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W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新版多篇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 篇一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

摘要:國家安全就是國家不存在危險或不存在對國家的威脅。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和世界外部形勢的變化,國家安全包含不同的內容,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也發生着變化。經濟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信息安全隨着網絡的出現也被提上日程,全球環境變化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關鍵字:國家安全國防經濟文化信息環境

自國家誕生起,國家安全就是一個國家永恆的根本目標。

一、國家安全的發展變化

傳統安全觀以主權國家為基本安全單元,以解決軍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為主要內容,以行使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為基礎,以加強軍備為手段。這種安全觀自主權國家誕生之日起出現,於兩極冷戰對峙時期為盛。傳統安全觀認為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的國際目標是謀取最高權力,國家安全也主要限於軍事領域,軍事實力是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國家的軍事力量越強大,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也越強。

“冷戰” 結束後,世界無論在政治、軍事、意識形態方面 ,還是在經濟、科技、文化領域,都開始出現許多以往沒有的新特徵。後冷戰時期,蘇聯解體,世界向着多極化方向發展,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但是,也使得使世界安全形勢變得更為複雜,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以及由此形成的暗中較量,已經不再侷限於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等領域。在科技革命繼續迅速發展的推動下,在綜合國力競爭取代了軍備競賽的新時代 ,科技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等隨着出現並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隨着信息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已經成為國家和軍隊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這也給國家安全帶來了許多新的威脅。同時,工業社會幾百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各種矛盾和遺患開始逐漸浮出水面,以及能源的過度消耗,各國之間能源的互相爭奪,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信息安全、生態安全以及能源安全。

二、當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

在當今國與國之間互助合作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也發生着變化。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突出地體現在國防、經濟、科技、文化及生態環境等方面。如經濟間諜,西方政治思潮和文化價值觀的滲透影響,計算機系統和信息網絡難以預料的“嚴重故障”、“有意破壞”和“突然失靈”等,都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1、國防安全仍然是國家安全的支柱

隨着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安全的內容發生着變化。但是,國防安全仍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國家的主權、領土不受侵犯。

領土完整是國家獨立的重要標誌,是國家主權、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土主權是國家主權的核心,是國家政治安全和建立獨立平等的國際關係的基礎。所謂領土安全,其內涵是指領土與領土主權不受侵犯和威脅,領土不被佔領、不被分裂、不被分割或兼併其外延包括國際法規定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自然資源所有權與管轄權不受侵犯和威脅。[1] 目前,對我國主權、領土造成威脅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分裂主義以及一些沿海問題。“三股勢力” 的滲透問題嚴重影響了邊疆地區社會穩定,造成了巨大的災害,(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就導致 156名無辜羣眾死亡, 1700多人受傷。[2]已構成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最緊迫 的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作用的問題。分裂主義對國家傳統安全的威脅是極其嚴重的,它對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內外部的安全與穩定均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釣魚島爭端、南海問題等都嚴重影響了我國主權與領土完整。

2、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安全概念愈益複雜,結合同樣愈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崛起遭遇空前挑戰,同樣也影響到每一個國人的未來發展。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亨廷頓説過“在一個大國之間不大可能發生戰爭的世界裏,經濟力量將是決定一國是處於主導或相對優勢地位還是從屬地位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對我國經濟安全的內涵 ,一些學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例如: “一國經濟在整體上主權獨立、基礎穩固、健康運行、穩健增長、持續發展;在國際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衞力和競爭力” [3];“國家經濟安全是國家的根本經濟利益在不受傷害的條件下正常運行的態勢” [4];“把經濟安全的本質規定為經濟和政權機構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國家利益的捍衞,政策的社會目標 ,足夠的國防能力,即使在內外環境均不利的條件下,都能夠得到保障” [5];等等。經濟安全實質上是國家利益、國防能力、政策目標等即使在內外環境均不利的條件下都能得到保障的這樣一種經濟和政權機構狀態。

當前,威脅中國經濟安全的主要是激烈的經濟情報戰。後冷戰時代, 世界主要國家的情報部門把工作重點從獲取政治、軍事情報轉向獵取經濟、金融和科技情報。經濟間諜是經濟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力拓“間諜案”讓中國的經濟安全問題成為關注焦點。

