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古詩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6W

古詩教學反思多篇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一

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追《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個節目的點擊率很高,在詩詞熱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人那顆跳動了千年的詩心,心動不如行動,公開課就選詩詞。

為了讓學生讀懂《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文字看到詩歌的本真,我選擇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漢字魅力。一個金文的送字,讓大家看到了中華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化詩為畫,品味文字之境。抓住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風格,引導學生將詩歌繪製成一幅圖畫呈現於黑板之上,再由圖畫進入詩歌,讓同學們講述畫中元二與王維難捨難分的離別情景,感受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誼。吟誦,體會古詩韻味之美。過()去我也知道詩歌是可以成誦的,但到底怎麼誦?是個難題。千課萬人之行給了我答案,我大膽嘗試,課堂效果不錯!經典送別詩多篇連讀,感受情感變化。送別詩有很多,其情感表達不盡相同,抓住同類詩對比,感受不同詩人寫送別時的情感表達的不同之處,打開眼界看世界,只為讓我們的孩子走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風景。

好課在於多磨,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琢磨之處,細節仍需精修,教學機智仍需加強,個人素養仍需提高,教學之路其修遠矣,吾願上下而求索!

《古詩》教學反思 篇二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康影寫的《村居》十分生動有趣,只有一處詞語用得不當。還有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他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為他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蓑衣、遮頭、翁媪…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溜號可能,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三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康影寫的《村居》十分生動有趣,只有一處詞語用得不當。還有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他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為他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蓑衣、遮頭、翁媪…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溜號可能,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古詩》教學反思 篇四

古詩詞的語言精煉,想象豐富,情愫真摯,傳唱千年不衰。

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學完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

總體來説,學生課外收集了很多描寫思想的詩歌,由於課堂展示時間有限,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這些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古詩教學反思 篇五

本學期,我參加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課題研究。如何把誦讀中華經典詩文與語文教學有機統一呢?為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地嘗試。下面是我教《英英學古詩》一課中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一精神與誦讀經典詩文的基本原則是“不求甚解,須知大意”的指導思想相符合。因此,教學本課,我注意在誦讀過程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例如:指導學生誦讀古詩採取“在情境中朗讀”的方法,利用題頭課文插圖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分角色練讀,充分朗讀第二次對話內容。利用第二幅圖,配上清幽的音樂,教師用充滿詩意和感情的語言描繪畫面,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中;再讓學生看圖想象:“中秋節,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着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層層深入地體會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最後回到古詩朗讀上,通過指導學生各自朗讀、分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的要求。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於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的意境,再現了詩人的感受。 我想,在低年段古詩教學中詞句的疏通,當淡出時則淡出,拋去繁瑣古板的分析和死記硬背。這樣,學生既能輕鬆地學習古詩,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又領略到古詩文獨有的意境之美,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

《古詩》教學反思 篇六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熟讀深思,受到薰陶

古詩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如何讓學生充分領略這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使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並積累語言,我覺得古詩的教學還要以讀為手段。不僅是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所學古詩的意思,體會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激發學生積極誦讀、涵詠、理解古詩的興趣。在古詩誦讀中相機滲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補充情節,激發想象

由於古詩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需要學生去想象,合理地補充情節,補充畫面,豐富詩的內涵。

三、以讀悟情,以讀入境

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為突破口,以“讀”為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

四、挖掘文本,體驗意境

通過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紮紮實實進行聽説讀寫訓練。適當進行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古代戰爭的殘酷,戰士生活的痛苦,現在的學生顯然很難理解,利用拓展資料幫助學生體驗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力求喚起學生的情感,體悟當時的感受。

《古詩》教學反思 篇七

在進行古詩三首備課的時候,我剛剛好聽完劉芬老師和張學英老師的。課,加上孩子們已經學過很多的古詩,手裏也有不少參考資料,對於古詩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學習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通過預習自己先學習,然後讓孩子們小組上台來自己做小老師。

上課的時候,我一宣佈這個決定,孩子們就很興奮的樣子,好幾個小組都舉手要上台,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備課的時候還想萬一要是沒有人肯上台,那應該怎麼辦,結果沒想到孩子們這麼的積極。在上台之前,我告訴孩子們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終的完成。也沒有做什麼指導,就讓孩子們上台了。結果又是讓我大吃一驚,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我的預料,上台後,誰主持誰發言,安排的十分的妥當,而且把詩的意思解釋的頭頭是道,還自己加上了提問環節,台上台下互動起來。而且孩子們還模仿平時我上課的一些語言,比如一個同學讀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説,有誰要挑戰他嗎?還加上了很多的評價語,課堂的氣氛也很輕鬆。

