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一

我把枯燥的識字教學和同學們喜愛的遊戲相結合,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激情高漲。比如在讓學生畫生字時,我讓學生和生字寶寶做捉迷藏的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是他們最愛玩的,所以他們在畫生字時,臉上還帶着笑容,甚至有一個小朋友還邊畫邊用手指指着生字説:“我捉到你了。”把畫生字當成一件有趣和幸福的事去做。在檢查生字時,我又讓學生和生字交朋友,正是這樣的角色轉換,學生不再把識字當成一種強加給他的任務。而是真正放鬆的去叫它們的名字,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之,識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會認字,會寫字,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會獨立識字。識字是寫作和閲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路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髮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棉鞋裏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者首先以情感為紐帶,尋求一種師生的雙向互動,以體現新課程理念。

(一)師生之間只是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溝通交往,創設了和諧、寬鬆的氛圍。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i、u、大y媽媽和大w媽媽,一起出去玩耍,以刺激學習的興奮點,使學生貼近教材,走進教材,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過程在師生的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達到最佳狀態。這時,學生個個猶如身臨其境,他們興趣盎然,顯得躍躍欲試,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的“實踐性”。

(二)進行了多層次的互動。因為每一層次的互動都會對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真正使教學達到一定的有效性,激活了他們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這次教學已不是原來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而是讓學生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來真正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當做到的就是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主體的人來看待,認識到師生雙方都是彼此關係的創造者,都有交流的直觀能動性,師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在這種師生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突現學生的價值,把課堂學習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學生想學、樂學、愛學。我們更必須有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信心和決心,扭轉陳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的理念,從而真正發揮師生的生命力和主體性,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讓我們的課堂大放異彩。

棉鞋裏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三

《垂直》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小數學新教材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內容。垂直是兩條直線相交的一種特殊的位置關係。它是在學生認識直線與角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內容,也將是今後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建立垂直的表象;認識垂線和垂足,理解互相垂直的含義,並會用數學語言符號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關係;能正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瞭解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教學重點是:會用數學語言和符號表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能正確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垂直。教學難點是:理解互相垂直的含義。

整堂課分成“生活引入——自學檢驗——練習鞏固”三個層次。垂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何才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感知生活中垂直的現象?本節課主要通過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去感知、理解、強化新知識的概念。我在設計教案時努力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用生活中的相交和垂直現象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選擇了學校圖片中三幅兩條線段相交成直角的現象,讓學生了解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從而引出新課。在教學互相垂直這一重點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先講了兩條線段之間的垂直關係,再引申到兩條直線之間的垂直關係,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線段是看得到的,而直線是抽象的)。課的結束部分又一次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現象,強化了新課的學習。

2. 注重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強化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在學習互相垂直、交點、垂足等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得到更深刻地認識。

3、練習設計有層次性,有遞進關係。由於本節課的概念較多,在練習的設計時,我注重講練結合,這樣有助於學生能比較好的掌握。

不足之處:

1、從畢加索畫的一條魚引入,我本意是想讓學生能説出它是由4條線段構成的,每兩條線段之間的關係是相交的,從而引出“相交”與“交點”的概念。同時在最後設計一個學生用數學知識作畫的環節,使學生體會到應用體會數學的應用與美感。由於對教材前後內容的不熟悉(以為學生學過),學生講不出。如果事先全面瞭解一下的話,可以由老師自己講述“相交”與“交點”的概念,就比較順暢了。

2、在學完“垂足”的概念後,出示城區地圖讓學生找垂足,有點突兀,因為實際上它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垂足。如果在教學時,我適當的解釋:把兩條路相交的點看作交點,再讓學生回答就比較好。

3、個別練習題目用詞不夠恰當。

4、在講評學生練習時,由於急着趕時間,一些小錯誤沒有及時糾正。如:同一幅圖中出現兩個垂足學生用同一字母表示。

5、在概念教學中不夠注重學生進行説理。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四

《棉鞋裏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峯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讚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

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因為國小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古人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棉鞋裏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歎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説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峯是小朋友,説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採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藴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着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着讀課文。範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於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着朗讀。然後,把長句子出示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問號”要讀出升調,“感歎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棉鞋裏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五

如果你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那麼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愛上你所教授的學科,發現她的美,然後再用你濃烈的愛意感染感動感化學生,從而與你有同樣發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鳴。課堂不是教師自己一個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訴五里國中八年級六班的同學們,你們能從《雲南的歌會》中學得東西,還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是成功!

《雲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十六課,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裏行間藴涵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讚賞。所以我覺得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可以適當擴展學習範圍,用音樂構建平台,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領略民間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講授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時,始終把握這樣一條主線: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傳承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

“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於此,在教學《雲南的歌會》時,開頭我這樣設計:先欣賞一段由雲南民歌改編的葫蘆絲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並配以優美圖片。讓學生在聽覺以及視覺的美的衝擊下,完成預習任務:瞭解作者,掃清文字障礙。

在整體感知部分,在朗讀中感受雲南歌會的美,對此,我設計了二個問題:一、感受歌會:請先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什麼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二、賽説歌會: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從文中你感受到雲南美在何處?結合內容説説理由。這樣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讓學生領略了文章的美,為下一步重點賞析景物、人物描寫打很好的一個基礎。

在重點研討環節,我設計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由易到難,讓學生通過我的引導,瞭解景物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我希望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拓展閲讀知識面。

而在剩下的兩個環節能力提升以及當堂反饋中,學生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積極用筆書寫美的詩篇,用聲音歌唱美的生活。與我的目標設置和諧的融合。而作業的佈置,我同樣花費不少心思,讓學生閲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的《土家儺舞》,一是與語文主題學習活動積極響應,二是意在讓學生一舞一歌,相輔相成,比較全面瞭解雲南的民俗民情。最後在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中,以一首雲南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結束。以歌曲開始,以歌曲結束,前後呼應。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朗讀,二是通過細節的揣摩,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激勵學生關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體會雲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三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