力拓間諜事件給我國的鋼鐵產業造成了7000億元的損失。其最終影響就是威脅到我國鋼鐵產業的生存安全、產業發展戰略、重大經濟決策。它傷害到我們整個國家經濟中最核心的命脈的鋼鐵產業,對國家經濟結構、經濟發展、財富再分配、乃至對國家經濟決策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分析,力拓案具有對中國經濟支柱產業的戰略性間諜滲透,存在巨大的潛在威脅,具有刺探、竊取中國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機密信息的重大間諜行為的嫌疑。所以説力拓案它不是簡簡單單的商業間諜案,它直接威脅到了中國的經濟安全,威脅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此案折射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形勢與挑戰。

3、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前提

文化生存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條件, 文化的生存狀態不僅積澱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創造和文化成果, 而且還藴含着過去向未來的發展基因, 一旦文化遭遇威脅, 則必然要給民族和國家帶來文化危機和民族危機, 從而也構成了國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內容和意義。

全球化不僅僅侷限於經濟領域 ,而且還擴展到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 ,擴展到人類的一切生活領域。戴維·赫爾德指出, “在全球化的諸多體現形式中 ,幾乎沒有什麼像國際品牌、大眾文化偶像和工業品以及衞星向各大洲成千上萬的人現場直播重大事件那樣如此直觀 ,覆蓋面廣且滲透力強。全球化最大眾化的象徵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娜和 CNN(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新聞。無論這些現象有着怎樣的因果重要性和實際意義 ,也很少會有人懷疑 ,最直接感受到和經歷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 [6]

文化全球化 ,主要是美國文化 ,藉助於這些新的機制 ,成功地滲透到全球的每一塊地方 ,對本土文化造成緩慢的然而卻是重大的影響 ,從根本上起着重塑人們文化經驗、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的作用。因此 ,從後果方面來看 ,文化全球化明顯地是強勢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展 ,而不是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與互動 ,以至於從總體上對國家文化安全構成了一種挑戰和威脅。

正如薩義德所説, “在我們這個時代 ,直接的控制已經基本結束;我們將要看到 ,帝國主義像過去一樣 ,在具體的政治、意識形態、經濟和社會活動中 ,也在一般的文化領域中繼續存在。”[7]

杜勒斯就明確地指出: “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並隨之舞蹈 ,那麼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照我們所需要他們所採取的方法思考問題。”[8] 世紀 80 年代末蘇東事件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文化上長期對蘇聯及東歐共產主義國家實行滲透、宣傳和顛覆的“碩果”。

當前 ,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三獨” 勢力(“台獨勢力”、“疆獨勢力” 和“藏獨勢力” 在圖謀分裂國家的戰略和策略上也採用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分裂主義。

與主要訴諸極端文化本土化的“文化台獨” 不同 ,海內外的一些“疆獨勢力” 和“藏獨勢力” 主要選擇了極端的民族主義和文化原教旨主義作為解構和重塑廣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思想武器。

台灣島內的“台獨” 勢力為了達到分裂祖國的目的 ,不斷地製造“文化台獨”。早在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 “台獨” 分子在海外就出版了《台灣人四百年史》這類宣傳品。

4、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保障

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耿雁生稱,當前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國際性問題,它不僅影響到社會領域,而且也影響到軍事領域,中國也是網絡攻擊的受害者。

信息網絡時代獨特性質給許多反動團體、恐怖組織,甚至個人以破壞國家安全的機會。因此,信息網絡時代給人類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對國家的安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威脅。

國家增強傳統國防力量取得至少可以與敵對方的力量均勢 ,這或許有可能使自己遠離硝煙瀰漫的戰爭 ,但未必能夠避開軟武器———信息武器條件下更殘酷的戰爭。美國前陸軍參謀長沙利文上將稱:“信息時代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進行的方式。” 這種戰爭方式就是信息戰。科索沃戰爭 ,是美國實施信息戰的一次試驗 ,證明了信息網絡已成為高技術戰爭的重要對抗領域。

維護傳統國家要素安全的同時 ,特別注意維護信息這種新的國家要素的安全 ,在保護有形的國土確保金甌無缺的同時 ,更要構建一條“網絡長城”,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國土。

5、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生態環境退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對區域和國家安全的威脅, 其危害的嚴重性不亞於戰爭的威脅或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威脅。國防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

所受到的威脅, 時間往往是較短暫的。但一次生態危機, 其危害的時間卻往往持續許多年。今年日本地震中的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絕不是幾年、幾十年就可以消除的。

地球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威脅着每個國家和每個地球人,與每個國家都發生利益關係。當全球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達到足以改變社會政治文化平衡的程度時 ,就可能導致重大生命損失、社會矛盾的激化、社會秩序的破壞、區域衝突加劇 ,直接威脅到國家安全。

