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1W

第1篇:《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

《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

《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文中最精華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來薰陶感染學生,感悟母愛、讚美母愛。

【教學設想】

1、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事情是重點,激發學生理解愛、感悟愛是難點,這也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以“這是一個故事”、“養母是一個的人”、“妙在,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或它説明了、它點出了)”貫穿其間,以學生談感受母愛、理解母愛和根據對“愛”的理解,説一句很美的話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內涵,昇華作品的美點精粹。由淺入深,逐塊推進,讓學生自由説、主動説、積極討論,相互質疑,理清作品內容,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受母愛,學會做人。

3、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課堂。

4、用孟郊的《遊子吟》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導入,用感動人心的mTV《懂你》創設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與震撼,引起共鳴,真正感悟、理解偉大的母愛。

5、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2分鐘播放mTV《懂你》,創設氛圍,觸發學生愛的情感。

導入:

同學們,在唐詩中有一首讚美母愛的`詩歌,那就是孟郊的《遊子吟》,同學們還能背出這首古詩嗎?(全班背誦《遊子吟》)

幾年前,香港曾舉行過一次“我最喜愛的一首唐詩”的評選活動,孟郊的這首《遊子吟》榮登榜首。想一想,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鍾愛這首詩呢?(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這首詩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愛心,而這種愛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撥動無數讀者的心絃。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林莉的《小巷深處》,來聆聽一段感人的有關母愛的故事。

第一個教學板塊:理解課文

1、學生各自圈讀字詞,藉助工具書查閲字詞。

2、教師點出需要認讀、積累的字詞。按句式説話:這是一個故事。

瘦癟炫耀執著揶揄落寞哽咽蹣跚憧憬

3、快速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詞語的語境義。

4、進行寫法指導,閲讀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瞭解,選擇角度用“這是一個故事”這個句式説話,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説出的內容可能有: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養母收養棄嬰的故事。一個小巷深處的故事。一個棄嬰長大後厭貧離開養母最後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

5、快速默讀課文,找出養母為“我”做了哪些事?

(學生回答)

6、分角色朗讀:“那個學期的最後一個星期……又彷彿在等候”,請同學們用“養母是一個的人”的句式説一句話。(教師示範,學生髮言)

7、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理解是什麼原因使“我”疏遠母親,淡忘破舊的家?

8、質疑:再次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提出的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作點撥)。

小結:

文章用樸素無華的語言,通過生活瑣事表現養母對“我”的愛,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市場與無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養母的感情變化了,最後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這平實的敍事中潛藏着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學板塊:品味課文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讀,並談談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聲地各自説,然後發言)

2、教師:預習的時候要求同學們“從任何一個角度説説對課文的理解。”

第2篇:《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

本站的《小巷深處》國中語文教案範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一、設計思想

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於説話,敢於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敍文為主,目的在於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着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於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處》是一篇抒寫母愛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對養母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徵,語言淺顯感人,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我們可以以此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親情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了解並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無論從情感內容還是從能力培養上都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在寫人記敍文的單元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該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他們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獨立,叛逆心漸強,但事實上又離不了父母的照顧,不理解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正是他們的幼稚之處,也是為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薰陶,更需要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學會珍惜親情,感恩生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理解文中一些關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2)瞭解寫人記敍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3)學習文章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和抒發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誦讀中感受母愛,讚美母愛,從而體會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儘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敍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確立依據】

1、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

2、七年級學生還不能在習作中熟練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討論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閲讀文本、感知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遷移借鑑,以提高學生寫作記敍文的水平。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到:“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為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法

通過吟誦關於母愛的警句詩文、創設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濃濃的母愛氛圍。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整個課堂。

2、稍加點撥法

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不做過多的分析,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朗讀品味法

文章不厭百回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特別是一些重點段落,語言典範精美,字裏行間飽含着真情,我們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以讀促悟,加深對母愛的理解。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吟誦交流寫母愛的警句歌詞和詩文等,導入課文。

【確立依據】由此導入新課,創設温馨感人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 初讀課文,掃除閲讀障礙

1、檢查預習情況:給加點字注音,並解詞。

瘦癟 炫耀 執著 揶揄 哽咽 蹣跚 憧憬

2、快速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詞語的語境義。

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瞭解,選擇角度,用句式“這是一個……的故事”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説出的內容可能有: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養母收養棄嬰的故事。一個小巷深處的故事。一個棄嬰長大後厭貧離開養母最後悔悟的故事等。

【確立依據】檢查字詞的目的在於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概括文章內容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三)整體感知,討論交流

1、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對女兒的愛的表現?

