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語的故事(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成語的故事(精彩多篇)

成語故事典故 篇一

東漢末年,有一個傑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

醫生也沒治好,於是來找華佗。

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

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裏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麼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麼道理。

華佗説:“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症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症下藥”。“症”指病症。現在這成語的用

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採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相近的成語還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標地射箭。“對症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採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強調的是辦事要有目的性、針對性。

成語故事 篇二

我學過《三字經》、《論語》,最近,我喜歡上了一套新的國學經典——《成語故事》,這是一套有聲電子書,是爸爸前段時間從網上下載來的,它可以手動翻頁,也可以自動翻頁;還可以自己讀看,也可以聽。它裏面收錄了200條成語典故。

爸爸下載後,當天晚上便放在我枕邊讓我聽。聽着這些成語典故,我慢慢地就睡着了。

從那以後,我喜歡上了這套《成語故事》,不僅每天晚上睡覺時聽兩到三個成語典故,而且吃飯時邊吃飯邊聽,有時休息時也聽或看,這些成語典故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對它們越來越感興趣。

我在聽讀看成語故事時,爸爸不時地教我靈活運用。有一次,我聽到“外強中乾”這個成語時,爸爸笑着説:“李佳樑外強中乾,看上去很健康,但老是生病,説明你身體抵抗力差。”我不甘示弱,反擊爸爸,説:“你真是東施效顰,沒有音樂感還大聲地學別人唱歌,製造噪音。”説完,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通過聽讀看《成語故事》,我增加了許多新的成語,也知道了許多成語的來歷,甚至成語的變化。雖然我還沒有看完這套書,但是爸爸已和我一起制訂了一個學習計劃,每兩天熟記一個成語典故,我要堅持做下去,絕不半途而廢。

歷史成語故事 篇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逼的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了許多,甚至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這樣下去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成語寓言故事 篇四

烏合之眾

典故:《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釋義:“烏合之眾”為貶意成語,比喻沒有組織,像一羣暫時聚合的烏鴉。

故事: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後,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陝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衞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耿龠聞聽大怒,按劍説道:“劉子與這個反賊,我和他勢不兩立!等我到長安請皇上調動漁陽、上谷的兵馬,從太原、代郡出擊,來回幾十天,便能以輕騎兵襲擊那些烏合之眾,勢如摧枯拉朽,定能獲勝。誰不識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賊,定遭滅族殺身之禍!”

不恥下問 篇五

衞國大夫孔圉(yǔ)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衞國國君為了讓後代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公。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衞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説:“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很恰當的。”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成語“不恥下問”,現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

成語故事大全 篇六

驚弓之鳥

戰國時期,有個傑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

有一天,他和魏王並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飛過一羣鴻雁。

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説:“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

魏王很懷疑。

正在那是,一隻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悽慘。更贏見了,就張着弓,扣着弦,砰的一聲,直入雲宵。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

魏王驚歎之餘,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更贏解釋説:“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受過箭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羣。身傷心碎,突然發出弓弦的聲音使它心跳加速,極力上衝,但受傷的兩翼卻無力上升,體重失去平衡,墜落下來。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一樣自然而平常。”

後人根據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境。

成語故事 篇七

漢高祖劉邦是江西人,秦朝末年是泗水亭亭長(秦代制度,十里設一亭,十亭設一鄉。亭長,像是後來的保甲長、村長一樣。

有一次,他奉命送一批民工去驪山建造秦始皇的陵墓。一路上,每天都有很多民工逃跑,劉邦是個有智謀的人,他怕民工逃光了自己會被治罪。於是,他對大家説:你們到驪山做苦工,就算不累死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重回家鄉,現在你們自己去找活路吧!

當時秦二世非常殘暴,陳勝的起義軍攻下了陳縣,那裏的縣令想投靠陳勝,但他想做領導,他的手下勸他去把劉邦幫忙,他答應了。當劉邦到城外時,他卻反悔而且下令關城門要殺兩個手下,劉邦知道後寫了一封信射進城裏,調動城內的老百姓殺了縣令。後來老百姓都推舉他做縣長,劉邦在大家的幫助下很快就在沛縣正式起義了。

成語的故事 篇八

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德國文學史上的泰斗,他的許多詩歌在當時就廣為人們所傳頌。但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也有人對他和他的作品懷有成見。

一天,他在魏瑪公園裏散步,在一條人行道上,迎面遇見一位對他的作品提過尖鋭的、帶有挖苦性批評的批評家。兩人面對面地停住,那位批評家蠻橫地喊道:“我從來也不給蠢貨讓路。”歌德則説:“而我正相反!”説着滿面笑容地讓在一旁。頓時,那位批評家滿臉通紅,無言以對,羞得無地自容。

德對那位尋釁污辱他的批評家,不僅表現出豁達的情操和高雅的風度,而且只用一句話就對他進行了妙巧的還擊。

批評家用了一個混合關係的三段論, 即大前提~~~我從來不給蠢貨讓路;

小前提~~~你是蠢貸;

結論~~~所以,我不能給你讓路。

他只説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隱而不説,以不讓路的事實來表明他的結論。

歌德的推理是:

“而我正相反”,即凡是蠢貨都給他讓路; 你是蠢貨; 所以,我給你讓路。

歌德也只是説出了大前提,以讓路的行動表明結論,省略的小前提則是~~~你是蠢貨。

中國成語故事 篇九

避實就虛

這個典故源於《孫子。虛實篇》。孫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人。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軍事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的《虛實》篇中,他主要論述如何使敵虛我實,從而達到在戰鬥中以實擊虛、奪取勝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戰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動一樣,因為水是避開高處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應該避開敵方實處而擊其虛處。水適應地理形態變化而流動,那麼用兵打仗就應該針對敵情的變化而制定取勝的辦法。因此説用兵打仗沒有一定的規律,流水也沒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制定奪取勝利的辦法,可稱其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沒有哪一行是常勝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沒有哪一季是固定不變的。因此説,日子有長有短,月亮有缺有圓,打仗用兵也是這樣。

現一般用此典故説明談論問題空洞無物,迴避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