目前 ,我國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已接近極限 ,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國際資源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 ,這些問題已經演變為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9]。受複雜的自然環境條件影響 ,以類型多、頻率高、強度大為特徵的自然災害自古至今一直是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這種威脅將隨着全球環境變化的加劇而進一步增大[10]。同時 ,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將面臨能源結構性匱乏、礦產資源短缺、水危機、耕地與糧食風險及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等諸多挑戰 ,全球環境變化引起的資源和災害變化將使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9]。

三、結論

在當今全球的大範圍中,應對全方位的安全挑戰 ,以國防為主導包括軍事、政治和社會的傳統安全仍然是國家安全的支柱;以經濟為中心包括科技與金融安全、石油安全、糧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必須堅守的精神陣地;信息安全、生態與環境安全也越來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全球化浪潮中 ,中國需要強化自己的主體文化和國家精神 ,守望好自己的文化疆域 ,才能在融入世界中不迷失自己。在汲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 ,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參考文獻

[1]躍進。國家安全學[M],北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8頁。[2]《人民日報》2009年 8月 6日。[3]馬林 ,雷家驌。完善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制度與機制框架[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4]張士銓。國家經濟安全的整體研究[J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3,(3。

[5]宿景祥。現階段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問題[J ]。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6,(1.[6]〔英〕戴維·赫爾德。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M]。楊雪東,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56頁。[7 ]樊得生,王曉方。誰在説話———中國文化年報[ R]。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1年,第 10頁。[8]Times ,July 9,1984.轉引自王曉德著:美國文化與外交[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年,第 220 頁。[9]葛全勝,方修琦,張雪芹,等。20世紀後半葉中國地理環境的巨大變化 [ J ]。地理研究,2005, 24(3 : 345-358.[10] 秦大河。進入 21世紀的氣候變化科學-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與對策 [ J ]。科技導報,2004,(7 : 4-7.

當前形勢下我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篇二

當前形勢下我國面臨的突出風險和重大挑戰(寧化國保大隊)

總書記指出,要把維護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規定:國家安全工作應當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可見,政治安全在我國國家安全體系中佔據着基礎性、全局性和主導性地位,它事關國家和個人的生存、發展,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毫無疑問成為全市國家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認識、深刻領會維護政治安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障

我國的政治安全主要指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以及主體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不被動搖。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要準確把握政治安全、政權安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極端重要性:

一要立足歷史縱深大背景,理解維護政治安全的根本性。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高度關注政治安定對政權的支撐作用,古人用“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居安思危”來表達盛世憂國的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選擇,也是中國歷史的選擇,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好發展好。實踐證明,堅持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需要包括政治安全在內的國家安全提供根本支撐,同時也為促進和鞏固包括政治安全在內的總體國家安全提供實踐基礎。特別在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維護政治安全絲毫不容麻痺、不可懈怠。

二要立足依法治國大戰略,理解維護政治安全的正當性。近年來,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背景下,中央加快了國家安全立法進程,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國家安全法》為基礎的國家安全法律體系。《國家安全法》第15條從正反兩方面規定了維護政治安全的具體內容,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同時規定了防範、懲治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或者煽動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行為,竊取、泄露國家祕密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以及境外勢力的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為防範、制止和打擊間諜等危害政治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反間諜法》規定了國家安全機關主管反間諜工作,對危害政治安全的各類間諜案件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案件進行偵查、處理,切實維護國家政權安全等核心利益。

三要立足防範現實風險大前提,理解維護政治安全的緊迫性。我們必須看到,目前,各種內外風險挑戰仍然威脅着我國的政治安全:中國與少數世界大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周邊地區熱點集中持續發酵,國內外反華勢力從未停止對我滲透、策反、竊密等破壞活動;隨着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少數羣體甚至出現漠視國家共同體的傾向,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存在盲區和薄弱環節。新形勢下突出強調政治安全,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羣眾切實增強中華之崛起的自豪感、緊迫感,進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信念,為維護國家安全特別是政治安全匯聚起強大的人民力量。

