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5W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新版多篇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 篇一

摘要:音樂素養是人生命裏不可或缺的元素,西方古典音樂在世界音樂的長河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解析西方古典音樂的魅力入手,剖析通感在音樂欣賞中的意義,粗淺指出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未來。

關鍵詞:古典音樂;欣賞;鑑賞方法

一、西方古典音樂的獨特魅力

(一) 營造意境的魅力。當曲子風格不同時它所表現出作者抒發的情感也就不盡相同,不同曲子營造的意境也千差萬別。聆聽不同曲風的古典音樂總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心靈震撼。以柴可夫斯基的幻想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例,該曲描寫了不能結合的情侶雙雙身亡的悽慘故事,惆悵而陰鬱是它表現的主題,這種哀傷和惆悵立即把我們帶進到中世紀那昏暗的氛圍當中去。然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營造的意境與此不同,欣賞者眼前不斷浮現出神情堅毅的戰士與暴風驟雨作殊死搏鬥的場景

(二) 代代相傳的魅力。西方古典音樂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仍然屹立在人類藝術花園之中毫不動搖,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知識水平的欣賞者都能在聆聽西方古典音樂中洗滌自身的心靈,引起心靈的共鳴。是什麼讓西方古典音樂能夠世代相傳呢?答案並不複雜, 因為西方古典音樂作為人類藝術的結晶,它優美的旋律與曲子營造的意境都是人類思想感情的盡情抒發,音樂是跨越時空而存在的。

(三) 塑造人生的魅力。西方古典音樂已經走進了青少年的課堂,在教育事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對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種精神補給,西方古典音樂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另外,聽覺是智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西方古典音樂還可以促進青少年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審美情趣的形成。

二、“通感”在西方古典音樂欣賞中的作用

(一) “通感”現象的產生。“通感”也被成為“聯覺”,它一般被解釋為“從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錢鍾書認為,在日常生活裏裏,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通感這一概念在文學創作中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最典型的例子當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所描寫,文章將荷花若有若無的香味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音樂本身是一種聽覺藝術,它可以通過引起人耳對樂音的感知而進一步引起人在其它感官上的感覺,音樂欣賞過程中的“通感”由此產生。

(二) “通感”現象的作用。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欣賞者首先感受到的是音高、音強、等“音響”材料,通過“通感”這一過程,欣賞者產生了豐富的心靈感受和情緒體驗。音樂欣賞並不是簡單的欣賞一首曲子,音樂的複雜性導致了通感的產生也有不同的途徑。音樂材料可以直接引發通感的產生,不同的音樂材料和音樂組織手法就使得欣賞者產生了強烈的情緒體驗。另外,西方古典音樂作品中的描繪性材料、情節性材料也會導致同感現象的發生,聆聽者會在不同形式的刺激下產生美的享受。

三、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

(一) 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發展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電影在中國的流行、西方演奏家在中國的演出都促進了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普通大眾中的廣發傳播,這種熱潮是並非毫無緣由的。近代以來,蔡元培、蕭友梅、王光祈等教育家和音樂家促進了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初步“紮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交流的開放態度進一步促進了中西方音樂的碰撞,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 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未來。西方古典音樂畢竟是舶來品,它如何在中國進一步發展是一個複雜而又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生命力取決於受眾的審美偏好、價值取向等社會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大眾的審美傾向受到多方力量的影響,它不穩定的特徵也十分明顯。然而,人們不必擔心作為一種音樂形式、音樂符號的西方古典音樂會在中國絕跡或者擠壓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其實,隨着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劇和完善,人類彼此之間的聯繫比以往更加緊密,不同音樂形式之間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音樂的發展有着其自身的規律,人們只需要尊重音樂的發展規律,秉持健康的態度對待西方古典音樂和其他音樂形式,音樂就會綻放出炫麗的光芒。

四、結語

不同民族音樂的交流非常頻繁,西方古典音樂在我國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它的獨特魅力深深的影響着鑑賞者。欣賞音樂的方法與途徑眾多,“通感”往往是聆聽者們進行審美的必由之路。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西方古典音樂,積極引導其與民族音樂的交流與融合,讓西方古典音樂的光芒盡情釋放。

參考文獻:

[1]鄭鐵民。音樂與哲學的同向性發展脈絡要旨――以歐洲古典、浪漫、印象派音樂思維發展為背景[J].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

[2]聶亞平,胡媛媛。西方優秀流行音樂之通往欣賞高雅音樂的奠基石[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9).

[3]謝嘉幸。音樂鑑賞水平的整體訓練與評估──音樂欣賞教學專題之三[J].中國音樂教育,1996,(06).

