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91K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 篇一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餘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説‘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衞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衞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衞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説:“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説:“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 篇二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説:“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 篇三

孔子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對於那些能夠做到不愛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學習為恥的人,孔子特別讚賞他們,認為那是好學的表現。孔子自己也時常這樣做。孔子初次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祀祖先的典禮,因為對於許多禮儀,孔子都不明白。

因此孔子不停地問身邊明白的人。這是什麼禮儀?它表示什麼意思?下一步該做什麼?孔子把他不清楚的。每一個禮節都問清楚了。很多人不僅不為孔子的這種學習態度所感動,反而在背後嘲笑他:“還給別人當先生呢?連這些禮儀都不懂。什麼都要問,真是不以為恥。”孔子聽了這些議論後,坦然地説:“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對於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個明白,弄清楚,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方法。”

孔子除了重視書本知識以外,也注重吸收別人的經驗。他主張多聽別人的意見,並擇善而從。另外,通過直接經驗獲得知識的同時,孔子也吸取別人以及古代的知識,重視實際材料和證據。孔子通過各種學習途徑,日益成為學識淵博的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