深入理解、準確把握維護政治安全與維護其他國家安全要素的辯證關係

總體國家安全觀從最初的11個方面到《國家安全法》規定的15個方面,不管國家安全外延如何調整變化,我們要始終準確把握政治安全與其他安全要素的辯證關係。

一是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政治安全確定為所有安全要素的核心,既是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的科學判斷,又反映了在新形勢下維護國家政治穩定的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歷史和現實表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重大創舉,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沒有政治安全這一堅強保障,我國所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不可持續甚至得而復失。政治安全事關國家治亂興衰,不僅是國家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而且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必須始終放在首位。維護政治安全就是要通過捍衞和鞏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執政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增強國家基本制度的生機和活力,為維護國家其他領域安全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二是政治安全對其他國家安全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在傳統安全領域,國土安全和軍事安全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沒有國土安全,國家失去了立足之地,國防建設如無本之木必將失去依託。而不能建設一支與保衞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需要相適應的國防軍隊,國土安全必然面臨四分五裂的風險。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經濟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成為國家安全的基礎,經濟主權不僅關係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風險防範,而且涉及國家政治獨立和主權完整。文化安全是確保中華民族血脈不斷的根,連同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核安全等均從不同領域對國家安全因素進行有益的補充完善。但是,沒有政治安全的強力保障,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的維護無法組織、無從維持,經濟、文化、科技、信息、能源資源、生態、核安全無從談起,其安全的狀態得不到持續維持,其維護安全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是其他領域的安全對政治安全具有反作用。經濟繁榮穩定、資源能源可持續利用、生態永續循環,均能夠為政治安全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國防強大、社會和諧穩定、文化獨立自主,能夠為政治安全提供堅強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保障,科技、信息、核,甚至外層空間、國際海底、極地科學考察,既為政治安全提供更高效的手段,又可以不斷拓展維護政治安全的空間領域。因此,其他安全領域的安全狀態及維持安全狀態的能力對政治安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勇於擔當、履職盡責維護政治安全,確保我市社會大局穩定

國家安全機關作為維護政治安全,確保地方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要把履行職責作為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抓手。

一要“保核心、保要害”。使國家安全工作與形勢發展變化相適應。我們要加強專門機關和各單位的協作配合,緊緊圍繞核心要害單位、涉密部位、涉密人員等重點目標,編織一張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立體防控網,做到疏而不漏,真正構築起維護政治安全的鋼鐵長城。

二要加強情報信息預警。法律明確賦予國家安全機關蒐集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信息的職能,全市國家安全機關要切實發揮情報信息職能作用,以防範抵禦“顏色革命”、維護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為重點,切實做好情報預警,嚴密防範境外各種勢力對我實施滲透破壞、暴恐分裂活動的苗頭動向。

三要維護網絡安全。在信息時代,政治安全的外延由現實空間擴展到了“網絡空間”。我們要深化網絡防泄密、反竊密鬥爭,着力提升全市核心要害部門的信息安全防範能力。加強網絡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全市互聯網監督管理機制,依法嚴厲整治網絡違法犯罪活動。

四要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組織實施好第二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大力加強國家安全法治宣傳教育,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人民羣眾的政治安全意識,做到“防範重點在哪裏,宣傳工作就覆蓋到哪裏”。

五要發揮人民防線優勢。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鼓勵有條件的單位開展新形勢下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的理論與實務研究。進一步發揮好12339國家安全舉報熱線平台作用,對提供重要線索消除重大政治安全隱患的,市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給予重獎。

論我國當前面臨的形勢及解決 篇三

論我國當前面臨的形勢及解決

組長:組員:

楊海鵬 陳傳奇

張登科 樑永斌

嶽 斌 李振豪 謝 聰 劉加豪

潘閣樓

2012年11月

概要: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國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但是在我國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是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社會的發展也充滿了矛盾。在問題和發展的機遇共存的大環境下,如何使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才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發展

問題

解決方法

一.前言。.。.。.。.。.。.。.。.。.。.。.。.。.。.。.。.。.。.。.。.。.。.。.。.。.。.。.。.。.。.。.。.。.。.。.。.。.。.。.。.。.。.。.。.。.。.。.。.。.。.。4 二.當前我國面臨的問題簡介。.。.。.。.。.。.。.。.。.。.。.。.。.。.。.。.。.。.。.。.。.。.。.。.。.。.。.。.。.。.。.。.4 三.關係着人們的生命安全的食品問題。.。.。.。.。.。.。.。.。.。.。.。.。.。.。.。.。.。.。.。.。.。.。.。.4 四.人們的一輩子的奢望之房子。.。.。.。.。.。.。.。.。.。.。.。.。.。.。.。.。.。.。.。.。.。.。.。.。.。.。.。.。.。.4 五.瘋漲的物價。.。.。.。.。.。.。.。.。.。.。.。.。.。.。.。.。.。.。.。.。.。.。.。.。.。.。.。.。.。.。.。.。.。.。.。.。.。.。.。.。.。.。.。.5 六.千秋大計之本教育。.。.。.。.。.。.。.。.。.。.。.。.。.。.。.。.。.。.。.。.。.。.。.。.。.。.。.。.。.。.。.。.。.。.。.。.。.。.5 七.人民疼恨之腐敗。.。.。.。.。.。.。.。.。.。.。.。.。.。.。.。.。.。.。.。.。.。.。.。.。.。.。.。.。.。.。.。.。.。.。.。.。.。.。.。.6 八.總結。.。.。.。.。.。.。.。.。.。.。.。.。.。.。.。.。.。.。.。.。.。.。.。.。.。.。.。.。.。.。.。.。.。.。.。.。.。.。.。.。.。.。.。.。.。.。.。.。.。.。6 參考文獻。.。.。.。.。.。.。.。.。.。.。.。.。.。.。.。.。.。.。.。.。.。.。.。.。.。.。.。.。.。.。.。.。.。.。.。.。.。.。.。.。.。.。.。.。.。.。.。.。.。.。7

