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3W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精品多篇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 篇一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眷念鄉土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説,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説,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學習本文首先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瞭解本文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熾痛( ) 嗥鳴( )讕語 ( )亙古( )

蚱蜢( ) 鎬頭( ) 污穢( )

2、給下面形似字注音組詞

漿 碾 狐 壟

槳 輾 孤 龔

二、解釋詞語

熾痛:熱烈而深切。

標直:筆直。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污穢:骯髒的東西。

三、學習本文內容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梁、馬羣、黑土地等物產體會了東北的地域特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情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覺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後幾句話?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深層,都湧動着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説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湧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着、憤怒着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着我、激勵着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5、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三、問題探索。

1、瞭解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的"東北作家羣"的代表人物(有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待等)和寫作風格。

2、土地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證。請同學們以"土地"為題材,也寫一篇文章,字數不少於500。

會考解析

(山東省濱州市)閲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蕭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據句意和語氣,需要有5處停頓,請用"/"劃出(此題不要求加標點):

林 盡 水 源 便 得 一 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 從 口 入。

2.下列句中“屬”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屬"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C.神情與蘇黃不屬。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3.下列句中“之”與"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永之人爭奔走焉。

4.(甲)文中描寫桃花源內優美寧靜的生活環境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為何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很簡略,試用原文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寫出出自(甲)(乙)兩段文字中的兩個成語。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閲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讀準句中停頓。一般來説,應該依據句子的內部結構來掌握句中的朗讀停頓。因此,正確理解句意是恰當的劃分句中停頓的前提。此句的正確朗讀應該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答案為B項。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與B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中的"屬"都是"一類"的含義。A項"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屬"同"囑";C項"神情與蘇黃不屬"中的"屬"是"聯繫"的意思;D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中的"屬"是"管"的含義。可見要正確理解文言句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聯繫上下文認真辨析。

3.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的分析。答案為C項。例句"屬予作文以記之" 與C項"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中的"之"都是代詞,代"這件事"。A項"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與D項"永之人爭奔走焉"中的"之"都是助詞,譯為"的"。B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中的"之"可以譯為"這"。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甲)文中描寫桃花源內優美寧靜的生活環境的語句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乙)文之所以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很簡略,是因為"前人之述備矣"。

5.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語句的翻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意思對即可。

6.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出自(甲)(乙)兩段文字中的成語有:豁然開朗、怡然自樂、政通人和、浩浩湯湯、氣象萬千。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 篇二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遼寧昌圖人,現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遏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他把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眷念鄉土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説,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説,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學習本文首先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瞭解本文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

熾痛( ) 嗥鳴( )讕語 ( )亙古( )

蚱蜢( ) 鎬頭( ) 污穢( )

2、給下面形似字注音組詞

漿 碾 狐 壟

槳 輾 孤 龔

二、解釋詞語

熾痛:熱烈而深切。

標直:筆直。

嗥鳴:(野獸)大聲嚎叫。

讕語:沒有根據的話。

亙古:遠古。

污穢:骯髒的東西。

三、學習本文內容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梁、馬羣、黑土地等物產體會了東北的地域特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情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覺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3、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氾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氾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那麼,我的歡笑已經死去了嗎?是的,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龔上,散發着迷人的光澤。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後幾句話?

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深層,都湧動着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説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一種聯想呢?因為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湧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慄着、憤怒着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着我、激勵着我為之奮鬥、為之犧牲!

5、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三、問題探索。

1、瞭解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的'東北作家羣'的代表人物(有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待等)和寫作風格。

2、土地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證。請同學們以'土地'為題材,也寫一篇文章,字數不少於500。

會考解析

(山東省濱州市)閲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蕭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1.下面一段文字,根據句意和語氣,需要有5處停頓,請用'/'劃出(此題不要求加標點):

林 盡 水 源 便 得 一 山 山 有 小 口 仿 佛 若 有 光 便 舍 船 從 口 入。

2.下列句中“屬”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屬'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c.神情與蘇黃不屬。 d.在骨髓,司命之所屬。

3.下列句中“之”與'屬予作文以記之'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永之人爭奔走焉。

4.(甲)文中描寫桃花源內優美寧靜的生活環境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為何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很簡略,試用原文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寫出出自(甲)(乙)兩段文字中的兩個成語。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閲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讀準句中停頓。一般來説,應該依據句子的內部結構來掌握句中的朗讀停頓。因此,正確理解句意是恰當的劃分句中停頓的前提。此句的正確朗讀應該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答案為b項。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與b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中的'屬'都是'一類'的含義。a項'屬予作文以記之'中的'屬'同'囑';c項'神情與蘇黃不屬'中的'屬'是'聯繫'的意思;d項'在骨髓,司命之所屬'中的'屬'是'管'的含義。可見要正確理解文言句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聯繫上下文認真辨析。