西方古典音樂欣賞 篇二

電影配樂作為電影藝術重要的創作手法之一,常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導演在使用電影配樂時都會精心挑選,但原創配樂由於受到作曲者水平或製作經費的約束很難達到理想效果。更多導演喜歡將西方古典音樂運用到電影創作中,從巴洛克到古典;從浪漫到現代;不同時期、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演繹方式;西方古典音樂與電影創作完美結合,使電影具有了更持久的藝術魅力。

1 電影中的巴洛克時期音樂

提及西方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人們會覺得離現代生活有些遙遠,但其實許多影片中都大量採用了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的音樂,如帕卡貝爾(J·Pachelbel,1653~1706)為紀念逝去親人而作的樂曲《卡農》,從1980年代的好萊塢影片《凡夫俗子》到2001年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再到2012年熱映的香港動畫電影《麥兜噹噹伴我心》,都以這首樂曲為主題,優美動人的旋律帶給觀眾美好的回憶。巴洛克作曲家巴赫(J·S·Bach,1685~1750)被譽為是"西方音樂之父",他的音樂完美地呈現出巴洛克復調音樂的複雜之美,很多導演都熱衷用他的音樂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在驚悚片《沉默的羔羊》中,導演就使用了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來刻畫殺人狂魔漢尼拔的形象,影片中殘忍的殺戮鏡頭與優美音樂間產生的劇烈反差令觀眾無比震撼。在另一部著名的驚悚片《七宗罪》中,兩位偵探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時導演選用了巴赫的《G弦之歌》作為背景音樂,此時音樂中傳達出的宗教力量彷彿是對人們心靈的慰藉。

2 電影中的古典主義時期音樂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完全不同於巴羅克音樂的流動狀態,樂思開始不斷被拉長。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就選用了古典音樂神童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夫人與蘇珊娜的二重唱"温柔的西風",莫扎特的歌劇創作受當時啟蒙運動影響,飽含着嚮往光明、追求民主與自由、反抗黑暗勢力的精神。影片中的經典一刻是安迪在監獄長辦公室未經允許通過擴音器向監獄犯人播放音樂的情景,優美的歌聲猶如穿透暗夜的曙光,不但喚起安迪內心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點燃了犯人們心中的希望。電影中莫扎特音樂具有隱性的敍事功能,它以與影片極不協調的高雅姿態衝撞着整個現實世界,歌曲優美的旋律如同光明和自由的象徵。

電影《國王的演講》講述了繼承英國王位的喬治六世因患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妻子為幫助丈夫慕名找到語言治療師羅格尋求幫助,羅格幫助喬治六世矯正口吃讓其朗讀出莎士比亞名句時的配樂,就採用了歌劇《費加羅婚禮》的序曲,喬治六世在旋律優美的音樂感染下,完全卸下心中的束縛,伴着音樂流暢的朗讀出"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隨着國家被捲入戰爭,國王發表了著名的聖誕演講鼓舞戰爭中的英國軍民,影片中為演講選用的配樂是貝多芬 (L·V·Beethoven,1770~1827)《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身為"維也納三傑"之一的貝多芬,他的音樂創作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產物。交響曲第二樂章由弱及強沉穩有力的節奏,烘托出戰爭來臨前大敵壓境的嚴峻,哀婉的旋律則象徵着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也暗喻英國人民誓死保家衞國的決心。影片結尾選用了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優美的樂音描繪出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3 電影中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極具戲劇性的表現力,受到更多導演喜愛。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P·I·Tchaikovsky,1840~1893)先後創作的三部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成為芭蕾舞劇音樂的經典。在心理驚悚影片《黑天鵝》中就採用了《天鵝湖》音樂作為電影配樂,影片講述了某芭蕾舞蹈團將演出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要求一位芭蕾舞者能同時勝任黑白天鵝,最終芭蕾舞演員妮娜在競爭中不堪重負心理崩潰失去控制。整部影片充斥着黑暗詭異令人窒息的氣氛,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擁有雙重性格人物痛苦的內心世界。電影中最令人驚悚的段落是妮娜伴隨音樂不斷旋轉的雙臂竟然長出羽毛,最後變成一隻黑天鵝。影片的最後當妮娜發現以為被自己殺死的莉莉竟然完好地站在自己面前時,心理終於崩潰,再次出現的淹沒在陰鬱銅管小調旋律中的白天鵝音樂主題,似乎預示着妮娜雙重人格的交匯。

在影片《時光倒流七十年》中,大量運用了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1873~1943)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影片以作品第18變奏優美而略帶感傷的旋律作為浪漫愛情的主題,敍事過程則採用了"音畫同步"的創作手法,從音樂開始伴着音樂結束,穿越時空的愛情被現實打破,瞬間陰陽相隔。電影結尾導演滿足了觀眾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以男主人公犧牲生命換來與愛人的重聚,當優美如歌蕩氣迴腸的音樂再度響起,相信每個觀影的人都會潸然淚下,由音樂烘托出的浪漫情景令人難以忘懷。

4 電影中光怪陸離的20世紀音樂

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是一部以網絡論壇人際交往為題材的故事片,其中大量運用了20世紀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鋼琴音樂。電影情節由虛擬的人物"莉莉周"串聯起四個少年,音樂不斷在莉莉周頹廢的歌聲和德彪西迷離的音樂之間交替轉換,導演用兩種音樂的對比令影片始終瀰漫着揮之不去的壓抑和絕望情緒。影片的最後,無辜被傷害的少女久野帶着帽子坐在鋼琴前忘我地彈奏德彪西的作品,精緻的畫面,荼靡的音樂,彷彿是對逝去青春無聲的哀悼,為觀眾不動聲色地剝落出一個殘酷的青春故事。

音樂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任何審美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審美者在適當的心理距離範圍內發生移情之後,感情將得到昇華與淨化。人們欣賞一部影片,劇情伴着古典音樂,常帶給人最佳的情感體驗,當鏡頭中的背影逐漸遠去,耳畔仍迴響着動人的樂章。電影中古典音樂與情節完美結合,將電影藝術推至完美藝術的巔峯,這就是電影音樂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