(1)用自己賣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養了“我”。

(2)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積蓄換住處。

(3)為了“我”,她改變了潑辣的性格。

(4)為了“我”,她終年辛勤勞作,苦心經營。

(5)把“我”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併為“我”讀書取得的每一點成績而驕傲。

(6)當“我”為家的貧困,母親的卑微而沉默,迴避同學甚至厭惡這個家,想離開這個家時,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現的很平靜。

(7)她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每月進城給“我”送營養品和生活費,可是為了照顧“我”的情緒,每次都默默地讓別人帶到學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齊讀文中具體描寫盲母愛養女的生活片斷的文字。想一想:這些事例是按什麼順序寫的?文章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母親這一形象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1)時間順序。

(2)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3)這些句子表現了母親為了養育“我”終年勞動、飽嘗日曬的艱辛,寫出“我”同家隔絕後,母親既痛苦又堅強的心情與神態,從而可知養母是一個善良寬容、堅韌執着、默默無私奉獻的辛勤母親。

3、對一個這樣疼“我”愛“我”的母親,“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愛她呢?“我”對母親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不是。對母親的感情變化可分四個階段:

(1)對生活滿足,併為母親自豪。

(2)沉默,迴避同學,開始厭惡自己的家,不再與母親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親殷殷的招呼聲,與家完全隔絕。

(4)悔悟,為自己的虛榮無知而流淚。

滿足——厭惡——淡忘——悔悟(情感變化是貫穿本文的線索)

原因:很虛榮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結:我最後悔悟了,是母愛的無私偉大感動了我,使我這個虛榮無知的孩子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

【確立依據】

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

2、指導學生學習並掌握通過外貌、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3、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歸納總結的方法,以突出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文章用樸素無華的語言,通過生活瑣事表現養母對“我”的愛,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養母的感情變化了,最後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這平實的敍事裏潛藏着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五)佈置作業

1、把文中四個字的詞和你認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筆記本上。

2、朗讀全文,體會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請一個學生複述課文的內容。

(二)誦讀品味,領悟真情

1、教師朗讀第

25、26自然段。

2、學生伴隨着音樂飽含深情地朗讀最後三段,體會字裏行間藴含的深厚感情。並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什麼作用?該怎樣理解“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這句話?

明確:(1)這幾段文字,藴含了母親對“我”深切的愛,憧憬女兒早日成才,等候與女兒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深切地表現了“我”被養母的愛所感動,為自己的無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倆家的所在,竹棒是母親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二者都是寄託情感的形象。對它們的描寫,其實就是情感的形象抒發。

(3)我回到了小巷深處,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確立依據】

1、教師朗讀主要對學生朗讀起示範作用,學生通過朗讀品味、體會字裏行間的深厚感情,獲得啟迪。

2、文章中小巷和竹棒是寄託作者情思的形象。這是文本重要內容,而又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師點撥。

(三)合作探究

1、學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2、小組討論 :根據本文內容,你覺得“我”是個壞女孩嗎?(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1)對“我”的行為應持批評態度,因為她忘恩負義,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對不起自己的養母;(2)認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為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時她還是一個孩子,是老師、家長沒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錯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揚的。(該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3、運用“本文妙在……,它表現了(它寫出了、它説明了、它點出了)……”的句式 ,從任一角度説説你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1)妙在“在風中,她的臉是那樣黝黑,她的手是那麼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麼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麼挺拔,那麼堅定,彷彿在憧憬,又彷彿在等候。”它描寫了母親的外貌,既寫出母親的痛苦,又寫出母親的堅強。

(2)妙在用生活瑣事,表現了一個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情懷。

(3)妙在用小巷深處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長長的竹棒作為情感依託,寫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寫出了母親的含辛茹苦,母親的寬容,母親的堅強。

(5)妙在用含蓄的寫法,寫出母親對“我”觀察細緻,瞭解透徹,表達母親對“我”深深的愛。

【確立依據】開放的問題。學生可以藉此深入體悟作品帶給自己的啟示。

(四)感情拓展

其實母愛就在我們的身邊,在平常的日子裏,不一定非得都是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母愛才感人。細細回想起來,也許只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話語,一聲兒女遠行時的叮嚀,一道過早爬上眼角的皺紋……做兒女的,要善於從這些瑣事中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

1、引導學生回憶與母愛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温感動,體會母愛的温暖與幸福。

2、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確立依據】“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對母愛引起共鳴,暢談對母親的回報,這比空洞説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五)總結全文

同學們,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愛像陽光一樣,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細心感受、觀察你身邊發生的一些生活瑣事,你不難發現你生活在母愛之中,請珍惜這份濃濃的親情吧!

(六)佈置作業:

1、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回家後主動與母親交流,多和母親相處,主動邀請母親參加學校活動,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偉大的母愛。

【確立依據】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説“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我在課後作業裏設計了這樣的題目:積累(第一課時作業)、習作、體驗。讓學生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片段描寫,聯繫生活加深體驗,也增強動手實踐的能力。

九、板書設計:

盲母 愛 養女 描寫方法

收養撫育 滿足、自豪 外貌描寫

搬家

改脾氣 沉默、迴避 神態描寫

終年辛勞

為“我”驕傲 淡忘、隔絕 語言描寫

抑制感情

送生活費、營養品 悔悟、感激 動作描寫

【確立依據】這一板書揭示出本文敍事的順序和感情線索,能夠體現上課流程,並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點與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