當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們只注重講意思,但是沒有講出詩的意境,還有上台的語言還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後發言還是比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這樣讓我很滿足了。我越發明白了,有時候真的是我們低估了孩子,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表現的很好。

古詩教學反思 篇八

古詩的教學對於我來説總是覺得枯燥無味,備課時無從下手,上課時又覺得沒有內容可講,每次的古詩課上都是老師的一言堂,總是覺得這種文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內容又單調,自己給學生説説,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了。在我讀了《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做小主人》中“古詩教學”這一章以後,我對古詩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該文從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理解能力、總結提高三個方面,全面、系統地講解了古詩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文章中經典的理論、生動的案例、具體的指導,猶如一盞指路燈,使我豁然開朗。重新審視古詩教學我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學習古詩必須改進教學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古詩用字凝練意境深遠。國小生學習古詩重在積累,從積累中感悟,從積累中培養語感。國小生理解能力差,但記憶力特別強。所以在學習中重在讀,而不在於“懂”,教師在課堂上重於指導,而不在於“講”。學生會背不一定理解得準確,但在腦子裏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終生受益。

2.開展多種活動

古詩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點,教學時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如根據詩意,組織學生表演、繪畫、改寫等,把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還可以定期開展背詩比賽,通過活動,增進對詩詞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鼓勵學生仿寫

這裏的“仿寫”並不是讓學生寫古詩,而是讓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嘗試着寫詩。古詩講究格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好奇心強,樂意模仿。可以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模仿詩人的樣子寫下來,對於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詩是語文教學的好教材

通過學習這一章的內容我從新品味詩句深深地體會到古詩經典無一不是作者敏鋭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的集中體現,因此學生學習這些古詩,無疑是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寫作範例。

1.學觀察

如《題西林牆=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詩人觀察廬山所獲得的直觀感受。“橫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大嶺;“側看”廬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峯。“遠”、“近”、“高”、“低”,都是指詩人觀察角度的變化,“各不同”則是對廬山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詩人從不同的觀察點不僅寫出了廬山的突出特徵,而且還從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個認識事物的原則: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質,必須擺脱限於一時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後的學中我可以讓學生通過品味這些詩句體會到觀察事物不僅應細緻,而且要邊看邊想,在寫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

2.學想象

創新源於想象。學習古詩中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長,氣勢磅礴,讀後憾人心魄,如臨其境。學習這樣的古詩,讓學生體會古代詩人的立意的新奇、構思的巧妙、想象的豐富、意境的深遠,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而且對於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起到積極的作用。

3.學語言

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範本,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歷來受到讚歎,把這個字換成“來”、“到”、“入”、“過”、“滿”等字也通順合理,但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寫出了春風有色,它染綠了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讓人彷彿看到綠茸茸的細草鋪滿江岸,看到萬物爭春的生動場面。引導學生領會詩人對用字的精心選擇和設計,對他們作文的遣詞造句,無疑有很大幫助和啟迪。

三、古詩是品德教育的切入點

1.通過學習古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首首精練的古詩,不僅是詩人才華橫溢的結晶,也是他志向高遠的體現,在我們熟知的唐宋詩人中,有立志為國馳騁沙場的辛棄疾、王維;有憂國憂民的杜甫、陸游;有藐視權貴的李白、蘇軾他們的作品處處體現着高尚的情操和愛國的情懷。生活中的南宋詩人陸游,臨終前寫下了《示兒》這首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短短的八個字,道出了詩人對抗戰事業的滿懷必勝信心,其殷殷的愛國之情懷,讀了無不使人動容。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正是現代國小生品德教育中需要加強的。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詩詞,無疑是在學生心目中,植下了愛國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通過學習古詩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

古詩是一種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對淨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品位,培養審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中華文化向來崇尚清高雅潔之美,古詩中也注入了這種尚清意識。“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人託物言志,表現了堅定的志向,歌頌了高尚的品格。引導學生讀這樣的詩,為他們提供了擺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響,進一步提高了審美水平。

總之,我要在以後古詩教學中充分借鑑“古詩教學”中的教法與學法,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説,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寫作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使古詩教學生動有趣,異彩紛呈。

《古詩》教學反思 篇九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為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為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言,比一比誰説得更完整,更優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境中複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繫時代背景。

教學之後,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為我班學生髮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藉助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彙報交流。因為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節,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羣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為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導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藴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為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為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彙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節。

古詩教學反思 篇十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裏行間卻洋溢着韻味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麼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説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