一.前言

我們有幸在劉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課程的實習周。在實習週中我們小組成員各有分工,通過對大量學生和市民的問卷調查,再對調查結果的仔細分析後,我們總結了調查結果並且得出了結論,圓滿的完成了實習任務。再次感謝各小組成員的團結合作和劉老師的細心指導!

二.當前我國面臨的問題簡介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取得的成績舉目共睹,這是不容置疑的。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也如影隨形,走到哪裏跟隨到哪裏。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社會的更大注視,因為這些問題不解決好,將極大地困惑我們的社會。這些問題,有食品安全、房價、物價、教育、腐敗。

三.關係着人們的生命安全的食品問題

近幾年接二連三爆出社會食品安全問題。2003年含敵敵畏的金華火腿,對腸食道胃粘膜有影響,可能致死;2004年阜陽劣質奶粉:“大頭娃娃”,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低下,嚴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標的雀巢奶粉,影響甲狀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豬肉,人食用會出現頭暈、噁心、手腳顫抖,甚至心臟驟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嬰幼兒奶粉,可能導致腎結石,腎衰竭等泌尿系統疾病,嚴重者可致死。

我國目前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原有制度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這就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當前法律的盲點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謀取不法利潤。當前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觀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險,而且當前的政管力度尚需加強也是原因之一,個別地方政府處於對保護地方利益或一己私利的考量,對於食品造假者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更加助長了造假者的囂張氣焰。此外,當前社會“金錢至上”“利潤第一”的道德觀無疑更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一連串的食品質量問題的曝光,大大增加了我們對這一國之根本的關注和擔憂。仔細回想這一連串的食品問題,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目前特殊條件下多方社會經濟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要做到執法不委託,監管不推託,應急不懈怠,監管職責無缺位、監管區域無盲點、監管對象無遺漏、監管環節無斷鏈,依法依規整頓,切實解決餐飲服務監管中的突出問題。

四.人們的一輩子的奢望之房子

房地產問題一直都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當今,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看法,幾乎是個“萬花筒”。宏觀決策者、地方政府、開發商企業、行業主管、投資投機者、低收入百姓及各種媒體,對過去和當下的房價與房價政策,眾説紛紜,公婆説理各有一套。過去不一樣,現在仍不一樣。一邊是一些人在喋喋不休宣傳“剛性需求”,一邊是低收入百姓拼命感歎房價太高,“一套房子消滅一箇中產者的一生消費”;一邊在查囤地、增加土地供應,一邊不斷出現創新高的“地王”,等等。

為何房地產投機如此瘋狂,為何房價漲得比工資快N倍。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的主要責任在誰?調查中,84.8%的人首選“地方政府”,其次是“房地產商”(58.5%),第三是“炒房客”(51.2%),“銀行”排第四,45.7%的人選擇。首先,投機性買房增加。中國老百姓都希望自己這輩子能夠有自己的房子,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改變不了。中國老百姓有錢嗎?沒錢人沒錢也要買房,可有錢人為什麼要買幾套房?因為想要買更好的房子,而且買房可以掙錢(高收益),為什麼不買。這麼強烈的需求,房價能不漲嗎?其次,土地供應減少根據有關

部門的統計,在房地產市場火爆的2009年,全國的土地出讓面積下降了20%多,有些城市的土地出讓面積只完成年初計劃的50%左右。由於土地需求增加而供應減少,使土地價格迅速上升,各地都出現了所謂的“地王”現象。而土地價格的上升必然助漲房價的上升。最後,開發商囤積住房和部分城市保障型住房建設滯後,也為房價煽風點火。

