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一

國小語文新課標人教版第四冊《蜜蜂引路》,雖篇幅短小,情節簡單,但能給人很深的啟迪。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從學生認知和思維特點入手,把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技能有機融匯在一齊。

因為本課生字較少,難度不大,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培養獨立識字潛力。初讀課文時在文中標出要認讀的,把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上下文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感知字義。在深讀課文時,我抓住第三自然段為學習重點,提出“蜜蜂是怎樣引路的”找一找,讀一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他發現了什麼他是怎樣想的,同時還讓孩子們根據課文描述畫出列寧在尋找的過程中的路線圖。根據孩子們的思考、回答巧妙地利用板書歸納性展示:列寧發現蜜蜂--發現園子--發現小房子,列寧想到:蜜蜂--蜂房--養蜂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列寧決定:養蜂人就住在這小房子裏,列寧證明: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然後引到孩子們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孩子們在完善思維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到列寧在解決問題中注意發現、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的科學方法和敏鋭的決定力,明白自己要擁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科學研究意識。

在本節課裏做得較好的就是詞彙教學。詞彙教學的重點是準確的理解詞義,因為只有正確地理解詞義,才能夠正確地去應用。一些抽象的詞語就需要放在語言環境中,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細細地體會。因而我在教授《蜜蜂引路》一課時,對“果然”一詞的教學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師:列寧是怎樣觀察的讀一讀。

生:(讀“他仔細------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

師:看到園子旁邊的小房子,列寧會怎樣想呢

生:他會想:那裏是不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他會想:這可能是養蜂人的家吧。

生:列寧看到園子的小房子會這樣想:這房子必須是養蜂人大家。

師:為什麼會是養蜂人的家呢

生:因為蜜蜂都飛到園子裏去了。説明那裏是蜜蜂的家。養蜂人必須住在附近,所以園子旁邊那座小房子必須是養蜂人的家。

師:列寧走過去敲那所房子的門,這房子是不是養蜂人的家

生:這所房子是養蜂人的家。

師:書上是怎樣説的呢

生:開門的。果然是那個養蜂的人。

聖:對了。列寧想,這所小房子可能是養蜂的人的家。結果開門的真是養蜂的人。事實和列寧想的完全一樣。那裏用了一個什麼詞呢

生:果然。

這樣去引導學生注重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學生去死記硬背要好的多。同樣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想如果能經常這樣引導,不僅僅能使學生對詞義有確切的理解,而且能夠逐步培養學生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潛力。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切地感到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作為教師,只有緊緊地圍繞學生,多給他們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學習的效果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 篇二

這是一篇很簡短的課文,記敍了列寧透過觀察蜜蜂採蜜和飛行的路線,利用蜜蜂作嚮導,最後自己找到了養蜂人的故事。

我在教學《蜜蜂引路》這篇課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蜜蜂真的會引路嗎”並組織學生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從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中能夠明白蜜蜂會引路的,因為列寧説:“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嚮導就是領路的人,蜜蜂是嚮導,所以蜜蜂會引路。另一部分同學認為因為列寧仔細觀察,又認真地想:蜜蜂的家必須也是養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必須能找到養蜂人的家。列寧是這樣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雖然蜜蜂也有功勞,但主要還是列寧自己的功勞。我告訴他們每位同學都能認真思考,用心發言,從這個好處上説,兩方同學都是勝利者,但是認為“蜜蜂不會引路”同學的表現更佳,因為他們能認真讀課文,細心思考,找出問題的答案。另一方同學就應向他們學習。課文中,列寧這種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值得大家學習。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必須會發現更多的奧祕。

從整節課來看還存在着一些缺點,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有待加強。

課文《蜜蜂》的教學反思 篇三

《小蜜蜂》一課選自人音版國小音樂第四冊第九課內容,在教學中,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飛”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能用手或筆畫線的方法表現旋律的進行,並能通過模仿蜜蜂飛的動作表現對樂曲《蜜蜂》的感受。能用不同的力度演唱重複的旋律,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蜜蜂》,並能識別演唱簡單的樂譜。此外,能用簡易的二聲部合唱,表演歌曲《小蜜蜂》。

在課堂上,同學們以自己生動的表現、積極的興趣、動聽的聲音在演唱。課堂上,在導入環節,由於我並沒有直接揭示《蜜蜂》的主題,而是讓學生先去聆聽,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了與歌曲旋律線走向相應的線條。這樣,有效地幫助了低年級學生感受音樂,體會音高。在之後引導學生想歌曲的名稱時,我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問“樂曲表現的是哪種小昆蟲?”由於學生思維沒有受侷限,所以答案很多,有的説是老虎、獅子、蟲子等等,當然也有一些同學是認為蜜蜂,個人感受與理解不同,所以,答案也就自然不是唯一的,最後,我並沒有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告訴學生作曲家是用來表現蜜蜂的,這樣,全體同學在復聽過程中共同用動作模仿蜜蜂飛,孩子們非常開心,抖動雙臂,表示蜜蜂飛舞的狀態,感受音樂情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在我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整節課始終貫穿蜜蜂飛,學生們通過“飛”來感受音樂的高低、快慢、強弱等。每一環節互相緊扣,不斷設置懸念,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了m、f、s三個音的音高,瞭解了提琴的音色及外形,通過“飛”的動作表現,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有效地完成了本課教學,達到了很好的實際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