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彙報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按照會議安排,現將2021年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彙報如下: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彙報

一、主要指標呈兩位數增長

1—11月,全市9個市級及以上開發區現有工業企業1646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219家,佔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7%;工業企業營業收入399.4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320.8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產值127.9億元;基礎設施投入19.24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6.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億元;企業税收總額23.4億元。

二、重點工作全面推進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逢會必講園區高質量發展,常態化深入園區、走訪調研企業、調度重點項目、現場辦公解決問題,全市上下牢固樹立了“抓園區就是抓工業,就是抓工業強市”的理念。充分發揮市產業園區發展領導小組的統領作用,制定《2021年大連市產業園區發展工作方案》,明確了園區高質量發展全年工作任務。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共同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強力推進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項目建設。

1.體制機制改革成效明顯。一是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基本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管理機構確定為正處級。二是運營機制改革積極推進,9個開發區均建立“管委會+公司”。推動經濟管理權限下放,首批將117項審批事項賦予高新區。三是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先行先試,編制了《推進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四是財税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各縣(市)區推動獨立金庫、獨立核算。五是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出台考核方案及細則。

2.基礎設施配套不斷推進。一是下達建設“硬指標”,要求每個開發區都要新確定至少2平方公里區域作為園中園,2021年固定資產投入同比翻了一番。二是全力籌措資金,全市開發區有7個地債項目被納入國家建設重大項目庫,總投資2.07億,專項債券需求1.3億元。三是提升承載能力、健全載體功能,9個市級以上園區盤活閒置廠房1.69萬平方米實現“騰籠換鳥”。

3.空間佈局調整持續優化。一是按照“一縣(市、區)一區、一區多園、一園一業”原則,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今年集中率67.8%。二是以工業區域品牌核心地區為主體,逐步降低同質化競爭,以園區為主體,推進特色園區建設,進一步改善區內產業混雜問題。三是提前介入互市貿易落地加工區、規劃區(點)規劃論證,明確產業發展細分方向。四是全力推進前陽精細化工園區省級認定工作。

4.主導產業定位明確。出台《關於印發全市開發區主導產業

定位的通知》,起草了《大連市2021年開發區主導產業發展方案》,逐個園區定位產業,分別提出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未來產業。

5.加快推動產業集聚。一是研究重點產業集聚發展,謀劃5個產業培育為百億級產業集羣,5個產業培育為50億以上產業集羣。二是圍繞“三篇大文章”強健產業鏈,梳理了主產業鏈12條,分鏈30條。開展“百企百億”技改專項行動,啟動82個項目,總投資109億元。三是開展定向招商引資,全年招商引資落地項目105個,到位資金131.3億元。四是激發創新活力,市級實質性產學研聯盟5個,完成揭榜掛帥項目1個,引進科研機構3個。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開發區經濟總量偏小。完成市黨代會提出的2025年“9個市級以上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億元”目標,任重道遠。二是產業園區缺乏總體規劃。部分開發區沒有總體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產業佈局分散且缺少系統性。三是基礎設施配套滯後。建設資金緊缺,要素保障不足,工業用地指標緊張,缺乏土地收儲整理,普遍缺乏供地能力和項目承載能力。四是產業聚集程度偏低。9個市級及以上園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僅有1個,超過50億元的有3個。五是發展環境有待改善。產業園區激勵政策較少,服務體系不完善,“管委會+公司”實體化運營不夠,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還沒有全面推開。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代會精神,進一步樹牢“抓園區就是抓工業,就是抓工業強市”的理念,聚焦抓園區發展、抓工業經濟、抓項目建設、抓企業服務、抓產業集聚的主責主業,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制定園區發展三年倍增計劃、分園區年度工作計劃、產業集羣發展計劃和重點企業階梯培育計劃,形成清單化、項目化貫徹落實方案,並強力推進落實,加快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助推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一是一園一案,分別制定各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經市委、市政府審定後,作為各產業園區未來發展的綱領和遵循。二是推進幹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薪酬人崗相適的機制。三是推進工業項目審批服務改革,按照放權與派駐機構相結合原則,落實園區經濟管理權限授權,做到“辦事不出園區”。四是推進“管委會+公司”模式改造,完善小管委會、大公司的管理機制。

第二,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一是拓寬投資渠道,落實要素保障,強化項目包裝謀劃,爭取中央省預算投資和專項債券資金、建立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產業引導基金,解決企業融資難、慢、貴問題。二是全面推進園中園建設,每個產業園區都要形成至少2平方公里的起步區,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給,快速提高園區項目承載力。三是推進數字園區、智慧園區、綠色園區等綜合開發建設。

第三,優化空間佈局,協調區域發展。一是持續推進優化整合,支持湯池、振安開發區創建省級園區和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園區。推進新建工業項目(資源類除外)向園區集中,新建工業項目入園率達到80%以上。二是科學編制各園區的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停止在工業園區外安排一般工業項目用地,加快扭轉工業散亂、污染治理難的局面。三是落實《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及我市實施方案,推動大連高新區與大連高新區、大連邊境經濟合作區與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務實合作,推動建設大連經濟合作區,搶抓沿邊開放開發機遇,建立對口合作地區的“飛地園區”。

第四,做強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一是發揮市園區辦對全市開發區落地項目是否符合產業定位的“一票否決”作用,引導項目向產業區域品牌核心地區集中。二是支持服務企業增產擴能、做大做優做強,制定並實施企業小升規、規升巨,市級、省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階梯培育計劃,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培育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三是各開發區根據全市園區發展三年倍增計劃,分別制定主導產業三年倍增計劃、龍頭企業三年倍增計劃,主營業務收入三年內實現倍增。四是推動重點企業復工復產。在全市各園區選取基礎較好、條件具備的大型停產企業,積極推動復工復產。

第五,加速產業聚集發展。推進特色主導產業區域化集中,每個園區都要至少建設一個在全市具有代表性、引領性的“金牌園區”,打造東港海洋經濟、合作區現代電子信息科技、大連港臨港產業、湯池軍民融合等專業化園區,特別是要全力爭取建設精細化工園區。二是推進提升產業鏈,圍繞12條主產業鏈,建立項目池、客户池、產業資金池和人才池,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制定並實施產業集羣培育計劃、發展規劃和落實方案。三是推進精準招商、實行“專業+專班”招商引資,繪製產業地圖,建立“工業項目全生命週期服務和管理”體系,在“謀、立、推、建、運、改、淘”等環節進行全週期管理服務機制。

第六,增強創新驅動能力。一是推進制度創新,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目標管理和考核評估體系,每年在經濟工作會上對上一年度完成目標任務較好的園區進行獎勵,營造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濃厚氛圍。二是積極探索靈活的用人制度,賦予各產業園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支持和鼓勵各產業園區管委會自行制定招商引資、科技提升和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三是推進管理模式創新,建立園區數字化管理平台,支持共享服務平台建設,推進各園區協同發展,支持組建產業鏈聯盟,利用工業互聯網發展虛擬產業集羣。四是推進科技創新,每個產業園區都至少與1家以上院校、科研單位開展合作,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引進項目、技術改造等,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雛鷹”“瞪羚”乃至“獨角獸”企業,帶動和支撐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