為了解決房價問題,我們政府提出了新國四條:

1、堅決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

2、增加住房有效供給;

3、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4、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購地和融資的監管。新國十條: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2、建立考核問責機制;

3、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4、發揮税收政策對住房消費和房地產收益的調節作用;

5、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應;

6、調整住房供應結構;

7、確保完成201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户區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

8、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購地和融資的監管;

9、加大交易秩序監管力度;

10、完善房地產市場信息披露制度

從總體而言,此次對打擊房地產過度投機的政策還是有一定成效的,我們不能只是一味的去尋找它的不足,而忽視了它的價值。也不能道聽途説,不加思索。要辯證的看待

五.瘋漲的物價

物價,已成為當前社會上的熱門話題。我國的價格改革由來已久,理順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價格和比價關係,通過改革,促進了生產,活躍了流通,繁榮了市場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這是主流。但是在舊的價格管理體制打破的同時,亦帶來了市場物價總水平的較大幅度的上升。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家調價項目不多,卻出現了物價水平上漲面廣,幅度大的狀況。

一.物價持續上漲,特徵明顯,危害明顯

(1)物價上漲最顯著特徵--食品價格上漲(2)生產資料價格大漲(3)勞動成本上漲壓力增大(4)其他公共服務類調整性漲價(5)國際大環境影響

二.通貨膨脹是造成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

物價水平的連續上漲,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從根本上看不在於物價本身。分析物價上漲的原因可以找出許多條,然而起支配作用的、最重要的是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通貨膨脹推動物價上漲的。

三.綜合治理,從根本上穩定價格水平

(1)加快宏觀控制,大力發展生產,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基本平衡。

(2)進一步改善國家對市場的調控職能,重視農業、加強農業的問題。

(3)提高社會各階層中的收入水平以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打贏這場物價上漲戰役的關鍵點,這也是響應了這次十七大中提出的,要讓更多的低收者也能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同時,從另一方面説明了,中國的經濟制度是具有真正民意基礎的制度,是發展的向上的制度。

提高和完善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讓更多的低收入人羣以及弱勢羣體的生存發展有一個堅強的後盾,這也是降低由物價上漲引發的焦慮,穩定民心,和諧發展社會經濟的一條當務之急的措施。

六.千秋大計之本教育

一。中國教育現狀

從對教育的GDP投入方面來看,中國作為國際上的人口大國,然而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某些發展中國家。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個百分點,為近年來最高。中國人口基數大,原本不足的教育經費分攤下來,所以人均教育經費更是遠低於其他國家。

中國在教育上的經費投入遠遠不足,教育經費投入水平偏低,造成部分地區教師的工資問題無法解決,教育基礎設施達不到基本要求。由於教育投入不足,還造成了我國存在教育負債的狀況,除了債務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個表現形式外,還有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負擔遠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

從現實看來,中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僅僅停留在口號而已,這口號是喊來聽的,並沒有付諸於行動。從教育的投入來看,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少得可憐,人均教育經費不足,教育如果沒有投入,又哪來科教,怎能興國?從我國教育經費對各級教育的分配比例來看,,對各級教育的分配極不合理,各發達國家重初等教育,輕高等教育,而我國則反其道而行之,重高教輕低教,變為“頭重腳輕根基淺”。作為一個學生來説,還沒有打好牢固的知識基礎,就要去學習更加深奧的知識,怎麼能有好的效果呢?中國的大學教育又太過注重教學設施的建設,造成了大量教育資源的浪費。

針對教育經費存在的問題,可以有這樣的幾個對策:(一)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總量

(二)調整教育經費分配,教育經費應向義務教育傾斜。

(三)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

(四)加強法制建設,教育經費應單獨立法。

二.教育上存在的弊端

(1)教育理念的偏差。(2)教育壟斷化。(3)教育發展不公平。(4)高等教育機會的不平等。(5)教育上存在的腐敗。

一個國家的發展根本關鍵點就在於教育。可以説教育問題是國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一個國家永葆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國要積極的解決目前教育工作的各項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問題的解決,將會促進我國的全面發展。

七.人民疼恨之腐敗

(一)腐敗高發的原因

經濟體制轉換過程中,由於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管理體制、監督制約機制還不完善,行政行為、企業行為和市場行為還不能做到嚴密規範和有效約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個過程,這就使得腐敗的滋生蔓延有了客觀條件和可能性。

(二)面對目前的形勢採取的舉措施

1、統一認識:“執政黨的黨風問題”的確是一個“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2、明確思:建立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防體系,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

3、加大力度: 查處大批大案、要案,極大地打擊了腐敗分子的囂張氣焰。

4、加強教:“反腐敗教育要面向全黨全社會。

5、健全制:健全制度是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最重要的途經。

6、強化監督:“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八.總結

儘管我國目前在發展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矛盾亟待解決,但是我國也不能悲觀的看待。這些都是各國走向現代化不可避免的問題。關鍵還是我們要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在發展中發現問題,及時的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夠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這些問題的不斷解決,我們的國家將會更加的和諧美滿!