首先説朗讀。這篇文章語言清麗優美,洋溢着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着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分組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雲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境美,服飾美,民歌美,風俗美。

再説説通過細節的揣摩,感受雲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學會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同時是藉此勾起學生課外閲讀沈從文著作《邊城》的興趣,以便更全面瞭解雲南風情。。

語文新課程還指出: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是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課,我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於教學中,創造了聲樂渾然一體的絕妙之境。讓學生在美聲中賞析美文,在美文中聆聽美聲。

課後,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於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雖幽默但還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囉嗦。

第三、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不夠完美。今後要大膽放手給學生。

第四、學生放聲朗讀的不夠,過於拘謹,以後要多培養學生的放聲朗讀。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從評委那裏聽到讚賞和中肯的建議,在同行那裏收穫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通過閲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陶冶學生的性情,淨化學生的心靈,提高整體文化修養,塑造高尚的人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併發揚光大。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同仁將上下而求索。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六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七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為什麼有皮”、“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於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後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説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着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説,敢於説,甚至人人爭着説,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麼,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説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着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鑽進棉花,棉被為什麼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麼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除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於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八

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棉鞋裏的陽光》是一篇充滿家庭温暖、關愛老人、體貼老人的課文。通過對小峯母子給奶奶曬棉被、棉鞋的描寫,讚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奶奶老了,媽媽格外體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大人的舉動影響着幼小的心靈,小峯也學着他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鑽進了棉被,也鑽進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體,他們的孝心也隨着陽光温暖着奶奶的心。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開始,我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己讀,聽到學生讀不好,我就領讀了三遍,然後我和學生進行接龍對讀,我來讀提示語,讓學生讀小峯、媽媽和奶奶的話,這樣讀了兩遍,我看孩子們讀的不錯了,就讓學生四個人一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分組活動的很好,讀書的氣氛比較濃。我聽着他們朗朗的讀書聲,心裏非常高興。我至少花了將近3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着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像説話那樣去讀書,別人聽了會感覺很舒服。”“你的聲音比以前更大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着當眾表演朗讀。我在學生們熟練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孩子們討論:媽媽為什麼要給奶奶曬棉被?小峯為什麼要給奶奶曬棉鞋?奶奶躺在媽媽曬的棉被裏感覺怎麼樣?這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説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説:“奶奶真幸福。”我馬上接過他的話,説:“是呀,小峯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説説為什麼嗎?”大家一聽,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有的説因為小峯和媽媽都那麼關心奶奶,體貼奶奶;有的説小峯會幫奶奶曬棉鞋,他很愛奶奶。説到這兒,我隊孩子們説:“你在家為奶奶幹了些什麼呢?”有的説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説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還有的説,我扶奶奶上牀等等。我認為,讀和議這兩大環節很吸引孩子們,能使他們更愛讀書,從而更愛語文。

課後孩子們精彩的回答仍迴盪在我耳邊,仔細想想,一直以來長輩們都疼愛着我,現在參加工作了,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裏忙完,回家只管躺着休息。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麼”?想到這兒,我更受益匪淺,學了這課,不僅孩子們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長輩,我們大人更該好好反思。

棉鞋裏的陽光的教學反思 篇九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料峭”、“紛紛”、“一點不在乎”三個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經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實現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二、營造了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如何讓學生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我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設身處地地自主閲讀,交流感受。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

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情境,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文字品味中弘揚人文精神。

《棉鞋裏的陽光》教學反思 篇十

《棉鞋裏的陽光》是一篇充滿家庭温暖的短文,文章貼近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身邊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事情。文章語言樸實純真,深受學生喜愛。但文章散發出的濃濃親情,關心長輩與現在獨生子女的行為有一定的差距,學生一下子難以領悟。另外,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對話較多,且第一次出現了敍述語置後的形式,學生也難以理解。

為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人文內涵,突破朗讀的難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注重朗讀指導

在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我很快發現學生對課文中的對話較生疏,不少學生甚至把小峯又問的話,當作媽媽説的話來讀。於是,我先讓學生自己反覆朗讀,通過自由讀,同桌對讀,分清小峯母子的對話。接着,我又通過示範朗讀,和學生對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敍述語置後的形式,從而,對課文有深入的瞭解。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想象

在讀通課文後,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如: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的説,知道了媽媽給奶奶曬棉被,小峯給奶奶曬棉鞋這件事。當然,也有不少學生提出:“棉鞋裏怎麼有陽光?”這個問題。在討論、交流、解答了問題後,我讓學生髮揮想象,説説奶奶蓋上棉被,穿上棉鞋後的心情、動作、語言。説説小峯的想法……

最後,在朗讀了課文結束語:小峯笑了笑,説:“棉鞋裏有好多陽光呢?”這句話後,為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人文內涵,我又加了一句:

“聰明的小朋友,請你想一想,棉鞋裏除了有陽光,還有什麼?”

我的本意是想引導學生説出“孩子對奶奶的愛!”可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太天真了,學生們根本無法理解這麼“深奧”的問題。

不少學生説:“棉鞋裏還有棉花。”

也有學生説:“棉鞋裏還有棉布。”……

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我立刻意識到我的問題對他們來説仍有一定的難度,他們未必理解老師的深意。怎麼問呢?我轉換了一個説法,問得更淺顯,形式也變成了填空:“棉鞋裏除了這些,還包含着小峯對奶奶的——這下許多學生恍然大悟,脱口而出,“對奶奶的愛!”孩子們多麼可愛,多麼有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