音的學習轉入高一層次的學習活動。

新教材在編排上抓住了國小生的這一特點,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有機地把拼音與識字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安排不僅是鞏固和運用漢語拼音,還在於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條件。每一課中都有圖畫表示獨體字的意義,字的上面都配有漢語拼音音節,圖下又有漢語拼音短文和詞組、句子來概括圖意。學生通過讀兒歌,既學會了一些漢字又沒有增加單純識字的心理負擔。如漢語拼音第6、7、8課中的帶拼音的小短文、兒歌、童謠深深引吸着學生,激發起他們拼讀音節、認識漢字的強烈慾望。如第10課第二課時是這樣安排的:

1、看圖説話,瞭解圖意。

2、“借文識字”,自讀音節,找出與圖相應的短句。

3、短文朗讀指導,理解文意。

4、擴展活動中啟發學生説出自己認識的動物愛吃些什麼。

5、獨體字“小”“魚”“牛”的字形識記。

我感到從一年級開始,學生每識一個字應讀準字音、認清宇形、大致瞭解字義。教師在有機整合的過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漢語拼音這個工具讀準字音、二要運用造句的方法大致瞭解字義、三要運用漢字構字的規律瞭解字形。老師還要注意強化聽、説、讀、寫的互相滲透。聽,聽字的讀音,聽老師範讀或同學的朗讀;説,説出自己識字的方法,説一句完整的話;讀,拼讀音節,認讀生字,用手指點短文中的字,按詞的組合朗讀句子,讀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頓朗讀每個句子;寫,對獨體字有條件的可以認一個寫一個,也可以認寫分開,但必須按照漢字的構字規律練寫。經過調動眼、口、耳、手這幾個器官,形成統一的聯繫。

七年級美術教學學情分析 篇五

八年級美術教學學情分析

一、學生現狀分析

同學們會欣賞中外美術名作,建築藝術,民間年畫、傳統紋樣、木雕和中外面具藝術;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對水性顏料、毛筆和宣紙等材料做多種嘗試,開展趣味性造型活動,進行簡單的創作;學習了原色、間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識,體驗色彩的表現力,並有目的的加以運用,初步學習了鉛筆淡彩的畫法;通過繪畫、拼貼、堆積和組合等方法進行造型活動,積累視覺和觸覺經驗,能結合各種已學過的美術知識進行繪畫創作和應用設計,能運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制作玩具;圍繞一定的主題,描繪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圍的事物,表達自己的興趣與願望;用日記畫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情感;能進行初步的寫生練習,表現人物或物體的大體特徵,用各種易於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製作簡單的立體或半立體造型。同學們普遍提高了對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大部分學生對美術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

二、存在問題:

1.班級之間,學生之間對美術課的興趣,對美術知識的掌握,理解差距較大。

2.部分學生想象狹窄,缺乏表現力。

3.部分學生上美術課沒有激情。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學生以個體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論方法,豐富視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瞭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1.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瞭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3.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徵,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瞭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它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製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係。

四、教材分析和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材分析:我校採用的人教版版的美術教材,該教材緊跟義務教育的課程標準,貼近兒童心理,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每課都充滿了童趣。這冊教材共12課,每課都側重於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個學習內容,教材的可操作性,貼近生活。注重在娛樂中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並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

重點:主要放在對學生普及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瞭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靈活的掌握對造型、色彩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滲透人文精神。

難點:主要放在讓學生自己創造美,學會運用美。發展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培養審美情操,滲透德育。

四、教學措施

1.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遵循審美原則,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力,通過討論、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鑑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2.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環境,通過思考、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鑑別等活動音高學生在美術創造中,創造性的運用美術語言,老師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學習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3.創設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學習美術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認識作用,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4.加強師生的交流,確立學生的主題地位,師生間建立情感交流。

5.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心學習,加強屬於其他學科的聯繫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能力。

6.重視對學生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教師以各種教學手段,如:電視、錄像、範畫、故事、遊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九年級年級是學生各科文化課學習的重要一年,但美術學科同樣也面臨着新的挑戰,美術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這段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美術技能技巧以外,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創新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