3.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的分析。答案為c項。例句'屬予作文以記之' 與c項'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中的'之'都是代詞,代'這件事'。a項'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與d項'永之人爭奔走焉'中的'之'都是助詞,譯為'的'。b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中的'之'可以譯為'這'。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甲)文中描寫桃花源內優美寧靜的生活環境的語句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乙)文之所以對'岳陽樓之大觀'的描寫很簡略,是因為'前人之述備矣'。

5.本題考查對選文中重要語句的翻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意思對即可。

6.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出自(甲)(乙)兩段文字中的成語有:豁然開朗、怡然自樂、政通人和、浩浩湯湯、氣象萬千。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 篇三

土地的誓言

教學目標 :1、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方式:投影儀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於東北大地,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 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羣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    熾痛    胸膛   噴湧    氾濫     白樺林     嗥鳴   山澗    斑斕     碾       豐饒      污穢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田壟      蚱蜢       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五、整體感知: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複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峯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直接抒情。

內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氾濫着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六、問題討論: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為有必要列舉那麼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羣、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羣、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關東大地的特徵,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裏,為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裏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裏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羣、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小組討論: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湧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 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着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裏,存着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裏噴湧着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這句話裏“紅熟的漿液”喻指什麼?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湧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 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麼?

作者願意為了土地不惜奮鬥,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説“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敍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八:欣賞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九:佈置作業 :

《土地的誓言》學習要點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它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為紀念“九·一八”事變十週年而抒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願付出一切!

我根據本單元要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    知識儲備點:

a、瞭解作者及文章的創作背景。

b、積累有關思鄉愛國的名言警句。

(2)    能力培養點:

a、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b、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c、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3)    情感體驗點:

感受遊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愛國之情。

3、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

教學的重點是領悟並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的疑點是文章的標題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二、教學方法:

1、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背景回顧法、問題引導法、情感共鳴法、指導 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回顧歷史、感受文本、促發情感來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發他們主動去閲讀文本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

由於這是一篇課內自讀型課文,因此,我先引導學生在課前廣泛蒐集有關“九·一八”事變的有關資料,瞭解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後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慘狀和悲痛,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把文本與秦牧的散文《土地》作比較閲讀,學習文章的表情達意的方法。

2、採用電教平台、錄音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需要通過讀來體會情感,教學中要多注意聽讀、朗讀。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薰陶和培養語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對比度非常明顯的文章,作者的思鄉、愛國之情總是流於字裏行間,這需要我們去讀,去品味,所以,這堂課需要發揮音樂的渲染力和朗讀的感召力。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雙邊互動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及對比閲讀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緊扣教學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體會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是通過對背景的瞭解,以讀來體會,以讀來加強情感薰陶,因此我在教學上偏重於讀,還有課前的準備工作上。課時安排誒一課時,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時間。

五、教學程序:

這節課我是按“音樂導入——背景介紹——字詞鞏固——講授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的。

1、音樂導入:

我在上課前先播放着《在松花江上》,讓學生自己感受:你從歌中聽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九·一八”事變。這樣,能使學生在瞭解課文前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個總體感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整個課堂情緒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紹:

“九·一八”事變的簡介,作者作為東北流亡一族,面對着失去的黑土地,會有怎樣的情感,然後再牽涉於題目,理解題義。在音樂的激發下配以背景,使學生不僅有一個情的感知,更有一個文化的薰陶。

3、字詞鞏固:

強調個別難寫、易錯的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掃除字詞障礙,能順利閲讀,更有利於情感抒發和文章理解。

4、講授新課:

講授新課前讓學生帶着自己對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互動問題用課件打出:

a) 尋找最感動你的話,大聲朗讀,讓大家都能體會這種感動。

b) 默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

→學生明確。

→思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一段,體會、對比後得出結論。

→更能體現情感的昇華。

c)重點語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氾濫”一詞的情感?→明確:這是作者激憤狂放心情的表現。

d)文章對故鄉稱呼的變換。

“關東大地”用“她”稱呼→“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解放!你必須站立!”中的“你”→明確: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穩轉向激動,情感比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這種修辭手法。

5、反饋練習:

展示秦牧的散文《土地》,進行比較閲讀,體會兩者情感的側重點。

6、歸納總結:

(1)內容總結

文章只有兩大段,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戰鬥而犧牲!兩段文字一氣呵成,結構工整,感情強烈。

(2)方法歸納

作者用傾訴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激情,以富有力度與濃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方法上,一是運用呼告的手法;二是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三是運用大量的排比句,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六、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深情讚美故鄉————————誓死保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