參考文獻

1、《食品安全與中國安全食品的發展現狀》 新生

2、《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分析》 3.《地價與房價的關係中國土地 》 4.《關於中國物價上漲問題的思考及應對策略》 5.《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鑑》6.《反腐敗政策 》

上海經濟研究所 姚先國,黃煒華. 張躍強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人民出版社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 篇四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的戰略轉變

一、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

(一)城鎮勞動力供需總量矛盾較為突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從供給方面看,以往我國曆次就業高峯都是由新增勞動力特別是城鎮勞動力形成的,而現階段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國的就業工作同時面臨着來自三個方面的壓力: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約300~400萬人需要安置;農村上億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其中相當一部分將進入城鎮務工;國有企業中現有的2000多萬富餘職工需要分流,其中企業自身無法進一步消化的部分將逐步走向社會。幾項合計,1994年,全國城鎮需要安置就業的人員總數為1213萬人。而從需求方面看,國有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從整體上看,已趨於飽和,甚至超負荷;城鎮集體經濟用人也呈減少的趨勢;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吸納就業人數近些年快速增長,但容量有限,目前尚遠不足以解決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近幾年,從城鎮登記的失業人數看,失業人員逐年遞增,1994年已達476萬人,城鎮失業率達2.8%(不包括已進城但務工無着落的農村勞動力和實際上已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的企業內富餘人員及其他不充分就業人員)。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這一矛盾將更加突出,失業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

(二)總體就業壓力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1、勞動者(特別是待業青年)的擇業願望、職業素質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日趨突出。一些新興行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發展很快,但適應其要求的高素質勞動力不能滿足需要;而一些傳統行業(如紡織、煤炭、機械等行業)普遍招工難,迫使部分企業為維持正常生產不得不大量招用農民工。這使得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企業存在富餘人員與大量使用農民工的結構性矛盾及由此而產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

2、失業人員再就業及特殊羣體的就業難。再就業的失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素質較低、技能單一,競爭能力比不上新成長的勞動力(即待業青年),再就業難的問題突出。

3、企業富餘人員問題缺乏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強調企業富餘人員以企業內部消化為主,並不是不願落實企業自主權,更多地是從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的:一是大量企業富餘人員流向社會後,目前承受能力很弱的失業保險基金無法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在社會就業壓力本已很大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內解決其再就業問題,極可能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二、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兩難選擇

1、推行現代企業制度與擴大企業就業容量

推行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實現“四個自主”,為提高效率、保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殖,企業必然要裁減宂員,從而使大量企業富餘人員走向社會。而在就業壓力本已十分沉重的情況下,社會希望企業多招工而不是裁員。如果大量企業富餘人員湧向社會,目前社會無力全部解決其就業問題,甚至連其基本生活都難以保證(因現有失業保險基金遠遠無法適應短期內大量失業人員的出現)。

2、企業破產與減少失業

推行企業破產製度是我國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重要改革舉措。資不抵債的虧損企業不破產,不斷沉澱下來,這是我國企業優勝劣汰機制無法形成、虧損企業越積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從純經濟的角度,資不抵債的企業破產,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對國家財政減支增收都是有利的,既可以減少國家財政補貼,又可以有效利用現有的閒置國有資產。但這一經濟上的合理行為與減少失業的社會目標是相沖突的。目前破產工作之所以難以啟動,關鍵是破產後,企業原有職工的安置問題難度很大,大量失業人員的出現會大大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而使得政府決心難下。

3、農村勞動力進城與城鎮勞動力就業

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既是城市化的必然趨勢,也有助於農民脱貧致富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進城農民工為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很多領域中進城農民工所從事的工作已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除交通、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因素外,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也在很多領域對城鎮勞動力就業形成巨大沖擊。

