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書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6W

讀書的成語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一

焚膏繼晷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以提倡古文為職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國其它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文中敍述國子先生(韓愈自稱,因曾十載之間,浮沉於國子博士之職)訓誨他的學生説:“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才能有成就。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話都還沒説完,就有一位學生質疑的説:“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着白天來讀書。結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當政者,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擔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亦作“繼晷焚膏”、“ 燃膏繼晷”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二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隻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裏。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佔據了烽火台。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關於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三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歎口氣説:“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説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鉅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閲,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四

手不釋卷(shǒu bù shì juàn)

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説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停了停, 孫權又説:“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閲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孫權説:“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着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着説:“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映月讀書(yìng yuè dú shū)

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把書掛在牛角上抓緊讀書,比喻讀書勤奮。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成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閲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也絲毫沒有察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把與鄰居相隔的牆上鑿開一個洞,偷偷地借鄰舍的燭光讀書。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讀書十分刻苦的人。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裏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説:“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説:“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户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户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説:“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用報酬。只是讓我閲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圓木警枕( yuán mù jǐng zhěn)

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卧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卧具很簡單:一架木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説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牀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牀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牧豕聽經(mù shǐ tīng jīng)

豕:豬。放牧豬羊時,停下來聽別人講經。指讀書勤奮。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説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五

有關讀書的成語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有關讀書的成語故事:圯上受書

一天,張良閒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脱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裏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5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5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説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送給他一本書,説:“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10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説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説中的神祕人物: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有關讀√本站★√書的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有關讀書的成語故事:鐵杵成針

有一天,李白在做功課,外面來了一羣小朋友,李白想:“反正做不完,出去玩一會兒再説。”於是,他就從窗户爬出去了。師父發現了,歎息道:“哎,孺子怎麼不可教也!儘管聰明,一點就通,可惜心不在學習上面啊。”於是,有一位師弟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練武的時間到了,李白依舊心不在焉。趁師父不注意,李白朝夥伴們做了一個鬼臉,夥伴們忍不住笑起來了,師父見了,一掌就把李白打倒在地,不容李白解釋,師父就攆走了這恨鐵不成鋼的'徒弟。

李白想:“我也不想學,師父也不喜歡我,算了回家。”夥伴們都在挽留他,你一句我一句,可是李白兩耳如同生鏽根本聽不進去,眼睜睜地看着李白收拾行李走了。其實這一切都在師父的安排之中。師父把這一切的後果都交給了一個老奶奶去處理了。

李白在回家的路上,口渴了,看到前面有個亭子,就繞進去了,問:“老奶奶,可不可以給我一碗水喝。”老奶奶説:“可以,在桌上。”李白這時發現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天生的好奇心讓李白停住了腳步,就上前問:“老奶奶,您為什麼要磨鐵杵?”老奶奶答到:“我想要一枚針。”李白就更不明白了,鐵杵那麼粗,針那麼細,這什麼時候才能完成啊!李白問老奶奶:“值得嗎?”老奶奶答道:“當你把鐵杵磨成針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了。”李白的好奇心來了,説:“能給我磨一下嗎?”老奶奶答道:“你這細皮嫩肉的恐怕做不了!”李白氣匆匆地走了,當他走到門口時,老奶奶又説到:“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李白頓了一下,琢磨了一下這句話,懂得了老奶奶的用意。

這時,師父也正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怕李白真得一走了之。對他的師弟正在發火呢!此時李白回來了,師弟給師兄使了個眼法,師傅氣沖沖地説:“走了,就別再回來了。”李白跪在地上説:“師父,我錯了。只要功夫深,鐵杵也能磨成針。”師父笑了。看到這裏,鐵杵成針的主人公是誰,相信大家也已經瞭解了。

從此,李白一心一意學本領。長大以後,成了一名聞名國內的大詩人!

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六

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説説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着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七年級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着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説:“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鑿壁偷光 篇七

西漢的大文學家匡衡非常愛讀書,但是因為家裏窮,點不起蠟燭,每天到了夜裏,他都會因為讀不了書而苦惱。有一天,從牆壁的縫中看到了一絲微弱的光,前去一看才知道是隔壁點的蠟燭。

於是匡衡在牆縫上鑿開了一個口子,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都可以通過這一束微弱的光來看書了。正因為匡衡如此好學,最後成為了一名大文學家

.映月讀書 篇八

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幫助家裏做些雜活維持生計,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着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着讀書

.業精於勤 篇九

韓愈在文學方面很有名,但在仕途上卻多有波折,因他直言敢諫開罪了皇帝,也使一些奸臣懷恨在心,以除之而後快,一次被貶到邊遠地方去當一個小縣令,多年以後,才當上國子監博士。

韓愈上任後,認真地教育他的學生。一天,他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啟發學生們説:“年輕人啊,學業的精深,決定於勤奮,遊蕩懈怠就會荒廢;事業的成功,在於獨立思考,隨波逐流就要失敗。這是我多年來親身的體會,這叫做‘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學生中有人大膽地提出了問題,説:“老師,據我們所知,您名滿天下,學業可算得精深,學問好,朝廷並沒有重用您,直言進諫,反而被貶到邊遠地區去了。你現在依然過着清苦的生活,你的學問並沒有為你帶來權勢和財富,那麼學與不學又有何妨,只不過清高罷了。”

韓愈嚴肅地説:“你説錯了!做人難道就為了升官發財?讀書、做事難道只是為了讓妻子兒女過上富裕的生活?古時司馬遷是個學問淵博的人,他受了酷刑,仍然堅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屈原是個對國家大事能夠獨立思考的詩人,他被流亡直到自沉汩羅江,還是關心着楚國的興亡。他們是沒有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們充實,仍不滿足現狀,從未停止對真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