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1W

第1篇: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1、課本原文

課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

2、瞭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難點

誦讀詩歌,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並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是什麼樣的呢?(學生暢所欲言)今天,我們就跟隨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領略大海的風采吧!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展示資料,分享所得

學生分享有關樂府詩和作者的資料,瞭解作者,並且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長歌行》等。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2、解決生字詞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誦讀詩歌,體會情感

(1)學生以他喜歡的方式讀,並糾正發音有問題的字詞。

(2)教師範讀,並指導朗讀的斷句與節奏。

(3)播放音頻文件《觀滄海》。

(三)細讀詩歌,情景交融

1、詩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內容?全詩由哪個字統領?

明確:交代了詩人登臨的方位、地點、目的,由“觀”統領。

2、詩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寫之景有哪些特點?

水:澹澹

山島:竦峙

洪波:湧起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

3、詩歌最後説“歌以詠志”。曹操想借用這首詩表達什麼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博大的胸襟。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四)品讀詩歌,體會寫法

本詩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滄海”的壯美景象是如何呈現在大家眼前的?

明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五)課堂小結

帶着豪氣,有感情的朗讀《觀滄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偉大理想並受到感染。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觀滄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詩歌名句,將其整理歸類,並探討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第2篇: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國中語文《觀滄海》教案範文,送一篇給你。

《觀滄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詩人的相關情況和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古代詩歌的文學常識;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3、理解詩歌內容,領悟詩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於景的方法;

4、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賞析詩歌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寓情於景的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學會從動靜、虛實、情景結合的角度賞析詩歌。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一首《七步詩》,裏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人是——才華橫溢的曹植。中國有句古話:“虎父無犬子”,曹植這麼優秀,那麼他的父親,曹操,也定不是等閒之輩了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曹植的父親曹操的一首詩《觀滄海》,看看他的文學才能如何呢?

二、知人論詩

問:對於曹操,同學們知道與他有關的哪些信息呢? 預設:望梅止渴、奸雄、梟雄......

(一) 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擅長詩歌創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觀滄海》《龜雖壽》等。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

(二)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一大批文學家在銅雀台,用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學的十大代表詩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三) 樂府詩:“樂府”原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其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可以配樂演唱。題目多見“行”“歌”“吟”“引”等字眼。

三、朗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結合課文註釋自由朗讀兩遍;

(二)請一位同學讀,另一位同學進行點評並再讀;

(三)介紹創作背景,推出朗讀所帶情感;

創作背景:詩歌是曹操率軍東征烏桓勝利後,凱旋途中所作。烏桓當時是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同時,南方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為了擺脱被動局面,曹操採用了謀士郭嘉的建議,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東征,直到當年九月勝利回師,途徑碣石山而作。所以,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要帶着一種怎樣的心情去讀?(喜悦、躊躇滿志、信心滿滿......)

(四)播放錄音,全班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讀得差不多了,那麼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具體寫了些什麼呢?)

(一)題目:《觀滄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觀看大海。

(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向東登上碣石山,觀看大海,看到了什麼呢?

(三)“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大海里的水波盪漾,海邊山島高高聳立。(還看到什麼呢?)

(四)“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山島上樹木葱鬱,各種草木繁茂。秋風出來樹葉瑟瑟作響,大海波濤洶湧。(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壯闊、雄渾;當詩人看到這樣的景象時,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麼?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這兩句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景象;

2、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海里升起來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由海洋中產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夠吞吐日月、包藴萬千,該是一種怎樣的胸襟啊?這裏,作者寫大海,其實是通過大海寫了自己的情感——胸懷博大、躊躇滿志。

3、互文的修辭手法。兩個句子或一個句子的前後兩部分相互交錯、補充的修辭手法,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本句理解為“日月星漢,若出其中(其裏)”。互文的修辭手法起到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作用。

(六)“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我感到非常的幸運,能夠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出我此刻的心志!詞句是結束的套語,與詩歌內容無直接關係。

五、體會詩人情感

看到草木茂盛、山島高聳、海浪澎湃,由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在這個過程中,詩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樣的?(傳達出的是作者自己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六、詩歌藝術特色

(一)動靜結合: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A、“水何澹澹”, B、“山島竦峙”。

A、“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B、“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以上A屬於( )描寫,B屬於( )描寫。 作用:靜景動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把抽象的述説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

A、“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B、“閉了眼,樹上彷彿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A、“水何澹澹”,“洪波湧起”;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以上A屬於( )描寫,B屬於( )描寫 作用:使描寫對象更有趣味,內涵豐富。

七、《觀滄海》譯讀

1、請同學同桌討論,試着將《觀滄海》譯為現代詩;

2、展示範例並齊讀

《觀滄海》譯讀 東登碣石山,特觀此大海。 水波何盪漾,山島及雲端。 樹木鬱葱葱,百草枝繁茂。 秋風作蕭瑟,波逐浪滔天。 日月從此升,星河自此現。 幸運唯我有,作歌達吾意。

八、佈置作業

熟讀並背誦詩歌

九、板書設計:

肉眼看到:水波、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波浪

觀滄海 建功立業、統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漢——博大胸襟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