以上問題典型地反映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從長期來看,只有改革(包括實行現代企業制度、實行企業破產製度等)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推動經濟的更快發展,也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勞動力長期供大於求的矛盾,從而降低失業率。國有企業不裁員,效率不提高,就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完全不準裁減富餘人員,等於坐視國有企業揹着沉重的包袱慢性自殺;但從近期看,企業大量裁減宂員、不吸納或少吸納社會勞動力以提高效率,或資不抵債的企業全部破產,勢必大量增加失業,可能超出社會的承受能力,造成社會不穩定。這就需要我們尋找治標與治本、長遠與近期的最佳結合點,既要促進經濟更快發展,又儘量不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三、新時期就業戰略的調整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上山下鄉”的知青返城逼出了一個“三結合”就業方針,這是我國就業戰略的一次大的歷史性轉變,從單靠國有經濟安置就業轉向多種經濟成分並重。應該説,在過去的15年中,“三結合”就業方針,啟動和推動了我國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的大發展,同時,也正是依託於城鎮個體、私營經濟的大發展,“三結合”就業方針為我國就業形勢的穩定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乃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時至今日,就業的所有制結構調整對增加就業的作用已遠不如初期明顯了,在這種新形勢下,社會對通過發展經濟來增加就業總容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了,迫切要求我國的就業戰略進行大的調整,確定增加就業的新支撐點。

1、確立以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崗位增加的積極就業戰略

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關鍵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而這就需要確立有利於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有利於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就業戰略。在搞活企業的基礎上,通過企業效益的提高,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整個經濟規模的擴大、就業崗位的增加,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在現階段,具體地説,就是適應深化企業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局需要,實現就業工作重點的轉移,即從以安置待業青年為主,轉向在安置好待業青年的同時,重點加強和做好企業富餘職工分流和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真正難點,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即富餘職工和失業職工的安置問題。不解決企業現有富餘職工的出路問題,現代企業制度就無法推開,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就難以搞活。在這種形勢下,現階段我國的就業工作應在安置好待業青年的基礎上,把工作重點轉到企業富餘職工安置和失業職工再就業上來,為深化企業改革開路。只有這樣,就業工作才能與改革和發展的大局掛上鈎,才能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也才能使我國的就業形勢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得到根本的改觀。

2、確立發展中小企業的就業戰略

在發展經濟、擴大經濟規模以緩解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的同時,繼續調整就業的企業結構(發展中小企業)、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所有制結構(發揮非國有經濟在就業中的作用)及發展多種靈活的就業用工形式對增加就業總容量仍是十分重要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通過發展中小企業來擴大就業容量的作用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目前,對於第三產業發展,國家已有“發展綱要”,但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在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方面的作用重視不夠。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作為活躍的經濟“細胞”,充當大企業的產品市場和協作夥伴,既彼此競爭,又相互依存,在擴大生產、活躍流通、增加出口、維持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有些作用是大企業所無法替代的。特別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屬於勞

動密集型企業,大企業資金(技術)密集程度越來越高,對勞動力需求日益減少的今天,廣大中小企業在擴充就業門路、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將起越來越大的作用。就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國家在發展企業集團、促進工業企業巨型化以應付“入關”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同時,應為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創造更為寬鬆的生存空間和更有利的發展條件,更好地發揮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特別是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3、加強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勞動力大軍的整體素質,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

客觀地看,在市場經濟中,只有促進經濟發展,就業崗位增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只能減少結構失業,而不能從總量上解決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但由於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已不能視而不見,需要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訓練,使勞動者的技術、知識結構適應市場的需求,減少因勞動者的技術素質不符合市場的需要而造成的結構性失業。為此,國家在財政預算中應相應增加對職業培訓特別是就業訓練方面的投入,以進一步擴大職業培訓規模,調整教育培訓結構,提高勞動力素質,優化勞動者的技術、知識結構,同時加強職業介紹等項就業服務,減少因供需的結構性矛盾而造成的結構性失業。

4、加強對城鄉勞動力流動的統籌調控

目前繼續實行城鄉完全隔離的政策已不可能,城鄉統籌已成大勢所趨。首先,應在推動農業深層開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擴大農村就業容量,加快小城鎮建設、加快其城市化進程等方面下功夫,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同時,現階段,根據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與可能,對農村勞動力進入大中城市的規模、速度、從業範圍(儘量使之與城鎮勞動力互補)等方面進行適度調控,使之有序化,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期,目前對農村勞動力進城的控制還不宜放得過寬。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以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為主線,同時採取靈活的政策措施穩定當前的就業形勢,二者相結合(即長遠與近期、治本與治標相結合)應成為新時期就業政策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